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析

    作者:赵红梅;刘文华;王筱萌;樊新颖;朱武生;刘新峰;徐格林

    目的 通过对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与初发性脑梗死(first cerebral infarction,FCI)的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及病变血管特征进行分析,探讨RCI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 提取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RCI患者110例为RCI组,同时提取同期FCI患者317例为FCI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按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类;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判断脑血管情况.结果 RCI组和FCI组高血压为常见(68.2% vs 60.9%),RCI组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明显高于FCI组(P<0.01).RCI组和FCI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常见(46.4% vs 54.9%).RCI组不明原因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FCI组(10.0% vs 3.2%,P<0.01).2组脑血管病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RCI组脑血管无病变比例明显低于FCI组(9.8% vs 20.4%,P<0.05),狭窄比例明显高于FCI组(75.5% vs 59.5%,P<0.01).结论 RCI与FCI在TOAST分型各亚型的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不明原因脑梗死在RCI中比例上升;血管影像学检查RCI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升高.

  • 尾状核梗死的CT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岳伟;相蕾;张雅静;纪勇

    目的 通过分析CT血管造影在尾状核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尾状核梗死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25例经MRI及临床确诊尾状核头部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异常情况.结果 25例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6例(64.0%)患者存在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其中5例(20.0%)有严重的狭窄或者闭塞.血管病变部位位于颅外血管比例明显高于颅内血管.9例(36 0%)患者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为小血管病变引起.结论 尾状核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重要的病因,而不完全是过去认为的单纯的小血管病变.病理机制上,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深穿支动脉不容忽视.

  • 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志宝;张自豪;张文亮;刘亮;高普

    目的 探讨老年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 对8例老年寰枕交界区的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中6例为急性发病,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2例为慢性发病,由脊髓损伤引发的感觉运动障碍.8例中,7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均消失,1例采用栓塞治疗,术中由于右侧微导管难以到位,反将左侧的病变血管以Onyx胶栓塞.结论 大部分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急性发病,显微手术夹闭瘘口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中的慢性静脉窦血栓一例

    作者:毕秀梅;徐忠;张林明;艾青龙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因多样,发病率低,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误诊率高,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中的慢性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 应重视神经影像学新技术在重大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卢光明;张龙江

    近年来,影像学飞速发展.各种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出、定性诊断以及预后评估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存质量.认识神经影像学领域新技术的优劣,对合理选择检查技术,指导患者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敏敏;张仁良;殷勤;徐格林;周志明;朱武生;樊新颖;刘新峰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狭窄率、症状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6±12.1)%,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0.4±10.2)%,手术成功率100%.30天和6个月内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3%和12.5%.68.8%患者症状改善明显.5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复查,1例伴有80%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第三代双源CT双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赵晓静;赵澄;王佩佩;李岩;刘佳宾;卢洁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CT双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4月在我院接受头颈部CT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A组(管电压90 kV,造影剂50 ml,生理盐水50 ml)和B组(管电压80 kV,造影剂40 ml,生理盐水50 ml),每组30例.在管电流处于自动调制下,每组给予不同的管电压和不同剂量的造影剂碘普罗胺(370 mgI/ml).比较2组患者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以及有效剂量和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A组图像主观评分为(4.167±0.698)分,B组为(4.500±0.572)分,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82).A组与B组碘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降低14%[(247.52±29.28) mgI/kgvs (213.02±34.39)mgI/kg,P=0.00].2组在双侧颈总动脉处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平扫和注射造影剂后产生的有效剂量较A组降低了17%和14%.结论 第三代双源CT双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踝臂指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瑛

    目的 评价踝臂指数(ABI)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探讨AB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每例患者行ABI测量,同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分级法将患者分为正常组(40例)、轻度狭窄组(51例)、中度狭窄组(44例)和重度狭窄组(65例),比较每组ABI值,并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ABI的相关性,计算不同的ABI截断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脑动脉狭窄的预测作用.结果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异常率34.5%.与重度狭窄组比较,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ABI明显升高(P<0.05).ABI异常是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好的敏感性(83.6%)和特异性(71.5%);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ABI呈负相关.结论 ABI≤0.9对脑动脉重度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ABI技术可定量地反映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临床评价和诊断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 颈内动脉窃血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佳楠;侯备;张雄伟;杜彬;黄艾华;尹世敏;王磊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闭塞后颈内动脉窃血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一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15例,通过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综合评估颈内动脉窃血的侧支循环途径.结果 TCD检查显示,颈内动脉窃血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病变侧颈外动脉主干血流方向逆转(正向血流频谱)、血流频谱颅内化,病变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呈低钝血流频谱.DSA显示,颈内动脉窃血途径主要包括:侧支血流从病变侧椎动脉经枕动脉和颈外动脉窃至颈内动脉;侧支血流从病变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经枕动脉和颈外动脉窃至颈内动脉;侧支血流从病变对侧颈外动脉经甲状腺上动脉吻合和病变侧颈外动脉窃至颈内动脉.MRA和CTA可显示颈总动脉闭塞情况;颈内动脉窃血时,可完整显示由于颈内动脉窃血代偿后正常显影的颈动脉分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参与侧支代偿的椎动脉和甲状颈干可正常显影.结论 临床需结合TCD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颈内动脉窃血的建立情况和具体窃血途径.

  • 老年颅内外动脉硬化分布特点的研究

    作者:符晓艳;张涛;贾晓军;陈阳;许志强;周华东

    动脉颅外段(39.9%);轻度狭窄患者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 颅内外动脉硬化和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有较强的规律性,探讨颅内外动脉硬化特点对神经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治飞;朱幼玲;朱双根;周群;翟登月;张文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 vs 41.2%,31.7% 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 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欧阳和中;潘生英;臧志忠;樊小兵

    目的 探讨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mall vessel disease,SAO)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l(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l,ET-1)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SAO患者160例(SAO组),根据影像学检查有无白质疏松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IL I组75例)和缺血性白质疏松组(ILA组85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SAO组与对照组血清ICAM-1、ET-1水平,并进一步比较ILI组与ILA组的差异.结果 SAO组血清ICAM-1、ET-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55±44.04)ng/L vs (275.34±37.03) ng/L,(74,12±13.20) ng/L vs (59.94±14.69) ng/L,P<0.01].与ILI组比较,ILA组年龄偏大,ICAM-1、ET-1水平及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ICAM-1、ET乙1与SAO显著相关,尤其与ILA关系更为密切.ILA及ILI代表了2种不同类型的SAO.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

    作者:田利丽;岳炫烨;张海峰;孙文珊;郭芮兵;徐格林;刘新峰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导致首次脑梗死且1个月时仍存活的患者126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以脑卒中再发或死亡为终点事件.收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血管病变特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存活患者中,平均随访35.7个月(3~6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3%,其中脑梗死再发13例,死亡5例,脑出血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和伴其他血管狭窄数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OR=8.893,95%CI:2.885~27.418,P=0.000).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存活患者长期预后良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冠心病和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变.

  •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防治脑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勇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脑梗死逐渐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颈动脉是脑部的上游血管,供应着大脑前2/3的血液,因此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影响着脑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有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

  • 颈动脉病变与脑卒中

    作者:张茁;邢岩

    1999~2005年,美国冠心病和脑卒中病死率分别下降了25.8%和24.4%.美国心脏学会(AHA)主席Jones[1]分析了原因所在,同时提醒人们,一些危险因素仍在流行,为心脏病病死率"反弹"埋下了隐患.而在过去的20年间,北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升.研究者认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之一[2].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血压变异性的短期影响

    作者:郭言伟;石进;尹延伟;左丹丹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短期影响.方法 连续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AS患者45例(CAS组),另以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21例(椎动脉支架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33例(造影组)作对照.动态监测3组患者术前48 h及术后48 h血压变化,计算3组支架及造影前后收缩压的平均值(SBPMean)、收缩压的标准差(SBPSD)、舒张压的平均值(DBPMean)、舒张压的标准差,比较3组患者支架置入及造影前后的平均血压及标准差.结果 CAS组术后较术前SBPSD[(9.7±2.8)mm Hg vs (11.4±4.6)mm Hg(1 mm Hg=0.133 kPa),P=0.040]、SBPMean[(119.0±12.0)mm Hg vs (131.1±12.5)mm Hg,P=0.000]及DBPMean[(67.5±7.6)mm Hg vs (74.6±7.2)mm Hg,P=0.000]均显著下降.结论 CAS使患者的血压在短期内更趋于平稳,但对长期BPV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屠明锋;殷勤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行DSA检查的SAH患者276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24 h组(A组)32例,1~3 d组(B组)111例,4~14 d组(C组)93例,>14 d组(D组)40例.又按年龄分为≤60岁患者248例,>60岁患者28例.对其病因、造影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76例SAH患者DSA病因诊断阳性率为71.4%.所有患者动脉瘤为主要病因,而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在年龄≤60岁患者中则更为常见.B组、C组、D组不同时间DSA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出血、脑积水、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癫(癎)发作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DSA对SAH病因诊断阳性率高,SAH患者病因诊断应常规行DSA检查,时间以发病1~3 d为宜.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卓友;恽文伟;赵进委;向红兵;张志翔;钱传忠;丁新生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资料,探讨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特点.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207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16例)和非老年组(<60岁,91例),患者均进行主动脉弓十全脑DSA,分析血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及年龄变化的规律.结摹DSA显示148例(71.5%)患者共413处血管狭窄,其中颅外动脉狭窄211处(51.1%),颅内动脉狭窄202处(48.9%),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见,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老年组患者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46.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能显示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规律,有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尹琳;于鹏飞;王洪津;马春野

    目的 研究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诊,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支以上脑动脉闭塞.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反复抽搐1例,眩晕1例,一侧肢体持续瘫痪2例,无症状3例.脑血管造影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一侧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10例患者侧支循环代偿充分,均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后良好.1~33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未再复发.结论 一侧脑血管发生闭塞时,可通过多个途径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从而避免或减轻神经功能缺失的程度.

  • 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作者:韩轶鹏;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

    目的 分析75岁以上患者脑血管造影实施、病变分布、并发症等情况.方法 83例75岁以上患者行全脑及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缺血性脑血管病61例(73.5%),出血性脑血管病22例(26.5%).结果 83例造影中78例(94.0%)造影经股动脉完成,11例(13.3%)造影中应用复合弯曲导管.缺血性脑血管病例中前循环狭窄107处(占67.3%),后循环52处(占32.7%);颅外97处(占61.0%),颅内62处(占39.0%);发现8例(占13.1%)患者存在9个未破裂动脉瘤.出血性脑血管病中16例(72.6%)存在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9个.5例(6.0%)出现并发症,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2.4%),穿刺点血肿2例(2.4%),尿潴留1例(1.2%).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技术对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是较安全的,其并发症特别是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572 条记录 5/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