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临床分析

    作者:汤雷;宗恒;陈振东

    目的 研究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005~2011年确诊的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5例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5例确诊腹盆腔外转移的胃肠间质肿瘤.外转移部位为骨转移、肺转移等.临床表现为背部疼痛、咳嗽、痰中带血.影像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肺内结节及皮下结节.5例病例中小肠起源2例,回盲部起源1例,直肠起源1例,后腹膜起源1例.5例CD117均阳性.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例仍存活.结论胃肠间质瘤腹盆腔外转移临床少见,可能与原发肿瘤的部位有关.临床医生师注意复诊患者检查的全面性.分子靶向治疗能改善腹盆腔外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

  • 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效果观察

    作者:高文庆;颜福根;沈彬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的中晚期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患者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经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8例,稳定(SD)13例,有效率达76.2%(29/42),无肿瘤进展病例.化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Ⅱb期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Ⅲa期和Ⅲb期患者(P<0.05).27例肿瘤切除患者均恢复良好,未见肿瘤转移病例.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 DOG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学东;李晓峰;赵志国;赵晶洁;李建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含有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c-kit或PDG-FRA的活化突变.针对GIST广谱的生物学行为,目前以恶性潜能予以评估.临床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及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笔者分析新型免疫标记物DOG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对GIST的诊断价值,总结如下.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护理

    作者:邓冬英;邓玮华;叶莹莹

    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是一种分子靶向药物,通过形成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复合物而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3例Ph染色体阳性CML患者.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梯度洗脱HPLC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含量及有关物质

    作者:王棋;宋锐;费梦莹;严拯宇

    目的 建立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药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方法 采用Herdera C18 (5μm,4.6mm×250mm)色谱柱,甲醇-辛烷磺酸钠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67nm,进样体积为20μL,柱湿为40℃.结果 在选定色谱条件下,主要合成的中间体和各降解产物可以完全分离.线性范围8.12~81.20μg·L- 1(r=0.9999),检测限为0.02μg·mL-1.结论 所用方法准确、灵敏、可靠.

  • 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县强;方贵明;崔晓红;何燕娜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4月在本医院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对其给予手术加口服GLEEVEC治疗;另外选取此前一年半内在我院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该患者未曾给予GLEEVEC口服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ECOG评分、治疗后的生存率、术后6个月的总体疗效、疾病控制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ECOG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2年以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8%(49/50)、84%(42/50)和72%(36/50),对照组治疗后1年、2年以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36/50)、58%(29/50)和52%(2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8%(24/50)和26%(13/5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44/50)和68%(6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9/50)和44%(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口服GLEEVEC治疗能明显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Ph阳性急性白血病2例报告

    作者:杨桂玲;余莉;曹瑞生

    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是9和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片断相互易位形成的产物,即t(9;22)(q34;q11),其分子基础是BCR-ABL融合基因,它所编码的P210/P190蛋白具有超正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干扰一系列的细胞增殖与凋亡信号,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BCRABL融合蛋白几乎见于所有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药物性肺损伤1例

    作者:穆维静;任晓蕾;张黎;张海英;冯婉玉;FENG Wan-yu

    1例59岁男性患者,6个月前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400mg/d治疗。2个月前感冒后患者出现活动后气短,逐渐加重,胸部CT检查提示间质性肺炎,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考虑为甲磺酸伊马替尼所致,逐停用。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逐渐缓解。

  • 胃肠间质瘤的CT诊断及治疗评价

    作者:吕毛古;艾书跃;吴建伟;赵颖;袁梅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对胃肠间质瘤疗效的CT评价.方法: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9邮躍TI571治疗者进行定期CT检查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评价药物疗效.结果:32例GIST中,发生于胃部的18例,小肠11例,肠系膜1例,直肠2例.①CT特征:恶性度较高的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少数巨大肿瘤密度较低,极少数可见高密度出血及钙化灶.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②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定期CT检查疗效评价为(肿瘤缩小):疗效达PR(部分缓解)者9例,占47.4%,疗效为SD(疾病稳定)者8例,占42.1%,病灶进展(PD)者2例,占10.5%.术后2年内复发及转移者19例.结论:①螺旋CT扫描是诊断胃肠间质瘤常用和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其定位诊断率达81%以上;②应用CT扫描观察测量病灶变化是评价药物(STI571)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重要和直接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药疹1例

    作者:杨欢;蒋洁瑶;张美华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全身红斑,鳞屑伴瘙痒1个月,于2012年12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012年5月30日在我院行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100%),粒红比明显增高,粒系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为主,嗜酸细胞比例增高。染色体分析示:46,XY,t(9;22)(q34;q11)[1]。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从2012年6月19日开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 )。2012年9月18日骨髓活检结果正常,染色体分析示:46,XY [20]。继续原剂量服用,1个月前患者出现全身红斑,鳞屑伴痒。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16例

    作者:李春平;黄家良;李晓华

    2004年1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GIST)1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2~73岁,平均61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例,腹痛5例,厌食3例,吞咽困难1例,无症状者1例.均经电子胃镜及B超、CT检查确诊.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2例肿瘤位于胃前壁者,行胃壁楔形切除术;3例肿瘤位于胃窦前壁者,因瘤体较大且距幽门2 cm,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1例因肿瘤侵犯胃窦、胃底,且侵出浆膜外,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600 mg/d持续3个月.患者均随访12~36个月,1、3 a复发率为85%、73%;其中全胃切除者,2 a内未发现转移病灶.

  •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高氧暴露新生大鼠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沙宁;田兆方;李玉红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高氧暴露新生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24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氧对照组和伊马替尼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暴露于正常室内空气中,高氧对照组和伊马替尼组暴露于高浓度氧气中;伊马替尼组高氧暴露的同时腹腔内注射甲磺酸伊马替尼50 mg/(kg? d),正常对照组、高氧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7天。造模10天处死大鼠,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亚型( PDGF-B),RT-PCR法检测肺组织PDGF-B mRNA;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经HE染色,根据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三组血清PDGF-B比较,P>0.05。正常对照组、高氧对照组和伊马替尼组BALF中PDGF-B水平分别为(66.15±3.99)、(103.91±6.79)、(85.08±6.33) pg/mL,PDGF-B 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0.26±0.04、0.44±0.09、0.32±0.03,肺损伤评分分别为(0.62±0.21)、(2.32±0.38)、(1.61±0.46)分;上述指标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能通过PDGF及其受体轴对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肺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

    作者:喻俊峰;陈文举

    患者,女,54岁.2008-09因"小肠占位"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小肠间质瘤.术后一般情况良好,未继续治疗.2011-04常规体检彩超见肝多发转移,自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格列卫,100 mg/片,诺华制药瑞士有限公司,批号:S0154)400mg/d,约40d后首先出现小拇指水肿,逐渐发展至全身水肿及皮疹,伴低热37~38.5℃之间波动,药物减量后症状无缓解,故停服,行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其后计划行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因碘过敏而中止,又行肝脏转移瘤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因酒精刺激、患者剧烈腹痛而停止治疗.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江继发;金凤祥;肖明敏;程文燕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同时期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同时期的慢粒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600 mg/d.其中慢性期8例:400 mg/d,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600 mg/d.同时检测慢粒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结果:8例慢性期患者取得血液学缓解,其中3例取得完全细胞学缓解,3例加速期患者2例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进展至急变期死亡,未取得细胞学缓解.1例急淋变患者取得细胞学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 甲磺酸伊马替尼与多烯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的抑瘤作用

    作者:张苑珑;尤琪;徐魁;崔晓;孙晓光;宋辐;李赫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与多烯紫杉醇联合对乳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ALB/c-nu裸鼠56只,制备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高剂量紫杉醇(20 mg/kg)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紫杉醇(10mg/kg)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紫杉醇(5 mg/kg)组(低剂量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高剂量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组(高剂量联合组)、中剂量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组(中剂量联合组)、低剂量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生理盐水组,每组7只.从接种第3天开始给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于第1、7、14天腹腔注射20、10、5 mg/kg多烯紫杉醇;甲磺酸伊马替尼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100 mg/kg灌胃,1次/d;高、中、低剂量联合组分别于第1、7、14天腹腔注射20、10、5 mg/kg多烯紫杉醇,同时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100 mg/kg灌胃,1次/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比较8组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实验结束处死裸鼠,取瘤组织称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 高、中、低剂量组[(0.130 9±0.071 2)、(0.206 6±0.098 4)、(1.067 4±0.051 5)g],高、中、低剂量联合组[(0.090 2±0.0003 8)、(0.110 5±0.013 9)、(0.836 5±0.013 8)g]及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835 3±0.308 3)g]裸鼠移植瘤质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2.583 1±0.356 3)g](P<0.05),高、中、低剂量联合组裸鼠移植瘤质量分别低于高、中、低剂量组(P<0.05);高、中、低剂量联合组(99.85%、95.72%、67.62%),高、中、低剂量组(94.93%、92.00%、58.68%)及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抑瘤率(28.95%)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0)(P<0.05),高、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联合组抑瘤率明显高于甲磺酸伊马替尼组(P<0.05),中、高剂量组及中、高剂量联合组抑瘤率分别高于低剂量组和低剂量联合组(P<0.05).结论 高、中、低剂量多烯紫杉醇与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移植瘤增殖的抑制具有相加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能增强多烯紫杉醇的抑瘤作用,降低其使用的有效浓度.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新进展

    作者:李磊;刘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证实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等细胞的分化特征,故Mazur等人于1983年提出GIST的概念.目前认为,因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故又名胃肠道起搏细胞瘤.随着对GIST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诊断率不断上升,临床医生有必要了解GIST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 胃肠间质瘤9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李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采用病例序列报道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的方法,评价和分析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5例复发均已死亡.4例未复发.手术后有2例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结论 胃镜、B超、CT等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定位有较大作用,CD117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诊断指标.手术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方法,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提高生存期、生存质量,伴发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及进展期临床研究

    作者:马茉莉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慢性期组31例及进展期组19例,慢性期组患者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1,进展期组患者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600 mg·d-1.观察4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耐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慢性期组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及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均显著高于进展期组(P<0.01).慢性期组耐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进展期组(P<0.01),生存率显著高于进展期组(P<0.01).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显著优于进展期患者,耐药率低,安全性好,患者生存率高.

  • 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相关性水肿的护理

    作者:薛海燕

    对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药物相关性眼睑等部位水肿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皮肤、生活、药物以及饮食等方面护理,内服参苓白术散汤剂联合硼酸、硫酸镁等湿敷外治水肿部位,患者均水肿消退,继续行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提出针对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相关性水肿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能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增强机体对该药的耐受性,有利于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贾麟;熊婕;黄亮;黄梅;邓金牛;周剑峰

    目的:探讨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患者2例,对其FIP1L1-PDGFRA融合基因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中第1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为阳性, 确诊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好,另1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阴性,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对FIP1L1-PDGFRA融合基因的检测,并结合临床,有助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256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