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临床体会

    作者:袁作芬;柳开典;聂丽艳

    目的 讨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体会.方法 从我院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4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除了常规基础治疗以外,给予气管注入PS 200 mg/kg.观察两组早产儿平均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的时间长短、CPAP时间等一系列数据.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缺氧症状有显著的改善,CPAP时间与使用呼吸机时间大大减少,住院时间随之减短,无死亡病例;而对照组因并发症颅内缺血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死亡1例.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明显,成功率大大增加.

  •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黄动叶

    目的 观察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透明膜病应用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80例<33周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机械通气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胎龄、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观察两组早产儿用药剂量以及用药后血气变化、HMD发生状况,相关并发症以及转归.结果 给予观察组药剂量为(72.3±17.8)mg/kg,给予对照组药剂量为(76.3±22.3)mg/kg(t=0.77,P>0.05),观察组HMD发生率为79.58%,对照组HMD发生率为28.94%(x2=9.74,P<0.01).观察组存活率为98.52%,对照组存活率为72.83%(x2=16.25,P<0.01).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透明膜病应用效果明显,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不同无创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杰斌;周彬;翟敬芳;金宝;蒋红侠;刘娅;周广玲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105例NRDS患儿,予以无创辅助通气联合PS,随机将患儿分为三组:鼻塞式双水平正压通气(nDuoPAP)组38例,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组34例,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33例,主要观察三组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 h、6 h、24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P/F比值(P/F=PaO2/FiO2),无创辅助通气失败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以及PS应用例数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nDuoPAP、nSIMV组无创辅助通气后1 h、6 h、24 h PaCO2、PaO2、P/F比值分别与nCPAP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uoPAP、nSIMV组PS应用例数与nCPAP组比较,明显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H值、无创辅助通气失败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uoPAP、nSIMV 用于 NRDS 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与nCPAP相比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CO2潴留,同时减少外源性PS的使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值得重视.

  • 不同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沐舒坦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杰斌;周彬;翟敬芳;金宝;张艳艳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沐舒坦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76例患肺透明膜病(HMD)(Ⅲ~Ⅳ级)机械通气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高频震荡通气(HFOV)组40例和常规机械通气(CMV)组36例。两组在上机初即开始应用PS,HFOV组同时每日静脉给予沐舒坦30 mg/kg。观察两组早产儿上机前后血气指标、相关呼吸功能指标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HFOV 组上机1 h、12 h、24 h 评估 PaO2、PaO2/FiO2、氧合指数(OI=100×MAP×FiO2/Pa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PaO2/(713×FiO2-PaCO2/0.8)与CMV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与CMV组死亡例数、上机时间、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例数、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HFOV、PS、沐舒坦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可以改善其动脉血气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改善其氧合,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鸣浩;刘成军;许峰;杜幸琴

    目的 探讨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有效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4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病区治疗的重症MAS 64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6例.A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猪肺磷脂(固尔苏)治疗;B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CMV)联合猪肺磷脂治疗;C组:给予单纯HFOV治疗;D组:给予单纯性CMV治疗.比较四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HFOV联合猪肺磷脂治疗重症MAS,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值、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2/FiO2)、氧合指数、平均上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指标对比上,均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确切.结论 应用HFOV联合猪肺磷脂治疗重症MAS,可迅速改善通气和氧合,明显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漏斗胸大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的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孟飞龙;吴学东;严文静;王宁;李俊;孙迪文;周雨;张杉杉

    目的 探讨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含量的变化.方法 取同批不同窝4周龄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只,通过胸骨旁切断下位三对肋软骨复制漏斗胸模型,对照组24只,不做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2周、4周和8周实验组各处死10只和对照组各处死8只取大鼠肺脏,收集并提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的磷脂成分,经Trinder反应后通过比色法测定磷脂含量,对结果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t检验.结果 实验组动物术后均出现前胸壁漏斗状畸形.各时间点测得肺泡表面物质中磷脂含量在组间比较,术后2周实验组的测得值高于对照组,而术后4周和8周却低于对照组,三个时间点的磷脂测得值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各时间点测得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漏斗胸造模术后大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含量呈先高后低并逐渐递减的双相变化,提示在获得性漏斗胸形成过程中肺泡的顺应性发生了改变.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

    作者:谭鑫

    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由糖尿病孕妇所娩出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基础性的综合治疗,而对研究组患儿在采取基础治疗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包括临床治愈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所花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64%),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均比对照组患儿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尤其是由糖尿病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的治疗住院时间,对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生存质量以及肺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 不同肺保护液对肺移植肺保护过程中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爽;吴清玉;胡盛寿;许建屏;魏以祯

    目的:研究不同肺保护液行供体肺保护后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低钾右旋糖酐液组(LPD液组)、Euro-Collins液组(EC液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对供受体共12只.建立异位肺移植模型,分别以4℃的LPD液和EC液再灌注供体肺30分钟后,对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各组成成分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薄层色谱分析法、Lowry法、抗坏血酸法进行分析;同时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呼吸道峰压、供体肺干湿比(W/D比),并行血气分析和检查.结果:LPD液组和EC液组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与总磷脂的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EC液组显著低于LPD液组(P<0.05);LPD液组和EC液组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与总蛋白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EC液组显著高于LPD液组(P<0.05).这些改变与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平均肺动脉压,呼吸道峰压,W/D比改变相一致.结论:LPD液较EC液有更好的肺保护效果;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多种组成成分可作为评价移植肺保护过程中肺损伤的标志物.

  • 免疫受损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改变

    作者:李倬哲;瞿介明;何礼贤;陈雪华;王葆青;孙波

    目的了解免疫受损宿主肺部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改变。方法建立免疫受损宿主肺部PA感染的大鼠模型,同时设置对照组,在接种PA前后不同时间行左侧支气管肺泡灌洗,测定灌洗液中的总蛋白(TP)、总磷脂(TPL)、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A)及右侧肺组织湿/干比。结果感染PA后,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PL及DSPC较感染前并无明显改变,但DSPC/TPL、DSPC/TP下降;免疫受损大鼠SP-A和SP-A/TP在感染前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但感染后下降明显,分别由感染前的(4.1±1.2)μg/ml、(22.5±5.0)μg/mg下降至接种后6 h的(1.8±1.1)μg/ml、(1.4±0.7)μg/mg(P<0.05),低于同期对照组大鼠水平[分别为(4.2±1.5)μg/ml,(11.7±8.1)μg/mg,P<0.05],免疫受损大鼠TP及湿/干比升高更明显,两组大鼠SP-A与TP、湿/干比的改变呈负相关;免疫受损大鼠BALF中SP-A/TPL、SP-A/DSPC较感染前下降,感染后6 h达低,且感染后6~9 h比例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结论免疫受损大鼠PA肺部感染时,磷脂改变表现为DSPC/TPL、DSPC/TP降低,SP-A的下降与肺损伤严重程度有关,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与蛋白成分的改变不同步,SP-A下降幅度更明显。

  • 肺表面活性物质异常在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发生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光发;周新;金先桥;闵军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异常在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对照组于手术完毕后处死,其余4组给予机械通气(MV):(1)P7组,设置吸气峰压(cmH2O)/频率(次/min)/吸呼比/呼气末正压(PEEP)(cm H2O)为7/40/1:1/0;(2)P45组,45/20/1:1/0;(3)PS组,经气道滴入PS100mg/kg,45/20/1:1/0;(4)PEEP组,45/20/1:1/10,20min后处死.观察动脉血氧(Pa02)、大胸肺顺应性(Cmax)、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总蛋白(TP)、总磷脂(TPL)、大小聚集体(LA、SA)和小表面张力(STmin).结果 与P7组比较,P45组Pa02和Cmax均明显降低(P均<0.01),BALF的TP、SA/LA和STmin显著增加,TPL/TP降低(P均<0.01).PS组和PEEP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P45组(P<0.05或P<0.01).P7组和对照组间各指标均相近.结论 VILI时有明显的PS异常;外源性PS和PEEP均可恢复和维持PS结构和功能,减轻VILI,表明PS异常与VILI的发生密切相关.

  •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CD69的影响

    作者:史菲;邱晨;李富荣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其中CD +4 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起关键作用[1].研究表明[2, 3],哮喘发作时气道中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存在量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加重气道阻塞,而外源性补充PS可明显减轻症状.另有学者发现[4],PS的蛋白成分能在体外抑制哮喘患儿的淋巴细胞增殖,提示PS可能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而改善哮喘气道炎症,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我们的研究拟通过测定PS干预前、后T淋巴细胞活化表达CD69的变化,探讨哮喘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

  • 氨溴索防治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新;朱光发;张国清;孙波

    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痰药.研究发现大剂量氨溴索还具有抗炎、抗氧化[1,2]和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等重要作用,因而推测可将其用于防治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我们的实验采用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诱发大鼠ALI模型,观察大剂量氨溴索对ALI的防治作用.

  •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汪隽瑛;方凤

    肺表面活性物(PS)在呼吸道内衬液与吸入空气之间形成衬里层,降低肺泡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1959年Avery首先发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于PS缺乏所引起.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肺减容术研究进展

    作者:刘昌起;于维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外科肺减容术(LVRS),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已有多篇报道,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尚待观察.又COPD患者中仅10%~20%适合LVRS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死率5%左右.Fessler和Permutt[1]1998年认为LVRS改进COPD患者的肺功能是借助于增加术后保留于胸腔内有功能肺绝对体积的百分数.它在于切除过度膨胀且功能极差的肺组织让出空间,让具有较好功能的肺重新成形并使术后肺体积恢复接近于正常(resizing).胸腔容积趋于正常而肺活量较前增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又防止手术断面漏气,使过度膨胀的肺,不张后折叠保留于胸腔内也可得到同样效果.在此概念指导下,他们设想用下列手段使过度膨胀并失去大部功能的肺使其不张,不用外科手段切除病残肺也可达到同样目的.(1)阻塞气道,远端肺充氧以代替空气,加快气体吸收,以促进肺不张.(2)以液体冲洗出肺表面活性物质促使肺不张的发生.(3)目的肺段支气管内以生物相容黏合剂导致肺收缩性不张以达到肺减容目的.(4)近年有一种支气管内单向活瓣置于肺段支气管开口[1].气体和分泌物由其所支配肺段远端排出而使任何异物均不能进入.上述设想可通过支气管镜完成,故称作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LVR).

  •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的表达及视黄酸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丹;赵玉霞;赵娜;门桐林;曹丽艳;陈延治;姚雷;康健;于润江

    放射性肺损伤是核辐射事故、骨髓移植预处理及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牛率为5%~10%,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无特效方法.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麻伟博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在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RDS新生儿72例为病例组,同期住院未合并RDS的新生儿72例为对照组,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在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小于胎龄儿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母亲糖尿病、多胎、早产、男性、剖宫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窒息(OR=11.869,95%CI:1.323~ 106.515)、宫内窘迫(OR=21.400,95%CI:1.511~303.164)、母亲糖尿病(OR=8.517,95% CI:1.413 ~ 51.332)、早产(OR=76.748,95%CI:19.432~ 303.124)、男性(OR=5.264,95%CI:1.401 ~ 19.775)、剖宫产(OR=6.903,95% CI:1.803~26.428)与NRDS的发病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母亲糖尿病、早产、男性、剖宫产是NRD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哮喘T细胞亚群细胞周期及其调节蛋白的影响

    作者:张宏美;招强光;盛艳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发作期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细胞周期及其调节蛋白的影响,揭示PS对CD4+、CD8+T细胞增殖周期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通过体外PS干预,流式细胞仪测定经PS干预和未经PS干预的CD4+、CD8+T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和CD4+、CD8+T细胞内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7kipl、cyclinE、cyclinA、cyclinB的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患者CD4+、CD8+T细胞分别与PS体外共同培养后,加PS组的S期、Gz/M期的CD4+T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0/G1期的CD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加PS 组的S期CD8+T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2期的CD8+T细胞比例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的CD8+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内p27kipl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内cyclinE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4+T细胞内cyclinA,cyclinB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内p27kipl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内cyclinE、cycli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CD8+T细胞内cyclinB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通过抑制CD4+T细胞的正性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E,cyclinA、cyclinB的表达和上调其负性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7kipl的表达,抑制CD4+T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进而抑制CD4+T细胞增殖;通过下调CD8+T细胞内cyclinE、cyclinA的表达,上调p27kipl的表达,抑制CD8+T细胞DNA合成.

  •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卢祎;华琼

    目的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肺炎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行常规通气,观察组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提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值得推广.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欧阳香

    目的 研究分析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基于珂立苏治疗,并对其总体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后,患儿的用氧时间、CPAP(持续正压通气)时间明短于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儿的PO2水平更高、PCO2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使用珂立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的效果均良好,值得予以应用.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王艺;王新华;雷瑞瑞;张剑春;王祥;时英才

    目的:对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102例重症的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病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2例,给予呼吸机应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PS应用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呼吸机应用,同时进行常规治疗,治疗同时监测2组肺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治疗组氧合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上机时间、给氧时间、病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治疗MAS能有效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可有效缩短上机时间、给氧时间及病程。

1292 条记录 4/65 页 « 12345678...646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