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卒中注册的卒中患者基本资料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会;荣良群;魏秀娥

    目的:通过卒中注册系统,了解本地区卒中患者的分布特点及就诊现状。方法:利用卒中注册系统,前瞻性登记我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符合注册标准的1180例脑卒中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注册登记1180例卒中患者,男女患者在发病年龄、文化程度、院前延误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卒中患者院前转运方式存在差异。结论:公众对卒中的急救意识差,院前延迟情况更严重,急需加强公众对卒中的认知。

  • 社区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时间延误和住院转归的影响

    作者:袁方;王建富

    目的 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时间延误和住院转归的影响.方法 从2012年7月开始对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周边社区进行为期4个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胸痛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健康教育后1年内(2012年11月1日至201 3年10月31日)收治的社区内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共89例;健康教育前1年内(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收治同一社区内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共81例.记录两组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溶栓与急诊介入治疗例数、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外延误时间中位数为80 (47~ 150)min,短于对照组的90(60 ~255) min(WilcoxonW值=6 912.00,Z值=-2.182,P=0.029);观察组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为54%(48/89),高于对照组的38% (31/81)(x2=4.181,P=0.041);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总的恶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4%(21/89),低于对照组的42%(3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32,P=0.009).结论 社区健康教育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外时间延误,增加再灌注治疗的比率和减少总的恶性并发症发生率.

  • 中国急性脑梗死院前延误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宋彦丽;刘改芬;王艳云;潘岳松;张润华;王伊龙;赵性泉;李子孝;王春雪;王拥军

    目的分析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连续收集来自全国各地132家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本研究利用该数据库中的患者信息,以发病至到院时间大于3h为院前延误,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对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105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院前延误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仅有21.58%的患者(n=2267)在发病3 h内到达医院。导致院前延误时间缩短的因素有:老龄[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0.9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88~0.997]、使用急救车到达医院(调整后的OR 0.340,95%CI 0.300~0.384)、饮酒史(调整后的OR 0.895,95%CI 0.802~0.99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调整后的OR 0.786,95%CI 0.684~0.903)、心房颤动病史(调整后的OR 0.535,95%CI 0.452~0.635)、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调整后的OR 0.660,95%CI 0.561~0.776)。导致院前延误时间延长的因素:单独居住(调整后的OR 1.760,95%CI 1.307~2.371)、自费医疗(调整后的OR 1.235,95%CI 1.081~1.411)、睡醒时发现症状(调整后的OR 1.678,95%CI 1.489~1.891)、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调整后的OR 1.445,95%CI 1.207~1.730)、高血压病史(调整后的OR 1.114,95%CI 1.004~1.238)、糖尿病病史(调整后的OR 1.141,95%CI 1.006~1.293)、首发症状为失语(调整后的OR 1.380,95%CI 1.239~1.536)、首发症状为视“缺损(调整后的OR 1.458,95%CI 1.036~2.051)。
      结论我国脑梗死患者的院前延误现象比较严重,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加强院前急救系统的使用,早期发现症状,尽可能使用救护系统,缩短院前延误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和院内延误现状分析

    作者:李晶晶;佟旭;曹亦宾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首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由于静脉溶栓有时间限制,有研究表明院前及院内时间延误是阻碍AIS患者发病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前和院内延误的现状、影响因素,缩短延误的改进建议,从而规范溶栓治疗体系,改进溶栓服务质量。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延误的研究现状和若干问题

    作者:石铸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改善预后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即为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延误是制约这一治疗的主要因素.决定延误是院前延误中重要的部分,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急救医疗体系不同,研究标准也不统一,目前各家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干预性的研究更为缺乏.我国脑卒中院前延误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加强院前延误的研究和规范化处理,对提高静脉溶栓率,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有重大意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流程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三改

    时间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发病4.5 h以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脑血管病指南一致推荐的治疗方案,溶栓越早,开通堵塞血管越快,救治效果越好,可显著减少残疾及改善预后.时间窗是关键,要提高溶栓率,就要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因此,研究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研究脑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相关的院前和院内的延误原因,针对延误原因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建设和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连贯的急救救治流程,实现院前、院内的无缝链接达到一体化救治,减少延误时间,加快急救速度,提高溶栓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诊治延迟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陆琼芳;仇艺睛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诊治延迟的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查阅出院病历和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法,分析15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诊治延迟的原因,比较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与子女居住、医保类别、心脏基础疾病、梗死类型和部位、发病时危急程度、吸烟等因素与院前诊治延迟的关系.结果:有医保患者、65岁以下患者、与子女居住、发病时症状危急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诊治延迟时间较短(P<0.05),而不同性别、基础疾病、梗死类型和部位、是否吸烟等患者诊治延迟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老年患者、无医保患者、文化程度低患者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指导他们如何识别心绞痛症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 非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 再通时间的院前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晓鹏;冯青俐;郑锐锋;朱平;陈剑锋

    目的:探讨无胸痛症状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时间的院前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是否有胸痛表现将患者分为胸痛组和非胸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入院至冠脉再通时间、就诊至心电图获得时间及获得心电图至入导管室时间。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脉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59例STEAMI患者入选,其中胸痛组154例,非胸痛组105例。与胸痛组比较,非胸痛组女性较少(26.67%比42.20%,P<0.05),年龄更大(岁:68.12±8.93比62.34±7.12,P<0.05),脑卒中、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既往史发生率更高(分别为27.61%比13.63%,31.42%比18.83%,26.67%比11.68%,均P<0.05),Killip分级≥Ⅲ级的患者比例更高(15.24%比6.49%,P<0.05),救护车送至医院的比例较低(26.67%比44.81%,P<0.01),住院时间较长(d:12.50±2.89比9.50±2.67,P<0.05),MACE发生率较高(19.05%比9.09%,P<0.05),入院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就诊至心电图获得时间较长(min:159.01±51.21比115.31±36.74,53.06±18.17比30.35±9.93,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胸痛症状〔优势比(OR)=5.14,95%可信区间(95%CI)=2.34~10.81,P<0.001〕、年龄≥65岁(OR=1.43,95%CI=0.93~2.99,P=0.022)、糖尿病(OR=1.57,95%CI=0.66~2.15,P=0.015)及非救护车运送(OR=1.55,95%CI=0.73~2.75,P<0.001)是冠脉再通时间延迟≥2h的危险因素。结论无胸痛症状的STEAMI患者较有胸痛症状者有更高的MACE发生率,心电图获得时间及初PCI时间延迟;临床医生应尽力减少该类患者的时间延迟,以提高患者存活率。

  • 卒中病人居家照顾者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调查

    作者:孙晓;毛雅芬;施雁;金逸;朱晓萍;龚美芳

    [目的]了解居家照顾者卒中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103名居家照顾者对卒中诱发因素、卒中发作症状、家庭急救措施的认知情况。[结果]居家照顾者对卒中诱发因素认知欠佳,尤其是对 A型行为、生活压力会诱发卒中。50%以上居家照顾者对卒中发作时“说话困难”“头痛难忍”“突然有眩晕感”症状缺乏认知。50%以上居家照顾者对相关卒中家庭急救措施缺乏认知。不同照顾时间及工作类型的居家照顾者对卒中诱发因素及院前延误因素认知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病人居家照顾者对卒中诱发因素、卒中发作时症状及卒中院前家庭急救措施的认知欠佳,因此在延伸护理服务中应针对居家照顾者开展适宜有效的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

  • 脑卒中病人院前延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肖树芹;谢婷

    [目的]分析我国脑卒中病人院前延误的研究现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2014年12月我国脑卒中病人院前延误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病人院前延误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加,但分布较为零散,护理类期刊收录的文献只占5.71%;研究方法单一,阻碍脑卒中病人及时就医的因素多而复杂。[结论]需要更多的研究发掘院前延误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需要加大此领域的预测和干预性研究,真正减少院前延误,改善脑卒中病人的预后。

  • 首次医疗接触后院前延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妮;张金霞;肖华;龚志华;向定成

    早期、快速和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 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然而目前研究多致力于分析各部分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无相互之间的影响分析.近期某研究发现,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越短即越早寻求医疗干预,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及总缺血时间(TIT)也随之越短,影响SO-to-FMC时间的因素进一步影响了D-to-B时间及TIT[1].但由于症状发作时间的记录较主观,本研究探索性的以首次医疗接触后至医院大门(FMC-to-D)时间段为研究对象,探讨FMC-to-D对D-to-B时间是否存在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FMC-to-D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意义.

  • 中国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建设现状及方向

    作者:黄镪;黄丽;杨骊鹏;武剑

    缺血性卒中是中国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和重大疾病负担的常见病种之一,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是其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改善卒中绿色通道是推广静脉溶栓等有效治疗方法的人群获益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包括缩短院前和院内时间延误.近年来我国的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专业化卒中医师欠缺,公众、急救系统与医院之间的协作机制尚不成熟等问题.文章就我国静脉溶栓绿色通道的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作者:孙晓培;李明;刘宣;郭岩;刘彩丽;杨滨泽;王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是进行溶栓治疗.但我国的溶栓率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为老百姓知晓率低、院前延误、城市急救系统运力不足、卒中中心的建设不够及医源性因素等几个方面,以后应该加强溶栓宣传、加强城市急救中心建设、加强卒中中心建设及对各级医院的神经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接受溶栓患者的比例,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典型性与院前延误的关系

    作者:高瑜;闫旭;张会君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患病症状是否典型对于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锦州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符合条件的患者。用自制症状反应问卷调查,调查过程中有疑义选项由研究者负责解释,问卷当场收回。结果 AMI 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 PDT)平均时间是7.3 h,中位数时间是2.2 h。患者心肌受损时平均会出现4.55个症状。出现胸部压迫性疼痛或不适、大汗冒冷汗、呼吸困难症状时PDT会比出现其他症状明显缩短( P<0.05)。出现典型症状的 AMI 患者比不典型症状患者 PDT 明显缩短( P<0.05)。疼痛评分>6分的患者(75%)比评分≤6分的患者(25%)PDT明显缩短(P<0.05)。结论给予公众预防性干预,普及心脏病知识,提高对于AMI的认识,缩短患者延误时间,提高AMI救治率。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李召晨;杜瑞艳;张文会;王洪娟

    目的 调查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现状.方法 对1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时间进行调查,在症状出现超过3h就诊者均视为有院前延误,≤3 h就诊为对照组,>3h就诊为研究组.分析院前延误的原因.结果 (1)178例中对照组71例(39.9%),研究组107例(60.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身边有无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336,0.120,2.246,均P>0.05).(2)研究组脑梗死发生率、脑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研究组(x2=4.262,4.925,均P<0.05).(3)对照组意识障碍发病率明显多于研究组(x2 =3.969,P<0.05);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研究组(t=0.128,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02,P>0.05).(4)该组178例患者发病时认为是卒中的对照组有45例(63.4%),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3例(40.2%)(x2=4.286,P<0.05);对照组家属在患者发病时应用救护车概率高于研究组(x2 =5.074,P<0.05);急诊医师在1h内确诊收住院的患者对照组39例(54.9%),研究组53例(4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903,P>0.05).结论 目前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存在明显的延误,造成延误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甚至一些医护人员对脑卒中知识缺乏,尤其对脑卒中的症状、体征、危险因素及治疗紧迫性认识不足.

  •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误现状及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作者:丁四清;陶新陆;肖美莲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院前延误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AMI的院前延误.方法 通过查阅出院病历和电话回访的方法回顾性调查59例AMI患者院前延误情况.结果 59例AMI患者院前延误1~72 h,中位时间6.5 h,院前延误率57.6%(34/59);年龄≥65岁、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既往无冠心痛史者院前延误率显著高于年龄<65岁、男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有冠心病史者(P<0.05,P<0.01).结论 AMI患者院前延误问题严重,应加强社区人群冠心病知识教育,尤其是高龄女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以改善AMI患者院前延误情况.提高救治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治院前延误的相关因素

    作者:桑园园;石虎伟;杨承健;韩志君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前延误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因AMI就诊的患者240例,年龄18~89岁.收集并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临床资料(发病情况、就诊经过、来院方式、既往史等)等信息,通过半封闭式调查患者求医延迟及首次医疗接触选择倾向性的主观原因.结果:在240例患者中,32.92%发生院前延误,7.9%就诊院前时间超过24 h.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典型症状、归因错误、糖尿病及未呼叫急诊医疗(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是院前延误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典型症状、糖尿病病史是发生归因错误的危险因素.结论:AMI患者对症状分析错误属常见现象,典型症状有助于患者进行正确归因,降低院前延误的风险.EMS是AMI患者佳转运方式,可缩短患者就诊院前时间.

  • 胸痛中心网络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魏中原;梁鸿光;邓志元;欧英豪

    目的:研究胸痛中心网络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延迟影响因素,为降低延误时间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延迟的原因,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延误因素.结果:年龄、糖尿病、发病时机、居住地区、需行PCI手术作为院前治疗延误时间>6h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减少对高龄、患有糖尿病、居住在农村患者的抢救流程,同时积极认证胸痛中心,减少需PCI手术的患者转运时间.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剑峰;薛书峰;张守彦;金军;冯青俐;邱春光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75岁)和对照患者(≤75岁)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及急诊科的STEMI 患者400例。所有入选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即高龄组(>75岁)和对照组(≤75岁)。询问并记录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龄组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小于6 h 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组患者院内,出院后30 d 及半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患者接受积极治疗者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对年龄相关的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担心。

  • 脑卒中相关症状与院前延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琳;王志强;肖莉;彭芳;王庆松

    目的 探索脑卒中相关症状的识别及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延迟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53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采集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院前延迟相关因素.结果 91例(16.88%)患者在症状发生后早期(≤3.5h)到达医院就诊,其中下肢无力识别率高(84.64%),面瘫识别率低(13.30%);恶心呕吐(OR=13.364,P<0.001)和就医决定时间>60min(OR=181.945,P<0.001)是延迟就诊的独立危险因素;家人识别症状(OR=0.091,P<o.001)及上肢无力(OR=0.268,P=0.005)与早期就诊密切相关.结论 脑卒中相关症状与院前延迟密切相关,应加强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对卒中相关症状的识别率.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