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胰管结石的诊治价值

    作者:郝立校;龚彪;别里克

    胰管结石常并发于慢性胰腺炎.随着对慢性胰腺炎认知程度提高,我国慢性胰腺炎的发现率逐年提高,胰管结石患者也日益多见,在慢性胰腺炎中的发生率高达30%.慢性胰腺炎在西方国家的发生率为0.010%~0.015%,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南印度)的发生率高达0.114%~0.200%.

  • ERCP发展历史回顾与应用现状

    作者:麻树人

    目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治方法,在其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内镜专家的智慧和汗水.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于充分认识我国ERCP的应用现状,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全身麻醉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气道管理

    作者:朱康丽;王东春;刘宇;武晓丽;季怀禹;丁丽楠;李悦

    背景全身麻醉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中气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目前有多种通气方式可供选择,但麻醉医生对于适合方式的选择仍存在分歧.目的 对目前ERCP术中应用的几种通气方式进行综述.内容在全身麻醉的ERCP术中,良好的通气是预防或缓解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可供选择的通气方式包括鼻导管、鼻咽通气道、内镜面罩、气管内插管、喉罩、喉胃管与Pennine牙垫等.其中,鼻咽通气道易于实施,且当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能够及时调整,而气管内插管更适合于反流误吸风险高的患者.趋向全身麻醉下ERCP术中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之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在获取基本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的问诊以指导选择.

  • 全凭静脉麻醉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

    作者:游凯;罗艳

    目的 筛选全凭静脉麻醉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瑞金医院2016年7月18日至8月31日全凭静脉麻醉下行ERCP的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岁,ASA Ⅰ~Ⅲ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随访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下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有33例(36.7%)患者发生恶心.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3.73,95%CI 1.36~10.27)、有PONV/晕动症史(OR=4.39,95%CI 1.40~13.76)、术后3 h血淀粉酶>3倍正常值(OR=5.22,95%CI 1.30~20.95)是全凭静脉麻醉下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有PONV/晕动症史、术后3 h血淀粉酶>3倍正常值是全凭静脉麻醉下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丙泊酚联合地佐辛在日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侯明;郭蕾;毕严斌;王月兰

    目的:分析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用于日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行 ERCP 患者566例,男292例,女274例,年龄40~70岁,体重40~85 kg,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组(F 组)和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组(D 组),每组283例。F 组先给予芬太尼100μg,D 组给予地佐辛5 mg,3 min 后两组均给予丙泊酚2 mg/kg,术中调整丙泊酚用量在3~5 mg·kg-1·h-1,维持 BIS 值在50~55。记录患者丙泊酚总用量、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呃逆、呛咳、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统计术后48 h 内患者出院情况。结果 D组苏醒时间(5.1±1.1)min 明显短于 F 组(5.6±2.5)min (P <0.05);D 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4%和0%)明显低于 F 组(9%和1%)(P <0.05);术后48 h 内 D 组出院率(30%)明显高于 F组(18%)(P <0.05)。结论丙泊酚2 mg/kg 联合地佐辛5 mg/kg 应用于 ERCP 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缪林;李全朋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消化内镜高级诊疗技术之一,自应用于临床以来,经历了从诊断到治疗的艰辛历程.在短短几十年中ERCP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平台.在微创医学及消化内镜迅速发展的前提下,ERCP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渐趋完善和成熟,使内镜的介入技术进入一个精准治疗的时代.

  • 胆总管塑料支架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难取结石78例应用

    作者:贾殿萍;王翔

    目的:评价胆总管塑料支架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难取性胆总管结石中应用效果。方法:胆总管结石78例因ERCP取石困难而置入胆总管塑料支架,3个月后复行ERCP取石治疗,评价再次取石的效果。结果:3个月后拔除胆总管塑料支架并再次行ERCP发现,A组结石缩小至8~43mm,平均18.4mm。B组结石缩小至5~14mm,平均10.2mm。扩张乳头碎石处理后成功取出结石72例(92.3%)。未能成功取石6例,再次置入胆总管塑料支架,3个月后再次行ERCP治疗后均取石成功。多发性结石较前减少28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难取性结石置入胆总管塑料支架3个月后再行ERCP术,风险明显下降,并发症明显减少,操作难度相对减小。

  • 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徐莹;王蓓;余琼

    目的:总结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136例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出现高淀粉酶血症患者31例从性别、吸烟饮酒史、十二指肠乳头憩室、胆管下段狭窄、结石、三酰甘油、体质量指数、胆总管扩张、总胆红素、胆囊切除史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采用Logo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ERCP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22.79%,治疗性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单影响因素有女性(x2=8.356,P=0.023)、饮酒史(x22 =7.815,P=0.014)、胆总管狭窄(x2=6.931,P=0.016)、单发结石(x2=9.467,P=0.014)、十二指肠乳头憩室(x22=8.624,P=0.031)、三酰甘油(x2=8.578,P=0.027),而和吸烟史、胆管扩张、多发结石、胆囊切除史、年龄、总胆红素、体质量指数无关(均P>0.05);经Logostic回归分析,治疗性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多影响因素有女性(OR=8.467,P=0.009)、饮酒史(OR=7.135,P=0.021)、胆总管狭窄(OR=5.894,P=0.018)、十二指肠乳头憩室(OR=6.723,P=0.019)、三酰甘油(OR=5.678,P=0.011),而和单发结石无关(OR =2.157,P=0.068).结论:治疗性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影响因素有女性、饮酒史、胆总管狭窄、十二指肠乳头憩室、三酰甘油,在临床上要加强防治,以阻止病情进展.

  • 困难ERCP中几种插管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磊;朱晓艳

    目的:探讨对常规插管困难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病例采用的几种特殊插管方法在操作难度、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插管成功率上的差异.方法:将92例ERCP术中常规插管困难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插管方法分为胰管导丝占据插管法、经胰管预切开法、标准弓状刀预切开法3组.分别记录3组操作时术者对操作难易度的感觉评分,插入目标胆管用时,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情况及插管成功率.结果:操作难度上,胰管导丝占据插管法小于经胰管预切开法,经胰管预切开法小于标准弓状刀预切开法,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用时上,胰管导丝占据插管法小于经胰管预切开法,经胰管预切开法小于标准弓状刀预切开法,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发生率3组间无差异(P>0.05);3组间插管成功率也无差异(P>0.05).结论:ERCP操作中以胆总管为目标胆管进行插管,常规插管困难时,胰管导丝占据插管法简单、实用、快速,经胰管或用标准弓状刀预切开也不失为较好的方法,3种方法具有相同的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相同.

  • 儿童胆胰疾病ERCP术146例的术后护理

    作者:沈绚丽;楼立兰;杨建锋

    总结146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儿童胆胰疾病的术后护理.术后护理重点为做好病情观察、饮食、合理用药及心理疏导等一般护理,重视鼻胆管的护理,加强胆道出血、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同时做好出院指导.146例患儿手术成功,明确诊断后经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后I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大结石

    作者:周中成;费发明;陈静;沈亦钰;陈徐艰

    目的 探讨经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鼻胆管引流(ENBD)后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后I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大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5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大结石ENBD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并I期缝合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出血、胆瘘及胆道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7d出院.结论 腹腔镜联合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大结石胆总管切开I期缝合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256例ERCP治疗胆石症伴胆管炎患者的胆汁培养临床分析

    作者:林冠斌;褚魏巍;励辉辉;陆静静;李访贤

    目的 了解胆管炎患者胆汁菌群分布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探讨相关因素与胆汁培养结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汁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收集各种可能会影响培养结果的各项指标.结果 256例患者中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结果为166例,共培养出1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29例(70.9%),革兰阳性菌(26.9%),真菌4株(2.2%);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23.63%),肠球菌(15.93%),肺炎克雷伯菌(9.89%).药敏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敏感性好,对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高;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无耐药,对庆大霉素等耐药率高.老年组、既往有胆管外科手术史组、黄疸、C反应蛋白(CRP)及糖链抗原19-9(CA19-9)有明显异常组的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较相对应组均明显升高(分别为77.2%vs52.1%、83.9%vs48.8、84.1%vs50.5%、78.6%vs34.3%、88.8%VS52.7%).结论 治疗胆管感染应动态监测菌群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老年人、既往有胆管外科手术史组、黄疸、CRP及CA19-9有明显异常的患者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较高.

  • 舒适护理在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巧红

    胆道和胰腺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则是胆胰疾病有效的诊断手段,同时也是胆胰疾病内镜下介入治疗的基础,相比于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1].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且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性疾病,对创伤性手术耐受性较差,因此围手术期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和病死率[2].

  • 内镜在诊治肝胆手术后胆漏中的应用

    作者:徐建光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内镜下诊治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内镜诊治的肝胆手术后胆漏病例,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是否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和胆管结石取出术等,终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经内镜处理后腹痛缓解,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引流量均显著减少50%以上,均予1~3周内漏口闭合并拔除鼻胆管.结论 经内镜诊治肝胆手术后胆漏,其操作简单、快捷、行之有效.

  • ERCP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作者:汤厚阔;全竹富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ERCP/EST联合LC方法治疗的4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ERCP/EST手术成功率97.5%(39/40),l例插管失败,LC手术成功率97.4%(38/39),1例中转开腹手术,8例(20.5%)患者ERCP/EST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无出血、胆瘘、十二指肠瘘、胆管损伤及胆道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61.5%(24/39)患者ERCP/EST术后2~5天行LC术,38.5%(15/39)患者ERCP/EST术后6~14天行LC术,前者在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ERCP/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ERCP术后尽早施行LC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峻松;叶大文;李博;顾恒;余同辉;王昌兵;侯金华;解放军第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采用ERCP联合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93.3%(28/30),胆总管结石残留率3.5%(1/28).十二指肠乳头出血6.7%(2/30),ERCP术后胰腺炎16.7%(5/30).LC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78.1±20.5)min,平均住院时间(11±3)d.结论:ERCP联合LC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作者:金树;孔德润

    目的 研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线索.方法 收集我院1987~2000年间经胆道造影术确诊的8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例,其中男女各4例,平均诊断年龄46岁,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时的平均病程3.7年,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结果.结果 阻塞性黄疸、体重减轻、搔痒是其主要就诊原因,大部分病人同时存在一种以上症状,生化指标以碱性磷酸酶升高敏感.影像学表现为胆管轻度扩张、管壁粗糙、胆结石.结论 硬化性胆管炎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对可疑病例应及时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 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人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作者:王利兵

    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以及治疗器械的更新,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老年胆胰疾病尤其能体现其内镜下微创的优越性。笔者对年龄>70岁的5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治疗性ERCP,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异丙酚用量的影响

    作者:蒋俊丹;陈晓影

    目的 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应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异丙酚的用量.方法 选择拟行ERCP和/或取石术的老年患者66例,年龄64~81岁,ASAⅠ~Ⅱ级,按数字表随机法分为3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各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D1、D2组右美托咪定用量分别为0.5、1.0 μg/kg(稀释成20 mL),对照组生理盐水20 mL,均在麻醉前静脉泵注,输注时间10 min;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BIS,术中调整异丙酚用量以维持BIS值在45~55.记录麻醉前(T1)、右美托咪定输注结束时(T2)、麻醉诱导结束时(T3)、气管插管时(T4)、乳头肌切开取石时(T5)、术毕(T6)、清醒拔管时(T7)的BIS值和生命体征,记录异丙酚用量,手术操作和拔管时间,记录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情况,记录术后镇静情况和术后谵妄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1、D2组在T2、T3时点BIS值降低(P<0.05);D1组异丙酚用量减少、术后谵妄发生率低;D2组异丙酚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延长,阿托品使用率增加(P<0.05).与D1组比较,D2组异丙酚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延长,阿托品使用率增加(P<0.05),术后镇静评分高.结论 在BIS监测下,0.5、1.0μg/kg右美托咪定预注分别减少老年患者ERCP术中异丙酚用量约20%和25%;但1.0 μg/kg右美托咪定可致术中心率降低、苏醒时间延长及术后过度镇静.

  • ERCP与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低位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效果比较

    作者:袁书堂

    目的 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低位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3例低位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n=62)和对照组(n=61).治疗组行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对照组行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观察2组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分别为95.16%、93.55%,均高于对照组的83.61%、8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84%,低于对照组的2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低位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效果.

108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