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해부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202/R
  • 国内刊号: 章新生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ac@cmaph.org
  • 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增银;马纪清;薛迎春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效果.方法:根据其面神经损伤定位检查结果,分别采取经外耳道、乳突、颅中窝等不同入路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 a,33例中面神经功能恢复达H-BⅠ级和Ⅱ级者共24例,其中手术时间30 d者11例中,术后面神经功能达H-BⅠ级10例.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应尽早施行面神经减压治疗术,早期手术者其术后恢复效果明显好于晚期手术者.

  • 前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尹宗生;胡勇;李鸿;王伟

    目的:评价前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切除椎体后缘骨块,解除对硬膜的压迫,上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植骨块全部融合,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椎管容量扩大,无骨片残留.结论:该术式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手术要点、适应证.

  • 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肖玉周;周维永;周建生

    目的:探索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SC)有效的诱导方法.方法:(1)中国白兔5只,穿刺抽取股骨大转子骨髓3 mL,用密度为1.073 g/mL的percoll淋巴分离液行密度梯度分离,吸取中间白色膜状细胞层,接种在加有10%FCS的DMEM培养液的塑料培养瓶中,观察细胞形态并传代.(2)MSCs传至第3代,实验组加入加有0.5 mmol β-巯基乙醇、20 ng/mL全反式黄酸、2.5 μmol Forskolin、5 ng/mL bFGF、20 ng/mL PDGF、100 ng/mL HRG的培养液培养24 h,然后换用10%FBS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同样方法再诱导一次.对照组不加诱导剂,用10%FCS的DMEM培养液培养.观察两组MSCs的细胞形态,7 d后用抗S-100、GFAP和P75抗体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鉴定诱导后MSCs.结果:MSCs在体外培养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胞浆丰富,核大,核染色质细,有些核仁明显.细胞经多次传代后,呈长梭型.加入诱导剂后有少量细胞死亡,诱导后的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诱导后细胞S-100、GFAP、P75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9%、83%、70%.结论:兔MSCs可以在体外培养、增殖,并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黄酸、Forskolin、bFGF、PDGF、HRG联合诱导分化为类SC.

  • 电针刺治疗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郝春光;刘佳;杨霄彦;张丽;王廷华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两组穴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行T11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喂养,B组同时予以电针刺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1~8周末,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比较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第1~8周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在第1周末和第3~7周末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外周电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 腰椎棘突间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广辉;郭开今;周冰;陈幽婷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腰椎棘突间区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GE light 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患者46人,扫描条件为层厚0.625 mm,层距0.3 mm,在图像工作站中ADW4.2软件采用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T12至S1段脊柱三维图像,对图像进行整倍数放大,并使用图像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对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可以对腰椎三维图像任意角度旋转,选择佳测量图像,对测量的图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结果:腰椎棘突间距从上到下(L1~5)逐渐减小,L1~2为8.26 mm,L4~5为5.66 mm.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中段大于上段和下段,T12~L1的棘突顶距为54.91 mm,至L2~3增大为59.35 mm,L4~5减小为47.13 mm.L3的棘突高度大,为21.56 mm,上一棘突下缘大于相邻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女性棘突较男性棘突短薄矮(P<0.05~P<0.01).结论:本研究可模拟生理状态下腰椎棘突间区解剖,所测指标呈正态分布,能够反映国人腰椎棘突间区解剖,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设计和临床的应用及计算机导航手术系统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分析

    作者:金功圣;韩福生;李洪涛;喻大军;张珂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手术治疗乳腺癌152例,其中根治术30例,改良根治术122例,统计分析其术后皮瓣坏死率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结果:152例患者中36例皮瓣坏死(23.7%),皮瓣坏死与皮缘的对称性、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伤口与腋窝的加压与否明显相关(P<0.01),与基础病、手术方式、游离皮瓣的工具、止血剂的应用无关(P>0.05).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的破坏是术后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其解剖认识对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VEGF及KDR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永昊;肖玉周;汪万英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结合,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05例骨肿瘤组织的VEGF与KDR的表达,并对其中85例骨肉瘤主要临床资料、病理分级及临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肉瘤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P<0.0001).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临床分期中Ⅱb期、Ⅲ期明显高于Ⅰ期、Ⅱa期(P<0.001),并随着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且在软组织浸润和转移组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5).结论:VEGF与KDR在骨肉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提示VEGF与KDR的高表达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尤其与骨肉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 MRCP与ERCP鉴别肝外胆管良恶性狭窄的对比研究

    作者:魏祥;范存雷;赵廷超;窦国胜;周玲;王淑霞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良、恶性狭窄患者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与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征象,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46例经手术或病理检查明确病因的肝外胆管狭窄患者的术前MRCP和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图像肝外胆管狭窄的形态描述为边缘不规则或平滑、狭窄不对称或对称、狭窄中断或呈鼠尾状及双管征等,计算MRCP与ERCP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用标尺准确测量肝外胆管狭窄的长度,并用t检验来比较.结果:肝外胆管癌表现为不规则边缘和不对称狭窄(92%)较良性狭窄(分别为22%,35%)普遍.MRCP诊断肝外胆管癌与良性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是84%、71%及78%,ERCP分别是72%、71%及72%.肝外胆管癌引起狭窄长度平均是(30.0±8.5)mm,良性狭窄平均长度是(13.6±9.1)mm(P<0.001).结论:MRCP在鉴别诊断肝外胆管良恶性的病变引起胆管狭窄与ERCP相比是较准确的.

  • 术中胆道造影52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勇兴;王廷华;王矛

    目的:探讨在胆道手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06年9月52例术中胆道造影(IO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胆囊管或经胆总管穿刺行选择性IOC36例、直接经T管造影16例,选择性IOC阳性者再行经T管IOC者10例.结果:对胆囊切除术中36例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患者经胆囊管或经肝胆管穿刺IOC,发现胆道结石10例(27.78%),假阳性2例(5.56%),阴性24例(66.67%).26例胆总管结石病例经"T"管术中造影,胆道结石残余2例(7.69%),假阳性1例(3.85%).结论:IOC可预防术后残余结石,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探查,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直接了解胆道系统解剖,提高手术安全性,在临床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 迷路后桥脑小脑三角区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朱杭军;王光辉;杜云翔;王益龙;李前文;高莉莉

    目的:评价内镜在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10侧成人尸头进行大体解剖,熟悉桥脑小脑三角区诸结构解剖关系;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将镜下结构按解剖位置分为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三个区域,重点观察各区域各组颅神经之间、神经和血管之间关系;在15例标本上,于颞骨岩部后骨板平面测量内耳门外缘距后半规管外缘、颞骨表面距离,内耳门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结果:10例标本通过内压小脑均能成功导入内镜进行模拟手术;内耳门及第7、8颅神经可作为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m,距后半规管后缘距离为(13.24±2.55)mm,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为(6.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完全可行,较显微镜手术而言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但需熟悉和掌握有关解剖知识以及内镜操作技巧.

  • 改良Mckissock乳房缩小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熊竹友;徐静;张莉;王琛

    目的:探讨改良Mckissock乳房缩小缩小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采用改良Mckissock乳房缩小术治疗乳房肥大、下垂22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12例,重度5例.结果:术中双侧乳房切除量达550~2 000 g,乳头上移6~13 cm,术后乳房外形良好,无乳头乳晕坏死且感觉存在.结论:运用改良Mckissock乳房缩小术治疗乳房肥大、下垂,易于设计,方便术中操作,术后效果满意.

  • 腋窝脂肪抽吸术在腋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瑞华;吕晔;何慧君;曾智豪;陈小伍;范丽娟;李静

    目的:探讨腋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行腋窝脂肪抽吸后,采用保留神经血管及腋静脉附近的淋巴管的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16.4枚,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无一例出现上肢肿胀、麻痹疼痛、提肩活动障碍及上肢水肿等并发症.结论:保留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腋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腋窝脂肪抽吸术后再行腋淋巴结清扫术,使得后者操作简便、清扫彻底,且避免了血管、神经损伤.

  • AF系统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应林;张会中;张贤锋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及复位情况.结果:54例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9~20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的5例无变化,其余49例均有1~2级的提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7.6%恢复至95.4%,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的78.3%提高至术后的98.6%.结论:AF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越林;齐向阳;丁明

    目的:探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软组缺损13例,其中10例行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术后10 d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3~8个月,转移皮瓣外形、色泽及功能满意,指腹两点辨别觉10~12 mm,指间活动范围为-15°~82°.结论: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能恢复感觉,修复后功能及外形均满意.

  • 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移植修复胫前皮肤缺损骨不连

    作者:刘雪涛;常正奇;刘学胜;曲连军;王蕾;张成进;范启申;王成琪

    目的:探讨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骨不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游离移植于胫前皮肤缺损处,修复治疗胫骨骨不连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治疗效果.切取皮瓣大小6 cm×4 cm~18 cm×9 cm.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8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骨不连在术后3~6个月愈合.结论: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是治疗胫前皮肤缺损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 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作者:张云云;柳兆芳

    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局部心肌缺血后恢复正常灌注,缺血区的组织损伤反而比单纯缺血时更严重,这种损伤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

  • 鼻泪管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类延华;谷京城

    自20世纪80年代末鼻内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鼻-眼相关外科疾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突破.鼻内镜下手术视野直观、清晰,可对由鼻腔疾病引起的鼻泪管阻塞进行处理.

  • 肿瘤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明;张建国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各种途径的转移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尽管外科治疗、放疗和系统化疗日趋完善,但当今肿瘤学的大挑战仍然是如何防治肿瘤的转移扩散,其中淋巴转移是一个重要途径.

  • 腹膜后间隙的交通及急性胰腺炎扩散解剖学基础

    作者:韦炜;程涛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胰腺疾病,由于胰酶释放进入间质组织可向胰外区域扩散,其中急性胰腺炎扩散至腹膜后的途径包括[1~4]:(1)沿同一解剖间隙或相通间隙扩散.

  • 内脂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凤秀;毕娅欣

    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机体能量储备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1],它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从而与一些代谢紊乱疾病如肥胖和Ⅱ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18例

    作者:朱超银;高从敬

    大咯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药物治疗疗效有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咯血容易反复发作.国外Remy等1973年首先报道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方法[1].

  • 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髁部和髁间粉碎性骨折

    作者:金雄;梁正忠;廖湘波;王海龙;张晋;尚官禄

    股骨髁部和髁间粉碎性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跌倒、青壮年高能量损伤和多发伤,因骨折靠近膝关节,多为粉碎性和不稳定性,致使膝关节功能的完全恢复变得极为困难;畸形愈合、迁延愈合、肢体短缩、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上颌窦囊肿45例

    作者:史余明;许丽华;金莉;高志光;代陆霞;王桂娟

    近10余年来,我国鼻外科发展迅速,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逐步普及.但我国地域广大、科学技术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县、镇级医院,上颌窦根治、下鼻道开窗术仍然是解除局部病痛的基本手术方法.

  •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内壁探测法行根钉置入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徐云科;林井付;徐成;赵书臣;辛洪奎;崔洪鹏

    目的:评价椎弓根入口内壁探测法行新鲜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下颈椎的60侧椎弓根.在下关节突下缘的外1/4处咬除后方骨皮质,形成大小约5 mm开口;刮勺内倾50°刮除开口内侧松质骨达椎板前皮质,转向外探明椎弓根入口,用直径3mm探针以椎弓根内壁为参照钻孔.DR拍片、CT扫描观察钉道准确性.结果:DR片可满意观察钉道矢状面.CT示54侧钉道完全在髓腔内(90%),3侧椎弓根外皮质部分胀开,2侧外皮质胀破并移位,1侧髓腔闭塞,钉道进入横突孔.结论:入口内壁探测法行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效果满意.

  •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处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徐云可;何勍;林井付;叶晓健;赵书臣;徐成;辛洪奎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四壁及入口毗邻结构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临床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对8例新鲜颈椎进行DR摄片和螺旋CT扫描重建,在AutoCAD软件中测量CT图像显示的椎弓根四壁及入口处毗邻结构(包括上关节突前壁(ACS)、椎板前壁(ACL)、下关节突前壁(ACI)和横突孔后壁(PCT))的皮质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斜位DR片示颈椎椎弓根内壁(MCP)、上壁(SCP)、下壁(ICP)皮质较厚,而外壁(LCP)菲薄.统计学分析发现同一颈椎的MCP、SCP、ICP、ACL、ACS和ACI之间的厚度无差别,LCP和PCT皮质菲薄,明显薄于前6项指标.MCP、SCP、ICP、ACS和PCT在C3~7间的厚度无差别,PCTc明显小于其它4项指标.结论:同一颈椎PCT和LCP明显薄于其它各项指标,提示PCT和LCP抵抗外力强度小,MCP、SCP、ICP和ACS在C3~7间厚度无差别,提示其在不同颈椎间抵抗外力可能一致.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时应该避免靠近PCT和LCP.

  • 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偏差的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叶晓健;贾连顺;徐云科;徐成;崔洪鹏;姜庆军

    目的:通过颈椎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资料的观测,了解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评价置钉偏差后的风险.方法:对8例非颈椎椎弓根病患者进行颈椎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观察,对C3椎弓根内外径、内倾角及四壁皮质厚度行数据测量.结果:组成横突孔的四界不在同一高度同时出现,形成内界的椎弓根明显高于外界.CT示部分椎弓根外壁及横突孔前壁存在滋养血管孔(10%和8.8%).C3椎弓根内壁厚(1.8±0.3)mm,,外壁厚(0.9±0.3)mm,上壁厚(1.3±0.4)mm,下壁厚(1.4±0.4)mm,外径(5.3±0.6)mm,内径(2.6±0.7)mm,内倾角(45.9±4.4)°.结论:下颈椎椎弓根内径小,外壁薄,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外壁容易穿破;椎弓根主体高于横突孔外界,椎弓根螺钉穿破外壁时,椎动脉可向外逃逸,减少损伤.

中华解剖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3 04
2001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