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洁;张喜梅

    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的应用对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斑裂孔形成的双稳态假说对玻璃体黄斑牵拉导致裂孔两侧形态学变化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玻璃体切割术中内界膜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如内界膜瓣翻转技术、保留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自体内界膜移植术等使IMH的治疗方法多样化、成熟化,而目前药物玻璃体溶解术,尤其是重组微纤溶酶Ocriplasmin的应用对IMH的预防及治疗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就IMH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微视野检查评估黄斑裂孔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视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曾仪;齐越;刘武

    近年来内界膜剥除术在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在提高黄斑裂孔手术愈合率中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但这种操作是否会带来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值得商榷.因此,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评估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微视野计(microperimeter)作为评估黄斑功能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能够良好检测黄斑区视网膜的功能.本综述总结黄斑裂孔术后利用微视野检查评估内界膜剥除对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影响,认为内界膜剥除术对视网膜功能有一定影响,既有机械损伤因素,也有染色剂毒性因素.并比较了微视野检查与其他视网膜视功能检查之间的区别,认为微视野与其他视网膜功能检查各有优缺点.第三代微视野计(MP-3)的问世将为微视野技术未来的应用带来前景.

  • 内界膜剥除术在眼底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洁;张喜梅;马涛

    内界膜位于视网膜和玻璃体之间,在眼底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二十年,内界膜剥除术已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治疗中,如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糖尿病黄斑水肿、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内界膜瓣翻转技术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的出现,使内界膜剥除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而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内界膜剥除后视网膜的改变也越来越被关注.本文对内界膜剥除术的发展、改进、应用及术后视网膜的改变作一综述.

  • 超大范围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孔的效果

    作者:张沧霞

    目的 评价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大范围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发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孔7例(7眼)的临床资料.均行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前和术中确诊的5例(5眼)联合一期超大范围内界膜剥除术,术后确诊的2例(2眼)二期行超大范围内界膜剥除术.随访3~6个月,长24个月.结果 视网膜复位率100%,黄斑孔闭合率100%.术后视力均提高.结论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大范围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孔疗效良好.

  • 后极部玻切微量气体填充治疗黄斑孔效果观察

    作者:钱诚;万光明;梁申芝;郑玉宝;刘舒静

    目的 观察后极部局限性玻璃体切除术微量气体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行特发性黄斑孔手术40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为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后极部局限性25 G玻璃体切除术,无染色状态下剥除黄斑区内界膜,玻璃体腔内微量(0.3~0.4 ml)全氟丙烷(C3F8)填充,术后保持面向下体位2周.观察视力、眼压及黄斑区结构.结果 术中无医源性裂孔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黄斑孔闭合者37只眼(92.50%),视力提高者35只眼(87.50%).术前视力(logMAR)平均为0.90±0.46,术后视力提高至0.62±0.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5,P=0.001).结论 后极部局限性玻璃体切除术微量惰性气体填充可有效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且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

  • 内界膜剥除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观察

    作者:李秀娟;关微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顽固性黄斑水肿80例(80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1周后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B组:在A组手术基础上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和眼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时,B组的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46 ±0.23,优于A组的0.54 ±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0);两组术后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0).末次随访时,B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256.32±52.65) μm,低于A组的(271.65±56.72)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4,P=0.004).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区厚度较术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00).结论 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能明显提高手术的效果.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及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孔

    作者:林会儒;肖静

    目的 探讨黄斑区内界膜环形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治疗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52例(52只眼)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直径>500 μm)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行常规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B组(27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并内界膜移植术.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视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30),两组黄斑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0,P=0.047),两组椭圆体区缺损直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0,P=0.01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及移植可提高巨大特发性黄斑孔闭合率,改善视功能.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裂孔临床分析

    作者:张沧霞

    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 对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裂孔患者8例(8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行23G/25G玻璃体切割术,围手术期予自拟利水明目组方、糖明组方口服.随访2~24个月.结果 术前诊断2例,术中诊断3例,术中疑诊术后确诊1例,术后1个月诊断2例,行超大范围内界膜剥除术7例.视网膜复位率100.0%(8/8),黄斑裂孔闭合率87.5%(7/8).术后视力提高7只眼,不变1只眼.结论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裂孔安全有效,围手术期中药辨证应用可促进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水肿吸收,对术前诊断、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 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水肿的对比分析

    作者:彭永奎;刘新玲;许英杰

    目的 对比分析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32例(共38眼)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眼.对照组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行内界膜剥除术.比较2组术后6个月时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佳矫正视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且观察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减少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水肿,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云鹏;李丹丹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9例(52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术眼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函数的1~2环P1波反应密度情况,同时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眼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P<0.01),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眼术后mfERG一阶函数的1环、2环P1波反应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手术过程中未发生医源性裂孔、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能有效促进裂孔愈合及视力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20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刘振通;秦虹

    目的 比较20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78例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38眼)行20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40例(40眼)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眼痛、炎症、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和第3个月眼压,将佳矫正视力转化为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行20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组和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7.32 ± 17.63)min和(83.42 ± 14.34)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G玻切治疗组患者和25G玻切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5/38)和2.5%(1/4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25G玻切治疗组logMAR视力高于20G玻切治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25G玻切治疗组眼压数值明显高于20G玻切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0G玻切治疗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26眼(68.4%),25G玻切治疗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29眼(7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都能使黄斑裂孔达到解剖学闭合和视力恢复,但25G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更有效的维持眼内压,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作者:苏小璐;陈玮;刘利娟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治疗IMH患者34例(36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术后IMH的闭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及随访.结果 34例患者36眼均成功剥除内界膜.随访3-10个月显示,34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裂孔直径缩小未闭合,1眼裂孔直径扩大.36眼中28眼视力提高,30眼视物变形等症状改善.同玻璃体腔填充5%-16%全氟丙烷比较,填充空气对IMH的愈合同样有较高的成功率.术中剥除内界膜后6眼黄斑区出现少量点状出血,随访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可有效封闭IMH,改善患者视力,效果佳.

  • 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

    作者:曹维;肖博;王莹;楚艳华;李岩;韩泉洪

    目的 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组术中行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术后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MH闭合形态及椭圆体区闭合率等指标.结果 A组术后BCVA为(0.50 ±0.07) logMAR,明显好于B组(0.91 ±0.12) 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6,P=0.002);A组裂孔闭合率为94.1%(16/17),B组闭合率为70.6%(1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A组U型闭合8例,V型闭合7例,W型闭合1例;B组U型闭合4例,V型闭合8例,W型闭合0例;A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29.4%,B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4).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瓣术可提高MH患者术后BCVA和裂孔闭合率,使U型闭合增加,提高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率,是治疗M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非俯卧位以及大范围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观察

    作者:俞颂平;应佳;蓝淑琴;陈战巧

    目的 探讨大范围内界膜剥除联合体积分数16%全氟丙烷(C3F8)玻璃体腔填充术后不采用俯卧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63例(63眼)黄斑裂孔患者,所有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均由同一位手术医师完成,手术采取大范围内界膜剥除、体积分数16%C3F8玻璃体腔填充以及术后不采用俯卧位.手术方式均采用23 G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缓慢注射吲哚青绿(用50g· L-1葡萄糖溶液稀释成0.08 g·L-1)染色内界膜约l min,内界膜剥除至血管弓附近(直径约8000 μm),气-液交换,5 min后进行气体与体积分数16% C3F8交换.术后患者保持阅读住3~5d,随访6个月.结果 63例(63眼)患者中8例8眼为复发性裂孔(12.70%),距离前次手术1 ~3(1.3±2.1)a;20例(31.75%)2期,21例(33.33%)3期,22例(34.92%)4期.所有裂孔直径为(517.63±258.27) μm,其中4例裂孔直径超过1000 μm.术前佳矫正视力为0.16 ±0.18,术后为0.27 ±0.15.单纯裂孔封闭率100%,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范围内界膜剥除+体积分数16% C3F8玻璃体腔填充及术后非俯卧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较以往的玻璃体腔气体填充以及俯卧位的治疗方式更加方便且有效.

  •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刚;马英慧;贾万程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6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患者32例(联合光凝组),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32例(联合剥除组),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末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联合光凝组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59.4%,联合剥除组复位率为8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但联合剥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联合光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光凝组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轻度出血、继发性青光眼等,联合剥除组为术中轻度视网膜损伤、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等.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好于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光凝.

  • 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剥除对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何情依;解正高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指不明原因的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内界膜剥除(ILMP)能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作用,从而提高裂孔闭合率,降低复发率,故成为黄斑裂孔手术的主流术式.但ILMP是否会造成视网膜损伤及术中所用染色剂对视网膜是否有毒性作用尚有争议,研究发现ILMP术后可引起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弓形水肿、晚期神经纤维层分离和视网膜各层厚度改变,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变薄,以及中心凹向视盘移位、黄斑中心无血管区缩小、视网膜敏感度降低及电生理改变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 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分析

    作者:韩玉灵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CVA、CM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良好转归,但仍需进一步分析探讨方可得出确切结论.

  • 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3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作者:李海威

    目的:探讨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8年4月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均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统计本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眼压、佳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本组眼压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增高(P<0.05);本组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裂孔,仅1例发生玻璃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结论:联合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予以治疗,可避免影响其眼压,能有效提高患者佳矫正视力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 内界膜剥除术并发症的研究

    作者:覃玲;张明

    内界膜剥除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如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黄斑水肿、外伤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劈裂、视盘小凹等的治疗中,尤其是黄斑部疾病.由于对内界膜的生理功能的重视,目前对于上述疾病玻璃体切除术中内界膜是否剥除、剥除的面积及方式等仍然存在争议.已有文献报道内界膜剥除主要并发症有:对内层视网膜结构的影响,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影响,对视网膜电活动的影响,染色剂潜在的视网膜毒性,黄斑区解剖结构的改变,视野改变和对视力的潜在损害.因此,该文对黄斑裂孔及黄斑前膜手术治疗中内界膜剥除术的并发症进行综述.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疗效

    作者:邓春梅;艾明;江双红;郑文敏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与 PPV 联合内界膜剥离术(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伴或不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3例36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15眼行玻璃体切除术(不剥离内界膜);Ⅱ组21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术中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如行硅油填充、C3 F8填充、光凝、冷凝等。术后随访3~12mo,以术后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Ⅰ组15眼术后佳矫正视力( LogMAR )较术前平均提高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7);Ⅱ组术后佳矫正视力( LogMAR )较术前平均提高0 .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3,P=0.000);两组间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3, P=0.006)。Ⅰ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46.67%;Ⅱ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85 .71%;比较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5)。Ⅰ组视网膜终复位率91 .67%。Ⅱ组视网膜终复位率94 .73%,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6,P=0.418)。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和术后视力,但对于视网膜的复位率较不剥膜者无明显区别。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