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同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持续缓解二年余一例

    作者:宫立众;杨平地;沈建良;岑坚;兰雨;尹文杰;郑培浩

    患者男,50岁.2003年lO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12月就诊血液科.

  • 进一步提高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水平

    作者:浦权

    自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STI571)2000年6月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成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药物以来,凡经IFNα治疗失败的患者,伊马替尼可使50%患者获完全性细胞遗传学缓解(CCR)[1],75%慢性期可进入CCR,加速期中的80%可获血液学反应(HR),急变期患者30%可获完全性血液学反应(CHR)[2],从而,伊马替尼已成为目前CML患者为标准化的治疗药物.虽有如此好的结果,但不少进展期病例常无效,原本有效的慢性期终转成耐药.尽管慢性期细胞遗传学反应率很高,但不少患者经PCR检测仍可察觉微小残留病变.在国际随机研究过程中,证明约38%患者可有≥3个对数级的BCR-ABL水平的杀灭率,约4%~10%患者BCR-ABL转阴.而分子水平上缓解率的改善是当前CML治疗追求的主要目标[3].目前,一些新的治疗策略,诸如大剂量伊马替尼、伊马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以及某些新药的应用等,均有可能进一步改善CML的疗效.

  • 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陈文超;张谢夫;赵春临;刘涛

    胃肠管间质瘤是常见的胃肠管原发的间叶源性肿瘤.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生是由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的组成性激活引起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也与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病机制有关.KIT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1、exon9、exon13和exon17;PDGFR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8、exon12和exon14.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对甲磺酸依马替尼的反应与突变所在的位置及突变类型相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临床应用是胃肠管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里程碑.本文就胃肠管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

  • 胃、十二指肠间质瘤12例术前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春华;刘明

    目的 评价不能切除或临界可切除的局限性胃、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前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2例经内窥镜诊断及病理检查确诊的不能切除或临界可切除的局限性胃、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3、6个月时采用Choi标准评价疗效.部分缓解者及时评估能否行R0切除,可手术者停药1周即行手术.未达手术标准及稳定者维持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按照美国NCI-CTC分级标准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3个月8例达部分缓解,6个月共11例部分缓解,其中9例行R0切除,2例因年龄原因放弃手术,1例稳定.主要不良反应为1~2度血液学毒性,1例3度白细胞降低.非血液学毒性也多为1或2度,仅1例3度皮疹、1例3度皮肤水肿.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术前治疗不能切除或临界可切除的局限性胃肠道间质瘤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且药物毒性可耐受.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分析

    作者:单欣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患者43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7例患者在中位治疗2.5(2~36)个月达到MCyR,MCyR率86.04%。43例患者在中位治疗0.5(0.3~2.4)个月达到CHR。结论:伊马替尼可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和血液学缓解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无病进展生存期具有重要作用。

  • 284例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峰;宋鹏;汪灏;钱晶;管文贤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84例行胃间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9月30日.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胃间质瘤患者预后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84例患者,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52例;年龄27~84岁,中位年龄60岁,胃间质瘤直径0.2~20 cm,中位直径4 cm,268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CD117阳性的98.51%(264/268),CD34阳性的97.76%(262/268);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41例,低危114例,中危58例,高危62例.17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62.32%),中位随访时间31.7个月(9.5~71.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直径、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与患者术后预后有关(P<0.05).结论 胃间质瘤是常见的腹腔间质瘤,外科治疗是主要措施,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直径和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胃间质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药物靶向治疗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 小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缺氧的子宫颈癌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王一佳;田晓予;冯磊;余娟娟;王爱红

    缺氧是导致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缺氧在实体瘤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实体瘤中缺氧细胞占10%~50%,对放射线有较强的抵抗,成为肿瘤放疗后复发和转移的潜在根源[1].甲磺酸伊马替尼(其他名称:格列卫)是一种高效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止酪氨酸激酶受体如Bcr-Ab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干细胞因子(c-Kit)等的自身磷酸化,影响细胞信号传导,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本研究将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于正常和缺氧状态下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研究小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缺氧状态下HeLa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甲磺酸伊马替尼进一步应用于宫颈癌的放射增敏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格列卫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

    作者:余素明;李艳华;徐飞;李乔俊

    格列卫(Imatinib Mesylate,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第一个靶向治疗的药物,第一个用于临床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儿童病例报道不多,在加速期和急变期治疗的报道就更少.现将我们应用的1例报道如下.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蓉;陈协群;白庆咸;杨岚;张涛;张永清;朱华锋;顾宏涛;高广勋

    目的:总结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临床观察体会.方法:收集110例Ph阳性CML慢性期(CP)患者、6例加速期(AP)患者和4例急变期(BC)患者分别口服IM 400、600或800 mg/d.通过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指标来判断疗效.结果:CP患者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和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98.2%、90.9%和80.9%;AP分别为66.7%、33.3%和16.7%,P值分别为0.002、0.000和0.000.其中CP患者中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减少IM剂量.27例经干扰素治疗失败的CP患者IM治疗仍有效.第1年高随访(1次/月)CP患者CCyR达81.9%,非高随访则为63.6%,P=0.005 2.服药前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较脏器功能正常的CP患者服药6个月内发生3~4级血液学毒副反应概率增高,服药6个月后有所减少.结论:IM对CP患者包括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有较高疗效,对AP和BC患者有一定近期疗效.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易出现血液学毒副反应,需要药物剂量调整.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建华;李秋文;肖文华;孙君重;王如良;陆江阳

    目的 评价晚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10月,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晚期有随访资料的DFSP患者24例,其中二线治疗2例,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22例,对其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2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8例,占33.3%;部分缓解(PR)10例,占41.7%;稳定(SD)2例,占8.3%;进展(PD)4例,占16.7%.全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83.3%.获得CR和PR的18例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为5.6个月.疾病控制(CR+PR+SD)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无效(PD)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20.8%)、中性粒细胞减少(12.5%)和水肿(8.3%)等,多为轻至中度.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国晚期DFSP患者的有效率高,耐受性好;推荐剂量为400 mg,每日1次.

  • 7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作者:刘自民;梁军;于壮;张立建;李青芳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卡哈尔间质细胞的肿瘤.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的进步纠正了以往对该病的错误认识,使我们对GIST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本研究中,我们对7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前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变化

    作者:高伟;薛春燕;王雅杰

    目的 探讨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前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前后血清FGF2,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血清FGF2阳性率为63.0%(17/27),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后降为33.3 %(9/27),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39).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后复查CT,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51.9%(14/27),稳定率48.1%(13/27),无进展病例.结论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血清FGF2阳性率升高,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降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血清FGF2水平.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重度水肿及剥脱性皮炎

    作者:陈文举;贺会江;宋金森;李浩

    1例54岁女性患者因"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自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1次/d,服用1个半月后出现心慌、全身重度水肿和皮疹,药物减量无缓解,遂入院.体格检查:心率78次/min,手脚皮肤皲裂伴液体渗出,睑结膜充血、水肿,全身重度水肿.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0.74×109/L,红细胞计数3.44×1012/L,血糖6.67 mmol/L,丙氨酸转氨酶42 U/L.立即停药,给予氢氯噻嗪10 mg,3次/d口服;普罗帕酮100 mg,3次/d口服.患者心慌和水肿症状逐渐好转.入院第4天患者出现皮肤过度角质化、粗糙,局部脱屑;第7天出现全身大量皮肤脱屑,30 d后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黄疸

    作者:陈燕华

    患者女,51岁,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及其他疾病史.于2003年发现白细胞增高,200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偶伴头晕,2006年症状加重.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黄治虎;陈宝安;丁家华;赵刚;王骏;刘德亮

    1例31岁男性患者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1次/d.患者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病史.治疗前心电图和超声波检查示心功能正常.治疗第1天,患者出现心前区不适.第6天出现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HR 45次/min.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给予支持治疗,安装临时起博器,患者症状好转.

  •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引起心包积液

    作者:刘娜;扈江伟;侯彩妍;舒向荣;吴晔;李瑾

    患者女,39岁.因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2次/d,2 d后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和Kussmaul征阳性,胸部CT显示心包及胸腔积液.停药和心包穿刺及胸膜腔穿刺引流术后痊愈.

  • 关于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的几点考虑

    作者:陈晓媛;杨劲

    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支持仿制药上市的主要临床依据。抗肿瘤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有其特殊性,需要结合产品特点、研究目标以及临床可操作性等综合考虑。小分子靶向药物具有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不同的安全有效性特点,也使得其生物等效性设计有所不同。伊马替尼作为首个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化合物专利已到期成为可仿制产品。本文结合该品种审评中遇到的问题及国外相关指导原则,阐述了当前审评中对伊马替尼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中一些问题的考虑,期望能为该产品相关研发人员提供参考。

  • 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在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作者:刘静;赵文操;徐为人;李劲彤

    目的 评价2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在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用单剂量、开放、随机、双周期交叉设计.3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单次口服伊马替尼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400 mg,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用WinNonlin 6.3软件按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单次口服伊马替尼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400 mg后的药代动力学参如下:Cmax分别为(1840.00±749.00),(1950.00±635.00) ng·mL-;tmax分别为(2.98±1.41),(2.38 ±0.94)h;t1/2分别为(15.80±3.39),(15.30±3.02)h;AUC0t分别为(30.60±9.57),(32.00±8.23) mg·mL-1·h;AUC0-∞分别为(31.90±10.20),(33.20±8.46)mg·mL-1·h.2种制剂的AUC0-t、AUC0-∞及Cmax经对数转换后90%可信区间分别为89.00%~ 100.50%,89.00% ~ 100.90%和86.30% ~ 100.60%.受试制剂对于参比制剂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AUC0-t为(96.20±17.20)%,AUC0-∞为(96.60±17.90)%,均>90%.结论 2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在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

  • 单次口服极低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的零期临床研究

    作者:王进;漆璐;陈刚;王泽娟;李劲彤;张彤;金辉;刘晓娜;冯丽;王瑜;刘晨;雷春璞;刘英;周保利;王兴河

    目的:评价单次口服极低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安全性。方法8名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给予单次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4 mg,用LC-MS/MS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给予单次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4 mg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12.70±6.61)ng· mL-1, tmax(1.94±0.94)h,AUC0-24h(90.10±37.70)ng· mL-1· h,t1/2(10.40±5.01) h,CL/F(47.20±33.40)L· h-1,V/F(541.00±128.00)L,MRT(7.21±1.30)h。本研究未观察到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伊马替尼零期微剂量研究药代动力学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分布和消除特点,且零期微剂量研究无任何临床和实验室不良事件发生,从保护受试者的角度具有特别的意义。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邱立丹

    目的 探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为依据分为观察组(8例)与对照组(12例).对照组患者选择羟基脲及干扰素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中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能够得到较满意效果, 取得较高临床有效率, 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有较高安全性, 可在临床积极应用.

256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