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二硝基苯诱导大鼠肝细胞DNA氧化损伤

    作者:王天成;张金华;马文军;李馨宇;贾光;王启恩;韩春华;沈惠麒

    二硝基苯(m-dinitrobenzene,m-DNB)主要用于染料和塑料等化学工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经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体内.文献报道,硝基苯类化合物诱导产生活性氧,是造成细胞损伤的主要毒性机制之一[1,2].本实验观察了间二硝基苯染毒对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活性氧生成、DNA损伤和合成的变化,为探讨m-DNB细胞毒性机制提供参考资料.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及其意义

    作者:刘明旭;王福生;陈菊梅

    成年人感染HBV后,大部分经过急性期能够将病毒完全清除,偶尔才发展成致死的暴发性肝炎;只有5%-10%的病人转变为慢性肝炎.而新生儿感染HBV后则极难清除,多数成为慢性肝炎.有证据表明,HBV本身对感染的肝细胞没有直接的致病变效应,而是针对HBV的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引发了HBV的病理效应.其中CD8+的CTL不仅对感染细胞有直接毒性,而且引发了后续的肝细胞坏死,是肝功损伤的启动者;而病毒清除则主要由非细胞毒性机制完成,CTL仅发挥辅助作用.

  •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旭鸿;陆淼泉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有荚膜的革兰阴性嗜盐弧菌,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中.该菌主要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和严重的创口感染.原发性败血症病人多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创伤弧菌感染的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发现该菌的毒力可能包含诸多因素,如胞外溶细胞素(VVC)、金属蛋白酶(弹性蛋白分解酶)、荚膜多糖(CPS)等.VVC是由结构基因vvhA编码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Mr)为50 851的细胞外蛋白质,是一种能使细胞形成孔道的细胞毒素和溶血毒素,是创伤弧菌向胞外释放的唯一细胞毒素,由大多数致病菌株产生,具水溶性,对热不稳定,能溶解哺乳动物红细胞及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具有血管渗透因子活性.经VVC注射的实验鼠可出现与创伤弧菌败血症病人同样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毫克以下水平即可对实验鼠致死.VVC在创伤弧菌感染致病机制中的确切地位尚有争议,但因其具有穿孔特性而颇受人们关注.目前对VVC的细胞毒性机制已有广泛研究和报道,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将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的情况作一综述.

  • 单核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在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梁彦;张沛欣;贾战生;陈丽华;张颖

    全球目前有1.3~1.7亿丙肝患者,每年以300~400万的速度增长[1],主要是由于输注污染血液制品、毒品注射和不安全的治疗感染和传播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人体后,首先经历一个急性感染过程,在急性感染的早期,HCV 强烈复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在肝脏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的形成,诱导和激活 I和 III 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限制病毒复制,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在急性感染晚期,HCV 特异性 T 细胞招募至肝脏,通过细胞毒性和γ-IFN 介导的非细胞毒性机制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之后30%的患者自发完全清除了病毒,约70%的患者病毒持续感染发展为慢性,此期病毒难以自发清除[2]。病毒感染宿主后产生不同结果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与宿主免疫细胞与 HCV 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通过理解免疫系统不同细胞和病毒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将丙型肝炎潜在的治疗目标确定为克服免疫失调和控制病毒感染。T 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在丙型肝炎研究多有报道,病毒感染后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启动,且会介导免疫损伤,以至难以清除病毒[3]。当 HCV 感染人体后,固有免疫反应依靠抗原和关键感知通路相互识别激活,诱导产生 IFN、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以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固有免疫不仅为启动适应性免疫赢得时间,而且在后者的激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相对于适应性免疫而言,之前研究认为固有免疫是机体遇到外来抗原后首先迅速启动的免疫反应[2],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固有免疫在宿主和病毒相互作用的整个免疫时相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是固有免疫的代表性细胞,在抗击外来抗原包括病毒入侵、复制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125IUdR与胶质瘤治疗的研究概况

    作者:吴波;游潮

    125I是一种俄歇电子(Auger dectron,AE)释放体,掺人细胞DNA后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IUdR特异性掺入S期细胞DNA,是125I的良好转运载体。大量动物实验已证明:肿瘤局部直接持续和间隔反复注射125IUdR的抗肿瘤作用显著,疗效与肿瘤增殖动力学有关。由于神经组织的自身特点,125IUdR在脑胶质瘤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尤其对肿瘤残灶而言,故可作为外科手术的一项有益辅助治疗手段,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

  • 纳米银对胚胎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和毒性机制

    作者:王志杰;邵安良;付海洋;段晓杰;徐丽明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考察纳米银对大鼠胚胎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分析其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胚胎细胞在20 μg·mL-纳米银/细胞培养液混悬液内暴露48 h,提取细胞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受试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未经纳米银处理的对照组细胞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受试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纳米银引起了胚胎细胞总差异表达基因数为355个,其中上调基因132个,下调基因223个;显著地激活了免疫系统相关的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毒性、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反应;抑制了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生物学过程;诱导了分泌型白细胞肽酶抑制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基因表达的显著增高.结论:纳米银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相关的信号通路引起了胚胎细胞广泛的生物学反应;胚胎细胞通过上调分泌型白细胞肽酶抑制因子等来抵御纳米银所引起的刺激和损伤;纳米银抑制了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生物学过程,诱导了胚胎细胞MMP3的显著高表达,从而可能造成细胞各种生物学功能的障碍和细胞基质的严重破坏.胚胎细胞不同于癌化细胞株或其他不死化细胞,更接近人体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特性.这些新的毒性机制的发现对正确地理解纳米银对正常人体的潜在毒性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纳米银的生殖毒性风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