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杂志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杂志

Acta Parasitology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 기생충여의학곤충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3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507
  • 国内刊号: 11-31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彤言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阴道毛滴虫LAG1基因启动子区克隆及分析

    作者:刘居理;许铭炎;许锦阶;傅玉才

    本研究旨在克隆并分析阴道毛滴虫LAG1基因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在细胞衰老过程中LAG1基因的转录调控提供实验资料.预测启动子所在区域,用PCR技术扩增启动子区序列,并分别克隆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pEGFP-1,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瞬时转染EC109细胞,然后测定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及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构建的6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体系及2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体系中,表达载体pGL3-455(-455~+55 bp)、pGL3-417(-417~+55 bp)、pGL3-280(-280~+55 bp)、pGL3-202(-202~+55 bp)、pGt3-81(-81~+55 bp)的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相近,均明显高于表达载体pGL347(-47~+55 bp)荧光素酶表达活性,而pGL3-47表达载体荧光素酶表达活性极低,与阴性对照活性相近,提示-47~+55 bp区无启动子活性.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也类似,pEGFP-81(-81~+55 bp)有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而pEGFP-47(-47~+55 bp)和空载体pEGFP-1未见表达.因此-81~-47 bp区域含有阴道毛滴虫LAG1基因转录所必需的基本启动子序列.

  • 首次从金华地区蜱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

    作者:叶晓东;郑寿贵;郑海鸥;黄礼兰;王琴

    为了解金华的蜱类及蜱类宿主动物中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状况,用PCR法检测鼠体寄生蜱类和宿主动物脏器中莱姆病DNA片段.共采集鼠体寄生蜱41只,从寄生于1只黑线姬鼠和2只小林姬鼠(2只)的3只中华硬蜱雌性若蜱中检测到阳性莱姆病感染.后以引物VS461扩增,此3只中华硬蜱均为阳性.后经克隆测序为B.afzeli(Vs461同源株).初步认为金华地区存在莱姆病病原,尚需进一步调查和病原分离加以证实.

  • 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鼻内免疫小鼠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动态观察

    作者:殷国荣;周永安;刘娟娟;孟晓丽;刘红丽

    观察从Vero细胞与弓形虫速殖子共培养液分离的排泄-分泌抗原(Excreted-secreted antigens,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及动态变化,为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候选抗原提供实验依据.BALB/c小鼠8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ESA为抗原(20μg/只),对照组用未接种弓形虫的细胞培养上清液20μL(μg/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分别于2次免疫后第1、2、3、4、5、6、7周颈椎脱位处死小鼠.EuSA法测定血清IgG、IgA,粪便sIgA及肠液sIgA.结果表明,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A和粪便sIgA及肠液sIgA均增高.血清IgG、IgA水平分别第5周、第4周达高峰,免疫后第1~7周(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粪便sIgA第4周即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至第7周仍(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肠液sIgA第4周达高峰,第2、3、4周(P<0.05)高于对照组.可见,弓形虫ESA鼻内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生成明显且可持续较长时间.

  • 江西九连山绳蚋-新种(双翅目:蚋科)

    作者:康哲;张春林;陈汉彬

    本文记述江西省蚋属绳蚋亚属Simulium(Gomphostilbia)一新种,九连山绳蚋Simulium(Gomphostilbia) jiulianshanense Chen,Kang et Zhang sp.nov.新种隶属于batoense-group,其主要特征是蛹具10条呼吸丝.文中对其4个近缘种进行比较,作了分类讨论.

  • 美洲大蠊消化系统形态学观察

    作者:包莹;刘志刚;蒋灵芝

    为探讨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消化系统结构,通过连续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制备并观察美洲大蠊切片.结果显示,美洲大蠊消化道占据体腔大部分空间,其中前肠长度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一半,肠壁薄,前胃中含有高度硬化的齿,便于磨碎食物;中肠是美洲大蠊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肠壁细胞包括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再生细胞;后肠包括回肠、结肠和直肠3部分.回肠肌肉层较厚,经过回肠瓣后成为结肠.直肠肠壁细胞特化为长形垫状突起,突出于肠腔中形成直肠垫.本文为进一步阐明蟑螂结构与消化机制和变应原理论基础提供依据.

  • 高效天然分子疫苗免疫猪血清筛选尾蚴抗原的结果分析

    作者:刘雪琴;汪世平;曾少华;高冬梅;何卓

    采用日本血吸虫天然分子(Schistosoma japonicum immature egg ws-vaccine,SjiEw)免疫猪血清识别日本血吸虫可溶性尾蚴抗原(Soluble cercariae antigen,SCA),以筛选新的具有保护性免疫潜在价值的抗原分子.按常规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家猪随机分组并分次免疫日本血吸虫天然分子疫苗,制备SiiEw疫苗免疫猪血清,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其与SCA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显示SDS-PAGE中SCA有16条主带.SjiEw疫苗免疫猪血清共筛选6种具免疫学活性的抗原分子,分子量分别为:50、56、66、68、70、85kDa.这些抗原分子的获得为以后的天然分子编码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奠定基础.

  • 中国虻属华丽虻组四新种(双翅目:虻科)

    作者:许荣满;孙毅

    本文报道中国虻属华丽虻组研究的新进展,描述了4个新种,分别命名为副武夷山虻Tabanus parawuyishanensis sp. nov.、亚东虻Tabanus yadongensis sp,nov.和遵雅虻Tabanus zayaensis sp.nov.和遵明虻Tabanus zunmingi sp.nov.正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大劣按蚊血淋巴中疟原虫感染相关蛋白的cDNA克隆

    作者:王英;黄复生;段建华;周桃莉;陈继德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大劣按蚊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对大劣按蚊抗疟原虫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先前已成功分离了大劣按蚊血淋巴中约氏疟原虫感染相关蛋白(PIRP1),并对该蛋白进行了质谱检测.本研究在已获得PIRP1质谱检测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克隆了该相关蛋白的部分cDNA序列(CenBank序列号为EF409973).为下一步对该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香港地区吸血蠓类初记(双翅目:蠓科)

    作者:陈家龙;陈汝达;梁志华;何臻敏;虞以新

    2006年5~6月,在香港大帽山到大屿山的18个不同生境地点进行了蠓科昆虫的调查采集,共采获库蠓、蠛蠓和细蠓3吸血蠓属24种.本文报道了全国新纪录库蠓4种,并描述了潮湿蠛蠓Lasiohelea hygroecia Yu,Liang et Chen sp.nov.和扭曲蠛蠓Lasiohelea thyesta Yu,Chen et He sp.nov.二新种.调查结果显示台湾蠛蠓是香港地区白天多见的吸血缘种,而珠海库蠓Culicoides zhuhaiensis Yu et Hao是从市区绿化地带到沿海林缘都有活动的吸血蠓种.

  • 环境变化与微小按蚊入侵房屋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学忠;赵彤言;杜尊伟;刘美德;陆宝麟

    为了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入侵人房和不同生境微小按蚊群落学特征,本研究采用CDC诱蚊灯人房通宵捕蚊.结果显示东方红村,龙塘村2002-2003年间入侵人房的微小按蚊前者多于后者,其高峰相对密度为41.53、39.6/5.88、24.16捕获率为95.0、92.5/85.0、97.5,优势度为61.69、61.73/33.23、45.39.研究中还发现观察区内同时存在A、C两型,入侵人房以C型占大多数,逐月入侵人房以C型占绝对优势.本研究表明东方红村由于开发造成孳生地数量改变,导致微小按蚊种群数量的增加.

  • 瘤虻属二新种(双翅目:虻科)

    作者:孙毅;许荣满

    本文描述瘤虻属2新种,即姚健瘤虻,新种Hybomitra.yaojiani sp.riov.采自西藏墨脱,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CAS);有植瘤虻,新种Hybomitra.zayuensis sp.nov.采自西藏察隅,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AMMSC).

  • 淡色库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上的可变剪接及对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春晓;董言德;刘美德;赵彤言

    在淡色库蚊的乙酰胆碱酯酶ace1基因上发现了1个可变剪接,与实验室敏感株1个个体的ace1基因的编码区相差了24个碱基,导致所编码的成熟蛋白在44~51氨基酸残基处缺失了8个氨基酸.经过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推测这段基因的可变剪接可影响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 海南省人体钩虫感染情况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胡锡敏;林绍雄;王善青;黄捷敏;童重锦

    为了解和分析海南省人体钩虫感染的现状和流行特征,评估10多年来的防治效果,为制定今后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进行.全省整群随机抽样5个市、县15个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钩蚴培养法对7 924人进行调查,结果查见钩虫感染者2 629人,钩虫感染率为33.18%.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汉、黎、苗、回各民族钩虫感染率分率别为15.27%、43.80%、60.85%和12.55%;职业以农民感染率为高,地区以中部山区感染率为高,农村居民感染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1 449份钩虫幼虫鉴定结果:单纯美洲钩虫(N.a)感染者占94.20%;单纯十二指肠钩虫(A.d)感染者占0.83%;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混合感染占4.97%,N.a:A.d=17.11: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人群钩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部地区钩虫感染率仍然居高不下,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 寄生虫病核酸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静;夏超明

    由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局限性,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病原体核酸分子检测、诊断新技术,本文综述了核酸诊断技术在寄生虫病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 寄生虫病 核酸 诊断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