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剂量对比剂在256层CT头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曹希明;郑君惠;巫梓斌;钟小梅;李新云

    目的 探讨低剂量(30 ml)对比剂在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在减少静脉对比剂聚集的同时保证动脉足够强化.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取头颈部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两组扫描参数相同,对比剂注射方案不同.其中A组对比剂总量为60 ml,注射流速为4.0 ml/s,随后以相同速度注射30 ml生理盐水;B组对比剂总量为30 ml,注射流速5.0 ml/s,随后以相同速度注射50 ml生理盐水.分别测量两组图像颈动脉、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A、B两组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左头臂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左右颈内静脉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30 ml低剂量对比剂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降低了对比剂的用量,并减少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的对比剂聚集,减少硬化伪影,同时不影响动脉强化.

  • 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合并静脉畸形

    作者:周文胜;邵晓彤;林博丽;高凌云;郭翔;陈伟建;杨运俊;张勇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开窗畸形(FIA)合并颅内静脉畸形(IVM)的CT血管成像(CTA)特点,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868例患者的头颅CTA资料,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容积重组图像和大密度投影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3868例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中,FIA合并IVM11例,检出率为0.28%,FIA共12处,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椎基底动脉开窗3处,大脑前动脉开窗l处,大脑中动脉开窗1处,大脑后动脉开窗1处;裂隙型开窗9处,凸透镜型开窗3处.11例患者中,10例IVM位于幕上,其中颞叶3例,枕叶3例,额叶2例,基底节1例,顶叶l例;仅l例IVM位于幕下,其中7例CT平扫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结论 FIA可以伴发静脉畸形的发生,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CTA对于FIA合并IVM这一变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

  • 基于体素的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脑血流灌注及脑灰质结构特征

    作者:曾祥柱;袁慧书;刘颖;王筝;张娜;樊东升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缺乏客观的影像学指标,本研究利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和薄层三维T1加权结构成像,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VBM),研究轻度AD脑血流灌注及脑灰质萎缩特征,并进行对比.资料与方法 选择16例轻度AD患者(轻度AD组)和16例年龄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磁共振3D ASL序列及3DT1薄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VBM对脑血流图及T1WI脑结构像进行全脑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及灰质体积变化情况,并对CBF值和灰质体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度AD组血流灌注减低区主要在双侧楔前叶、楔叶、颞中回、颞上回、左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上极及右侧枕上回(t=3.84,P校正<0.05);轻度AD患者在双侧海马、杏仁核、颞上极、左侧海马旁回及左侧颞下回灰质体积较对照组存在萎缩(t=4.12,P校正<0.05);CBF与脑灰质萎缩在左侧海马旁回(r=0.50,P<0.01)及左颞上极(r=0.42,P<0.05)存在相关性.结论 VBM结合3D ASL技术能早期评价AD疾病进程中的脑萎缩和血流灌注变化,在部分重叠脑区的灌注减低区的CBF值与皮层体积减少具有相关性.

  •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杜先红;刘范林;杨小君

    目的 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MCA供血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分为HVS阳性组13例和HVS阴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DWI上所示梗死体积、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入院时及入院10~14 d患者的NIHSS评分差值).结果 HVS阳性组患者平均梗死体积为(76.49±28.72) mm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1 (1~22)分,入院10~14 d时NIHSS评分为7(0~21)分;HVS阴性组患者平均梗死体积为(97.69±30.26) mm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5 (7~25)分,入院10~14 d时NIHSS评分为13 (4~25)分.HVS阳性组及阴性组梗死体积、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0~14 d时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0、3.538、4.159、5.218,P<0.05).结论 早期MR FLAIR序列远端HVS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对诊治急性MCA供血区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 64排CT血管成像在烟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东;刘明

    烟雾病影像学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远端及Willis环主要分支,如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近端进行性对称性狭窄或闭塞,继发颅底烟雾状血管形成为特征.本病病因不明,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由于血管代偿比较充分,患者早期无临床症状,后期可有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表现.本文回顾性总结86例烟雾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以期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 迭代重建算法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黎佩君;黄飚;梁长虹;朱文珍;冯结映;钟小玲

    目的利用迭代算法重建的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的容积数据重组CT血管造影(PCTA)图像,分析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能力,探讨降低脑卒中CT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5例患者(605个动脉血管节段),使用256层螺旋CT进行头颅CT平扫、迭代算法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和常规头颅CTA检查。每个病例均分析11个节段的脑动脉,以常规CTA结果为标准,评估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CT灌注扫描有效剂量为2.12 mSv。CTA未见狭窄或狭窄程度<30%的580个节段血管中, PCTA仅1个节段血管显示与CTA不符;CTA提示狭窄程度≥30%但达闭塞的19个节段血管中,12个节段血管PCTA与CTA结果一致,PCTA夸大了另外7个节段血管的狭窄程度;CTA发现闭塞的6个节段血管与PCTA显示结果一致。PCTA与CTA对脑内动脉血管显示一致性检验的Kw值均>0.75。结论迭代算法的头颅CT灌注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减低,而且从CT灌注的容积数据重组的动脉图像与CTA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大脑持续性注意障碍的血流灌注机制

    作者:李焕敬;耿斌;王爽;刘增山;张大光;刘振旺;张青

    目的 持续性注意障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常见症状.本研究采用血流灌注成像研究ADHD患者脑局部血流灌注(CBF)异常,揭示患者持续性注意障碍的神经机制.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9月解放军第401医院收治的16例ADHD患儿,2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采用GE 3.0T MRI仪进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扫描.扫描过程中连续完成4个持续注意反应任务(SART)片段,总计20 min.采用SPM 8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单个体素的局部CBF值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并分别将局部CBF变化与SART任务反应时间和目标命中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ART任务中ADHD患者额叶背外侧与内侧、运动区等大脑前部区域CBF升高趋势被抑制,而扣带回后部、枕顶沟等大脑后部皮层CBF升高趋势被进一步激活(P<0.01);双侧背部额中回、中央前后回部位的CBF变化与SART任务反应时间和目标命中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背侧额中回:r=0.745,P<0.001;r=0.591,P<0.001;r=0.521,P<0.001,中央前后回:r=0.579,P<0.001).结论 ADHD患者执行SART任务中,大脑前部与后部血流分配存在差异,并与行为指标相关,从而反映了其持续性注意障碍的神经机制.

  • 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显存;葛彦彦;孙有伟;于斌超;刘强

    目的:比较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重建技术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重建方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患者,均行旋转脑血管造影检查,分别采用非减影、DSA减影两种方式进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技术对动脉瘤检出情况、图像质量及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结果。结果27例采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的SAH患者检出动脉瘤33枚,假阳性2例;3D-DSA检出动脉瘤33枚,无假阳性病例,两者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5, P>0.05)。19例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3D-DA检出瘤体残留3例,3D-DSA检出瘤体残留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9,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诊疗中,3D-DA、3D-DSA均可以很好地检出动脉瘤并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在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介入术后随访中,3D-DSA能显示更多细小的血管信息,对术后残留动脉瘤的检测具有更多的优势。

  • 双干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几何形态与动脉瘤形成的CT血管成像研究

    作者:张伟;王娟;李婷

    目的 探讨双干型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形成与分叉部几何形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筛选动脉瘤高危人群、降低动脉瘤破裂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3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30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与50例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无动脉瘤患者(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MCA两分支夹角,即分支分别与主干形成的夹角(较粗分支与主干夹角记为 γ1、较细分支与主干夹角记为 γ2),分叉角(γ3),分叉部血管管径和分支管径;计算两分支夹角比(较大分支夹角/较小分支夹角)及分支管径比(较粗分支/较细分支).比较对照组和动脉瘤组各项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动脉瘤组 γ1、γ2、分叉部血管管径均小于对照组,γ3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比、两分支夹角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干型MCA分叉部动脉瘤形成与MCA分叉部几何形态参数具有一定关联.通过CTA获得MCA分叉部几何形态参数的方法对动脉瘤高危人群筛选具有一定的价值.

  • 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田本祥;李刚;韩武师;李小宝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三维成像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将其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3D重建.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5个,其中2例为2个.所示病例经SSD、MIP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可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 烟雾病的MRI和MRA征象

    作者:许秋霞;詹浩辉;程鹏

    目的:分析27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的MRI和MRA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烟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颅脑MRI及MRA检查并符合日本烟雾病研究委员会1997年制定的烟雾病诊断标准的MMD患者的影像资料,总结其MRI和MRA的特征性表现.结果:MRI可清晰显示MMD患者的脑梗死、脑出血、脑软化、脑萎缩等脑实质损害表现,亦可见脑基底部异常扩张迂曲的低信号血管网;5例于T1WI和FLAIR见柔脑膜征;3D-TOF MRA直接显示了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中动脉近端闭塞或狭窄、烟雾状血管团及脑侧支循环;CE-MRA显示侧支血管更清晰;MRI显示的脑损害表现与MRA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不完全一致,与脑侧支循环血管形成关系密切.结论:MMD的MRA征象具有特征性,MRI表现的烟雾状流空血管影及柔脑膜征亦具特征性,但显示不如MRA直观;MRI脑损害征象与MRA的侧支循环表现具有密切关系;MRI和MRA可对MMD明确诊断.

  •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脑膜瘤术前评估的价值

    作者:何锡华;郑晓林;肖利华;陈桂增;方志伟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256层CT对40例脑膜瘤患者行容积扫描,行MPR、MIP、CPR及VR显示脑血管,分析脑膜瘤血供情况、脑膜瘤与脑动脉之间的关系,并与手术对照。结果:CT后处理图像显示33例脑膜瘤有供血血管,其中颈外动脉(硬脑膜动脉)供血10例,颈内动脉(软脑膜动脉)供血9例,颈内外混合供血(硬脑膜血管、软脑膜动脉混合供血)14例;供血动脉数目1~6支不等。显示脑膜瘤周围动脉(脑组织供血动脉)36例,24例有分支血管向脑膜瘤供血、12例未见分支进入肿瘤;15例过路动脉受肿瘤包绕、狭窄,23例血管被推移。19例脑膜瘤显示引流静脉及其静脉窦汇入点。结论:MS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较全面显示脑膜瘤供血血管、引流静脉及其数目,并能显示肿瘤周围脑血管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能减少手术所致的大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有指导意义。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A与DSA对比研究

    作者:薛波;高国波;李勇;张立军;李昌晓

    目的:探讨64层CTA与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的应用价值及其限度.方法:收集153例s-SAH患者的CTA及DSA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采取1~3分评分制),并比较2种方法在脑动脉瘤检出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图像质量评分CTA为(2.63±0.262)分,DSA为(2.73±0.254)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的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4.9%,准确度为95.9%;DSA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7.4%,准确度为9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SAH患者中,CTA与DSA均能准确检出动脉瘤所致破裂出血.相较于DSA,CTA能多方位显示病变,对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情况的显示更具价值.

  • 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CTA表现

    作者:韩焱;关文华;赵蕾;臧志娜;张璇

    目的: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Moyamoya病)的CTA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诊断为成人Moyamoya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①78例成人Moyamoya病中出血型的发生率为47.4%(37/78);不同性别发病率和发病年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出血原因与CT表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16.2% (6/37),以蛛网膜下腔出血(66.7%)为主;脉络膜前动脉破裂出血发生率48.6%(18/37),其中66.7%表现为脉络膜前动脉扩张并伴有后交通动脉扩张,以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50%)和单纯脑室出血(27.8%)为主;异常增生的烟雾状血管破裂发生率35.1%(13/37),以单纯脑实质出血(38.5%)和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30.8%)为主.结论:依据CTA的表现,结合出血发生的类型和部位,能够进一步推断Moyamoya病出血的原因,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 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子龙;李先锋

    目的:评价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和/(或)MRI平扫、头颈CTA和/(或)MRA,颈部、脑血管超声及DSA,170例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63例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史;-22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结果:185例中,颈动脉、椎动脉和/(或)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者156例,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51例、53例、32例、20例,其中颈总、颈内动脉狭窄分别为8例、41例,椎动脉狭窄52例,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狭窄分别为19例、24例、12例,43例颅内外血管2处以上存在狭窄,25例并可见大小不同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8例重度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术后供血动脉直径恢复正常.29例DSA检查阴性,颅内外血管均不存在狭窄.结论:DSA能够能准确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位置,评估狭窄的程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 神经系统数字减影CT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高飞;韩庆涛;韩云飞;李萌;靳兆军

    目的:探讨64层CT应用神经系统数字减影CT技术(Neuro D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及局限性.方法:经外科手术或DSA证实的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颅脑CTA检查,先行模板平扫得到常规CTA图像,再注入对比剂行增强扫描.CTA检查的参数及患者体位均保持一致,扫描结束后将二者图像应用Neuro DS-CTA进行减影,以去除颅骨得到DS-CTA图像,并与常规CTA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图像后处理时间及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并与手术或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S-CTA图像能够去除颅底骨伪影的影响,缩短图像后处理时间,与常规CT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S-CTA发现动脉瘤58个,数量、部位与手术或DSA结果完全相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CTA发现动脉瘤55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100%,漏诊的动脉瘤部位主要集中在颈内动脉,其他部位的动脉瘤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瘤壁及邻近血管壁的显示,常规CTA优于DS-CTA.结论:应用Neuro DS-CTA 技术,能够很好地去除颅底骨的伪影,缩短图像后处理时间,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常规CTA能观察瘤壁情况,二者应结合应用.

  •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量中的应用

    作者:彭秀华;张士玉;顾晓丽;梁宗辉

    目的:利用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测量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量(CBF),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方法:收集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示高信号证实为急性、亚急性脑卒中19例,其中急性脑卒中(发病<3 d)6例,亚急性脑卒中(发病<2周)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ASL及MRA检查,经图像后处理得到CBF图,选取ROI测量灌注异常区的CBF值,根据镜面对应原理测出对侧相应区域的CBF值,在DWI上勾画梗死灶的形状并测量其面积大小,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血管MRA作出诊断.结果:19例脑卒中病灶侧和健侧平均CBF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7例ASL示病灶范围大于DWI上的范围.结论:3D-ASL不仅能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定性、定位诊断,还能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有望成为脑血管病的常规定量检查方法,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和诊断.

  • 头部CTA检查时几个护理问题的探讨

    作者:李玉美;李雪芹;李俊红;姜静

    CTA是由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行病变部位CT连续薄层扫描,并通过后处理技术重建扫描区内血管结构,以显示血管病变的方法.头部CTA检查,主要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头部肿瘤、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栓塞等患者,可作为头部血管疾病的筛选方法,尤其适用于无法行动脉造影的患者.我院2008年引进德国西门子64排CT扫描机行头部CTA检查,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将脑血管患者行CTA检查的注意事项报道如下.

  • 影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郑鹏;张亚林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N)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IAN一旦破裂,病情危急,及时有效地准确诊断,对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DSA、3D-CTA及MRA等,虽设备、原理方面不尽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本文就上述检查方法在IAN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 脑血管造影术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朱丽娟;张丹云;卞肇蒙;陈茂华;孙军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通过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现察组患者采用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h,之后患者可左右移动或取侧卧住,静卧12h后可行下床旁活动.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h,患肢制动12h,静卧24h.观察并比较两组卧床时间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伤口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排尿困难、羼背部疼痛、失眠、腹胀等非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循征方法改进后的护理方法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572 条记录 3/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