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杂志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杂志

Acta Parasitology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 기생충여의학곤충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3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07
  • 国内刊号: 11-31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彤言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鼠疟模型作为恶性疟原虫多表位疫苗保护性的探索试验

    作者:董文其;毕惠祥;李明;曲利芝

    目的:为寻找恶性疟原虫基因工程多表位疫苗保护性评价的模型动物,利用小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及小鼠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模型对本实验室构建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多阶段、多表位基因工程候选疫苗进行了体内保护性及免疫模式探索试验。结果在约氏疟原虫模型,先用该疫苗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蛋白免疫,后用含同一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加强免疫组,与野生型痘苗病毒免疫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的死亡时间延长(P<0.01)。结果初步显示,约氏疟原虫鼠疟模型可用作该基因工程多表位恶性疟原虫候选疫苗的保护性评价。

  • 寡孢节丛孢属菌对绵羊寄生线虫第3期幼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作者:秦泽荣;缪作清;康明;陈刚;李美子

    本文报道了5株寡孢节丛孢菌在体外对绵羊粪便中混合感染线虫幼虫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5株寡孢节丛孢菌对线虫幼虫的捕获率分别为72.6%、89.0%、80.0%、84.4%、90.2%,具有较高的捕杀线虫效果。寡孢节丛孢菌对线虫幼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线虫周围形成捕食菌网。

  • 山东泰山蚋属真蚋亚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蚋科)

    作者:薛健;安继尧

    本文描述了采自山东泰山蚋属(Simulium)真蚋亚属(Eusimulium)一新种。泰山真蚋Simulium(Eusimulium) taishanense sp.nov.与S.(E.) satsumense Takaoka 1976\,宽甸真蚋S.(E.) kuandianensis Chen et Cao,1983和威宁真蚋S. (E.) weiningense Chen et Zhang,1997相似。但生殖叉突、生殖腹板、生殖叉骨、幼虫的后颊裂和额斑、蛹腹节背、腹面的刺、毛均有明显差异。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序列测定

    作者:郑春福;吴少廷;陈雅棠;高世同;林敏

    本文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根据恶性疟原虫837株基因编码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CSP基因片段的Ⅰ区、中央重复区、重复区后可变区和Ⅱ区;经纯化的扩增产物用BamHⅠ和Kpn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入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重组克隆经抗性筛选和快速凝胶电泳鉴定,再经PCR和酶切鉴定,并对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可特异扩增出约1 171bp的基因片段,阳性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PCR鉴定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序列测定表明所克隆的基因和编码环子孢子抗原的基因片段相符。

  • 内蒙古兴安盟牛皮蝇蛆病的病原种类及流行病学的季节动态研究

    作者:李庆峰

    1997年7月至2000年3月,对内蒙古兴安盟5个旗县市15个乡(苏木镇)的483头牛进行了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21个乡(苏木镇)的307头牛进行了皮蝇各龄幼虫寄生季节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该病病原为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其中纹皮蝇蛆是当地的优势虫种。该病临床检查,感染率为80.53%,感染强度为2~73个。尸体剖检皮蝇各龄幼虫感染率在50%~100%,感染强度1~193个。兴安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因素是造成牛皮蝇蛆病在该地区流行的客观因素。

  • 白纹伊蚊基因组中CYP6家族新成员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作者:吴瑜;黄炯烈;周国理;柳晓欣;钟作良

    目的:获得白纹伊蚊CYP6基因家族中新成员的基因片段。方法:根据家蝇CYP6A1、CYP6D1以及致倦库蚊CYP6E1同源区氨基酸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分别以白纹伊蚊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产物经T-A克隆转化至JM109大肠杆菌中,经筛选后测序,获得与设计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片段大小相符合的5个基因片段,并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在白纹伊蚊敏感品系中获得了2个基因片段(AEDG-S1,AEDG-S2),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40bp和236bp;在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品系中获得了3个基因片段(AEDG-R2,AEDG-R3,AEDG-R4),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36bp、236bp和239bp。所得序列与昆虫CYP6家族的同源性在23.1%~53.8%之间,与CYP3家族的同源性在25.6%~43.9%之间,而与CYP4家族同源性较低,为13.9%~24.4%。结论:所得5个序列为CYP6家族中5个新成员的基因片段。

  • 巨尾阿丽蝇幼虫表皮几丁质片层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马玉堃;胡萃;洪健;闵建雄

    本文对15℃、25℃和30℃恒温条件下,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幼虫表皮几丁质片层厚度和数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 片层数量,1龄幼虫多为8层,2龄幼虫11层,3龄幼虫因温度而异,15℃、20℃、25℃和30℃下分别为69层、77层、92层和81层;(2) 片层厚度,新分泌片层明显厚于老片层,平均片层厚度随发育时间而逐渐增加,达到大值后再逐渐变薄;(3) 片层沉积速率,在不同恒温下明显不同,沉积速率与发育时间不成线性相关。利用幼虫表皮几丁质片层变动,可以作为一种比较可靠的估计日龄的有效方法。

  •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蚊蛉蚋记录

    作者:瞿逢伊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海岸珠江口西南侧,包括澳门半岛(Macau)、凼仔岛(Taipa)和路环岛(Coloane),陆地总面积约24.18km2。自明嘉靖32年(公元1553年)以来,澳门长期受葡萄牙殖民统治,该地区医学昆虫资料在国内极少报道,现综合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前国外文献中蚊、蛉、纳采集鉴定记录作综述报道。1 蚊类  澳门地区的蚊类,据1921~1995年文献报导,总共记录9属35种(Leitao,1921;Kwoh,1948;Morais,1983;Easton,1992,1994;Ramos,1990,1994;Ramos et al.,1994/1995,1997),其中早年(Leito,1921;Kwoh,1948;Morais,1983)记录的7种蚊类:埃及伊蚊、杰普尔按蚊、卡瓦尔按蚊、多斑按蚊、微小按蚊、棋斑按蚊及棕头库蚊在1994年的调查中未有发现,可能由于环境变迁,密度极低或绝迹。现将澳门地区已知蚊种及其采集地点记述如下:  1.中华按蚊Anopheles (Ano.) sinensis Wiedemann,1828:澳门、凼仔、路环  2.杰普尔按蚊An. (Cel.) jeyporiensis James,1902:澳门  3.卡瓦尔按蚊An. (Cel.) karwari (James,1902):澳门  4.多斑按蚊An. (Cel.) maculatus Theobald,1901:澳门、凼仔、路环  5.微小按蚊An. (Cel.) minimus Theobald,1901:澳门、凼仔  6.棋斑按蚊An. (Cel.) tessellatus Theobald,1901:澳门  7.东乡伊蚊Aedes. (Fin.) togoi (Theobald,1907):凼仔  8.埃及伊蚊Ae. (Stg.) aegypti (Linnaeus,1762):澳门  9.白纹伊蚊Ae. (Stg.) albopictus (Skuse,1894):澳门、凼仔、路环  10.白-W伊蚊Ae. (Stg.) w-albus (Theobald,1905):凼仔  11.骚扰阿蚊Armigeres (Arm.) subalbatus (Coquillett,1898):澳门、凼仔、路环  12.巨型阿蚊Ar. (Lei.) magnus (Theobald,1908):凼仔、路环  13.二带喙库蚊Culex (Cux.) b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凼仔、路环  14.棕头库蚊Cx. (Cux.) fuscocephala Theobald,1907:澳门  15.棕盾库蚊Cx. (Cux.) jacksoni Edwards,1934:路环  16.伪杂鳞库蚊Cx. (Cux.) pseudovishnui Colless,1957:澳门、凼仔  17.致倦库蚊Cx. (Cux.) quinquefasciatus Say,1823:澳门、凼仔、路环  18.海滨库蚊Cx. (Cux.) sitiens Wiedemann,1828:凼仔  19.三带喙库蚊Cx. (Cu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澳门、路环  20.迷走库蚊Cx. (Cux.) vagans Wiedemann,1828:凼仔  21.杂鳞库蚊Cx. (Cux.) vishnui Theobald,1901:澳门  22.白胸库蚊Cx. (Cui.) pallidothorax Theobald,1905:凼仔、路环  23.叶片库蚊Cx. (Eum.) foliatus Brug,1932:凼仔  24.马来库蚊Cx. (Eum.) malayi (Leicester,1908):凼仔  25.幼小库蚊Cx. (Lop.) infantulus Edwards,1922:凼仔  26.红胸库蚊Cx. (Lop.) rubithoracis (Leicester,1908):凼仔  27.苏门答腊库蚊Cx. (Lop.) sumatranus Brug,1931:凼仔、路环  28.褐尾库蚊Cx. (Lut.) fascanus Wiedemann,1820:澳门、凼仔、路环  29.贪食库蚊Cx. (Lut.) halifaxii Theobald,1903:凼仔  30.常型曼蚊Mansonia (Man.) uniformis (Theobald,1901):路环  31.詹氏小蚊Mimomyia (Mim.) chamberlaini Ludlow,1904:凼仔  32.蛛形杵蚊Tripteroides (Pah.) aranoides (Theobald,1901):凼仔  33.安氏蓝带蚊Uranotaenia (Ura.) annandalei Berraud,1926:凼仔  34.麦氏蓝带蚊Ur. (Ura.)macfarlanei Edwards,1914:凼仔  35.澳门巨蚊Toxorhynchites (Tox.) macaensis Ribeiro,1997:澳门、凼仔、路环  以上蚊种记录中除澳门巨蚊(Ribeiro,1997)外,在我国均曾有记载,但均缺澳门分布记录;另据近年研究我国以往报道的白-W伊蚊和杂鳞库蚊均属误订,现分别订正为股点伊蚊模拟亚种Ae. gardnerii imitator (Leicester,1908)和伪杂鳞库蚊(陆宝麟等,1997a,b)。由上可见澳门地区报道的白-W伊蚊和杂鳞库蚊在我国蚊类记录中应属存疑蚊种,尚需进一步鉴定确认。

  • 酶联免疫转印技术(EITB)在检测人类脑囊虫病患者血清IgG和IgG4抗体中的应用

    作者:吴静;李雅杰;刘平;王慧

    本试验对4组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的总IgG和IgG4亚类抗体水平进行研究。第1组由未经治疗的,通过寄生虫学及临床表现确诊的感染者组成。第2,3,4组由经过1~3,4~6和7~9疗程治疗的治疗后患者组成(每一疗程为10天,吡喹酮治疗,剂量为30mg/kgd)。用植物亲和层析纯化抗原,通过EITB,检测4组共241份血清样品中的IgG和IgG4含量。对照组为采用健康个体的36份血清。另外还检测了27份肝包虫和肝吸虫患者血清。通过与对照组比较,4组中的总IgG和IgG4抗体水平分别为96.3%和97.5%,93.3%和78.6%,88.0%和38.0%,86.1%和13.9%。4组中的Ig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1)。相对的,治疗后患者的IgG4抗体水平低于治疗组。对有症状的治疗后患者,检测其特异的抗体水平发现77.1%的患者IgG4水平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而只有21.8%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对于这四组而言,被IgG识别的抗原没有一种是独特的。许多患者的IgG常识别GP42和GP24这两条带,但在后两组中,IgG4能特异识别18kDa和13kDa低分子量抗原。36份阴性对照均为阴性。27份其他寄生虫感染中有2例总IgG阳性,而IgG4均为阴性。这些观察结果表明,IgG4是人类脑囊虫病化疗预后的一个重要诊断参数。

  • 丁质合成抑制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杨惠;张金桐

    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害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由于化学防治具有操作简便、见效迅速、效果明显等特点,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害虫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大量使用有机杀虫剂,人畜中毒、杀伤天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的害虫再猖獗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新型农药的研制开发有向“非杀生性农药(antibiocidal)”方向发展的趋势。寻求理想的,适合于害虫综合治理要求的,能够替代目前应用的广谱高效杀虫剂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又称第三代杀虫剂),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某些激素的类似物,作用于昆虫生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干扰昆虫正常形态的形成,阻碍昆虫的正常发育而使其死亡。由于从幼虫至成虫的蜕皮生长过程是昆虫特有的性质,因而此类杀虫剂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以及对多数非靶标生物无害的优点。IGR的种类很多,其中几丁质合成抑制剂(chitin synthesis inhibitors, CSI)对蚊、蝇幼虫有很高毒性,但实际应用于卫生害虫防治的剂型很少。能够影响几丁质合成的化合物很多,但比较重要和有经济意义的主要是灭幼脲类(即苯甲酰基脲类)。下面仅就灭幼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有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莱姆病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孙毅;许荣满

    莱姆病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由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可引起皮肤、内脏组织、神经、大脑等多系统感染,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该病广布亚、欧、美、非、大洋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估计年发病例30万人左右,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报道43个州发病13 000例(Hubbard et al.,1998),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已有分布和发病报告,每年有万余病例报道,其危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万康林等,1998),199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重点防治研究对象。  蜱是传播莱姆病的主要媒介,目前已确定作为媒介的蜱类都是硬蜱属(Ixodes)的成员且大部分归属于蓖子硬蜱(I.ricinus)复合组。这些蜱包括亚欧大陆的蓖子硬蜱和全沟硬蜱(I.persulcatus)、美国东西部的肩板硬蜱(I.scalpularis)和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等,我国林牧区、自然风景区中危害人畜的蜱类,如全沟硬蜱、中华硬蜱(I.sinensis)、锐跗硬蜱(I.acutitarsus)和粒形硬蜱(I.granulatus)等都已发现有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感染,但目前确定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只有全沟硬蜱,其余蜱种的媒介地位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许荣满和郭天宇,1998)。  动物模型是研究莱姆病实验传播、病理、生理以及治疗方案的重要工具。其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具有广泛的自然宿主,包括猴(Macaca mulatta)、犬(Cannis familiaris)、兔(Lepus spp.)、豚鼠(Cavia porcellus)、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仓鼠(Mesocricetus auratus)、大家鼠(Rattus norvegicus)以及海鸟、灰山雀、孔雀、鸡等,也可以感染许多种实验动物,如金黄色地鼠、小白鼠等。所以,它们都曾被作为莱姆病动物模型在研究中加以应用。由于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故对各种实验动物感染特点的比较筛选,是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进行莱姆病研究的关键。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