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息肉患者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华;陈易;汤金海;吴强;金颖;朱虹;吴晓英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对诊断胃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09例接受内镜下治疗的胃息肉患者及33例对照组的空腹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息肉组PGⅠ水平低于对照组,以胃体及胃窦息肉亚组为著,而炎性、增生性及腺瘤性胃息肉患者血清PGⅠ浓度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息肉组PGⅡ低于对照组,以胃底、胃窦息肉亚组为著,PGⅡ降低主要见于增生性息肉组;PGⅠ/PGⅡ比值(PGR)腺瘤组较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结论 血清PG浓度是诊断胃息肉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 胃息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朱元民;李菁;刘玉兰

    目的 了解胃息肉伴随胃炎的相关表现及胃息肉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比182例(男60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6岁)胃息肉患者及110例(男45例,女65例,平均年龄54岁)不伴息肉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如胃窦条状黏膜充血、幽门口胃黏膜流入、贲门口增宽等表现以及H.pylori感染情况,以了解胃息肉发病的有关因素. 结果① 182例胃息肉包括胃底息肉156例(85.7%)、胃窦息肉26例(14.3%).病理为淋巴瘤1例,管状腺瘤2例,增生性息肉29例,炎症性息肉150例.②出现贲门口松弛、胃窦条状黏膜充血及幽门口黏膜流入在各组比例:慢性胃炎组分别为28例(25.2%)、16例(14.4%),26例(23.4%),与慢性胃炎组相比,胃底体息肉组分别为61例((39.1%,P<0.05)、72例(46.2%,P<0.001)及72例(46.2%,P<0.001),胃窦息肉组分别为12例(46.2%,P<0.05)、10例(38.5%,P<0.01)、12例(46.2%,P<0.05).③合并食管炎:慢性胃炎组3例(2.7%),与之比较胃底体息肉组19例(12.2%,P<0.001).④合并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组29例(26.4%),胃底体息肉组显著较低为3例(1.9%,P<0.001),胃窦息肉组显著较高为12例(46.2%,P<0.05).结论 胃息肉患者更多合并贲门口松驰、胃窦条状黏膜充血及幽门口黏膜流入,提示与肠胃反流相关.胃底体息肉H.pylori感染率较低,其病因与H.pylori感染无关,胃窦息肉H.pylori感染率较高,其病因亦与H.pylori感染相关.

  • 胃息肉的临床特征总结

    作者:王晶桐;马丽萍;黄勇;刘玉兰

    目的总结内镜下胃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我院自1998年至2002年胃镜下确诊胃息肉患者及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的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H.prlori相关检查资料(包括尿素酶、病理H-E染色、e呼吸试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1.3%的胃息肉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山田Ⅰ型息肉占65.6%,64.7%的息肉直径小于0.5cm,炎性息肉占75.9%,腺瘤性息肉仅占1.28%;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53.2%,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为8.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0.5cm,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多见;H.pylori感染与炎性息肉相关;未发现胃息肉患者伴随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增高: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息肉癌变率低.

  • AIF和HSP70在胃息肉及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吉;崔宏;段聿;高美丽;牛昊书

    目的 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在胃癌及胃息肉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胃癌的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20例活检标本,依据病理分为胃增生性息肉组、胃腺瘤性息肉组、胃癌组、正常胃黏膜组,每组3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应胃黏膜组织中AIF mRNA与HSP7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胃增生性息肉、胃腺瘤性息肉及胃癌组织中,AIF及HSP70 mRNA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腺瘤性息肉组及胃癌组中,AIF mRNA与HSP70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AIF及HSP70基因可能与胃癌形成有关,均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AIF mRNA和HSP70 mRNA可能在胃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可能为基因的协同治疗提供新靶点.

  • 胃息肉和胃癌组织中HSP70、Apaf-1和ST13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陈吉;贾明旭

    目的 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胃息肉及胃癌组织中HSP70、Apaf-1和ST13的表达,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9月于内蒙古包钢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分为正常胃黏膜组、增生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及腺癌组,共72例.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70、Apaf-1和ST1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SP70在正常胃黏膜、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癌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值(IOD)分别为0.33±0.05、0.46±0.05、0.77±0.07、0.93±0.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f-1的IOD分别为0.74±0.03、0.65±0.03、0.49±0.06、0.28±0.05,正常胃黏膜组与增生性息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13的IOD分别为0.85±0.11、0.64±0.07、0.31±0.06、0.14±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组HSP70与Apaf-1呈负相关(r=-0.817,P<0.05),HSP70与ST13呈负相关(r=-0.818,P<0.05),Apaf-1与ST13呈正相关(r=0.830,P<0.05);腺癌组HSP70与Apaf-1呈负相关(r=-0.816,P<0.05),HSP70与ST13呈负相关(r=-0.969,P<0.05),Apaf-1与ST13呈正相关(r=0.865,P<0.05).结论 HSP70 在胃息肉癌变中表达递增,可用于胃癌早期监测;Apaf-1 及ST13 在癌变中表达递减,监测Apaf-1变化及ST13在胃癌中的特异性降低可作为胃癌诊断指标深入研究;在胃息肉癌变中,HSP70与Apaf-1、HSP70与ST13表达均呈负相关,Apaf-1与ST13呈正相关,联合检测更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 血清胸苷激酶1在胃息肉恶性进展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

    作者:方辉;李学良;任一鸣;施瑞华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胃息肉恶性进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探讨TK1与胃息肉恶性进展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80例胃息肉患者,按活检病理结果分为A组(病理为腺瘤,32例)、B组(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和C组(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利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80例胃息肉患者血清TK1的含量,同时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TK1含量.结果 TK1水平和阳性率在对照组、A组和B组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胃癌组TK1水平和阳性率显著高于A组、B组和对照组(P<0.05).胃癌组TK1水平和阳性率高,但较C组升高不明显(P>0.05).80例胃息肉患者(内镜下切除息肉后)和32例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复查血清TK1均有下降,但下降仅在C组和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K1水平随着胃息肉的恶性进展而显著升高,在治疗后明显下降.因此,检测血清TK1可用于评估胃息肉的恶性程度,监测胃息肉的恶性进展,同时在早期诊断胃息肉恶变、判断和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胃、肠息肉中VEGF、KDR及MVD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朱萍;朱海杭;宋雯;赵梁;张妮娜;张旭东;李曼蓉;卜平

    目的 探讨胃、肠息肉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激酶插入嵌合受体/胎肝激酶-1(KDR)、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KDR在胃、肠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胃、肠息肉组织中VEGF、KDR及MVD的表达显著低于胃、肠癌(P<0.05),显著高于正常胃、肠黏膜(P<0.05),且胃、肠息肉中VEGF、KD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直径>2.0 cm息肉中VEGF、KDR的表达显著高于直径<1.0 cm者,且在年龄>50岁患者中表达增高;肠息肉中VEGF、KDR在绒毛状腺瘤、表面呈分叶状者中表达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息肉中VEGF、KDR的表达显著高于胃息肉(P<0.01).结论 直径>2.0 cm、年龄>50岁的患者癌变概率高,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分叶状息肉癌变率高;肠息肉癌变率高于胃息肉,VEGF、KDR、MVD及其相互作用对促进息肉血管生成及癌变的过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胃息肉临床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代飞;郑义;徐丽红;陈卫刚;郑勇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为治疗和诊断胃息肉提供帮助及临床依据.方法 对胃息肉的一般情况及病理特征、有无H.pylori感染进行收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779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4.7%,男248例,女531例,男女之比为1∶2.1,58.9%的胃息肉患者年龄40~60岁,单发息肉632例(81.2%),多发息肉147例(18.8%);694例(89.1%)患者胃息肉的直径≤1.0 cm;胃息肉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37.7%;不同部位的胃息肉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之间的H.pylori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胃底部息肉H.pylori的感染率高于其他部位(P<0.05).结论 胃息肉在内镜下直径较小,多数<1.0 cm,一般以单发为主,女性较男性多见,多数好发于中老年人,胃息肉主要发生于胃体和胃底,病理组织类型以增生性息肉为主,增生性息肉的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了解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及与H.pylori的关系,可以帮助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诊断,有助于内镜下指导治疗及随访观察.

  • 胃息肉和结肠息肉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邬升;郑世华;仝巧云;周婷婷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结肠息肉的出现是否存在相关性,及息肉的出现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对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近两年多来,在同一年中同时做胃镜和结肠镜,且胃和结肠2个部位中至少1个部位有息肉的患者(544例)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行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息肉的检出率。结果胃息肉的患者中结肠息肉的检出率(15.17%)与结肠息肉总检出率(16.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84);结肠息肉的患者中胃息肉的检出率(5.46%)与胃息肉总检出率(5.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但不同年龄段患者息肉检出率中,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结论本研究中,胃息肉和结肠息肉的出现在统计学上未发现其存在相关性,但息肉的检出率有随着年龄增长增高的趋势。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样病变的70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永刚;杨小毛;杜选峰;王辉;马占元;袁利;曾青华;徐倩;赵倩;郑倩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在切除胃肠道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82枚息肉)行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40枚胃息肉及40例患者42枚结肠息肉经EMR 治疗后,病变均完整切除,无出血、感染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作者:管星庆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01-2014-12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共检出息肉142枚.病理增生性息肉(40.8%)和炎性息肉(30.8%)占有比例较高.腺瘤性息肉(1.7%)较少.其中>60岁患者胃息肉发病率高于≤40岁及41 ~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大径≤0.5 cm发生率高于0.5 ~2.0 cm和>2.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息肉发生率高于胃窦部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均一次性内镜切除,未出现穿孔、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1 a,5例(4.20%)患者复发.结论 胃息肉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中以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占有比例高,且多发于胃体,直径较小.采用内镜治疗效果显著.

  • 儿童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卢华君;赵忠艳;黄开宇;潘彤彤;胡丹元;朱欢

    目的 探讨儿童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002-2006年经胃镜活检及病理诊断的36例胃息肉患儿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同期胃镜检查无异常且病理报告正常的35名对照组儿童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胃息肉组Hp感染率为16.67%(6/36例),对照组Hp感染率为14.29%(5/35例).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例Hp检查阳性胃息肉患儿经根除Hp治疗,0.5 a后复查胃镜发现4例炎性息肉消失.结论 Hp感染与儿童胃息肉无明显相关性.但胃炎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根除 Hp治疗可使部分炎性息肉消失.

  •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继赋

    目的 分析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巧家县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胃息肉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研究组接受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96.7%)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3.3%)和并发症发生率(6.7%)均低于对照组(33.3%、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 胃癌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白璐;马英杰;冯素萍

    目的:研究胃癌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FHIT)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正常胃组织、胃息肉、胃癌患者各60例,应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病理组织中FHIT表达情况,并检测病理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结果正常胃组织、胃息肉组织以及胃癌组织中 FHIT蛋白表达率为93.3%(56/60)、71.7%(43/60)和36.7%(22/60),HP 感染率为0.0%(0/60)、53.3%(32/60)和83.3%(5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率显著低于HP阴性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和胃息肉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正常胃组织、胃息肉组织以及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逐渐降低,HP感染率逐渐增加,且胃癌组织和胃息肉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关系。

  • 内镜下氩气刀治疗胃息肉的护理

    作者:顾燕

    本文总结了我科收治的48例胃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氩气刀治疗的护理体会.通过在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治疗中密切配合,治疗后进行科学细致的护理,特别是潜在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的护理

    作者:杨红艳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的护理方法。方法根据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治疗前的准备,治疗中的观察和配合及治疗后的护理。结果13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无因护理不当并发症。结论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操作简便安全,患者无痛苦,疗效确切,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胃息肉 内镜 护理
  • 胃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王杏丽;苗艳玲;徐宁

    目的:研究胃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内镜治疗,总结分析其病理特征和疗效.结果:经统计,本组100例患者检出164枚息肉.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5例(5.0%)、胃底腺息肉9例(9.0%)、增生性息肉52例 (52.0%)、炎性息肉34例(34.0%).其中,与胃窦部息肉相比,胃体息肉发生率较高,且差异对比P<0.05;与直径0.5-2.0cm、>2.0cm相比,≤ 0.5cm直径的胃息肉发生率较高,且差异对比P<0.05;与年龄≤41岁、41-60岁者相比,>60岁者胃息肉发生率较高,且差异对比P<0.05.本组100例患者经一次性内镜切除息肉,且术后无任何相关并发症(感染、穿孔等).随访1年有8例患者病情复发,复发率为8% (8/100).结论:胃息肉的病理特征表现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发生率较高,多发于胃体,且具有较小直径,一般老年患者具有较高发病率,而经内镜治疗后可达显著疗效,且无任何并发症.

  • 散结消症话苡仁

    作者:周晓波

    苡仁,全名薏苡仁,又名苡米、六谷米.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肾经.功能健脾渗湿,舒利筋脉,清热排脓.历代医家用其主治湿痹拘挛、屈伸不利、便溏泄泻、肠痈肺痈、水肿脚气、淋浊带下等病症.代表方如<温病条辨>之薏苡竹叶散,<金匮要略>之薏苡仁汤等.徐景藩教授认为,苡仁不仅能健脾、渗湿、舒筋、排脓,更能软坚散结消症.配用苡仁可治胃息肉、胆囊息肉、慢性胃炎异型增生,大多获效良好.现举数例如下:

  • 胃肠道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吴敬崇

    胃肠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容易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或因切除不完全,容易形成息肉残留.我院于2009年1月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治疗胃肠息肉,现报告如下.

  • 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在胃镜下息肉切除术后的疗效观察

    作者:谭娟;彭波;习隽丽;李海燕

    [目的]分析对比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在胃镜下息肉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入选经胃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患者60例,分为2组,每组30例,术后1~2周内分别采用兰索拉唑(30 mg静滴,bid)+瑞巴派特(0.1g口服,tid)、奥美拉唑(40 mg静滴,bid)+瑞巴派特(0.1g口服,tid)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创面大小及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腹部症状(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治愈率等指标.[结果]兰索拉唑+瑞巴派特组、奥美拉唑+瑞巴派特组术后腹部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0.97±0.30)d、(2.53±0.4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个月复查胃镜,2组患者胃息肉切除创面愈合治愈率均达到了100%.[结论]兰索拉唑+瑞巴派特与奥美拉唑+瑞巴派特均可用于胃镜下息肉术后的治疗,采用兰索拉唑+瑞巴派特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腹部症状消失时间.

398 条记录 13/20 页 « 12...10111213141516...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