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燕飞;兰忠煜;苗雷;刘斌

    目的:观察肱骨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接收的肱骨髁上骨折30例患儿,年龄均低于12岁,年龄小者4岁.所有患者均施行手法复位后外固定架功能位固定.结果:一月后对患者进行回访发现患者的骨折固定位置良好,局部已可见骨痂形成.患者的术后两个月回访发现骨折完全愈合率达93.4%以上.拆除外固定架患儿行功能锻炼,29例术后三月患肢功能基本恢复,1例行手法松解恢复功能.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9例,良11例.结论: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新的治疗理念,临床上已取得一定成绩,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微创治疗方法.

  • 祛瘀接骨饮联合长骨接骨散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晏梅;赵淑婷;李建强;崔永杰;李志东;卢军利;吴秀军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剂内服祛瘀接骨饮联合外敷长骨接骨散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肱骨干闭合性骨折病例27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36例,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方法复位后,夹板固定或肩肱石膏固定;治疗组136例,在上述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祛瘀接骨饮,并局部外敷长骨接骨散,对2组患者在止痛,消肿,骨痂形成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内服祛瘀接骨饮,联合外敷长骨接骨散的患者,全部在6周内愈合,较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大大提高治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骨痂形成,X线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服祛瘀接骨饮联合局部外敷长骨接骨散的患者,较单一西医方法复位后外固定,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治疗肱骨干闭合性骨折,在止痛、消肿、骨痂形成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确切疗效.

  • 生骨活血胶囊治疗骨折迟缓愈合

    作者:巴熙林

    笔者应用自拟生骨活血胶囊内服,并配合纵轴冲击疗法治疗骨折迟缓愈合17例(因感染因素除外),收到明显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1~72岁.病程4月~2年.上肢骨折7例,下肢骨折10例.骨折后经手术处理者14例,保守处理者3例.全部病人均经多次摄片示:骨折断端无骨痂形成,或骨痂稀疏.

  • 悬吊牵引甩手疗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作者:陈宗林;周云;程华强

    自1985年2月~1999年2月,我们采用悬吊牵引甩手疗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5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4例,男36例,女18例;年龄18~74岁,平均43岁.内收型22例,外展型32例;左侧16例,右侧38例.损伤原因:高处坠落5例,跌伤29例,车祸伤20例.2治疗方法患肢皮肤缚牵引带(氧化锌胶布制作也可),绳索通过张力板中央孔悬吊2~5kg牵引砣(砖块代替也可)持续牵引.患者取站立位,年老体弱者可以取端坐位.患肢自然悬垂,做外展、内收、向前、向后的甩手运动并逐渐加大甩手运动幅度(夜间睡觉仍取半卧位患肢床边自然悬垂).如患者开始惧怕疼痛不愿做甩手运动,医生应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做各方向甩手运动,待患者逐渐感觉疼痛减轻,乃至不痛时,可加大甩手幅度.8~12小时摄片复查,骨折达理想复位后,解除牵引,肱骨外科颈夹板外固定并三角巾悬吊.3周后摄片复查见有骨痂形成,解除夹板,行肩关节功能练习直到完全康复.

  • 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基础

    作者:赵勇

        随着生物力学、材料力学、分子生物学等边缘学科与骨科医学界的互相渗透,骨折治疗的概念和方法发生了一次革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无应力遮挡状态下,骨折自然愈合,这种应力状态与骨折愈合过程相适应。1 压应力与骨组织学变化  骨折愈合期间,骨折断端如有一定的生物力学条件刺激可能会加速细胞分化,激发各种骨细胞的大量增生,形成骨痂,稳定断端,达到愈合的目的[1]。  根据骨痂组织学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炎症期、骨痂形成期、塑形期[2]。这种分类方法是对一般情况下自然愈合或普通固定下骨愈合过程的形态描述。加压固定绝对稳定时,骨折端一期愈合[3],骨折断端直接连接,没有哈氏系统破骨细胞在骨折断端塑形改造吸收阶段,但是,这种骨折断端间的直接连接方式,是否真正加速了骨折的愈合过程?是否完全符合骨折治疗的生物学及力学原则?坚硬的加压钢板固定,使钢板下皮质骨在负重和活动时的生理刺激消除,使骨得不到应力的作用,断端间的应变减少或消失,因而影响成骨过程的细胞活动,没有外骨痂[4]。所以,为了维持断端的连接,防止发生再骨折,要长期保留内固定。但是,加压固定时骨折一期愈合,究竟是由于压力的直接刺激作用,还是由于绝对稳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确定。  二期愈合则是经典的骨愈合方式,是间接愈合,通过软骨骨痂来完成,由软骨组织转变成骨组织。生理应力提供了组织生长发育和保持体内平衡的主要刺激[5]。功能负重使软骨形成增多,而且使软骨骨化加速,骨痂形成增多[6],直径增大,横截面积增加,骨痂桥架于骨端间,骨的直径增加使骨承受弯曲和扭转载荷。二期愈合时局部有一定程度的活动,骨折部骨痂由局部血管化形成[7],而早期的血管重建首先来自周围组织,故骨的形成首先发生在周围,先在软骨和血肿的外面形成一个壳,远离骨折处的髓内循环是完整的,膜内成骨的骨痂从骨皮质向外形成放射状的骨小梁,血肿位于骨折的中心,这样,在骨折处就产生一个物质梯度的变化,力学性能差的位于中心,力学性能好的位于外周,外表面的骨控制了骨痂的力学性能[8]。

  • 小夹板治疗骨折的微动观

    作者:张元民;王志彬

    小夹板治疗骨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骨折治疗方法,是一种能动的,相对的弹性固定形式.近年来,众多文献证实,骨折断端微动可以促进骨痂形成与钙化,是一种有益于骨折愈合的活动[1-3].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概念

    作者:顾云伍;韩慧;尚天裕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由过去的以中医为主配合有限的西医治疗发展到中西各半相辅相成的治疗方式,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由以往的以中医理论解释深入到利用现代医学的高新技术对其机理进行分析,使其更具有科学性。1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基本概念转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起源于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功能锻炼的整体原则。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可配合骨牵引治疗,持续牵引对位满意后行夹板固定,但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开放性损伤、多发性损伤已在骨伤科中占主导地位,单纯靠闭合复位和夹板固定已不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故原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概念必须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主要分为三步。1.1 开放性创伤患者不能采用夹板固定,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在治疗中开始采用外固定支架 这种改变是由原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无血疗法向有血疗法的转变,较多的西医治疗成分开始融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之中。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指外固定支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允许、骨折对位稳定后(纤维连接、软骨骨痂连接),去除外固定支架改为夹板固定,此种治疗方式可缩短患者带架时间,减少感染发生,有利于患者功能锻炼。1.2 复位固定支架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始方法卧床时间较长,与AO系统卧床时间相比较已明显显示出这一大不足,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为克服这一弊病,复位固定支架在原外固定支架基础上被发明应用。此种支架大特点为既有固定作用又有复位作用,部分支架可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利用生理应力使骨折复位(即固定过程中的复位)。此种疗法卧床时间明显减少,将复位和固定融为一体,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能在骨折断端产生一定的生理应力刺激,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具有代表性的复位固定支架包括平衡固定牵引器,抓髌器,锁骨固定带鹰嘴钩,踝钳复位固定器等。1.3 有限手术的融入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已接近系列化,但对于特殊部位的骨折,单靠手法复位、外固定已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有限手术配合手法治疗开始融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中,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产生了质的飞跃,并使其更具有特色。  跟骨骨折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损伤。骨折后慢性疼痛率高达80%以上,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跟骨宽度的变化及Bohler′氏角的改变是跟骨骨折治愈后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现采用经皮撬拨复位配合跟骨靴固定、弹性踏轮练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是一种兼具中医“金针拨骨”和“西医内固定”的有血疗法,是有限手术的体现。利用此种方法治疗的骨折还包括桡骨小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内踝骨折并发翻转移位等关节内骨折。2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基础理论研究2.1 骨折愈合模式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愈合过程被归为二期愈合,即大量外骨痂形成,并把大量外骨痂形成原因考虑为相对固定所引起。近年来,通过大量动物实验采用血管灌注、电镜观察发现,切开复位内固定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大差别在于切开复位组早期由于骨皮质外侧血运的破坏,产生外侧近1/4的骨皮质萎缩,这种皮质萎缩的修复往往需要5~6周,基本上与骨折愈合同步,而骨折周围血肿因无成骨细胞进入而形成纤维疤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组则无皮质萎缩,骨折周围血肿依靠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侵入形成外骨痂,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骨折愈合模式应定义为无外侧骨皮质萎缩的情况下伴有大量外骨痂形成。2.2 中药机理研究 国内骨伤科及海外华人群居区有大量的骨伤方剂的应用现已超过3000种,这些方剂广为民间所接受。通过对不同方剂抽样观察动物实验发现,所有方剂治疗骨折均有一共同特点,即早期促进骨折周围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速血肿的机化;中期促进成骨细胞的生成及转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为血运增加、供氧量增强所致。可将各种方剂分为两大类:①温和型。此种剂型挥发性及渗透性均较弱,作用起效慢,但持续时间较长,对皮肤刺激性小。②强力型。此类剂型挥发性及渗透性均较高,起效快,患者感觉强烈但持续时间短,对皮肤刺激性较大。  开放感染骨折的煨脓长肉研究。生肌膏对感染创面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表明:①生肌膏的抗感染作用不在于直接杀菌、抑菌,而是调动机体的局部免疫功能;②生肌膏激活巨噬细胞,加强其趋化性,抑制其移动,增强其吞噬作用,这是生肌膏启动了巨噬细胞表面的膜受体后引起的。该研究方法先进、数据完整、科学性强,而且对其作用原理提出了新论点,可初步作为中医“煨脓长肉”学说的机理之一

  • 针刺促进骨折愈合临床探讨

    作者:周健

    目的:探讨针刺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和止痛.方法:针刺骨折断端临近部位的穴位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骨折端早期骨痂形成.结果:通过23例骨折病人的临床症状和骨折部位的改变发现具有显著的促进骨折愈合和消肿止痛作用(P<0.01).结论:针刺疗法在骨折早期的治疗中发挥了较好的骨痂形成和止痛消肿疗效,同时减少了治疗药物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 先天性腓骨假关节1例

    作者:赵锦桥;张立军

    患者男,7岁,右小腿局部疼痛1年余.查体:一般情况可,右小腿下段局部软组织高起、压痛,局部无红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血沉不快.X线检查:右腓骨中下段1/3处骨不连接,有假关节形成,相邻骨端骨干变细,髓腔封闭,有硬化,周围无骨痂形成,局部软组织略高起(见图).

  • 锁定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进展

    作者:赵新文

    锁定钢板广泛应用于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其秉承了AO强调的骨折端间坚强固定的理念.但是,随着BO理念的提出,通过生物学固定达到骨折间接愈合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何对锁定钢板进行改进,使其能够依靠弹性固定刺激骨痂形成从而实现间接骨愈合,成为BO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锁定钢板在生物力学进展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高能量骨折延期手术促进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治军;李彪;董金海;罗卓荆;杨文学;党培业;吴瑞

    目的 研究延期手术刺激旺盛的外骨痂生长在高能量骨折中的作用,探索提升骨折愈合能力的新途径.方法 取成年狗20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均行股骨中段线锯截骨,电凝破坏周围骨膜,制造1 cm缺损,8孔钢板固定.A组截骨14 d后行内固定,B组即时内固定,C组即时内固定,但不用电凝破坏骨膜,D组14 d后行内固定,但固定时切除骨端周围已形成的肉芽.结果 狗股骨破坏骨膜制造骨缺损后,早期手术固定组无外骨痂生长,几乎无内骨痂生长,引发了萎缩性骨不连;在同样破坏骨膜制造骨缺损的情况下延期手术固定组产生了旺盛的骨痂生长,产生了稳定固定下的骨痂愈合.结论 高能量骨折早期手术固定抑制外骨痂生长,容易造成骨痂生长不良的低质量愈合现象.延期手术固定可以刺激良好的外骨痂生长,改善骨折愈合能力,预防骨不连的发生.

  • 27例眼眶内壁骨折所导致眼球运动以及视力改变临床和CT表现的分析

    作者:孙旭东

    1眼球内壁骨折是一种眼科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之一.本病常见于青壮年和中青年人群,大多数为男性,但女性较为少见.现将27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病例作一下分析.2临床表现:患者头疼、头晕、恶心,部分患者由于外伤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复合伤也是不同的,较重者则出现眼球向前突出,眼球活动度受限制,视力下降、模糊,眼球球结膜出血、眼睑肿胀、呕吐,有时表现短暂性昏迷、记忆力消失等症状.3 CT征象:眼眶内侧壁又称筛窦内侧壁,筛泡壁骨皮质显示中断、凹陷不连续,两断端对位不佳,无骨性骨痂形成,筛窦泡内可见有小片状混杂密度影、高密度灶影.眼球内以及眼球周围可伴有血肿存在.眼球各直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肿胀,视神经增粗、水肿.有时多伴有鼻骨、鼻中隔的骨折,鼻中隔弯曲、移位,鼻腔变狭窄、鼻腔部分闭塞.局部皮下血肿、软组织肿胀等征象.

  • 海水浸泡对开放性骨折组织修复的影响研究

    作者:林建宁;阮狄克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对开放性骨折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兔46只,随机分为观察组25只和对照组21只,均造成桡骨横行1.5 mm缺损完全开放性骨折.观察组用海水浸泡伤口 3 h,对照组旷置3 h,之后依次缝合伤口.观察第1、3、7、14、21、28天两组在骨折愈合中的骨痂形成过程及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结果:第28天观察组骨折断端形成骨性骨痂6例、软骨骨痂14例,对照组形成骨性骨痂8例、软骨骨痂4例,观察组骨痂形成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1);观察组愈合过程中新生骨痂的BMP表达主要在骨祖细胞、新生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上,与对照组愈合过程一致.结论:海水浸泡可延缓骨痂形成,但对愈合中BMP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 筋骨愈合灵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锡进;高广生;武传涛;李丽华;李振武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筋骨早期愈合要求更加迫切,各国学者不断推出先进诊断与治疗方法,传统中药对骨折愈合直观研究仍为重点.我们研制外用筋骨愈合灵软膏[1],经皮肤吸收,运用B超测量骨折早期外骨痂形成量进行无创伤研究,达到预期目的.现简述如下.

  • 生骨胶囊在临床治疗骨折的体会

    作者:李朝臣

    目的生骨胶囊在治疗骨折病人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自2003年2005年骨折病人50例,其中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40例,有少量骨痂形成者10例,均口服生骨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然后通过拍片观察骨痂生成情况.结果通过服用生骨胶囊, 使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患者在较短时间内生成了骨痂,使有少量骨痂生成的患者,在较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骨痂.

  • 股骨颈疲劳性骨折1例

    作者:高培刚;陈兴康;荀俊峰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7岁,战士。因右髋部疼痛逐渐加重1个月来诊。患者于2013年9月入伍后开始训练,1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行走及训练时加重,休息后能缓解,无低热、盗汗,无昼轻夜重等现象,曾到师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后疼痛症状逐渐加重。影响活动,不能坚持训练来本院就诊并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心肺腹无异常。右髋部及腹股沟区皮肤无红肿,皮温不高,无静脉显露,右髋后上方压痛,无放散,右髋部叩击痛阳性,右髋关节活动尚好,活动时疼痛加重,未触及明确包块。血、尿、便化验检查无异常,血清碱性磷酸酶126 U/L。X线片示:右股骨颈基底断裂,无明显移位,局部骨痂形成(见图1)。诊断:右股骨颈疲劳骨折。入院后完善检查及术前准备,2d后给予行小切口三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见图2)。术后对症治疗,半个月后拄拐不负重行功能锻炼,出院后3个月复查X线片示:右股骨颈基底部骨小梁及骨皮质连续,骨折线消失,达到骨性愈合。

  • 骨折内固定术后畸形愈合手法整复2例

    作者:张爱珍;高峰

    例1女性,32岁.因右股骨干中段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髓内针固定术,石膏固定制动.术后20天患者不慎摔倒,即发现右大腿中部明显向外侧突起畸形,但患者未行检查.术后4个月,患者解除石膏制动,活动明显跛行,且右大腿畸形明显.摄片见骨折断端向外侧成角畸形愈合,已有大量骨痂形成.髓内针也明显弯曲.测患肢较健侧缩短2.8 cm.故于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在X线监视器监视下,取一适宜木板(宽4 cm,厚2 cm)置于患肢畸形成角处均匀施压,至成角畸形基本消失,髓内针变直,测患肢与健侧等长,患肢石膏固定制动,操作结束.术后3个月摄片见骨折愈合,解除石膏,拔除髓内针,患者行走正常.

  • 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草药刺激骨不连间隙骨痂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来文兵;李宏宇(通讯作者)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草药刺激兔骨不连间隙骨痂形成的机制。方法:选用标准实验新西兰大白兔66只,无菌条件下制作兔桡骨骨不连模型,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体外冲击波联合接骨仙桃草治疗组;B组为单纯接骨仙桃草治疗组;C组为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D组为完全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观察和比较各组骨痂生成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冲击波及治疗前后各时间段骨不连区骨痂生成量:A组及C组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各时间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A组与C组第2、4、6、8周比较有差异(P<0.05);B组与对照组各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仙桃草可以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后的早期就能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为非手术治疗骨不连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协同方法。

  • 体外冲击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彧;艾全;刘水涛;杨军;吴坤;闫君;史展;邢更彦

    目的 研究体外冲击波是否能够通过增强骨折骨痂形成、矿化等来促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为临床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3个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卵巢摘除术后+体外冲击波治疗)组18只,对照(卵巢摘除术后)组18只,假卵巢摘除术组6只.建立大鼠骨质疏松及骨折模型.确定模型建立后,对治疗组大鼠的骨折部位处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在骨折术后4周及8周后随机抽取大鼠进行X线、显微CT检查.结果 X线显示,在造模后第4周时,治疗组骨痂密度增高面积比例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在第8周时,治疗组的骨折端基本已完全骨性桥接,相对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显微CT结果显示在第4、8周时,冲击波治疗组的大鼠股骨骨折部位的骨密度分别为(467.0±43.8) mg/mm3与(465.0±51.3) mg/mm3,明显高于对照组(437.0±36.2)mg/mm3与(426.0±33.2) mg/mm3(P值分别为0.023、0.001);治疗组骨小梁数量(1.40±0.42)个/mm与(1.41±0.37)个/mm明显高于对照组(1.24±0.33)个/mm与(1.13±0.17)个/mm(P值分别为0.041、0.001).结论 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有效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 针灸治疗疲劳性骨折41例

    作者:常浩生;宗保国;郑德新

    在新兵训练期间,疲劳性骨折发生率相对较高,尤以训练站军姿、踢正步、长跑越野期间多见.在几年新训期间我队先后收治41例,患者平均年龄18岁.骨折以下肢多见,股骨中段5例,胫骨上段内侧11例,胫骨中下段20例,跟骨5例.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行动障碍,胫骨下段可触摸到骨痂.X线片示骨膜增厚,斑片状骨痂形成多见.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