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体会

    作者:高宝云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88例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明显改善,支架定位准确;随访2年,仅1例伴有20%左右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3.41%.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者:徐方元;陈爽;关颖;叶春梅;秦少华;徐瑛;王建民;陈晓荣;韩云学;叶春燕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 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灌注成像在颅内-外动脉狭窄脑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思佳;刘静红;梁传声;张妍芬;王忠辉;石强;徐克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CTA或DSA检查诊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并作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51例,男45例,女6例,平均52岁.临床症状多为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复视、TIA发作.CT扫描方法为CT颅脑平扫、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A.CT灌注后处理分别得出CBF图、 CBV图、MTT图及TTP伪彩功能图.结果 11例CT或MRI表现为非责任病灶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余病例常规CT或MRI无异常所见.17例CT灌注各参数图未见缺血改变,34例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所有病例均表现为rMTT延长,rCBF降低,均数rMTT为3.14±1.02,rCBF为0.46±0.16, rTTP为1.28±0.11;其中 21例rCBV升高,均数为1.48±0.19;6例rCBV降低,均数为0.76±0.05;7例rCBV接近正常,均数为1.03±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常规CT、MRI不能显示的异常脑血流灌注,是一种很好的反映脑缺血改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李萍;申宝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神经症状和体症,24 h内恢复正常.以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发现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持续存在,提示有必要对TIA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对进行及时、准确治疗TIA,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及影像学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轻度狭窄与无狭窄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特征

    作者:庄仲;刘舰;李飞宇;彭晓刚;赵锡海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 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 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 (41.30±11.57)mm2,P<0.001]和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 (3.30±1.25)mm,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 (32.80±9.33)mm2,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 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

    作者:郑宇;华扬;凌晨;段春;张蕾;王力力;刘玉梅;周瑛华

    目的分析严重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查单侧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②在各侧支循环开放组中,中风和TIA发病率分别为:无交通支开放(A组)77.4%;单支开放(B组)69.6%;双支开放(C组)65.4%;三支开放(D组)46.4%.③前交通支的开放与中风发生呈负相关(P=0.009).结论严重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使同侧半球血流量下降,侧支循环建立.侧支循环的开放数量与中风及TIA的发生呈负相关.

  • 超声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情况的评价

    作者:姥义;赵宝珍;柳标;周智慧;孙秀英

    目的应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S)评价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筛选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CS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有前交通动脉参与的侧支循环与中风发生呈负相关,而眼动脉(OA)参与的侧支循环与中风发生呈正相关.②无症状组及有症状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无症状组患侧O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有症状组O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结论TCCS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方便地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状态,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作者:郑宇;华扬;凌锋;凌晨;段春;李慎茂;缪中荣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术中、术后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7例CEA患者术前术后病变局部管径、流速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术前、术中、术后流速、搏动指数(PI)和交通支开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EA术后,颈动脉管径、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患侧的MCA流速及PI升高(P<0.001).侧支循环关闭.术中患侧MCA流速下降幅度<40%与前交通开放相关(P=0.01 5).结论CEA后颅外和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CDFI与TCD结合,可评价CEA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CEA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有效方式.

  • 自制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上的评价

    作者:田家玮;费洪文;孙立涛;李如萍;冷晓萍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人体血管重建中的准确性、可行性.方法对1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测定狭窄程度及狭窄比,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并将两种方法测得的狭窄比作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所测狭窄比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测值呈高度正相关(r=0.977).结论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用于人体可行,测值准确;可以动态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进程及转归;为内外科室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超声评价颈动脉狭窄的颅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作者:唐力;王晓光;吴立文;冯赫林;马春艳;任卫东

    目的了解颈内动脉狭窄时:①颈内-外动脉间吻合支循环建立情况;②侧支循环建立时,颈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选择一侧颈内动脉完全或99%以上阻塞的、病程≥0.5年的56例病人,根据对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检查颈内动脉完全阻塞侧的眼动脉血流方向,确定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然后测双侧颈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对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在95%以上时,颈内-外动脉吻合支开放率85.7%(12/14);②侧支循环开放时,双侧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速(PSV)和舒张期末速度(EDV)均增高.结论①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时,颈内-外动脉间的吻合支开放,保证脑组织的血供;②CDFI检查眼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可以方便地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状态.

  •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作者:包娜;蒋涛;翟仁友;姜桦;崔湧

    目的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3D DCE-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3D DCE-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MPR)重建.应用颈总动脉法(CCM)测量狭窄率.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超声、3D DCE-MRA与其对比,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高估和低估狭窄的情况.结果①22例44条颈内动脉中,DSA诊断17条为正常,27条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轻度狭窄2条,中度8条,重度12条,闭塞5条.3D DCE-MRA与DSA诊断一致者为40条(90.9%),3条高估,1条低估.②以阴性(正常)和阳性(狭窄或闭塞)为判断点时,3D DCE-MRA较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高,分别为100%、82.4%、93.2%与96.3%、58.8%、81.8%.③以70%狭窄为判断点时,3D DCE-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更明显优于超声,分别为94.1%、96.3%、95.5%与64.7%、88.9%、79.5%.结论与超声检查相比,3D DCE-MRA评价颈动脉狭窄更可靠,它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无创检查方法.超声和3D DCE-MR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及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双源CT自动去骨及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

    作者:吕鹏;林江;张维升;王莉莉;侯凯

    目的 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重建方法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DSA和CTA均发现53处颈动脉权狭窄.去骨去钙化斑块MIP重建图像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间相关性(r2=0.96)高于标准MIP重建图像与DSA间相关性(r2=0.83).去骨去钙化斑块和标准MIP重建图像诊断颈动脉闭塞敏感度均为100%(6/6),特异度为100%(47/47)和89.36%(42/47),诊断重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100%(15/15)和73.33%(11/15),特异度为94.74%(36/38)和89.47%(34/38),诊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90.63%(29/32)和81.25%(26/32),特异度为100%(21/21)和95.24%(20/21).结论 颈动脉双源CTA中,采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可提高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超声、磁共振联合评价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病变

    作者:钟维章;马隆佰;李吕力;王小燕;李晓峰;陈渊;梁浩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对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88.33%,特异性94.59%,准确性89.84%,Kappa=0.65;MRA诊断的敏感性62.96%,特异性100%,准确性84.38%,Kappa=0.59;超声联合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0.74%,特异性94.59%,准确性92.97%,Kappa=0.84.结论 超声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超声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 颈部血管四维重建:Ⅲ.颈动脉狭窄模型的三维超声重建

    作者:田家玮;费洪文;彭秀艳

    目的评价自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测量颈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用二维超声对塑料试管制作的8个颈动脉狭窄模型进行采集、后处理、三维重建并测量.结果本方法能正确显示颈动脉狭窄模型的三维立体图像,同时能准确测量其狭窄比(r>0.99,P<0.001).结论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设计合理、方法可行、测量准确.

  • 基于Dyna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狭窄的优势

    作者:翟凤杰

    本文就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两个颈动脉狭窄评估参量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利用血管介入三维成像技术进行颈动脉狭窄率评估的技术优势.

  •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金龙;凌锋;李慎茂;宋庆斌;黄居义;王玉林;吴婷夏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常规二维DSA全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处理.结果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的程度,硬化斑块的位置及形态大小,对操作医生选择过滤保护伞、扩张球囊、支架等材料的种类、型号提供帮助.结论与常规二维DSA相比,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狭窄血管病变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研究

    作者:王利军;王大明;刘加春;陆军;祁鹏;姜雪丽;翟乐乐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60岁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过程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病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88例患者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率为33%;70岁以上患者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下者,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距离≤10 mm者高于>10 mm者,分叉部伴有钙化灶者高于无钙化灶者(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高龄、狭窄位置和分叉部钙化是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孙清荣;帅杰;周政;黄岚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 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26例,狭窄程度>50%而≤70%者66例,狭窄程度>70%者50例.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血管内支架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 (64%~100%)下降到约32.4% (0~58%).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诊断颈动脉狭窄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王东;时惠平;熊明辉;宋云龙;喻敏;方红;杨华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螺旋CT扫描,层厚3mm,螺距1.0.大密度投影(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SSD)3D血管重建.CIVE:导航系统行颈动脉C1VE成像.结果:颈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4支,5支正常.显示斑块、附壁血栓13支.8支颈动脉与DSA对照7支相符.3例手术所见与CTA对比一致性较好,术后狭窄解除,斑块消失.结论:CTA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显示斑块.CIVE能观察狭窄管腔内部形态及斑块.

  • MRA和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

    作者:朱锡旭;陈君坤;卢光明;程绍华;陈光辉;许莲娥

    目的:比较和分析颈动脉狭窄的MRA特征和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的表现.材料和方法:25例颈动脉狭窄均由彩色多普勒确诊和分级.MRA扫描序列为2维时间飞越技术.结果:25例颈动脉狭窄MRA信号缺损大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斑块长度.9根血流信号中断与脉冲多普勒的舒张期和收缩期血流峰速相关(r=0.685;r=0.828),是血流高速的结果,是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特征.血管扩张是中度动脉狭窄的重要表现.颈动脉血流消失且无血流重现是血管闭塞的特异征象.结论:二维时间飞越MRA在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MRA 超声
2507 条记录 7/126 页 « 12...45678910...1251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