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鳙鱼过敏原小清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

    作者:王海燕;李荔;刘志刚;邬玉兰;陈家杰

    目的 克隆、表达与纯化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过敏原小清蛋白,并检测免疫学活性.方法 提取鳙鱼的总RNA,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入T载体中进行测序和分析.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于E.coli BL21( DE3)表达.通过Ni2+亲和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其IgE结合活性.结果 获得了鳙鱼过敏原小清蛋白基因,该基因被GenBank收录,登陆号FJ013047.基因开放阅读框共330个碱基(包括终止密码子),编码10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1 537.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能与过敏性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E结合.结论 成 功克隆、表达、纯化鳙鱼过敏原小清蛋白,此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力竭运动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及NMDAR2B表达的影响

    作者:崔书强;刘晓莉;乔德才;郑健

    目的:通过观察力竭运动后大鼠前额叶皮层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探讨运动疲劳对前额叶皮层神经微环路可塑性的影响,同时观察前额叶皮层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型(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 NR2B subunit,NMDAR2B)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运动疲劳中枢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一次力竭运动组、重复力竭运动组和对照组.力竭运动方案采用本实验室改进的Bedford渐增负荷动物运动方案:Ⅰ级:8.2 m/min,15 min;Ⅱ级:15 m/min,15 min;Ⅲ级:20 m/min,至力竭,重复力竭运动组连续进行7天力竭性跑台运动,在运动力竭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大鼠前额叶皮层PV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并记录阳性细胞个数.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前额叶皮层NMDAR2B的表达情况.结果:一次力竭运动组及重复力竭运动组大鼠前额叶皮层PV阳性神经元个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前额叶皮层NMDAR2B阳性神经元在对照组和重复力竭运动组未见明显表达,一次力竭运动组可见阳性神经元表达;Westem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一次力竭运动组NMDAR2B表达相对较高,而重复力竭运动组表达相对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NMDAR2B表达与运动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0.01,r =-0.936).结论:力竭运动通过PV阳性神经元的局部环路的调节影响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其参与了运动疲劳的中枢调节,为运动疲劳中枢机制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紫红笛鲷过敏原小清蛋白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李荔;吴曾闵;刘志刚

    目的 克隆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过敏原小清蛋白(parualbumin)基因.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多种鱼的小清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性比对,根据序列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简并性引物,通过实时(RT)-PCR和3'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紫红笛鲷小清蛋白的全长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获得紫红笛鲷全长608 bp的新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30个碱基,编码109个氨基酸,经分析该蛋白分子量约为11.5kD,等电点为4.35.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克隆的基因与其他鱼类过敏原小清蛋白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结果 成功克隆出紫红笛鲷过敏原小清蛋白基因(登录号为:EF591789).

  • 鳙鱼变应原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作者:张强;赵郭存;邹菊;刘志刚

    目的 制备、纯化及鉴定抗鳙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方法 以重组鱼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 parvalbumin)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融合免疫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NS -1,半固体培养基法结合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杂交瘤细胞株诱生小鼠腹水,采用蛋白A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化抗体,间接ELISA方法和western blot鉴定抗体效价和特异性以及与其他过敏源的交叉反应性;采用Ig类与亚类鉴定试剂盒鉴定该单克隆抗体的Ig亚型.结果 共获得抗parvalbumin细胞株7株,1G1,1B5,1A5,2B9,1H4,1B7,1G3.1G1、1B7、1A5、1H4和1G3效价均高于1:400000,P/N >2.1;1B5效价高于1:200 000,2B9效价较低;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所有抗体均能识别parvalbumin;抗体亚类为IgG1型,1G1,1A5,2B9,1H4,1B7特异性结合parvalbumin,与其他种类过敏原无交叉反应,1G3和1B5与虾和大豆过敏原有交叉反应性,P/N >2.1.结论 获得高效价抗体5株,发现parvalbumin与虾、大豆过敏原存在交叉反应性,为建立parvalbumin检测体系提供依据.

  • 鲢鱼小清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蔡秋凤;曹敏杰;刘光明;刘源;杜雪莉;王锡昌

    目的:制备抗鲢鱼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过滤柱层析等方法纯化鲢鱼小清蛋白;以纯化的小清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鲢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法确定抗体亚型;通过腹水诱生法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以Protein G Seph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运用Western 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以ELISA法分析单克隆抗体的结合位点.结果:从100 g鲢鱼肌肉中可获得约30 mg高纯度小清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得到的抗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A4-C1)纯度较高,亚类为IgG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4-C1只与鱼肉粗提物中的小清蛋白产生反应,特异性良好;ELISA分析表明,制备的抗鲢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与商品化抗蛙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PARV-19)的结合位点可能具有很大部分的重叠,或者存在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结论:研究中制备的杂交瘤细胞株能稳定分泌高特异性的抗鲢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后续淡水鱼类小清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

  • 大鼠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神经元周围网络与小清蛋白的发育性共表达关系及其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的相关性

    作者:高唐鑫子;魏莎莉;郑莎;何翔宇;黎一鸣

    目的:探讨出生后的Long Evans大鼠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小清蛋白(PV)、神经元周围网络(PNs)三者发育性共表达的关系及其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对生后3(关键期起始)、4(高峰)、5(后期)、7(终止)、9(成年)周龄的Long Evans大鼠视皮层分别进行tPA、NeuN、DAPI和tPA、PV、PNs三重标记以检测它们的表达随发育的时空关系.结果:tPA+ PNs阳性细胞密度在4周龄显著增加达高峰,随后在9周龄显著减少,tPA+PV和PV+PNs阳性细胞密度在3周龄已达峰值并维持至4周龄,在5周龄显著减少至低水平,随后显著增加至成年高水平;tPA+PV/tPA和PV+PNs/PNs比值在3周龄已达大值,在5周龄显著降至低,随后显著上升至成年水平;tPA+ PV+ PNs阳性细胞密度在可塑性关键期的高峰期即4周龄出现峰值.结论:PNs对PV的包绕随发育的变化可能是PNs参与关键期终止的结构基础;存在tPA+ PV+ PNs阳性细胞,此类神经元在可塑性高峰期富集提示它们可能与关键期可塑性的增强有关.

  • 成年大鼠纹状体区α-羟甲基恶唑丙酸型受体亚单位谷氨酸受体1的研究

    作者:巴茂文;刘振国;孔敏;陈生弟;陆国强

    目的 研究膜α-羟甲基恶唑丙酸型(AMPA)受体亚单位谷氨酸受体1(GluR1)及其磷酸化形式在大鼠纹状体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纹状体AMPA受体亚单位GluR1表达及磷酸化状态.结果 纹状体有GluR1的表达,GluR1有(30.00士4.36)%的磷酸化胞内羧基端831位丝氨酸(GluR1S831)和(31.00士1.56)%的磷酸化胞内羧基端845位丝氨酸(GluR1S845)形式表达;GluR1以及磷酸化GluR1S831和磷酸化GluR1S845主要在纹状体背外侧区表达,所有小清蛋白阳性的神经元均表达GluR1以及磷酸化GluR1S831和磷酸化GluR1S845,且所有GluR1以及磷酸化GluR1S831和磷酸化GluR1S845阳性的神经元均为小清蛋白阳性的神经元.结论 AMPA受体亚单位GluR1独特地在纹状体小清蛋白阳性的神经元表达,且存在明显磷酸化GluRlS831和磷酸化GluR1S845表达,为深入研究病理情况下AMPA受体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 成年小鼠氯胺酮慢性注射后行为改变以及海马CA3区小清蛋白和c-Fos的表达

    作者:陈梅;刘阳;张志龙;王德广

    目的 观察小鼠氯胺酮慢性中毒产生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后,海马CA3区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和c-Fos蛋白的表达.方法 将60只成年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和氯胺酮给药组:50 mg/kg(K1)、100 mg/kg(K2)和150 mg/kg(K3).每5天腹腔给药1次,连续注射6次,于给药完成后第5天,观察刻板行为和旷场实验的行为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3区PV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给药组小鼠刻板行为和旷场实验得分明显增加(P<0.01),随剂量增加而递增;海马CA3区PV的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随剂量增加而递减,以K2、K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CA3区c-Fos的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随剂量增加而递减(P<0.05).结论 氯胺酮慢性中毒后,成年小鼠可产生精神分裂症样症状;海马CA3区PV和c-Fos蛋白的表达受抑制,随药物剂量的增加逐渐减少,可能与小鼠氯胺酮慢性中毒后产生精神分裂症样症状有关.

  • 线粒体靶向小清蛋白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肝癌细胞线粒体钙稳态的影响

    作者:张卉;王姣姣;任婷婷;金明朋;朱剑军;张洪新;吴有盛

    目的 构建线粒体靶向小清蛋白(PVALB)表达载体,探讨线粒体靶向PVALB在肝癌细胞(MHCC97H)中的表达及对线粒体内钙稳态的影响.方法 以骨骼肌细胞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法扩增得到PVALB,经酶切后与MTS、pcDNA3.1(+)载体连接;重组质粒经酶切分析及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肝癌细胞MH-CC97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VALB定位及转染后MHCC97H线粒体中钙离子浓度.结果 pcDNA3.1(+)-MTS-PVALB经酶切、测序鉴定完全正确,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表达的MTS-PVALB定位于线粒体;MTS-PVALB可下调线粒体内钙离子浓度.结论 成功构建pcDNA3.1(+)-MTS-PVALB线粒体靶向真核表达载体,MTS-PVALB定位于MHCC97H线粒体并调节线粒体钙稳态.

  • 白藜芦醇对抑郁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小清蛋白的影响

    作者:王佳;汪磊;恽琪;宋黄戎;张维宁;姜扬;钱进军;常宪鲁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拮抗抑郁症伴发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3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四组(n=8):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白藜芦醇给药组(Model+RSV)、烟酰胺+白藜芦醇给药组(Model+ NA+ RSV).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腹腔注射皮质酮[(20mg/(kg·d)]21 d诱导抑郁动物模型,从第22天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白藜芦醇[(400 mg/(kg·d)]或烟酰胺[(100 mg/(kg·d)]及白藜芦醇[(400 mg/(kg·d)]21 d,通过糖水偏爱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新位置识别实验及水迷宫实验评价白藜芦醇对抑郁症伴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factor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 α,PGC-1α)、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表达,RT-PCR检测小鼠海马SIRT1、PGC-1α及PV的转录水平.结果 糖水偏爱实验结果表明皮质酮注射诱导抑郁模型建立成功[F(1,30)=6,P=0.038].与抑郁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显著增加了新位置识别实验中小鼠识别新位置的次数比[(-0.20±0.37);(0.16±0.29)]、时间比[(0.10±0.45);(0.62±0.29)],降低了距离比[(0.09±0.36);(0.55±0.27)];白藜芦醇降低了水迷宫实验中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41±9)s;(26±8)s]、距离[(295±70) cm,(224±43) cm],该表观有效性伴随着小鼠海马组织SIRT1[F(3,29)=15.60,P<0.01],PGC-1α[F(3,29)=7.51,P=0.0006]及PV[F(3,29)=17.87,P=0.0004]蛋白表达的增加.而预先给予烟酰胺再给予白藜芦醇,将无法纠正抑郁症伴发的认知功能损伤及SIRT1、PGC-1α、PV表达转录及翻译水平的下调.结论 白藜芦醇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损伤,这可能是通过活化SIRT1/ PGC-1α信号通路进而增加PV的转录和表达而实现的.

  • 高压氧对孤独症鼠模型神经营养因子和小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衣明纪;冯雪英;杨召川;付伟伟;李音;冉霓;傅芃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丙戊酸钠(VPA)孤独症模型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小清蛋白(PV)表达水平的影响,以阐明高压氧治疗孤独症的可能机制.方法 按Schneider和Przewlocki的方法制作VPA孤独症动物模型,Wistar大鼠怀孕第12.5天腹腔注射600 mg/kg VPA后所产下的子代雄鼠,根据子鼠睁眼时间、行为表现、断乳时体质量,结合生后第28天采用Y型电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获得48只造模成功的孤独症模型雄鼠,随机分为高压高氧模型组、高压空气模型组、常压高氧模型组、常压空气模型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为Wistar孕鼠同期腹腔注射等量9g/L盐水后所产下的子代雄鼠12只(常压空气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鼠海马CA1区BDNF和PV表达水平.结果 常压空气模型组与常压空气正常组比较,海马CA1区BDNF阳性细胞数增加(5.00±1.60比3.00±1.04,t=3.633,P=0.001);PV阳性细胞数增加(5.33±0.99比2.83±1.29,t=5.369,P=0.000).高压高氧模型组与常压空气模型组比较,海马CA1区PV阳性细胞数减少(3.33 ±0.99比5.33 ±0.99,t=4.975 P=0.000).高压高氧模型组与高压空气模型组比较,海马CA1区PV阳性细胞数减少(3.33±0.99比4.67±1.92,t=-2.138,P=0.044).结论 孤独症的发病可能与海马CA1区BDNF和PV的表达水平有关,高压氧干预可能通过减少CA1区神经元PV的表达发挥作用.

  • 噪声暴露对大鼠ABR反应阈及下丘中小清蛋白、钙视网膜蛋白及钙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涛;罗彬;孙敬武;刘丛利;宋朝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后听觉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2只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噪声组(14只)和对照组(8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噪声组大鼠左耳外耳道口暴露于中心频率16kHz、带宽一个倍频程、声强116dB SPL噪声环境中1小时,右耳用耳模橡胶封堵;于暴露前及暴露后第7天分别检测两组大鼠双耳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噪声暴露后第7天大鼠下丘中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及钙结合蛋白D-28K(calbindin D-28K,C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噪声组大鼠在噪声暴露后第七天暴露耳8、12、16、20、24、32kHz ABR反应阈较暴露前显著提高(P<0.001),非暴露耳及对照组大鼠各频率ABR反应阈无明显变化;噪声暴露后第七天,噪声组暴露侧下丘中PV和CR的表达量(PV0.81±0.24,CR0.82±0.33)较非暴露侧(PV0.67±0.19,CR0.62±0.23)显著增加(P<0.05),且噪声组大鼠非暴露侧下丘中PV及CR表达量较对照组双侧平均表达量(PV0.41±0.10,CR0.53±0.18)亦显著增加(P<0.05);噪声组两侧下丘中CB的平均表达量(0.63±0.10)较对照组(0.79±0.12)下降(P<0.05).结论 噪声暴露使大鼠暴露耳ABR反应阈升高,且导致下丘中PV、CR表达水平升高及CB表达水平下降,其改变可能与噪声暴露后耳聋、耳鸣的发病机制有关.

  • MK-801诱导的精神分裂症大鼠脑组织PV、GAD67和KCC2的表达变化

    作者:刘勇;唐亚梅;张向晖;赵靖平

    目的 通过对地佐环平(MK-801)诱导的精神分裂症(SZ)大鼠脑组织小清蛋白(PV)、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以及K+-Cl-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比较研究,探讨围产期NMDA受体阻断剂致SZ的γ-氨基丁酸(GABA)机制.方法 36只新生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于出生后(postnatal,P) 6d随机分为2批,每批又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Z发育模型组和SZ慢性给药模型组.SZ发育模型组于P7~10 d皮下注射0.1 mg/kgMK-801,每日2次;SZ慢性给药模型组于P47 ~ 60 d腹腔注射0.2 mg/kg MK-801,每日1次;对照组和各模型组大鼠于相应时段注射0.9%的生理盐水.P63 d,第1批大鼠断头取脑,多聚甲醛固定后行组织切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海马CA1区PV及GAD67的表达情况;第2批大鼠处死后取mPFC和海马组织匀浆,以免疫印记方法检测mPFC和海马组织KCC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模型组mPFC和海马CA1区PV以及GAD67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Z发育模型大鼠mPFC和海马CA1区的KCC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慢性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MK-801诱导的SZ发育模型可模拟SZ患者大脑PV和GAD67的表达改变,并可能通过下调KCC2的表达影响mPFC和海马GABA递质系统的发育.

  • 小清蛋白、钙视网膜蛋白在皮质发育不良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

    作者:黄敏;晏勇;冯占辉;张建刚;黄华;张毅

    目的 了解小清蛋白(PV)、钙视网膜结合蛋白(CR)在皮质发育不良(CD)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CD和参与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孕15d的SD大鼠腹腔注射卡莫司汀建立子代鼠CD模型,P30行热水浴诱发惊厥实验,组织病理学技术观察仔鼠皮质结构改变,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技术检测PV、CR在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 结果 ①模型鼠热水浴诱发惊厥潜伏期缩短;②免疫组化示模型鼠大脑皮质PV阳性细胞数量[(77.50±4.49个)/视野] 较对照组[(37.28±2.72)个/视野] 减少(P<0.05)、空间分布紊乱、皮质浅层出现阳性细胞结节和阳性细胞空白区,CR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③免疫荧光示模型鼠PV阳性细胞减少,胞体增大;④RT-PCR检测示模型鼠PV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C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结论 PV可作为鉴定CD的指标;表达PV的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损伤可能在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中具有重要作用.

  • 内侧前额叶的小清蛋白神经元调控抑郁样行为

    作者:耿飞;陈远寿;罗芸;田丹;卢癸凤

    目的 探讨前额叶小清蛋白神经元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病毒注射,在小鼠内侧前额叶小清蛋白神经元上表达光敏感通道(ChR2).免疫荧光和离体脑片电生理实验检测病毒的表达和光敏感通道在小清蛋白神经元的特异性表达.在体调控内侧额叶的小清蛋白神经元后,通过悬尾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来检测抑郁样的行为.旷场试验用来检测小鼠的运动能力.结果 病毒可以在内侧前额叶小清蛋白神经元上特异性地表达.离体激活表达光敏感通道的神经元可以诱导出电流及电位.在体特异性地激活内侧前额叶小清蛋白神经元可快速诱导小鼠抗抑郁样的行为.小鼠悬尾实验中挣扎的时间增加(F=12.98,P=0.0026),糖水偏好增加(F=5.35,P=0.039),而小鼠的运动能力并没有变化(F=1.67,P=0.33).结论 前额叶小清蛋白神经元发挥着抗抑郁样的效应,加深了对抑郁样行为的细胞机制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情感紊乱的病理学机制,并为功能性干预提供一个可能的新靶点.

  • 核转录因子κB和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在丙戊酸钠孤独症模型鼠海马CA1区的表达

    作者:衣明纪;孙吉莲;陈蕾;李音;冯雪英

    目的 建立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孤独症动物模型,观察核转录因子κB和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在VPA孤独症模型鼠海马CA1区的表达,探讨孤独症可能的发病机制,为完善其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Schneider方法制作VPA孤独症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孤独症模型鼠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xB和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孤独症模型组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4.67士1.56 vs 3.00±1.54,t=2.639,P=0.015);海马CA1区小清蛋白表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5.33±0.99 vs 2.83±1.27,t=5.378,P=0.000).结论 孤独症的发病可能与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κB和小清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 泛素连接酶和小清蛋白在脑性瘫痪小鼠模型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秦明;胡莹莹;魏云艳;朱虹;王德广

    目的:探讨泛素连接酶(Huwe1)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在脑性瘫痪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新生7d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按Rice的方法手术通过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并缺氧来制作脑性瘫痪模型.对照组麻醉后仅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单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剪断,然后缝合伤口,未置于缺氧环境.各组小鼠分别在术后7d、14 d、21 d、28 d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作冰冻切片,片厚30 μm,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Huwe1和PV的表达.结果:(1)Huwe1和PV在对照组成年小鼠脑中广泛表达,在小鼠发育过程中海马各区Huwe1和PV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至成年时趋于稳定;(2)模型组小鼠自术后7d起,模型组损伤侧海马CA1、CA3、DG区Huwe1的表达均高于其对侧和对照组(P<0.05);PV的表达虽然高于其对侧,却又低于其对照组(P<0.05).结论:Huwe1在脑性瘫痪小鼠模型损伤侧海马中表达增高可能与脑损伤后其清除异常蛋白有关.PV的低表达可能与脑缺血有关,其损伤侧一过性的高表达提示可能与脑损伤后PV缓冲胞内钙超载的能力增强有关.

  • 纹状体边缘区P物质和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参与运动疲劳所致大鼠认知功能下降

    作者:孙丽娜;张欣欣;祁金顺

    目的:通过检测运动疲劳后大鼠纹状体边缘区(marginal division,MrD)内与学习记忆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情况,揭示运动疲劳导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和运动疲劳组(E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纹状体边缘区P物质(substance P,SP)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表达变化情况,并通过Y迷宫主动回避实验,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SP免疫阳性纤维沿背腹方向呈带状密集分布于MrD内,PV阳性细胞多层密集平行排于MrD内,形态呈梭形,明显区分于纹状体其他区域.EG大鼠MrD内SP阳性纤维染色灰度值和PV阳性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CG大鼠(P<0.05,P<0.01),并且EG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也显著低于CG(P<0.05,P<0.01).结论:运动疲劳导致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学习记忆相关分子SP和PV表达的显著下降的同时其学习记忆能力也明显降低,提示纹状体边缘区参与了运动疲劳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调控过程.

  • 强迫游泳后大鼠杏仁体中谷氨酸神经元中的pCREB水平显著上调

    作者:高璐;李瑞锡;王劼;丁忠良;彭裕文

    杏仁体在情绪性学习记忆及情绪行为中起关键性作用,而这些功能是由杏仁体的三个主要亚核(外侧核、基底外侧核和中央核)执行完成,并与一种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 密切相关.CREB在多种神经活动中都会被激活成为磷酸化的CREB (pCREB).为探讨杏仁体中哪种神经元表达pCREB以及在情绪性应激刺激后不同时间段内杏仁体中pCREB水平的变化,本试验对大鼠用强迫游泳作为情绪性应激刺激;以抗pCREB、抗谷氨酸 (Glu) 和抗小清蛋白 (PV) 抗体标记了杏仁体中的神经元;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了杏仁体中的pCREB蛋白水平.结果显示,pCREB表达于谷氨酸免疫阳性神经元中,而不在含小清蛋白的神经元中表达;而pCREB的表达水平在强迫游泳后显著提升.本结果提示,pCREB是通过谷氨酸神经元行使其对情绪过程的调解功能;情绪性刺激后pCREB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以应对应激性刺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