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邱绍勤;李文勇;彭秋萍;钱宜丹;王淑平;明全;黎春宇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600mg,每日一次口服.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后在2周、4周、12周的HBVDNA,治疗前后肝功能,PTA,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HBVDNA阴转率2,4,12周分别为33.0%,80.0%,83.3%,对照组分别为0%,3.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在TBil降低(P<0.01)、PTA升高(P<0.01)方面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67.7%,对照组40.0%(P<0.05).结论 替比夫定有较强的抗HBVDNA活性,且起效快,能显著改善肝功能,适合重型肝炎患者使用.

  • 干扰素γ和白介素10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变化

    作者:郭晓东;熊璐;李小溪;刘树红;李筱涵;孙志强;史晨辉;赵景民

    目的:探讨INF-γ和IL-10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搜集不同患者血样,提取血清,使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INF-γ和IL-10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本研究发现,和其它肝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NF-γ水平显著升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尽管在不同预后的患者中,INF-γ水平差异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治疗生效,INF-γ水平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其它慢性肝炎相比,INF-γ和IL-10表达存在着差异,而且INF-γ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监控慢性重型肝炎病程以及疗效的指标.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

    作者:黄海英;李树臣;于建武;康鹏;李静媛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探讨其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CSHB)、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PBMCs中Treg的比例.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2.45±0.23)%,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9.48±0.48)%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较健康对照组(5.65±0.61)%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Treg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病毒抑制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龚钰清;刘莉;陈焰;陈悦;柯昌征;汤守斌;刘国华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及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清TNF-α、IL-10及IL-18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18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水平显著下降,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后血清TNF-α及IL-18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IL-10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清TNF-α、IL-18的水平,并且升高IL-10的水平,通过调整细胞因子的平衡,保护肝细胞,促进病情的恢复.

  • MELD评分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

    作者:钱志平;廖粤斌;王介非;巫善明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与凝血酶原时间(PT)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能力.方法 选取2005年7月至2006年1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6例,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第2天的MELD评分和P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与PT的预测能力.结果 生存组患者MELD评分和PT分别为24.1±5.42和(22.2±3.73)s,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和PT分别为37.3±5.74和(29.6±5.19)s(P<0.01),MELD评分与PT显著相关(r=0.78,P<0.01),MELD评分与P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0.887(P<0.05).结论 MELD与PT两者均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但MELD评分的分辨力显著优于PT.

  • 母婴传播中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毒相关变异的研究

    作者:刘敏;李自雄;路卫;李怀芳;曹广文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preS区内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相关变异在母婴传播过程中的进化趋势.方法 收集879例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孕妇分娩后将其新生儿脐带血、完成乙肝疫苗注射后的7月龄婴儿外周血亦纳入队列.通过基因分型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HBV的母婴传播情况,运用单克隆测序方式检测母子体内HBV preS区中CSHB相关突变情况.结果 HBV B/C基因型中CSHB相关变异C2875T、C2980T、G2988A、C3067T、C3097A、T25G、A76C、A79G、T100C、C102T、C106A、T109G、C135T、T147C、A148G,可通过宫内感染途径传播给新生儿;C2基因型中变异A3097C/G、G132C在HBV宫内感染中存在明显优势(P<0.05;P<0.05).B2基因型中,变异C3057G、T3060C、C3097A、T3169A、A20G、A76C、C129T,能够通过MCTC途径由母亲传播给7月龄婴儿;C2基因型中以上变异突变率低.结论 在母婴传播过程中,HBV B2基因型中CSHB相关变异较多;婴儿完成接种免疫后,野生型HBV在母婴传播中具有感染优势,进化具有保守性.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BV基因型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作者:黄利华;蒋跃明;谢志萍;蒋祥虎;戴亚新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BV基因型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的特点.方法套式PCR扩增HBV DNA S基因后作序列分析.结果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1例(2%),C基因型43例(86%),BC混合基因型6例(12%);各基因型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B、BC混合基因型S基因第139位、140位、146位、167位、170位、176位、191位、248位、254位、328位、337位、377位核苷酸与C基因型S基因第145位、157位、203位核苷酸各有聚集性改变,其中139与140位、145与146位有联合改变,并导致相应氨基酸的置换.结论无锡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多见于C、BC混合基因型,C、B、BC基因型核苷酸呈多态性改变.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曹力;徐海峰;王志荣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9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46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另45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的肝功能、PTA等并观察近期转归.结果 使用拉米夫定组在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PTA明显上升.治疗2周和4周后与未使用拉米夫定组比较,ALT、TBil明显下降(P<0.01); PTA明显上升(P<0.05).治疗4周时使用拉米夫定组生存率为91.1%,而未使用拉米夫定组生存率为73.9%,差异显著(P<0.05).结论 使用拉米夫定能快速有效抑制HBV的复制,能阻止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发展,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学,使患者获得在病毒学、肝组织学和肝功能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的生存分析探讨

    作者:姚立鹏;胡爱荣;蒋素文;应豪;邓勤智;周文红;熊陶;欧宏亮;廖庆华

    探讨核苷类似物(NUC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的远期疗效以及影响CSHB远期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选择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976例CSHB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并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加用NUCs治疗组(NUCs治疗组)和未加用NUCs治疗组(对照组),应用倾向指数卡钳匹配法对两组CSHB患者进行匹配,得到两组间各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并用新样本做生存分析.经倾向性匹配后,共262对匹配成功,两组基线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Cs治疗组的远期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MELD值、胆碱酯酶、白细胞、肝性脑病、感染和NUCs应用与否均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NUCs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时间依赖性的独立预后因素.NUCs治疗CSHB可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降低病死率.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晚期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旭东;甘建和;赵卫峰;江敏华;罗二平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晚期患者近期死亡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CSHB晚期患者入院当日资料,计算MELD、CTP评分,观察30 d内生存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当日变量与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患者30 d内死亡,病死率为68.9%(31/45),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性脑病,占71.0%(22/31),其次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为22.6%(7/31).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MELD评分与总胆红素水平是近期存活的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近期生存与总胆红素、CTP及MELD评分相关.血清学e抗原阴性与阳性、性别在近期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0.05).结论 男性、e抗原阴性、入院时总胆红素水平、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是CSHB晚期患者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入院时的MELD及CTP评分均可评估其近期预后.

  • PGE1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丹;朱清静;万十千;李志彬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n=3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治疗,观察组(n=35例)则加用PGE1和腺苷蛋氨酸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生化、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生化、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PGE1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生化、凝血功能指标,阻止肝纤维化病变过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指标探讨

    作者:乔飞;盛云峰;徐静;张馨;马丽佳;隋云华;何长伦;高蕾;汪茂荣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S)近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55例CS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3个月内生存60例(38.7%),死亡95例(61.3%);生存患者PTA(31.26±6.08%)、球蛋白(32.28±9.13g/l)明显高于死亡患者(26.11±9.76%和29.32±7.14g/l,P<0.01和P<0.05);生存患者TBIL(335.74±123.27μmol/L)、WBC(6.5±3.0×109/L)和中性粒细胞比值(64.42±14.59%)明显低于死亡患者(382.78±141.15μmol/L、8.8±5.4×109/L、71.63±11.37%,P<0.05、P<0.05、P<0.01);中性粒细胞比值、球蛋白和PTA与生存密切相关.结论 研究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情近期预后的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 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潘志敏;刘光俊;王兴;王军;曹灵芝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配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4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患者治疗后TBIL、ALT、血氨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血清HBV DNA定量极显著降低(P<0.005),ALB、PTA均有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半年随访,存活34例(70.8%).结论 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 HBV DNA对不同临床分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作者:高洪波;许敏;施海燕;肖蕾;张复春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早、中、晚期患者HBV DN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统计我院2004-2008年197例不同时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BV DNA阳性情况,并统计早、中、晚期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的3个月死亡率,入院2周终未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变化情况.结果 早期HBV DNA阳性及阴性组3个月死亡率分别为34%、7.4%(P<0.01);中期分别为48.8%、44.4%(P>0.05);晚期分别为80.0%、76.9%(P>0.05).早期HBVDNA阳性及阴性组入院2周ΔMELD值分别为3.6±4.8、0.8士4.1(P=0.01);中期分别为1.5±4.2、1.1±6.5(P>0.05);晚期分别为-1.6±7.3、-1.1±5.8(P>0.05).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HBV DNA阳性对预后有影响,但中、晚期HBV DNA阳性对预后无影响.

  • 血清Na+浓度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

    作者:唐长华;李志彬;刘芳;徐德翠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Na+度与预后的关系,比较血清Na+水平、MELD-Na评分与凝血酶原时间(PT)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5例,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第2天的血清Na+、MELD-Na评分和PT,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Na+、MELD-Na评分和PT的预测价值.结果 生存组患者血清Na+、MELD-Na评分值和PT分别为136.08±5.66mmol/L,20.42±7.78和22.28±6.37s,死亡组患者血清Na+、MELD-Na分值和PT分别为131.15±6.97mmol/L、34.40±10.72和34.48±10.09s,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Na+与MELD-Na评分值呈显著负相关(r=-0.673,P<0.001),血清Na+与PT亦呈负相关(r=-0.238,P<0.05),血清Na+浓度、MELD-Na分值和PT的AUC分别为0.261、0.878和0.870.结论 低钠血症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包含血清Na+的MELD-Na评分与PT均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两者预测能力无显著差异.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闵峰;宋闽宁;黄文琪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18(IL-18)水平.结果 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 sICAM-1由治疗前548.26±150.53 μg/L降至228.32±132.15 μg/L,血清IL-18由治疗前723.64±160.25pg/ml降至治疗后312.53±121.39pg/ml,血清TBIL由治疗前546.11±174.86 μmol/L降至178.43±87.74 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治疗前22.84±11.13%升至治疗后36.79±15.19%,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治疗组患者治愈41例(68.3%),19例(中期7例,晚期12例)死亡,58例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48.3%(28/58),30例(早期7例,中期11例和晚期12例)死亡(P<0.01).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可靠,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李芳;陶晨;杜建霞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5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另86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存活患者的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果 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6个月时,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分别由治疗前的270.1±81.81μmol/L和342.5±130.7U/L降至74.9±36.5μmol/L和71.24±2.8U/L,均较拉米夫定组改善更明显(P<0.05);恩替卡韦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69.8%,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的46.8%(P<0.05).病死率分别为7.0%和10.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近期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者.

  •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丁贵杭;张蓉;马玉爱

    目的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 9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在MELD≤30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MEL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7.4%,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30~39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2.0%,与对照组的8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40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病死率均为100%.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可降低MELD≤30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30患者的病死率,故治疗宜在疾病的早期使用.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薛云平;邬小萍;杨文龙;易冬英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475,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无相关性(r=0.014、-0.214,P>0.05);27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与23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血清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例HBeAg(+)/HBeAb(-)者与43例HBeAg(-)/HBeAb(+)者血清sICAM-1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s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损伤过程,并与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无相关.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有良;胡叶红;叶珍珠;黄义泽;吴同生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治疗组成活率61.11%,高于对照组的31.03%(P<0.05).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133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