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匐行疹一例

    作者:马雪婷;李若虹;宋佩华;白彦萍;郑占才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主因双侧臀部及左足散在皮损2月余、加重3 d,于2012年12月21日就诊。患者2个月余前曾去泰国旅游,在海边游泳,回国1周后于双侧臀部及左足部出现红色皮损,绿豆至豌豆大小,伴瘙痒,夜间瘙痒加重,并伴灼热、疼痛。曾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皮损略有好转;3d前患者双侧臀部及左足部皮损增多,瘙痒加重。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无胸闷、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睡眠及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患者既往体健,曾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臀部不对称散在分布蚕豆大小红色斑丘疹或略隆起皮面的红色结节,形状不规则,部分呈条索状,伴少许脱屑,个别皮损表面有抓搔、破溃(图1a);左足跖及足缘皮肤水肿性红斑,凸出皮面,蜿蜒迂曲呈条索状(图1b)。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98×109/L[正常值(4.0~1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34.4%(50%~70%),嗜酸粒细胞百分数19.6%(0.5%~5.0%),嗜酸粒细胞总数1.17 ;×109/L[(0.02~0.5)×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1210×106/L[(50~300)×106/L],单核细胞百分率9.5%(3%~8%)。血生化、凝血功能、尿、粪常规、B超、胸部X线片等检查未见异常。左足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增生,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侵入表皮,局灶海绵水肿及小水疱形成,疱内有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的微脓肿,其周围少量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灶性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红细胞外溢,真皮层血管周围及附属器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图2a-2c)。诊断:匐行疹。治疗:阿苯达唑片200 mg,每日2次口服,连服7d。1周后患者皮损及瘙痒消退,仅遗留色素沉着斑(图3)。

    关键词: 匐行疹 寄生虫病
  • 第46例 发热-匐行疹-上臂水肿性疼痛性红斑块

    作者:李东明;陈庆江;陈学荣;周劲松;许炽熛;Nawa Y;Paron D;李世荫

    [编者按] 颚口线虫病在我国尚属少见.棘颚口线虫偶尔寄生于人体.该虫致病部位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受累部位可间歇性出现移行性肿块,常伴有局部水肿、疼痛,虫体移行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如虫体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可形成以虫体为中心的脓肿及隧道样损害.该虫较易侵入眼、脑,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地区首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该病例提示:(1)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该病进行了解.(2)临床遇有可疑表现者,尤其有生食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并做进一步检查(例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等),能在病损部位查见虫体者即可以确诊.皮内实验和血清学试验亦可做辅助诊断.(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喜食烧、烤、涮或生食各种动物的人群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病人亦有增多趋势,本病正是诸多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 匐行疹一例

    作者:魏熙;魏影非

    匐行疹是一种皮肤寄生虫病,特征为皮肤的线状损害,伴有局部瘙痒.本文通过对1例匐行疹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的发病特点,根据其临床特点做出正确诊断成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继而治愈该病的关键.

  • 匐行疹1例

    作者:李利

    患儿男,5岁.头部、颈部及躯干部皮疹伴瘙痒15 d,于2003年8月17日至我院就诊.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于后枕部出现一黄豆大红色斑疹,自觉瘙痒,影响睡眠,皮疹每日向前移行数厘米,就诊时已至右背部,无发热等伴随症状.患儿足月顺产,正常接种,家居牧区.

    关键词: 匐行疹
  • 胸腹部匐行疹2例

    作者:马东来;冯景春;王宝玺

    匐行疹又名幼虫移行疹,系由动物钩虫,特别是狗、猫的巴西钩虫的感染性蚴所致,我国常发生在温暖的沿海地区,发病多因食入生鱼肉或与带虫的猫、狗接触引起.皮损多见于手足等皮肤露出部位,发生于胸腹部的病例较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 幼儿疥疮误诊1例

    作者:王国颖

    男,2岁,因全身泛发丘疹、疱疹伴有瘙痒半年余,加重1周,于2004年2月16日来诊.半年前患儿父母见其面颈、躯干部散在丘疹及抓痕,以夜间啼哭搔抓更甚,遂去当地卫生院诊为湿疹,曾多次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效果不佳.近1周来因症状加重而来诊.查体可见全身泛发丘疹、丘疱疹、小脓疱、抓痕,亦见少量结节及糜烂、渗出、结痂等多形性皮损.在给患儿查体时发现其母双手指缝、腕部有浅表线状匐行疹、丘疱疹、抓痕,自述剧痒,夜间尤甚,误以为过敏,未行诊治.追问患儿父亲,表现与其母相同.当即于母子指缝处取标本镜检,镜下查见疥虫与虫卵.

  • 匐行疹误诊1例分析

    作者:张宝民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左侧背部红斑、丘疹伴瘙痒2个月余,于2009年9月中旬来本院皮肤科就诊.2个月前始先感背部刺痛,似被蚊虫叮咬,数日后局部瘙痒并且出现花生米大红色丘疹,皮疹有位移现象,或数日不动,或一日内移行3~5 cm,在背部皮面20~30 cm2的范围内迂曲移行.

  • 匐行疹6例分析报告

    作者:郭辉;梁雪冰;任晓红;刘广果

    匐行疹又称皮肤游走性幼虫病,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多见,而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冬季很少见.我科自1999年1月至4月共发现6例病人,报告如下.

  • 颜面部匐行疹1例报告

    作者:杨天秀;刘淮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称幼虫移行疹(Larva mograns),是指一些寄生蠕虫的幼虫和寄生蝇蛆侵入人体在皮肤内掘穴而形成的曲折的游走性皮肤损害,常累及足臀生殖器和手.我们近期碰到一例发生于颜面部的病例,较为罕见,报告如下:

  • 匐行疹1例

    作者:于倩;曹文秀;毕新岭;顾军

    患者女,54岁.右胸部条索状皮疹伴瘙痒3个月.查体:右侧胸部锁骨下方见一条索状皮疹,略隆起于皮面,暗红色,经胸前由左侧锁骨下方向上蔓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28.9%,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45×109/L.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匐行疹.予阿苯达唑片400mg口服,1次/d,lOd后皮疹消退.

    关键词: 匐行疹 幼虫移行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