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长爪沙鼠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学

    作者:刘丽;孙海梅;吴波;周德山

    目的 探讨长爪沙鼠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CCs)的形态和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10只成年长爪沙鼠,体重50~ 70g,取胃、小肠、结肠制作冷冻切片,结合全层铺片的c-Kit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ICCs呈网络状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不同部位ICCs的分布及形态有所不同.在胃底部,仅见肌内ICCs(ICC-IM),而在胃体和胃窦部除ICC-IM外,可见肌间ICCs(ICC-MY)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其细胞密度胃底ICC-IM多,由胃底至胃窦逐渐减少,而ICC-MY由胃体至胃窦逐渐增多.在小肠可见ICC-IM,ICC-MY和深肌层ICCs (ICC-DMP)3个亚群,结肠管壁内也分布有ICC-IM、ICC-MY和黏膜下ICCs(ICC-SM)3个亚群.结论 沙鼠可用于有关ICCs正常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 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在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及其功能

    作者:康倩;薛红;孙海梅;李小双;张国权;梁元晶;周德山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在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检测c-kit基因及KIT蛋白在野生型C57BL/6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野生型C57BL/6小鼠以及乙基亚硝酸钠(ENU)诱变的c-kit基因点突变纯合子小鼠(Wadsm/m)结肠黏膜上皮KIT阳性细胞的部位;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 (30 mg/kg)观察对比野生型以及Wadsm/m小鼠结肠黏膜上皮BrdU掺人情况及动态变化,分析KIT在结肠黏膜上皮更新过程的作用.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野生型小鼠结肠黏膜组织表达c-kit基因,Western blotting证明在肠黏膜组织存在KIT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KIT阳性细胞位于结肠黏膜上皮,主要位于肠腺隐窝基底部,但是Wadsm/m小鼠KIT阳性细胞数以及KIT蛋白表达量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少;BrdU掺入实验发现,Wadsm/m小鼠远端结肠黏膜上皮BrdU摄入和更新速度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慢.结论 结肠黏膜上皮表达KIT蛋白与结肠黏膜上皮的更新密切相关.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许国定;韦世壮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这一概念.直到1998年Hirata发现特定的标志物-Kit蛋白(CD117)后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及神经瘤明确区分,GIST才成为胃肠道常见的肿瘤,临床上逐渐有所报道.它常发生在胃肠道并且过度表达Kit蛋白,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少见的非上皮性为主的肿瘤,主要是由c-kit原癌基因等发生变异而引起,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3%,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以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突变,具有广谱生物学行为.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 KIT 评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及预后的价值

    作者:叶良涛;周泉波;叶会霖;郑上游;陈汝福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s)结合3型酪氨酸激酶受体( KIT)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NETs)肝转移风险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15年5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79例PNETs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CD68、KIT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79例PNETs中30例(38.0%)瘤组织CD68高表达,35例(44.3%)瘤组织KIT高表达。 CD68高表达与肿瘤侵犯(P<0.001)、AJCC7th分期(P<0.001)、肝转移(P<0.001)及其发生时间有关(P=0.019);CD68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显著长于高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 KIT高表达与WHO 2010及AJCC7th分期(P<0.001, P=0.002)、肿瘤无功能性(P=0.002)、肝转移有关(P=0.026);KIT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显著长于高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 CD68、KIT均高表达患者常见于肿瘤侵犯者(P<0.001),与WHO 2010、AJCC7th分期有关( P值均<0.001);CD68、KIT均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短于均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7)。多因素分析显示AJCC7th分期Ⅳ期、CD68高表达是PNE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68、KIT高表达与PNETs分级分期、肝转移风险、不良预后相关,CD68是预测PNET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陈文超;张谢夫;赵春临;刘涛

    胃肠管间质瘤是常见的胃肠管原发的间叶源性肿瘤.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生是由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的组成性激活引起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也与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病机制有关.KIT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1、exon9、exon13和exon17;PDGFR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8、exon12和exon14.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对甲磺酸依马替尼的反应与突变所在的位置及突变类型相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临床应用是胃肠管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里程碑.本文就胃肠管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

  • KIT在子宫肉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宋英君;李军;王霞

    目的:研究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子宫肉瘤的可能性.方法: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3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子宫肉瘤KIT的表达.结果:使用半定量免疫组化计分发现在所有检验的子宫肉瘤中只有1例KIT表达,而且较微弱,而被检验的子宫肉瘤中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表达.结论:目前的资料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不可能作为单一有效的药物对子宫肉瘤使用.

  • KIT D816突变对伴t(8;21)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

    作者:宫本法;谭业辉;廖爱军;李剑;毛玥莹;卢柠;丁一;姜尔烈;贡铁军;贾治林;孙谕;李炳宗;刘述川;杜鹃;黄文荣;魏辉;王建祥

    目的 研究KIT D816突变对伴t(8;21)初次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挽救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10家医院血液科收治的伴t(8;21)初次复发AML接受挽救化疗患者的临床特征,计算其1个疗程挽救化疔完全缓解(CR2)率,分析其与KIT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共6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初诊时均进行了KIT基因突变检测,KIT基因突变阳性33例,其中26例为KIT D816突变.复发后1个疗程挽救化疗CR2率为44.1%.KIT D816突变组的1个疗程挽救治疗CR2率明显低于非KIT D816突变组(23.1%对57.1%,x2=7.559,P=0.006).第1次完全缓解(CR1)维持期≥12个月组CR2率显著高于CR1维持期<12个月组(74.1%对31.9%,x2=9.192,P=0.002).CR1维持期与KIT D816突变存在显著相关性,CR1维持期≥12个月组中KIT D816突变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R1维持期<12个月组(19.0%对46.8%,x2=4.737,P=0.030).KIT D816突变组复发后2年总生存率与非KIT D816突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7)%对(55.1±11.1)%,P=0.060].结论 初诊时KIT D816突变与较短CR1维持期显著相关,是伴t(8;21)AML复发后CR2率的不良影响因素,可以作为其挽救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KIT D816突变对伴t(8;21)复发AML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microRNA-218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CCRF-CEM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金爱琴;倪红兵;孙宝兰;徐美玉;吴尤佳;宋红花;杨治平;顾健辉

    目的:检测microRNA-218( miR-218)在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 CCRF-CEM)中的表达情况和其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观察miR-218对靶基因c-kit表达的影响,为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策略。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iR-218在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CCRF-CEM中的表达情况。在CCRF-CEM细胞中转染miR-218 mimic后48 h,qRT-PCR检测CCRF-CEM细胞中miR-218表达变化;MTT检测miR-218对CCRF-CEM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miR-218对细胞CCRF-CEM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利用荧光报告酶系统检验c-kit是miR-218调控靶基因,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218对CCRF-CEM细胞中KI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比,miR-218在CCRF-CEM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下降( 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CCRF-CEM中转染miR-218 mimic 48 h后,细胞中miR-218的表达显著上升(P<0.01)。 MTT结果显示:在CCRF-CEM细胞中过表达miR-218后,细胞活力显著下降( 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18后,miR-218 mimic转染组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细胞的凋亡显著增加(P<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R-218 mimic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力显著降低( P<0.01)。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CCRF-CEM中转染miR-218 mimic 48 h后,细胞中KIT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 P<0.01)。结论:miR-218在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 CCRF-CEM)中表达下调,miR-218可负性调节KIT蛋白的表达,并抑制CCRF-CEM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增强miR-218表达的治疗策略有望使白血病患者受益。

  • 胃肠道间质瘤kit、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突变分析与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闫栋;梁小波;郗彦凤;王立平;侯生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突变的kit[1]和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2]基因驱动的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kit和PDGFRA突变的确定不仅可以评价原发疾病的预后[3],而且可以判断靶向治疗的获益情况[4].本研究对106例GIST标本行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关系.

  • 恶性黑素瘤患者KIT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吕矫洁;孔蕴毅;蔡旭;周晓燕

    背景与目的:KIT基因突变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KIT基因在各种组织学类型恶性黑素瘤患者中的突变率和类型。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144例恶性黑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KIT外显子9、11、13和17的突变情况。结果:KIT基因在恶性黑素瘤患者中的总体突变率为9.0%(13/144)。在肢端型、黏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chronic sun-induced damage,CSD)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non-chronic sun-induced damage,non-CSD)恶性黑素瘤组织中,KIT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7.7%(4/52)、20.0%(7/35)、14.3%(1/7)和2.8%(1/36);13例KIT基因突变中,有1例位于第9外显子,9例位于第11外显子,3例位于第13外显子。第11外显子L576P为常见的突变类型。结论:KIT基因突变在恶性黑素瘤患者中常见于第11外显子,它可能是恶性黑素瘤治疗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

  • 斑驳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萍;张正中;牟韵竹;陈星;熊芬;杨浩;刘一平

    斑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由黑素细胞发育不良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临床特征是先天性额部中央呈三角形或菱形的白斑和白发.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大多数斑驳病由kit基因突变引起.遗传分析揭示,kit基因突变点与临床表型关系密切,少数报告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引起基因型与表型不一致,有学者对该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提出质疑.kit基因编码蛋白属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基因突变导致受体酪氨酸激酶功能下降或失活,信号传导功能受损,成黑素细胞在胚胎发育期的增殖和迁移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斑驳病的发生.

  • 黑素瘤与kit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时晓辉;康晓静

    黑素瘤起源于表皮黑素细胞,是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倾向将黑素瘤分为四种亚型:肢端型、黏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病因学研究中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是黑素瘤主要致病因素.kit基因是定位于人类染色体4q11-12的原癌基因,研究发现,其是亚洲黑素瘤重要的致病基因.kit基因在肢端型和黏膜型黑素瘤中突变率较高,对黑素瘤肿瘤生长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kit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基因 Kit 治疗
  • 斑驳病的临床表型与KIT基因突变位点相关性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喜英;刘香;邓伟平

    斑驳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显著的临床特征是额前中线见三角形或钻石形白发及白斑.白斑内黑素细胞缺失.目前研究表明,胚胎发育时黑素细胞迁移、繁殖障碍与基因突变相关,KIT基因突变是斑驳病的致病基因,KIT基因突变引起斑驳病的临床表型轻重有很大差异.概述KIT基因突变的位点与临床表型轻重的关系.

  • 斑驳病一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杨斌;杨琴;晏洪波;孙婷;吴宁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斑驳病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该家系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照相存档及临床遗传学特征分析,并绘制系谱图.提取家系成员和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家系成员共73人.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先证者及其他患者共14例均确诊为斑驳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患者均存在KIT基因13号外显子第1900位ATGA插入(1900insATGA),导致第634位密码子处出现移码突变,KIT蛋白多肽翻译提前终止于第641位密码子.家系其他成员及50例正常人对照者未发现此突变.该突变位点此前未见报道.结论 一种新的KIT基因突变(1900insATGA)可能是引起该斑驳病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 kit基因c.2472+1G>A突变在一个中国家系导致斑驳病

    作者:全意;廖希;梁德生;邬玲仟

    目的 对一斑驳病家系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明确该家系的致病突变.方法 运用PCR、逆转录PCR和DNA测序对家系成员kit基因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先证者的kit基因存在c.2472+1G>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使第17号外显子3'端剪接位点丢失,导致kit基因所编码的mRNA第17号外显子缺失,家系中其他患者均存在相同突变,家系中正常个体中没有此突变.结论 kit基因的c.2472+1G>A杂合突变是导致家系成员发生斑驳病的致病突变.

  • 泛发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一例及KIT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杜斌;汪慧君;林志淼

    目的 检测1例泛发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KIT基因突变情况,为患者提供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其父母以及200例健康人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KIT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 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外周血DNA中的KIT基因发生c.1526A>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出现p.Lys509Ile改变,父母及200例健康对照均未见相同突变.结论 KIT基因p.Lys509Ile突变可能为泛发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病因之一.

  • 多个胃肠道间质瘤5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王铁延;邹丹丹;汤显斌;李珍;姚莉;李红华

    目的 探讨多个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基因突变类型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GISTs,其中5例含有多个肿块(2~4个/例),共13个肿块,检测KIT基因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的突变类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多个GISTs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29~77岁,平均56.8岁.均为散发病例,无家族史,并与神经纤维瘤病1型、卡尼三联征、Carney-Stratakis综合征无相关.病变位于胃/十二指肠1例、胃/网膜2例,均位于胃者2例,直径0.8~9.5 cm(平均4.1 cm).镜下均为梭形细胞型,核分裂象<5个/50 HPF.13个肿块中9个检测到KIT基因突变(外显子9、11、13、17),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同一病例多个肿块有不同基因突变类型者4例,为多克隆起源,同一突变类型者1例,可能具有克隆关系.手术切除后,均未服用伊马替尼治疗.随访24~78个月,1例死于肝脏转移,其余4例均无病生存.结论 多个GISTs较少见,KIT及PDGFRA基因检测可协助判断,梭形细胞型多有KIT基因突变,临床预后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Kit PDGF
  •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良恶性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作者:刘秋雨;缑向南;阚云珍;田鹏;史玉洁;贺慧;孔令非

    目的 探讨14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CD117、DOG1、CD34等的表达进行检测,基因测序法检测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消化系统肿瘤中12例为恶性,以癌为主(11/12);合并的GIST中13例发生于胃,直径均<2 cm,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少见或无,免疫组化标记CD117、DOG1、CD34强表达;基因突变10例位于KIT第11号外显子,且14例均无PDGFRA基因突变.结论 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以腺癌多见,但也可合并其他组织来源良恶性病变;合并其他肿瘤的GIST以微小GIST为主,多存在KIT基因11号外显子变异.

  • 重型斑驳病一家系KIT基因新突变

    作者:陈荃;林志淼;李名扬;张洁;汪慧君;王晓雯;杨勇

    目的:确定-斑驳病家系KIT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 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共3人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对KIT基因的全部21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以150名正常人为对照.结果:先证者及其患病母亲均发现位于KIT基因第17号外显子c.A2419G(p.K807E)错义突变,父亲和其他150名对照者中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家系患者的发病是由KIT基因c.A2419G(p.K807E)突变所致,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

  • 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鉴定

    作者:郑松;王昊;冷建杭;童文娟;陶德友;潘月龙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位于胃肠道或腹腔内的表达KIT(CD117)蛋白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存在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的突变[1].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口服的ATP的竞争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结合于KIT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了失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目前已成为治疗GIST的标准药物.然而一般在Imatinib平均治疗24个月后,将产生继发性耐药.关于Imatinib耐药(包括原发和继发)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Imatinib发生耐药的大可能是由于KIT和PDGFRA基因的继发突变导致Imatinib耐药性克隆的出现.我们通过建立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的初步探讨,明确其耐药的可能机制,探讨GIST发生耐药后的分子改变事件,为GIST的靶向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点.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