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蜀强;林健梅;黄仁刚;杨兴祥;江南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动态变化以及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A组63例,B组64例,同期纳入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A组口服金双歧,B组采用金双歧+乳果糖,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第5、10、15以及20d,分别检测对照组和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内毒素水平.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01),肠球菌及内毒素增加(P<0.001).内毒素与双歧杆菌呈负相关性(r=-0.296,P=0.042),与肠球菌呈正相关性(r=0.331,P<0.021).②治疗10d时A组肠道双歧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01),内毒素下降(P =0.021),两者间呈负相关性(r=-0.228,P=0.033).治疗20d时双歧杆菌以及内毒素较治疗10d时无变化(P分别为0.318和0.484).③B组肠球菌、酵母菌及内毒素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肠球菌在第5d、酵母菌和内毒素在第10d下降到低值(P值分别为0.048、0.033和<0.001).之后三者均快速上升,在第20d均超过治疗前水平(P值分别为0.017、<0.001和<0.001).内毒素与肠球菌(r=0.251,P=0.037)及酵母菌(r=0.353,P=0.018)之间呈正相关.④治疗第10dB组内毒素低于A组(P<0.001).继续治疗10d,A组内毒素无明显变化,而B组内毒素上升.治疗20d时B组内毒素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 ①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高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相关性存在动态变化.②单用金双歧可轻微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金双歧联合乳果糖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但持续使用可能会加重菌群失调和内毒素血症.

  • 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谭可平;李孟英;覃国琦

    目的 总结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临床资料,分为抗病毒组63例(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和非抗病毒组93例,分析两组治疗效果、HBV - DNA阳性率及肝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抗病毒组总有效率(54.0%)显著高于非抗病毒组(38.7%);病死率(33.3%)显著小于非抗病毒组(52.7%);HBV - DNA阳性率(26.5%)小于非抗病毒组(50.0%);TB、ALT、AST、PT均显著低于非抗病毒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组有效率、病死率、HBV - D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可显著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 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研究

    作者:龚钰清;陈悦;李东

    目的:探讨慢性乙刑重症肝炎不同部位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研究真菌感染对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为临床早期、足量、联合、口服抗真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甲、乙两组,甲组为慢性重则乙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组,乙组为慢性重型乙刑肝炎无真菌感染组.二组均按重症肝炎进行常规治疗,甲组患者还给予抗真菌治疗,口服氟康唑胶囊(海南曼克星制药厂)首剂0.4g,以后每次0.2g,每日3次,同时配合大蒜素注射液(上海禾丰制约有限公司)60mg加入5%葡萄糖500mi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7天,对其他开发症进行相应处理.观察不同部位发生真菌感染的比例,检测二组患者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索及T细胞亚群的水平,比较甲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不同部位出现真菌感染的几率大小依次为肠道尿道呼吸道肺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较健康对照组TNF-α及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合并真菌感染组较未合并真菌感染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4+水平明显下降(P<0.05),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例显著下降(P<0.05);甲组较乙组上述项指标变化更为明显(P<0.05);甲组抗真菌治疗后转氨酶有明显下降(P<0.05):总胆红素有下降趋势,但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应尽早开始抗真菌治疗,以降低TNF-α及内毒素水平,阻断炎症级联反应,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而且以足量、联合、口服给药为佳.

  • 大黄预防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研究

    作者:龚钰清;任涛;刘国华

    目的:研究大黄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NF-α、sIL-2R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毒性鼓肠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经大黄治疗后血清TNF-α及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毒性鼓肠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黄可降低血清TNF-α及内毒素的水平,保护胃肠粘膜,减少胃肠衰竭的发生,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 血浆置换治疗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范磊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采用血浆置换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就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与药物治疗同时加用血浆置换(观察组)预后进行比较,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分期、凝血酶原活动度,有无肝病基础为影响因素.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采用血浆置换治疗预后较为理想,具较高安全性,不良反应较轻.在使用时需参考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黄疸中医证型与血清γ-GLO、AFP、CHE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理贤;沈瑞南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黄疸中医证型与血清γ-GLO、AFP、CHE的相关性。方法:将160例黄疸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血清γ-GLO、AFP、CHE检测。结果: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发黄证、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复合证型,γ-GLO水平与4证型组关系依次为:湿热发黄证组<瘀热发黄证组<复合证型<气虚瘀黄证组,AFP:湿热发黄证组>瘀热发黄证组>复合证型组>气虚瘀黄证组,CHE:湿热发黄证组>瘀热发黄证组>气虚瘀黄证组>复合证型组。湿热组与瘀热组比较γ-GLO、AFP、CH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组、瘀热组分别与其余2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组与复合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γ-GLO、AFP、CHE 对于判断慢性乙型重型黄疸中医证型、病情、辨别疾病所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近期效果探讨

    作者:葛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24例,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持续4周.评价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44.4%,P<0.05;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73.5%高于中期治疗27.7% (P<0.05),显著高于晚期治疗3.4%,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近期疗效确切,但其疗效受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宜早期治疗.

  • 9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临床分析

    作者:方磊;朱本阳;李海清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的特点,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9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8例和好转组84例.对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发生率、贫血分类等结果进行探讨.结果:88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平均下降水平为(31.4± 18.5) g/L;患者的贫血类型主要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此外还有大细胞胜贫血、小细胞性贫血.死亡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且贫血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予以重视.

  • 浅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

    作者:赖俊敏;张丽妮;樊小林;吴旦;葛来安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属消化系统疾病中疑难重症之一,该病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症状复杂,病死率高.临床上治疗该病相当棘手,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笔者以临床病例回顾的形式浅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

  •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郑薇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临床上,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90例,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结果:在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上,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依从性、生存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来说,按照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要求进行护理非常有效.

  • 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

    作者:李萌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疾病,HBV在机体内复制会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使肝细胞大量死亡,终引发肝功能衰竭.恩替卡韦是一种环戊酰鸟苷类药物,是现阶段常用的治疗乙肝的药物,临床反应较好,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现拟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作以综述,以期为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 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例报道并分析

    作者:胡小花

    目的:报道本导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例来就诊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报道.结果:2例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笔者导师运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效.

  • 慢性乙型重肝病人免疫与肝生化指标变化的意义

    作者:吴景迪;沈芳;肖宏;陈晓飞;陈沭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中期、晚期病人的免疫和肝生化指标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12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早期60例,中期40例,晚期20例)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T细胞亚群、HBVDNA载量、免疫学及肝功能指标,并总结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细胞免疫状态差,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相比差异显著,NK细胞分别为(7.47±4.19)%vs(13.29±4.68)%,P<0.05;CD4/CD8比值为(0.39±0.16)vs(1.12±0.26),P<0.05;CD3+(73.11±13.16)%vs(56.12±9.54)%;P<0.05;CD8+(56.74±13.91)%vs(34.26±10.58)%,P<0.05;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损害与慢性乙型肝炎相比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白蛋白分别为(20.82±3.46)g/Lvs(43.11±5.74)g/L,P<0.05;血清总胆红质(TB)(519.42±156.18)μmol/L vs(25.91±17.38)μmol/L,P<0.05;凝血酶元活动度(PTA)(15.21±6.38)%vs(92.45±10.56)%,P<0.05.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晚期病人的CD4/CD8、NK细胞显著下降,病人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可加重肝脏的损伤.

133 条记录 7/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