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脓毒症的免疫紊乱机制

盛志勇;姚咏明;林洪远

摘要: Sepsis is considered as a symptom complex resulted from an invasion of pathogen(s), provoking a cascade of harmful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fulmina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detrimental to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issues and organs. The process may end in septic shock or terminate into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they are both lethal. As yet both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epsis remain high, and it has become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of non-cardiac diseas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mainly because its underlying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are not well elucidated. Thus it continues to be an indocile challenge to human health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worldwide[1].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变化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许丽;李春盛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自主神经活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关系,筛查判断SIRS预后的有用指标.方法 对受试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同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用频域和时域两种方法分析SIRS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COR)浓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非SIRS组比较,SIRS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1);SIRS组中死亡组两种评分均较生存组明显升高(P均<0.01).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SIRS组、SIRS组HRV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SIRS组较非SIRS组降低更明显(P<0.05);SIRS死亡组HRV较生存组明显下降(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与全部正常NN间期标准差(SDNN)呈负相关,与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呈正相关(P<0.01和P<0.05).预后良好的预测准确率81.1%,预后不良的预测准确率74.5%.HRV中SDNN≤55 ms可作为预后的临界值,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分别为76.2%、76.7%、90.4%和52.6%).③与非SIRS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SIRS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降低,而COR浓度升高,T3、T4、COR浓度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或P<0.01).④SIRS组血清T3、TSH与HRV呈正相关,COR浓度与HRV呈负相关(P<0.05或P<0.01).⑤死亡组血清T3、T4、TSH与HRV均呈明显正相关,COR与HRV呈负相关,MODS评分与COR浓度呈正相关,COR与SDNN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 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对SIRS严重程度、器官功能的预后有重要影响.SDNN、COR浓度、APACHEⅡ和MODS评分,可作为评价SIRS患者预后的有用指标.

  • 血浆置换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疗效比较

    作者:杨永峰;黄平;张宁;盖晓东;冯晓宁;钟艳丹;王立蓉;杨毅军;赵伟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HF)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7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E组(39例)以及PE并联或串联HF组(PE+HF组,38例),并与同期住院未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1例)进行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和PE+HF组治疗后血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性(PTA)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下降(P<0.05或P<0.01),提示生化指标均改善明显.PE组存活率为48.7%(19/39),PE+HF组为68.4%(26/38),对照组为29.3%(12/41),其中PE+HF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1,P<0.01).且PE+HF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明显高于PE组(42.8%比0,P<0.05).PE+HF组内环境紊乱纠正比例(19/23)较PE组(0/21)高(P<0.05).结论 PE并联或串联HF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PE治疗.

  • 脾脏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陆江阳;李志宏;王晓虹;杨毅;李玲

    目的探讨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205、CD86)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等方法观察脾脏病理学及其DCs在MODS病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早期(3 h),DCs显著增生且功能活跃,伴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晚期(10~12 d)大量DCs失活,脾脏各种免疫细胞退变、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结论脾脏DCs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在MODS小鼠建立外周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薛翔;刘红梅;邵旦兵;张炜;任艺;孙兆瑞;林金锋;聂时南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SU)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4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抢救室收治118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SU将患者分为两组。采集两组患者入院8h内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基底节区、丘脑、脑干、脑叶、脑室、蛛网膜下腔、小脑)、意识障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收缩压(SBP)、高血压病史、脑出血病史9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检验效能。结果1185例脑出血患者入选本研究,293例发生SU,占24.7%;892例未发生SU,占7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出血并发SU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障碍、APACHEⅡ评分、SBP。在出血部位中,脑室、丘脑、脑干出血并发SU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5.3%(43/95)、39.1%(63/161)、36.9%(48/130),显著高于脑叶〔26.2%(33/126)〕、小脑〔18.8%(15/80)〕、基底节区〔16.1%(78/485)〕、蛛网膜下腔〔12.0%(13/1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优势比(OR)=3.305,P=0.001,95%可信区间(95%CI)为2.213~48.634〕、出血部位(OR=1.762,P=0.008,95%CI为0.123~2.743)、SBP(OR=1.223,P=0.034,95%CI为0.245~2.812)是脑出血并发SU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量、SB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6、0.597,提示出血量有中等的诊断价值,SBP的诊断价值较低。结论出血量大,出血部位在脑室、丘脑或脑干,SBP高的脑出血患者并发SU的风险较大,应尽早降低血压并及时给予SU的预防性治疗。

  • 休克肠淋巴液对大鼠红细胞膜泵活性及氧自由基的影响

    作者:韩瑞;李志鹏;鲁蓓;张敏;李新妙;冯季;许帼杰;赵自刚;牛春雨

    目的 观察休克肠淋巴液引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休克肠淋巴液回输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泵活性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休克肠淋巴液引流组、休克肠淋巴液回输组,每组6只.休克组与引流组于麻醉和手术后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组于休克1 h引流肠淋巴液;假休克组仅麻醉与手术;回输组于麻醉和手术后将引流的休克肠淋巴液回输.各组于休克3 h或相应时间点取腹主动脉血制备红细胞膜悬液,检测红细胞膜泵活性与自由基指标.结果 与假休克组比较,休克组红细胞膜Na+-K+-ATP酶(μmol·mg-1·h-1)、Ca2+-ATP酶(μmol·mg-1·h-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NU/mg)均显著降低(Na+-K+-ATP酶:0.039±0.011比0.068±0.010;Ca2+-ATP酶:0.035±0.016比0.087±0.015; SOD活性:0.785±0.289比1.202±0.328,P<0.05或P<0.01),丙二醛(MDA)含量(nmol/mg)显著升高(1.914±0.225比0.913±0.138,P<0.01);与休克组比较,引流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0.056±0.009)、Ca2+-ATP酶活性(0.079±0.025)、SOD活性(1.220+0.380)均显著升高,MDA含量(1.214±0.127)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假休克组比较,回输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0.050+0.013)、Ca2+-ATP酶活性(0.056±0.023)显著降低(均P<0.05),SOD活性(0.862±0.288)有所降低(P>0.05),MDA含量(1.456±0.270)显著升高(P<0.01).结论 休克肠淋巴液回流是引起红细胞膜泵活性降低、加重红细胞膜自由基损伤的关键因素.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黄立锋;姚咏明;孟海东;赵晓东;董宁;于燕;盛志勇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调整细胞浓度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并加入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rhHMGB1)进行刺激.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Ⅱ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观察HMGB1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D3+淋巴细胞CD4表达.细胞中白细胞介素-2(IL-2)、IL-2α受体(IL-2Rα)基因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 结果①500~1000 μg/L rhHMGB1作用48 h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抑制,低于这一剂量对其增殖活性影响不显著.②不同rhHMGB1刺激时间和作用剂量对CD4+ T淋巴细胞未造成明显改变,但rhHMGB1能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Th2亚群比例,并因此降低Th1/Th2比值,刺激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出现Th1优势向Th2优势偏移.③经植物血凝素激活后12 h T淋巴细胞IL-2和IL-2Rα基因表达达到峰值;rhHMGB1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12 h后,10~100 μg/L剂量可明显上调IL-2和IL-2Rα基因表达;而较高剂量rhHMGB1(100~1 000 μg/L)刺激持续48 h上述效应衰竭,并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 HMGB1对T淋巴细胞包括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等免疫功能具有直接调节效应.剂量蓄积和持续刺激可诱导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

  • 影响普胸外科手术后呼吸衰竭可控因素的量化及综合方程评价

    作者:陈昶;丁嘉安

    目的:分析影响普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可控因素,加以初步量化并建立评判方程.方法:选取1981年7月~1998年12月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5例及随机选取肺癌、肺结核、纵隔肿瘤及食管手术等常见疾病患者300例为对照组,数值化相关的可控因素.经Logistic回归得到主要的可控因素及相应系数B值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主要的可控因素为肺功能、营养状况、吸烟指数和手术操作4类10项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所得与实际发生术后呼吸衰竭人数的比较,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86(P=0.001).该方程的判定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58.82%和94.00%.结论: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指出了影响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主要可控因素及初步量化结果,这对于临床评判以及治疗前后的效果再评价与比较有重要意义.

  • Fos蛋白和Jun蛋白在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

    作者:张永亮;李灵芝;辛军平;徐振波;廖志钢;吴梅筠;吴家文

    目的:研究大鼠中度(0.2 MPa)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时大脑皮质立即早期基因cfos和cjun表达产物Fos蛋白和Jun蛋白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损伤组.损伤组动物均给以0.2 MPa液压冲击脑损伤,按冲击后处死时间不同再分为5、15、30、60、120、 240、480和720分钟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Jun蛋白在大脑皮质的表达特点.结果:冲击后30分钟,双侧大脑皮质Fos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冲击后720分钟达高峰.Fos阳性细胞面积在冲击后120分钟逐渐增大,720分钟达高峰;冲击后60分钟,双侧大脑皮质Jun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冲击后120分钟,阳性细胞面积逐渐增大,冲击后720分钟, 阳性细胞数和面积均达高峰.结论:中度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后Fos蛋白和Jun蛋白在双侧大脑皮质均有表达, 持续时间较长,cjun在脑组织内表达的分布范围及变化趋势与cf os基本一致,但表达开始增强的时间较cfos晚.

  • 肺透明膜病患儿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红;黄惠君;李腾;李安琪;齐利峰

    目的探讨肺透明膜病患儿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6例机械通气的肺透明膜病患儿,按照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43例)和无并发症组(83例).于第1次机械通气后2、24、48和72 h及第1次脱机前进行血气分析及呼吸力学指标监测.结果与机械通气2~72 h比较,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患儿脱机前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分别为(0.55±0.10) ml·cm H2O-1·kg-1和(0.43±0.10)ml·cm H2O-1·kg-1]和每分通气量[MV,分别为(0.65±0.10)L/min和(0.62±0.30)L/min]均明显增加,氧合指数[OI,OI=吸入氧浓度×平均气道压×100/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10.2±1.9) mm Hg(1 mm Hg=0.133 kPa)和(13.6±4.3) mm Hg]均明显降低.无并发症组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和MV在机械通气后48 h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两组气道阻力和肺过度膨胀系数均无明显变化.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与OI呈显著负相关(r=-0.208,P<0.01),与MV呈显著正相关(r=0.218,P<0.01).无并发症组均一次性脱机成功,脱机成功时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平均为(0.55±0.10)ml·cm H2O-1·kg-1,MV平均为(0.65±0.20)L/min;有并发症组28例脱机失败,脱机失败时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平均为(1.03±0.30)ml·cm H2O-1·kg-1,MV平均为(0.33±0.30)L/min.结论动态监测肺透明膜病患儿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的变化,可以判断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预测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评估通气策略,掌握脱机指征.

  • 低剂量内毒素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兔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萧正伦;黄海鹭;徐远达;罗炜

    目的:观察急性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后低剂量内毒素对血浆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前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22只新西兰白兔分成4组:①低血容量性休克组6只:快速失血持续1小时,以心排血量低于基础值40%为准,休克恢复60分钟后再观察4小时;②内毒素组6只:以1 μg/kg的低剂量内毒素(LPS)静注;③休克加LPS组(6只):低血容量性休克恢复60分钟后再静注低剂量LPS;④对照组(4只).各组分别在休克前、休克60分钟、休克恢复60分钟、静注LPS 2小时和4小时5个时间点抽血.结果:休克组和休克加LPS组动物休克期血浆IL-1β水平有显著升高,休克恢复后回降正常;休克加LPS组在静注LPS后2~4小时血浆IL1-β浓度再次持续显著升高,且BALF中的IL-1β浓度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升高.而TNF-α水平除在BALF中有明显升高外,在各组动物实验中均未见显著改变.休克加LPS组动物左肺干重与湿重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0.17±0.02比0.30±0.03).结论: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提示短时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可能启动了全身的炎症反应,增加了机体对低剂量LPS产生炎性肺水肿的敏感性;也提示体内全身炎症反应的启动物质是IL1-β而非TNF-α.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