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赵燕民;朱凤水;李慎茂;缪中荣;焦力群;凌锋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操作期的并发症.方法 2008年7月-200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单中心完成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2460例.其中男1608例,女852例,年龄为2~84岁,平均(60±3)岁.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3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6%,其中局部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0.78%,分别为皮下血肿9例,动脉夹层3例,血管开口狭窄2例,导管打折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0.29%,分别为血管痉挛3例,栓塞事件1例,其他(包括心慌、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3例.全身并发症共5例,发生率为0.20%,分别为对比剂过敏反应2例,对比剂肾病2例,鱼精蛋白过敏1例.经合理处理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后遗症.结论 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是安全的,并发症较低.同时随着造影设备的不断改进,术前术中准备充分,操作耐心细致,可进一步减少其并发症.

  •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在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高飞;朱敏;秦锦标;杭春华

    目的评估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DSA 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行全脑DSA 的青年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50例和股动脉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桡动脉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00±0.50)和(1.50±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8.97,P <0.01);穿刺成功率[98.0%(49例)比100%(50例)]、选择性造影成功率(100.0%比100.0%)及曝光时间[(5.3±2.2)比(4.8±1.7)min]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4.0%,2例)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8.0%,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 <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DSA在青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安全可行。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张志勇;李慎茂;朱凤水;缪中荣;凌锋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宏勤;毛伯镛;武志峰;张跃康;张恒;游潮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 脑血管介入术后对比剂致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陶一鸣;陈源汉;罗嘉伦;李志莲;徐嘉琪;莫立仪;董伟;李锐钊;史伟;梁馨苓

    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术后对比剂致急性肾损伤(CI-AK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进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术的54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术患者进行评估和筛选,建立临床病史资料数据库。入选患者均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以发生CI-AKI为观察终点,将患者分为CI-AKI组和非CI-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与CI-AKI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4164例患者,其中137例发生CI-AKI,发生率为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965,95%CI:1.244~3.136)、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OR =4.163,95% CI:2.422~5.873)、糖尿病(OR =3.140,95% CI:1.983~3.902)、贫血(OR=1.524,95%CI:1.226~3.253)是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发生 CI-AKI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脏病[eGFR<60 ml/(min·1.73 m2)]、糖尿病、贫血、老年(年龄>60岁)是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 CT血管成像在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夏湘平;孙晓川;何朝晖;张晓冬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虽仍是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疗效的金标准,但随着先进的CT影像设备及各种成像技术及软件的应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得到公认.CTA可以有效地显示动脉瘤的残留及载瘤动脉的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并且可以发现新发动脉瘤.在术后随访中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减少再出血及致死、致残的风险.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广明;吕俊锋;张艳琴

    螺旋CT已经广泛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较以往应用的单层螺旋CT扫描,具有时间短、层厚薄、连续扫描范围长等特点,使其在脑血管中的病应用越来越广泛,从2层到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angiography,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256层螺旋CT以及双源CT的相继出现,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的更加广泛,且对疾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有了空前的提高,可以在各个方向高速采集数据,配合强大的后处理工作站,使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 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王玉峰;叶明;张鹏

    患者男,25岁,因“耳鸣伴头痛1年”于2014年6月15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3年1月15日从高处坠落伤及头部,当时颅内无明显脑挫裂伤及出血。伤后5个月,患者出现耳鸣伴头痛症状,在当地医院以耳部疾病治疗,无明显效果。2014年4月15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左侧横窦及上矢状窦均增粗,呈高密度影(图1a,1b),后于2014年5月2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头部MRI,示上矢状窦、窦汇、左侧横窦明显增宽,不除外血管畸形。为求治疗入我院。入院时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双眼眶周、双颞部、双耳后及双枕部均可闻及较强的吹风样杂音,与血管搏动一致。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头部MRI示:上矢状窦、窦汇、左侧横窦明显增宽,大脑镰内多发血管迂曲增粗(图1c,1d)。全脑血管造影术示:上矢状窦中后部有多处瘘口,右侧横窦区有一处瘘口。供血动脉为双侧颈内、颈外动脉系统及双侧椎动脉系统(图2,3);静脉晚期可见血液淤滞(图4a),通过左侧横窦及逆行回皮质静脉向侧裂静脉、海绵窦、翼丛静脉引流(图4b)。入院诊断为多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

  •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起病的枕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

    作者:郭烈美;周洪语;徐纪文;万杰清;潘耀华;王桂松;田鑫;王勇;江基尧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指硬脑膜动静脉的异常交通,它在所有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发病率为15%左右[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从2007年6月到2009年1月共收治4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起病的枕大孔区DAVF,我们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 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检查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作者:杜娟;蔡艺灵;吴铮;孔祥锴;吴樵;张小峰;段文博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因其是有创性检查,降低造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恰当,将为获得诊断依据提供安全保证.我们将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神经内科2005年1月-2009年6月,连续实施的569例脑血管造影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四例

    作者:项广宇;程琼;王亚冰;缪中荣;焦力群

    全脑血管造影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经过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已日益普及.但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皮质盲就是较罕见的并发症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在2009年9月--2010年12月共行全脑血管造影4000例,其中出现皮质盲4例,发生率为0.1%.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是不良刺激吗?

    作者:张鑫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危重急症,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 aSAH)约占SAH病因的75%-80%.而aSAH的发病率约为10/10万,其首次发病的病死率约为15% -20%,1个月内的病死率高达40%,大约1/3的幸存者遗留明显的认知或运动功能障碍.

  • 三维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陈旭;胡海菁;刘成辉;李春芳;林启明;梁世行

    目的 探讨三维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8排螺旋CT及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例AVM的CT平扫、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成及图像融合技术对病变进行容积重建.依据CTA检查结果,对15例颅内AVM的患者进行手术病灶切除.通过手术所见,评价三维CTA对AVM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 结果 行CTA检查发现23例25处AVM,手术切除AVM病灶15处.①手术中发现AVM的位置与三维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②三维CTA对供血动脉显示率为91.9%(34/37),其中3例因供血动脉纤细、走行弯曲显示不清;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77.8%,其中4例(6支)引流静脉因弯曲、血管团及供血动脉重叠,显示不清.18例引流静脉及所导入的静脉窦同时显影.③三维CTA检测15处畸形血管团平均累及范围为(13.75±0.48)cm2;术中测量为(13.51±0.52)cm2,CTA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完整地显示AVM的准确位置、畸形血管团、病灶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全程及邻近组织的三维影像,能够提供手术所需的重要信息.

  • 全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形态学的分析

    作者:张永力;刘方军

    目的 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中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畸形情况及不同年龄患者主动脉弓的变化情况.方法 连续纳入774例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均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造影及其分支动脉的超选择造影,分析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和畸形情况.分析年龄因素对Myla分型、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呈锐角、头臂干发自主动脉弓上升段以及主动脉弓上分支迂曲情况的影响.结果 ①共发现异常主动脉弓78例,占10.08%(78/774).其中主动脉弓变异68例,占8.79%(68/774);主动脉弓畸形10例,占1.29%(10/774).②随年龄的增长,Myla 型主动脉弓的比例降低.MylaⅡ型和MylaⅢ型主动脉弓的比例增加.③随年龄的增长,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的锐角发生率逐渐增加,头臂干发自主动脉弓上升段的比例升高.④随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弓上分支无迂曲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轻、中、重度迂曲的发生率逐渐升高.⑤该组患者主动脉弓上各分支造影成功751例,失败23例,其中因主动脉弓变异5例,因主动脉弓畸形1例,因高龄、弓上分支角度小或血管严重迂曲17例.结论 应充分掌握异常复杂主动脉弓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他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使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作者:王洪生;赵佩林;孙晓峰;刘洪泉;殷尚炯;吕国士;左红;王德韧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2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 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64排螺旋CTA共发现48例患者50个动脉瘤,其中46例为单发动脉瘤,2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小直径2.2 mm,大直径43 mm.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7.2%.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可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容积再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炳伟;甄勇;何亮;闫可;申林海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 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 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检查的建议——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中)

    作者:Latchaw RE;Alberts MJ;Lev MH;蒋丽丹

    2.3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3.1 背景和方法:在头部MRI检查中常结合MRA,用于急性卒中患者病情评估以指导治疗决策的制定[19].目前,有几种不同的MRA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包括二维时间飞跃(timeof-flight,TOF)序列、三维TOF序列、多块重叠薄层采集(multiple overlappingthin-slab acquisition,MOTSA)和CE-MRA.在已发表的综述中,可找到上述MRA技术的各种技术参数[157].

  • 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检查的建议——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上)

    作者:Latchaw RE;Alberts MJ;Lev MH;蒋丽丹

    卒中是一种常见、严重的疾病,仅美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就高达795 000例,并已成为全世界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10年前,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应用指南建议,应在卒中发病后3 h内静脉给予rt-PA,给药前应行头部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是rt-PA应用的禁忌证之一.尽管欧洲和北美洲所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rt-PA的疗效确切,但rt-PA应用后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可高达6.4%[1-2].后续研究发现,如果未严格遵守rt-PA应用指南,出血率会更高[3].

  • 欧洲卒中组织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作者:Ferro JM;Bousser MG;Canh?o P;吴川杰;张博维;段建钢;闫峰;吉训明

    目前的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诊断和管理指南由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和2011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制定[1-2].上述指南依据传统方法,结合具有科学证据的综述和专家意见,然后用矩阵模型结合推荐意见分类和关于证据分级系统,对证据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类.2010至2011年以来,CVT的诊断和管理已经在多方面积累了新的证据.笔者的目的是用更加清晰和循证的方法,对欧洲神经病学联盟的前版指南进行修订.为达到该目的,已发表的CVT指南是依据推荐分级、评估、开发和评价系统制定的[3],并且遵循欧洲卒中组织的标准操作流程[4].

  •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报告标准(上)

    作者:Schumaclaer HC;Meyers PM;Higashida RT;Derdeyn CP;Lavine SD;Nesbit GM;Sacks D;Rasmussen P;Wechsler LR;曹亦斌

    背景和目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众多患者发牛缺血性卒中.过去10年间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够开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采用血管成形术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例数不断增加.但是鉴于目前血管成形术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狭窄性和闭塞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仍缺乏普遍认可的临床和放射学评估以及血管内治疗技术及预后的规范,此文就是提供该方面报告标准、术语和书面定义的共识性建议.报告摘要 报告标准是在技术评价委员会、神经介入外科学会、介入放射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神经外科医师代表大会的脑血管外科分会、美国神经科学会的卒中和介入神经病学分会的联合写作组共同起草完成.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美国国立图书馆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进行计算机检索,旨在确定已发表的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神经介入治疗中,能用作质量评价基准的资料.我们尽可能地确定影响神经介入治疗成功及并发症可能性的危险调节变量.对狭窄性和闭塞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试验设计中.不同临床和技术问题可能影响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此文章为这些问题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该指南中包括对血管内治疗试验报告标准的建议.虽然制定规范和标准主要是出于研究用途,但是这也将有助于临床实践,还适用于所有相关的出版物. 结论 总之,报告标准提出的建议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研究数据库,同时促进产生科学可靠的研究结果,使相似研究之间或内部能够进行可靠的比较.在某些情况下,为报告和出版的一致性,本文中的定义可能是写作组专家的共识性建议.这些建议将促使不同研究组的结果具有直接可比性.

572 条记录 7/29 页 « 12...45678910...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