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邓良华;李耀东;宋志文;郑庆梅;罗澍韩

    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认知行为疗法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评分.结果:至第8周末,治疗组PANSS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 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的对照研究

    作者:马文华;胡雪峰;王兆琴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取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6个月,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BPRS有明显差异.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一定疗效.

  •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

    作者:韩作锋;周升宝;孙晓丹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32例)及帕罗西汀治疗组(对照组,3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4、6、8周末及随访1年后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入组前及8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访1年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研究组复发率低,依从性好.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疗效确切,有利于回归社会.

  •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作用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立娥;杜宪慧;李喜娥;郭玉岚

    目的:从护理角度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4例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32例(对照组)和药物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护理治疗组32例(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疗程8周,采用SANS,SAPS,NOSIE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AP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OSIE总积极因素分较对照组高,总消极因素分较对照组低,治疗组病情总体计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整体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有明显辅助疗效.

  •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作者:孙永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抑郁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4例高血压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1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护理干预。采用SCL-90心理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心理状况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高血压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临床分析

    作者:沈远凤;周晓明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强迫症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5月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强迫症诊断标准,共53例,随机分为两组.合用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用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单用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单用帕罗西汀.

  • 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强迫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

    作者:郑建;李师东;杨克菲;彭俊

    目的:运用认知疗法缓解和减轻大学生心理问题.方法:使用SCL-90问卷对大学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强迫、抑郁等负性情绪是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策略及干预方式.结果:认知行为疗法对减轻大学生强迫、抑郁等负性情绪是有效的.

  •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万拉法新治疗焦虑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孙仕田;郭长香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万拉法新治疗焦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万拉法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焦虑情况(HAMA量表)、功能状态(GAF量表)和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A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AF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万拉法新治疗焦虑症的效果优于单纯万拉法新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 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况及展望

    作者:张雅坤;周玲君;郭振华;庹焱;徐燕;赵继军

    认知行为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通过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放松疗法、注意力训练等一套有计划、有特色的治疗方案,改变了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知,减轻了疼痛程度,提高了生命质量,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牟静;黄成芝;李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方法将74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其中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在焦虑和抑郁指标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有利于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爱芹;朱智敏;尹永红;王慧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 PSD)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SD患者120例,随机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治疗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 DAS)和改良Barthel指数( MBI)测评患者的抑郁情绪、认知障碍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①与干预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HAMD、DAS得分明显减低,P<0.05,研究组HAMD、DAS的改善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②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MBI明显升高,P=0.000,且研究组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结论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程度,矫正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从而大限度地促进神经功能和躯体功能的康复。

  • 认知行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BDNF和COR含量的影响

    作者:侯莉;王颖琦;刘伟;赵倩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皮质醇(COR)含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护理干预,疗程为8周,检测及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清中BDNF和COR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组干预后血清中BDNF的升高值[(11.67±3.2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13±1.10)pg/ml];干预组干预后血清中COR的下降值[(26.05±5.5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28±8.7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积极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血清的COR和BDNF的表达。

  • 单纯认知行为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催眠药物递减方案治疗失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为;王健;高文斌;吴恩来;吴玉婷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i)结合催眠药物递减方案治疗失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3—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75例失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CBT-i组(37例)和联合组(38例).CBT-i组仅给予CBT-i干预,联合组给予CBT-i结合催眠药物递减方案干预.于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结束(治疗第8周)时,记录各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睡眠日记各因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评分的情况.结果(1)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PSQI、BDI、BAI较基线总分显著下降:CBT-i组,PSQI(4.7±2.5)分比(12.9±3.5)分,BDI(3.2±4.4)分比(9.7±6.4)分,BAI(4.2±5.6)分比(10.7±8.1)分;联合组,PSQI(5.8±2.8)分比(13.9±3.1)分,BDI(4.5±4.8)分比(13.8±8.7)分,BAI (4.4±4.0)分比(14.1±6.3)分(P值均<0.01).(2)与基线相比,联合组治疗第4周、治疗结束时PSQI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使用频率因子的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5),治疗结束时总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5).(3)CBT-i组PSQI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两个因子在基线与治疗结束时的差值均显著高于联合组(均为P=0.01).结论 CBT-i组与联合组治疗方案对失眠障碍治疗均有效,前者在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方面优于后者,后者的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催眠药物使用频率.

  • 认知行为疗法用于2型糖尿病伴有焦虑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贾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用于2型糖尿病伴有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伴有焦虑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控制血糖(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改善微循环、对症治疗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知行为疗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心理状态,同时监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 2 h)、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SAS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伴有焦虑患者的症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治疗依从性。

  • 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周瑞华

    目的 分析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焦虑症患者66例分为两组,药物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33例.药物治疗组采用盐酸万拉法新胶囊治疗,综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结果 在本研究中,药物治疗组显效率为57.58%,综合治疗组显效率为87.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焦虑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伟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探究有效地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来我院就诊的焦虑症病人120人,随机分成研究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2组病人都进行相同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工作,研究组病人额外给予认知行为疗法,2组病人都是用HAMD评表,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病人在治疗后的2、4、8周和1年的HAMD评分都明显比对照组和治疗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复发少,远期疗效不错,病人的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作者:马雁冰;郭雅明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减分率评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氟西汀用量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同样显著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疗效确切,起效时间短,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适用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冠心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章王媛;张友琴;吕兴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伴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39例住院冠心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为期2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以PSQI评分为效应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伴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新医正骨法对颈椎病患者焦虑抑郁的观察

    作者:李卓;曲红梅;谢云辉;胡艳波;张佳佳

    目的:单独应用新医正骨法治疗颈椎病和应用新医正骨法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颈椎病患者情绪的观察。方法:选取10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用对照比较,对照组应用新医正骨法+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新医正骨法+常规护理,问卷式调查量表,调查工具包括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分析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病患者在实施新医正骨法治疗同时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促使患者得到正确的认知和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

  • 5.12震后伤残住院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探讨

    作者:杨琼莲

    目的:讨论震后伤残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11名5.12地震伤残青少年采用以来访者为中心,认知行为疗法,家长团队干预等方法对其进行危机干预.结果:伤残青少年的情绪,认知,行为发生改变,促进孩子的自我成长.结论:对地震伤残住院青少年采取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青少年今后良好的自我形成和提高对应事件的应对能力大有补益.

536 条记录 5/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