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及其对情绪Stroop效应的影响

    作者:刘凯;杨千芊;黄德馨;党彩萍;邢强

    目的::探讨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及其对情绪 Stroop 效应的影响。方法:筛选50名自愿戒毒者为有效被试,先运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测量心理韧性水平,后通过 E-prime 软件进行情绪 Stroop 实验。结果: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水平为(59.70±14.75),显著低于中国社区居民(t =-2.733,P =0.009),与中国劳教戒毒人员的差异达到边缘性显著水平;低、高心理韧性组的积极情绪词语效应量差异不显著,消极情绪词语效应量差异边缘性显著(t =1.864,P =0.074)。结论: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自愿戒毒者的心理韧性水平对其内隐的消极情绪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低心理韧性自愿戒毒者对消极情绪词具有一定的趋向性。

  • 临床实习护生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张慧芳;颜春英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现状,探讨其与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67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心理韧性总分为(942.4±61.8)分,5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积极认知、情绪控制。 t检验显示,实习护生在目标关注( t=39.31,P=00.00)、人际协助( t=143.48,P=00.00)得分高于常模,在情绪控制( t=‐33.94,P=00.00)、积极认知(t=‐150.11,P=00.00)得分低于常模,在家庭支持得分、心理韧性总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学历是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实习护生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与常模相近,且受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等因素影响。

  • 大学生无条件自我接纳、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

    作者:胡心怡;陈英和

    目的:探讨大学生无条件自我接纳、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与心理韧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叉滞后设计,对366名大学生被试施测无条件自我接纳问卷、自我价值感权变性问卷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为3个月。结果:时间1的无条件自我接纳能够显著预测时间2的心理韧性的总分(β=0.12,P<0.05),并能显著预测心理韧性中坚韧性(β=0.12,P<0.05)和自强性(β=0.18,P<0.001);时间1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能够显著预测时间2心理韧性的总分(β=0.09,P<0.05)和自强分量表得分(β=0.09,P<0.05)。结论:无条件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可能是心理韧性的原因变量,二者都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作者:吕飒飒;赵珍珍;王若逸;陈嫒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CD-韧性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总体得分较高,且婚龄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韧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381,P<0.01);②心理韧性总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53,P<0.05)。其中,主观支持维度与心理韧性有显著正相关(r=0.274,P<0.05),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r=0.274,P<0.05)。结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支持能预测心理韧性。

  • 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

    作者:杨苗苗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其内部作用机制,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962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中介效应检验得到回归方程“Y =0.656M -0.125X”(t =‐7.494,P <0.001),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症状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5%;②心理健康量表的强迫因子、学习压力感因子以及情绪波动性因子得分分别为(2.100±0.648)、(2.089±0.854)和(1.980±0.727),处于“轻度”症状;③生活事件量表的学习压力因子均分、人际压力因子均分分别为(1.713±1.070)和(1.612±1.041),接近于“轻度”感受;④心理韧性量表的各因子均分均在3分以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结论:①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影响中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感受,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心理韧性越强的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就越小,心理就越健康;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强迫性观念与行为、学习压力感及情绪波动性方面存在轻度症状;③中学生的消极感受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方面的负性事件;④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作者:雷万胜;陈栩;陈锦添

    目的 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状况.方法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对47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男生和女生在坚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心理韧性得分低于女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坚韧和力量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坚韧和乐观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坚韧和乐观维度上,不同年级大学生得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性别、年龄、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因素.

  • 团队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

    作者:郭彦霞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公开招募方式,对23名大学生进行连续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选择另外24名被试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使用中文版韧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心理韧性没有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差异显著( t=58.38,P<00.01);②实验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韧性总分和各分量表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 人格特征在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姚海娟;张忠堂

    目的 考察中学生人格特征在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修订版(儿童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324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 人格特征的内外向因子与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心理韧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 =0.251~0.467,P<0.01),而神经质、精神质因子与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18 ~-0.262,P<0.05或<0.01),与心理韧性总分则相关不显著;内外向、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或<0.001).回归分析发现,内外向在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间起部分中介效应(c'=0.261,P<0.001).结论 社会支持以内外向为中介,对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具有预测作用.

  • 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作者:李力生;郭华星

    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研究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减少研究生心理危机的脆弱性,增加心理韧性的效果。方法:抽取在我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调查中危机脆弱性分数大于15的学生40名,通过匹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然后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危机脆弱性的后测中有显著差异(t =‐8.31,P <0.01),同时心理韧性也有显著增加(t =‐2.62,P <0.05)。结论: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脆弱性的降低和心理韧性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效果。

  •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作者:韩黎;王洲林;张继华;吕林;王金霞;廖传景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方法:在四川、重庆3所高校中选取879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96名,无留守经历483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多群组分析法检验有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SLEC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者[(9.0±3.8)vs.(6.8±3.1),P<0.001].大学生留守经历与ASLEC和SDS得分呈正相关(r=0.22~0.28,均P<0.01),与RSCA和SES得分呈负相关(r=-0.29~-0.56,均P<0.01).SES得分和RSCA得分在ASLEC得分与SDS得分中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8、0.13、0.07,均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 CI=0.13 ~0.68);留守经历对自尊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限制模型的拟合度变差△x2= 2120.68,△f--8,P<0.001).结论:自尊和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的调节.

  • 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与情绪自我调节方式

    作者:席居哲;左志宏;WU Wei

    目的:比较高、中、低心理韧性水平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及情绪自我调节方式.方法:选取202名高中生,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正负情绪情感量表(PANAS)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Q).依据RSCA得分分为高(n=87)、中(n=61)、低心理韧性组(n=54),比较不同心理韧性组日常情绪状态及积极、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差异.结果:高心理韧性组PANAS积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3.3±6.2)vs.(30.8±5.2),(29.4±6.9);P<0.001],低心理韧性组PANAS消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7.5±7.7)vs.(22.3±6.0),(24.0±7.3);P<0.001].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ERQ重视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组[(3.4±0.6)vs.(3.0±0.8);P<0.05],宣泄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2±0.7)vs.(3.0±0.6),(2.8±0.9);P<0.01],而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1.4±0.5)vs.(1.6±0.5),(1.8±0.8);P<0.01];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2.2±0.7)vs.(2.5±0.6),(2.6±0.8);P<0.05],而低心理韧性组重视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1±0.7)vs.(1.8±0.5),(1.9±0.5);P<0.001)].结论: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日常情绪状态存在差异,高心理韧性高中生倾向于对积极情绪采用更多的重视、宣泄和更少的减弱调节,对消极情绪则采用更少的重视和抑制调节.

  • 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类别与入学适应

    作者:罗杰;任芬;袁方舟;乌云特娜;七十三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入学适应的关系.方法:在贵州、山东和内蒙古的4所高校中选取大一入学新生565名,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调查心理韧性状况,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FAI)调查入学适应状况.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结果:大学新生的心理韧性可分为低韧性-支持(19.8%),中等韧性-低协助(33.1%)和高韧性(47.1%)3个潜在类别.不同心理韧性类型大学新生在FAI的学习适应、专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低韧性-支持组学习适应和专业适应维度得分均低于中等韧性-低协助组,高韧性组学习适应、专业适应、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大学新生的心理韧性具有明显分类特征,且与入学适应关系密切.

  • 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

    作者: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

    目的:考察大学生样本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某医科院校39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将留守经历定义为:在个体成长阶段(≤16周岁)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乡,由父或母单亲照顾或托付给其他人照顾.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来测量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其中,SBQ-R总分≥7分,提示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共回收有效问卷343份.结果:116 (33.8%)人有一年以上的留守经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RSCA总均分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4±0.5)vs.(3.7±0.4),P <0.001],而SCL-90总均分和SBQ-R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1±0.7)vs.(0.7±0.4),(5.9±2.6) vs.(4.9±2.1),均P<0.001].结构方程建模发现,心理韧性部分中介了留守经历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的关系(β=0.22,P<0.001).结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可能较低,并可能与个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和较高自杀风险相关.

  • 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情感虐待和心理韧性的关系

    作者:梁洁霜;张珊珊;吴真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的农村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情感虐待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989人,其中有留守经历者327人,无留守经历者662人.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儿童期创伤问卷(CTQ)、简版心理韧性量表(SFRS)进行测试.选取CTQ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2个维度合成情感虐待(EM)得分,EM得分>2分为遭受过儿童期情感虐待.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IAS总分及EM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均P<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EM得分与IAS总分呈正相关(r=0.21),与SFRS总分呈负相关(r=-0.24);SFRS总分与IAS总分呈负相关(r=-0.33),均P<0.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情感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5%.结论:儿童期留守和情感虐待经历与成年后的较高社交焦虑水平相关,增强心理韧性水平可能缓解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 癌症患者心理韧性干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作者:江笑笑;李惠萍;张婷;丁晓彤;肖婷;章毛毛

    目的:系统评价癌症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EBSCO 等,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 2017年3月,纳入评价癌症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然后采用定性方法系统总结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结果:终纳入14篇有关癌症患者心理韧性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8篇文献评价了个体化干预对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 6篇评价了小组干预的心理韧性干预效果,13篇研究结果显示,开展的干预措施能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结论:本研究提示,采取个体化或小组干预措施均能提高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而目前有关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较局限,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设计.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校流动儿童应对倾向在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宋潮;麻超;张怡萱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应对倾向在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流动儿童500人(男244人,女229人;小学生284人,初中生189人;年龄10 ~ 17岁),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社会支持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测量,考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并采用通径分析分析评估应对倾向在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RSCA得分与SSRS、SCSQ得分均呈正相关(r=0.38、0.42,均P<0.01);SSRS得分与SCSQ得分呈正相关(r=0.23,P<0.01).应对倾向在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16.3%.结论: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及应对倾向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发挥积极应对倾向的作用来提升其心理韧性程度.

  •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在家庭和谐与心理韧性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詹启生;李丹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出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1].研究发现有些处于高危环境下的个体仍然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甚至还会出现“创伤后成长”迹象[2].Zim-merman研究发现父母——家庭的联通和支持能对因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而遇到的一系列消极后果有补偿作用[3].Armstrong等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心理韧性发展以及向成年期成功过渡的保护性因素[4].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心理韧性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的个体会促进自身心理韧性水平上升[5].

  • Devereux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第二版的中文修订

    作者:季雨竹;牛玉柏;唐志东;杨惠琴

    目的:修订第二版Devereux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DECA-P2),检验其中文版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杭州市608名3~5岁幼儿为被试,由幼儿教师完成DECA-P2中文版的测评,并同时填写学前行为与情绪量表中文版、幼儿社会能力与行为评定简表中文版作为效标量表,获得有效数据570份。通过条目分析筛选条目后,将总样本分层抽取一半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检验所修订量表的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与分半信度。结果: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与原量表一致的保护性因素结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9.82%。验证性因子分析所得结果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χ2/df=2.50,RMESA=0.07,CFI=0.91,IFI=0.91)。总体上各分量表与两效标量表相关(r=-0.21~0.80)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0.93,分半信度为0.79~0.89。结论:DE-C A-P2中文版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适用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评估3~5岁幼儿的心理韧性。

  •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作者:李莎;林征;卞秋桂;王美峰;林琳;张红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病程漫长,迁延不愈,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IBD是一种心身疾病,患者负面情绪发病率高[1],且可使患者病情加重或复发[2].心理韧性是指从创伤、压力、应激或痛苦事件等逆境中恢复甚至愈挫弥坚的现象,属积极心理品质之一[3].帮助患者挖掘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与治疗,还可以帮助其控制相关症状.本研究探索IBD患者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找到入手点.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韧性

    作者:王潇;刘艳;严谨;龙飞艳;张爱迪;朱读伟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1],报告病例多年来一直居法定传染病的首位[2].有调查表明,近60%的乙肝患者因患病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3].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心理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采用量表法对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韧性进行断面调查.

320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