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38MAPK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所致内皮细胞骨架改变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张常勤;张东亮;刘文虎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e,ADM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细胞骨架改变的影响及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进行HUVEC培养,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SB203580组、ADMA组(量效关系组、时效关系组)及SB203580+ADMA组(SB203580+ADMA量效关系组及SB203580+ADMA时效关系组).对各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肌动蛋白(F-actin)形态变化,图像分析软件行F-actin荧光灰度值分析,流式细胞仪行F-actin荧光定量分析.结果:ADMA可诱导HUVECs应力纤维形成,导致F-actin荧光灰度值、荧光定量增加;而SB203580可抑制ADMA的作用.结论:ADMA可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地导致细胞骨架改变.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抑制ADMA对内皮细胞骨架的改变,提示p38MAPK参与了ADMA所导致的HUVECs内皮细胞的骨架改变.

  • HSP25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肌动蛋白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双;邓恭华;蒋磊;徐志文;肖献忠

    目的:观察肌动蛋白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改变及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25和热休克预处理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Langendorff离体小鼠心脏经缺血30min再灌注45min后,采用免疫双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肌动蛋白和HSP25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SP25对H2O2所致心肌组织肌动蛋白沉淀的影响;采用电镜、免疫双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DA测定及Western blot检测热休克预处理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缺血-再灌注导致心肌组织肌动蛋白排列紊乱、溶解及聚集;HSP25从胞浆向肌动蛋白骨架移位,并分布于受损肌动蛋白形成的聚集体中,两者形成"共分布";热休克预处理诱导心肌HSP25表达增加,并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肌动蛋白损伤;蛋白质体外实验证实纯化的外源性HSP25可使H2O2所致肌动蛋白变性沉淀重新解聚复性为可溶性蛋白质.结论:肌动蛋白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受损的重要靶蛋白之一;HSP25对缺血-再灌注所致肌动蛋白损伤的保护可能是心肌内源性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

  • 豚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作者:肖靖杰;张治平;王洋;司超;张亮;张伟;李丽;李新芝;马克涛

    目的 本研究联合使用直接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培养细胞,从豚鼠脑基底动脉中提取平滑肌细胞,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材料.方法 从豚鼠颅内分离出脑基底动脉,用0.125%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并将组织块贴壁,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自然纯化法,并根据不同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性对细胞进行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85%组织块存活,第4代平滑肌细胞纯度达95%.镜下可见细胞呈典型的"峰-谷"样生长,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的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大量高纯度的豚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有望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生理变化的体外研究及脑血管平滑肌药物评价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材料.

  • 阴道毛滴虫肌动蛋白cDNA克隆与表达

    作者:刘居理;傅玉才;许铭炎;张丽芳;许锦阶

    目的 克隆阴道毛滴虫肌动蛋白基因片段,表达及纯化肌动蛋白重组蛋白,免疫豚鼠获得抗血清,为进一步研究肌动蛋白在阴道毛滴虫体内定位及其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PCR方法获得阴道毛滴虫肌动蛋白基因部分片段,并克隆入表达载体pET-41a,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BL21,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Brandford法测定重组蛋白含量并免疫豚鼠,用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肌动蛋白基因的PCR产物片段大小500 bp;构建了阴道毛滴虫肌动蛋白基因重组表达质粒;表达了肌动蛋白重组蛋白;SDS-PAGE显示分离纯化的肌动蛋白重组蛋白为47000 u;Western-blot结果表明所获得抗血清可与肌动蛋白重组蛋白在47000 u及阴道毛滴虫总蛋白在41000 u处特异性反应.结论 重组肌动蛋白获得高效表达,其免疫豚鼠获得的抗血清可与阴道毛滴虫肌动蛋白重组蛋白反应,也可识别阴道毛滴虫虫体肌动蛋白,该抗血清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 大鼠膀胱出口梗阻后对逼尿肌细胞Actin和ki-67表达及糖原变化的影响

    作者:黄美华;陈明弟;罗柳金

    目的 探讨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式的建立及后对逼尿肌细胞肌动蛋白(Actin)、增殖抗原(ki-67)表达和糖原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为实验组,建立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另对15只同种大鼠不给予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造模3、7及14 d后分别取膀胱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各时间段Actin、ki-67的表达,采用PAS特染观察组织糖原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Actin和ki-67阳性率分别为93.33%和9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糖原评分1分和2分的比例分别为43.33%和30.00%,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Actin和ki-67的阳性细胞数增加,梗阻3d后开始出现明显升高,7d达高峰,14 d后所有下降.结论 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细胞增殖指数和肌动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膀胱逼尿肌功能状态关系密切,逼尿肌糖原变化可能对预测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有价值.

  •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模型心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宇;田国忠;钟震亚;李艳君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不同时期内心室组织内肌动蛋白α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90只Wistar大鼠,体重180~200g,雌雄不限,清洁级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衰组(B组)、心衰后移植BMSCs组(C组),每组30只.按3d、1周、2周、3周、4周、6周时间段,取心肌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m blott检测心肌的肌动蛋白α.结果 心衰组与心衰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的心肌型肌动蛋白α表达量在各个时间段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心衰组在各个时间段的α-actin的表达量较正常组高,分别高出对照组为:3 d 34%(P<0.01)、1周48%(P<0.01)、2周46.5%(P<0.01)、3周33%(P<0.01)、4周18%(P<0.05)、6周10%(P<0.05).在心衰后BMSCs移植组分别高出对照组:3 d35.6%(P<0.01)、1周53%(P<0.01)、2周57%(P<0.01)、3周52%(P<0.01)、4周45%(P<0.05)、6周40%(P<0.05).心衰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各时间段内的心肌型肌动蛋白α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心衰组,且下降的趋势不如心衰组明显.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在心肌内转化为心肌组织,延缓心衰的发展过程,骨髓基质干细胞是理想的心衰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的疗效观察

    作者:罗惠娟;王宁;周娟;汤小湄;陈宇毅;罗文斌;肖小敏

    目的:将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到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模型大鼠体内,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取雌性SD大鼠5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手术组(N-O组)10只、模型对照组(M-C组)20只和模型治疗组(M-T组)20只.孕第19天N-O组剖宫取胎后连续缝合子宫切口;M-C组与M-T组剖宫产术后子宫肌壁注射脂多糖(LPS)联合电凝(功率为10 W)子宫切缘,间断缝合切口.M-T组分A、B亚组(各10只),A组静脉注射0.5 mL+阴道灌注0.5 mL(1×109/L)WJMSCs,B组阴道灌注1 mL同浓度WJMSCs,每周1次,共3次;M-C亦分A、B亚组(各10只),与M-T组同样方法处理,仅将生理盐水替代WJMSCs.各组治疗后第1和4周,分别处死6和4只,留双侧子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肌动蛋白(actin)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通过体视学分析,检测子宫肌层和内膜的修复情况.结果: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C组子宫肌层厚度和actin体积密度(Vv)均显著低于N-O组,肌层胶原纤维Vv和内膜缺陷率高于N-O组(P<0.05);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T的A和B组的肌层厚度和actin Vv均显著高于M-C组,肌层胶原纤维Vv低于M-C组;M-C组内膜缺陷率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WJMSCs可促进PCSD大鼠子宫肌层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静脉+局部联合治疗和单纯阴道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

  • 筛选转化生长因子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差异片段

    作者:高平进;朱鼎良;赵涵芳;徐洪

    目的:血管外膜参与血管重塑的病变基础是细胞表型转化,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外膜成纤维细胞(AF)被迅速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后者兼有AF及平滑肌细胞的双重功能特性,增生并迁移至中膜及内膜.本研究应用差别显示聚合酶链反应(DD-PCR)技术筛选2种表型细胞间差别表达基因.方法:1.采用传统贴片法体外培养WKY大鼠胸主动脉外膜获AF,再用TGFβ1(20 ng/mL)处理AF24 h获MF.2.用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AF及MF 2种表型细胞内α-SM肌动蛋白(αSM-actin)含量.

  • 外源性钙网蛋白经FAK-F-actin通路减轻微波致急性微血管损伤

    作者:徐菲菲;刘秀华;李玉珍;宋丹丹;刘蜜;陶天琪;李冬

    目的:当今社会微波的广泛应用及其生物效应引起医学关注,课题组前期证实遍布全身的微血管是微波损伤的重要靶点和影响脏器损伤、修复及预后的重要原因,本工作旨在探讨外源性钙网蛋白( calreticulin, CRT)对微波所致急性损伤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用KM小鼠于微波辐射前1天,腹腔给予重组CRT蛋白,辐射后1天行活体耳廓、骨骼肌微循环观察、血浆及骨骼肌活性物质测定、HE及TUNEL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微波辐射可引起微动静脉管径变细、血流减慢、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等急性广泛性微血管损伤,而外源性CRT明显减轻微血管损伤,血管组织FAK表达及FAK (Tyr397)磷酸化、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与球状肌动蛋白(G-actin)比例增加。结论:证实外源性CRT促进FAK(Tyr397)磷酸化,调节肌动蛋白排布,维持细胞骨架正常结构,改善微血管功能,减轻微波辐射致急性微血管损伤。

  •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表达调控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

    作者:赵爽;徐志卿

    丝切蛋白( cofilin)为肌动蛋白分子结合蛋白,通过其特定的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元轴突、树突及树突棘的迁移、定位、生长、改造出新棘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神经突触可塑性调节,特别是Rho GTPases家族Rho、Rac和Cdc42是cofilin基因上游重要的调控分子,通过介导突触重塑,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和认知等高级脑功能异常均密切相关。对cofilin信号通路及与神经突触可塑性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将为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 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对人脂肪源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樊庭宇;曲戎梅;冯雁婷;彭彦;张仔昂;欧阳钧;戴景兴;钟世镇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Cyto D)对人脂肪源干细胞(hASC)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在生长培养基、成脂诱导培养基及成骨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5、0.1、0.2 μg/ml的Cyto D处理hASC,干扰肌动蛋白的延长,并在处理的第1、4、7d时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ALP染色及CCK8等实验检测细胞性能的改变.结果 7d时实验组0.2μg/ml的存活率相比于对照组下降了1/3.CytoD能抑制hASCs的存活和增殖,且浓度越大细胞的存活率越低.单纯的CytoD既能促使hASC胞内脂滴形成,又能改变细胞内成骨的基础状态.Cyto D与成脂诱导液联合使用后能极大的促进成脂,且不同的浓度具有不同的成脂效果,低浓度使脂滴数量增加,高浓度促进脂滴成熟;与成骨诱导液联合使用后Cyto D用药浓度和成骨效果成反比. 结论 细胞松弛素D能增强成骨或成脂诱导液效果,且低浓度细胞松弛素D能够促进成骨,低浓度和高浓度细胞松弛素D都能促进成脂.本实验探究了细胞松弛素D引起的肌动蛋白解聚对脂肪源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影响,为研究脂肪源干细胞的分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生物学信息.

  • 胃间质瘤临床诊治现状

    作者:陈利;郭文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过去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近来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判定GSTs可能源自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1],这些肿瘤绝大部分较少有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或仅局灶阳性,而且,电镜中亦很少见到肌丝,因此并不属于真性平滑肌肿瘤.目前临床上对GSTs认识还不够,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治现状作一综述.

  • α-辅肌动蛋白4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蛋白尿产生中的作用

    作者:杨晓;孙希锋;张春;全正莉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形成有多种因素,足细胞病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α-辅肌动蛋白(actinin)-4是足细胞上一种辅肌动蛋白,对于维持足细胞的正常结构及功能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在蛋白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动态观察α-actinin-4表达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导致其变化的可能机制.

  • 足细胞内吞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奕蔓;梁伟;陈铖;丁国华

    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膜蛋白、细胞骨架等细胞组分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这些组分的改变均可以导致足细胞损伤,早期的膜表面蛋白改变,可导致后期足细胞足突融合、脱落,以及亚细胞结构的消失[1]。目前分子病理研究认为,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分为4大类:裂孔隔膜(SD)分子的表达异常、细胞骨架肌动蛋白(actin)的异常、足细胞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正常黏附受损和足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屏障破坏[2]。内吞作用作为细胞转运大分子蛋白的主要方式,参与膜蛋白的更新和细胞信号的转导,其异常可导致足细胞损伤[3]。

  • Drebrin在神经元发育及认知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刘岩;张玲;秦川

    大脑发育调节脑蛋白(Drebrin)是主要分布在神经元树突棘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其在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形态的调节、记忆的保持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脑组织中,Drebrin的含量和分布发生了变化.已有研究者对其中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具体的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更深入地研究此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Drebrin的机制以及Drebrin与相关分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粗化纯钛表面对人成骨样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亚敏;宋光保;于婷婷;陈琨

    目的 研究不同粗化纯钛表面对人成骨样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4组,对照组为打磨抛光的光滑纯钛片;A、B、C组分别为粒径100~200μm、200~300 μm、300~400 μm的Al2O3颗粒喷砂酸蚀处理后的纯钛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4组钛片表面形貌,表两轮廓仪测定钛片表面粗糙度(Ra值).将人成骨肉瘤细胞系MG63接种于4组钛片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段荧光染色后的细胞骨架.结果 4组钛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具有一致的平行沟纹,喷砂酸蚀组具有典型的喷砂酸蚀表面微形貌.表面轮廓仪测得对照组、A组、B组及C组的Ra值分别为0.27±0.01、1.69±0.05、2.08±0.11及2.55±0.2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了4组纯钛片表面上MG63不同的细胞骨架解聚和重排的过程.结论 不同粗化和喷砂酸蚀表面钛片影响人成骨样细胞粘附、伸展及分化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变化,粒径200~300μm Al2O3喷砂的酸蚀纯钛表面更利于细胞骨架的解聚和重排.

  • 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初探

    作者:孙林光;余清声;廖兆全;赵路宁;管锦霞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卵磷脂法、剩余可凝纤维蛋白原法、纤维蛋白平板法等分别测定了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中磷脂酶A2(PLA2),纤维蛋白原溶解酶及纤维蛋白溶解等与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酶活性,并运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SDS-PAGE)分析了组份M对血小板内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结果:组份M不含PLA2活性,无纤维蛋白(原)溶解酶活性,亦无ADP酶和5′-核苷酸酶活性,不影响正常人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聚合物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对血小板聚集所依赖的血小板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及其抑制剂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东涛;魏连波

    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蛋白激酶家族,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1994年,Brown等证实并克隆了哺乳动物TOR基因,其产物只有一种蛋白,即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1].mTOR有两个不同的复合物,即mTORC1和mTORC2.这两个复合物分别含有不同的骨架蛋白raptor和ricter,使mTOR连接到不同的信号通路.mTORC1可以刺激蛋白质翻译、核糖体合成和抑制细胞自我吞噬,mTORC2的激活有助于肌动蛋白的调节和细胞骨架的形成.雷帕霉素是一种有效的mTOR特异性抑制剂,它除了抑制mTOR外不抑制任何其他蛋白激酶,由于其对mTOR特异性高,雷帕霉素已建立了mTOR在细胞生物学和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作用.雷帕霉素进入细胞后与FK506结合蛋白12(FKBP-12)结合形成FKBP-雷帕霉素复合物,再与mTORC1的FKBP-雷帕霉素复合物结合区结合进而抑制mTORC1活性[2].

  • MTSS1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娟;童英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肿瘤转移是在一系列相关基因及分子改变调控下发生黏附、降解及运动,从而使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浸润血管,在转移部位形成新的转移灶.已知细胞骨架蛋白可维持细胞形态、运动、黏附、有丝分裂过程,其中肌动蛋白的聚合及解聚可调节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运动等,从而在恶性肿瘤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MTSS1 (metastasis suppressor 1)又称为MIM(missing in metastasis),是由Lee等[1]在研究膀胱癌转移机制发现的,初定义为一种转移抑制基因,其可通过多途径调控肌动蛋白参与肿瘤的浸润、转移,从而在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 Slingshot丝切蛋白磷酸酶家族的定位及调节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卫珍;蔡绍曦;赵海金

    Slingshot(SSH)先是在果蝇的遗传研究中证实的一种专用的丝切蛋白磷酸酶,SSH功能的异常可以导致磷酸化-丝切蛋白(p-coillin)和丝状肌动蛋白(Factin)水平上升及表皮细胞形态改变,包括刚毛的分裂,因分裂的刚毛形状如"弹弓(slingshot)",因此将其命名为Slingshot[1].

303 条记录 12/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