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杂志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杂志

Acta Parasitology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 기생충여의학곤충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3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07
  • 国内刊号: 11-31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彤言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泡囊狸殖与斯氏狸殖的比较及前者独立性的研究

    作者:李友松;程由注;林陈鑫;林金祥;姚丽君

    确定泡囊狸殖的独立性.观察福建建瓯市蟹体中发现的泡囊狸殖囊蚴和以之感染家猫获得的成虫.比较斯氏狸殖、泡囊狸殖囊蚴与成虫等形态、结构特征.建瓯市蟹体内泡囊狸殖感染率为20.51%(24/117),以12个囊蚴感染1只家猫,68天后解剖,在肺脏检及6只成虫,经比较,成虫同斯氏狸殖无明显差别,而囊蚴同斯氏狸殖囊蚴有显著差别.由于泡囊狸殖斯氏狸殖囊蚴差异明显,所以泡囊并殖具独立性.

  • 马肉孢子虫的包囊超微结构及其实验感染终末宿主的研究

    作者:胡俊杰;左仰贤

    昆明地区马肉孢子虫包囊的自然感染率为78%.光镜下.包囊呈梭形,具有锥状和棍棒状的突起.透射电镜下突起内的微管在顶端松散排列,向下延伸集结成束,斜伸入基质层,有的和母细胞的膜相连.用含有包囊的马肉实验感染2只犬、2只猫,感染后犬粪中发现孢子囊和卵囊.潜伏期为13~14天.剖检,2只犬的小肠固有层中均查到孢子囊和卵囊.猫粪中一直未检到孢子囊和卵囊,剖检亦未发现.表明马肉孢子虫的终末宿主是犬,不是猫.我们认为马体内的肉孢子虫仅有一种,鉴定为柏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bertrami).本文是国内马肉孢子虫的首次报告.

  • 双氢青蒿素治疗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疗效的进一步观察

    作者:严笠;甘绍伯;齐志群;李爽

    本实验对双氢青蒿素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的疗效进行了进一步考察.小鼠腹腔内感染RH株弓形虫速殖子2×103,8h后给予单独双氢青蒿素75mg/kg.d和双氢青蒿素75mg/kg.d联合磺胺嘧啶钠100mg/kg.d灌喂小鼠治疗,每日2次,疗程15天,观察小鼠存活率,并于感染后第9、15、31天取小鼠腹水及肝脏进行虫体PCR检测.双氢青蒿素联合磺胺嘧啶钠组小鼠存活率达93%,与单独磺胺嘧啶钠(200 mg/kg.d)组存活率(69.3%)及单独双氢青蒿素(75 mg/kg.d)组存活率(0%)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CR检测可见小鼠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除联合治疗组外,其余各组均可检测出虫体DNA,但只有对照组和单独双氢青蒿素组小鼠的肝脏中可检测出虫体DNA.结论(1)双氢青蒿素联合磺胺嘧啶钠以上述方式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产生了协同作用,比两药单独治疗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更好,能更快地清除腹腔中的弓形虫,并更有效地防止停药后的复发.(2)单独双氢青蒿素采用以上方案疗效不理想,只能延长小鼠存活时间.(3)以上各种治疗方案除单独双氢青蒿素组外,都可较好地清除小鼠肝脏中的虫体.(4)本研究为双氢青蒿素临床治疗急性弓形虫感染提供了更具体、合理、有效的用药方案.

  • 家蝇抗性相关P450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礼华;赵彤言;董言德;于虹;陆宝麟

    为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拟除虫菊酯抗性家蝇的P450基因的特性,更好地研究其与抗性相关的机制,本研究根据在美洲地区的抗性家蝇品系(LPR)克隆的P450基因MDC YP6D1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方法从北京地区的家蝇中也扩增出1条约210 bp的特异性片段,片段长度与原序列对应片段相近,说明北京地区的家蝇P450基因与MDCYP6D1间有很大的同源性.Hinf I酶切发现扩增产物上并没有相应的酶切位点,说明扩增产物与原序列MDCYP6D1的相应部分不一样,提示这一用PCR方法在北京地区的家蝇中扩增出的P450基因片段有可能对应一新的P450基因.PCR-SSCP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在一级结构上有一定的多态性,这一现象可能与P450基因在昆虫体内的复杂多样性有关.

  • 间接原位PCR检测实验性弓形虫感染病理标本

    作者:李爽;甘绍伯;彭瑞云;高亚兵;熊呈琦

    探讨间接法原位PCR在弓形虫感染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以RH株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小鼠后第2、4、6天处死,取肝脏制备石蜡标本及冰冻切片标本,以间接法原位PCR扩增并检测石蜡标本中的弓形虫DNA,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冰冻切片标本的结果比较.以间接原位PCR方法检测18例标本均得到阳性信号,病原体检出率为100%,优于原位杂交法(9/18).间接法原位PCR为弓形虫病的病理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 叶巢外睾吸虫在天然贝类宿主体内发育及生活史的观察

    作者:叶向群

    本文报告叶巢外睾吸虫(Exorchis ovariolobularis)幼虫期人工感染图氏窄口螺(Stenothyra toucheana),在其体中发育的全过程.从实验螺获得的本吸虫成熟尾蚴,在实验室内经实验小鱼获得囊蚴.用囊蚴感染阴性鲶鱼(Parasilurus asotus),获得本吸虫的童虫和成虫.由此证明图氏窄口螺是本吸虫的适宜的贝类宿主.叶巢外睾吸虫是寄生在闽江下游的鲶鱼肠道,闽江两岸河畔有大量图氏窄口螺孳生栖息,但没有钉螺.已故唐仲璋教授早年在福州闽江已发现鲶鱼肠中的外睾吸虫成虫及在图氏窄口螺体中的本吸虫尾蚴,绘有草图,并推测该尾蚴可能是外睾吸虫的幼虫期.本文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断.证明图氏窄口螺是福建闽江鲶鱼的叶巢外睾吸虫的天然贝类宿主.该地区本吸虫天然流行的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

  • Wolbachia的wsp基因片段在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中的PCR扩增

    作者:宋社吾;赵彤言;董言德;蒋书楠;陆宝麟

    应用Wolbachia的wsp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方法对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的4个亚种的实验室种群以及6个地理株种群进行了检测.结果都能扩增出600bp的特异性DNA片段.表明Wolbachia在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中的侵染较为普遍,提示其可能与复合组中蚊虫杂交的胞质不融合现象有关.

  • 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鸡盲肠中一些兼性厌氧共生菌的影响

    作者:秦泽荣;孔繁瑶;荒川皓

    兼性厌氧菌是鸡盲肠中共生微生物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盲肠中一些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在感染球虫后第7、10、14天时盲肠中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消化链球菌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在球虫感染后的第7天时,盲肠中链球菌数量呈显著下降(P<0.05),而在第10、14天时则无明显变化.

  • 我国北方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的检测

    作者:高东旗;曹务春;赵秋敏;张习坦;方立群

    本文应用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GE)的病原体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特异引物对采自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蜱标本进行扩增,首次从内蒙古大兴安岭采集的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以及从新疆精河采集的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中扩增出该病原体的16S rRNA基因片段.所测出的967 bp序列与美国HGE株(GenBank U02521)的同源性为100%.

  • 蜱诱导宿主的免疫研究概况

    作者:赵忠芳;孔繁瑶

    蜱对人畜的危害很大,传统灭蜱措施主要采用化药控制,耐药蜱的出现使人们对应用免疫方法防制蜱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对此作一综述.1 宿主对蜱感染的免疫应答1.1 先天性免疫力大量试验证明,瘤牛比黄牛更具有抗蜱能力(O′Kelly et al.,1976),但也有人认为先天性免疫力的概念需要商榷(Wagland,1975,1978).

  • 羊鼻蝇蛆病研究进展

    作者:薄新文;汪明

    羊鼻蝇,学名羊狂蝇(Oestrus ovis Linnaeus,1761),属双翅目(Diptera),狂蝇科(Oestridae),狂蝇属(Oestrus),其幼虫寄生于羊鼻腔、额窦等部位,引起羊不安、呼吸困难、慢性鼻炎和额窦炎为特征的鼻蝇蛆病(Pandey et al.,1984).世界各地养羊区广泛分布(Zumpt,1965);我国北方地区羊鼻蝇蛆感染严重,新疆绵羊感染率在70%以上,患羊减少增重8.29%~3.58%,每只羊月均活重损失0.479~0.6kg(陈志蓉等,1996).而胴体肉损失达1.19~4.6kg,羊毛损失200~500g,奶产量下降10%(Ilchmann et al.,1986).严重影响羊只生长发育.

  • 楝科植物中两种杀虫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作者:杨东升;张金桐

    近代有机杀虫剂的问世,是人类同害虫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个别品种本质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人畜中毒、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在开发研制新型生物合理性杀虫剂的工作中,从植物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杀虫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际上对楝科植物中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Juss.)的研究较为深入,而且已有产品投入实际应用.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成功地进行了引种(赵善欢等,1989).但要大量繁殖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同属楝科的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和苦楝(Melia azedarach L.)为印楝的近缘种,在我国黄河以南广泛分布,此前在医用和防虫方面已有生产和使用经验;我国学者对其中一种提取物川楝素(Toosendanin)进行过较多的研究,发现川楝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杀虫活性(刘桂德等,1958;李培忠等,1982;赵善欢等,1985).本文就川楝素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结合有关印楝的提取物--印楝素(Azadirachtin)的一些资料,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尝试着进行一些追踪性的分析和了解.

  •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培养和染色方法的改进

    作者:王克信;宋葆华;尹美珍;王焱

    诊断黑热病可靠的方法是检查病人体内有无病原体.但有时由于所得的材料含虫量较少,涂片检查往往为阴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和诊断率,常采用体外培养法培养出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后再进行制片,染色.培养时一般多采用三N(Nory-MacNeal-Nicoll)培养基,但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三N培养基由于温度的作用和在试管内较长时间的液体浸泡,使培养基变得脆而软,制片时出现许多琼脂碎片;涂片前也因反复洗涤离心的作用均影响了制片效果.为提高黑热病诊断依据和制片的质量,我们经反复试验,对三N培养基和涂片染色法进行了某些改进,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