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对初诊糖代谢异常伴腹型肥胖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淼;郭毅飞;时立新;吴丹荣;张松;胡颖;徐毅;林巧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对初诊糖代谢异常伴腹型肥胖患者血清ghrelin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初诊糖代谢异常(包括糖耐量减低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伴腹型肥胖患者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n=20)和吡格列酮组(n=19).二甲双胍组男5例,女15例,年龄(51±9)岁,予二甲双胍1500 mg/d干预.吡格列酮组3例男性患者因出现浮肿、瘙痒退出,余下5例,女11例,年龄(53±7)岁,予吡格列酮30 mg/d治疗.所有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体重、OGTT5点血糖、胰岛素和ghrelin等变化.以t检验和秩和检验、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吡格列酮组治疗后OGTT 5点(空腹、0.5、1.0、2.0、3.0h)ghrelin水平依次为(1069±467)、(898±407)、(812±371)、(705±328)和(1059±606) ng/L,均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905±449)、(688±378)、(614±358)、(572±334)和(720±403) ng/L,Z值分别为-2.354 ~-3.351,均P<0.05].(2)二甲双胍组治疗后OGTT 5点ghrelin水平依次为(882±429)、( 682±262)、(609±259)、(576±234)和(734±267) ng/L,比治疗前[(731±241)、(642±208)、(525±195)、(462±146)、(611±267) ng/L]升高,但仅有空腹、OGTT后2.0、3.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0.5、1.0和3.0 h ghrelin水平均低于吡格列酮组(Z=-2.012、-2.006、-2.226,均P<0.05).结论 与吡格列酮相比,二甲双胍治疗使体重降低的同时仅有部分时点血ghrelin水平升高,这可能是二甲双胍控制体重较好的原因之一.

  •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杨慧霞;张眉花;孙伟杰;赵怿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期糖耐量低减(GIGT)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04年2月至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其中GDM 85例(GDM组)、GIGT 63例(GIGT组)]和125例糖代谢正常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 (1)GDM组及GIGT组孕妇平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确诊前孕妇平均每周体重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GDM组及GIGT组孕妇每日主食及水果摄入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GDM组与GI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DM组、GIGT组及对照组糖尿病遗传家族史发生率分别为42.4%、 36.5%及19.2%;孕前月经不调发生率分别为16.5%、23.8%及6.4%;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生率分别为5.9%、3.2%及0;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发生率分别为15.3%、 17.4%及7.2%.GDM组及GIGT组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月经不调、孕前体重指数、确诊前孕妇平均体重增加、自然流产史、VVC均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结论孕妇年龄、月经不调、自然流产史、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快、VVC,为GDM和GIGT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PCOS、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对GDM发病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独立高危因素.

  •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方法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吴连方;刘冬岩;黄醒华;祖秀松;杨敏;刘维靖;衡宗华;迟心左;贾晓芳;胡敏华

    目的探讨随机血糖测定用于妊娠期糖尿病(GDM) 筛查的可行性. 方法检测1 038例妊娠24~32周孕妇的随机血糖, 随后立即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不控制饮食3 d后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4项检测值中≥2项异常,即诊断为GDM,1项异常或2 h血糖为6.7~9.1 mmoL/L(120~164 mg/dl)则诊断为糖耐量低减(IGT). 结果 (1) 948例完成了上述系列检测,诊断GDM 42例(4.4%)(GDM组),IGT 372例(39.2%)(IGT组),血糖正常534例(正常组).(2)正常组不同时间(空腹和餐后1 h、2 h、3 h内)测得的随机血糖均有差异;GCT除餐后1 h血糖高于空腹外,其余不同餐后时间比较均无差异;随机血糖和GCT检测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选择随机血糖≥6.4 mmol/L(115 mg/dl)为切点,诊断IGT的灵敏度为50.0%,特异性为67.7%,与选择GCT≥7.8 mmol/L(140 mg/dl)为切点的灵敏度为51.1%,特异性为71.2%相接近;GDM以≥6.4 mmoL/L (115 mg/dl)为切点,诊断GDM的灵敏度远远高于IGT,可达80.0%,特异性为61.2%.(4)选择GCT≥8.3 mmol/L(150 mg/dl)为切点,与现用的≥7.8 mmol/L 比较,灵敏度下降2.0%,但特异性提高10.0%以上. 结论 (1)随机血糖测定作为GDM的筛查方法目前尚不能代替 GCT,但可作为补充方法重复使用,能提高其诊断的灵敏度,且方便于孕妇和医生.(2)现行GCT如以血糖≥8.3 mmol/L (150 mg/dl)为切点,可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大大减少OGTT的检测人群,减轻孕妇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 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损与胰岛素抵抗

    作者:徐先明;谢毅;江明礼;李林霞

    目的探讨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est,IGT)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5月至1999年8月在上海市11家医院产前检查,且葡萄糖耐量试验四项结果中有一项异常的孕妇93例,随机选取无糖耐量受损的孕妇179例,同时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及胰岛分泌功能指数,比较两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分泌功能指数(IFI)、空腹血糖(PGO)、空腹胰岛素水平(INO)、血糖曲线下面积(SAUC)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AUC)的差异.结果葡萄糖耐量受损的IGT组与正常组PGO、IS0、SAUC、IAUC、及ISI分别为(5.1±1.0)mmol/L和(4.3±0.4)mmol/L、(142±77)pmol/L和(114±40)pmol/L、(23±4)mmol/L和(18±3)mmol/L、(1186±437)pmol/L和(1058±407)pmol/L、及30±20和22±2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IGT组与正常组IFI分别为28±14和26±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IGT的病因之一.

  • 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评价

    作者:杨慧霞;时春艳;赵怿;董悦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的特点,探讨OGTT 3 h血糖检测,在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和妊娠糖耐量受损(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est ,GIGT)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我院1989年1月至2002年12月647例GDM和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233例GIGT孕妇的 OGTT血糖特点,以及各点血糖在糖代谢异常孕妇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1) 647例GDM孕妇中,112例因空腹血糖明显异常被确诊为GDM;535例进行了OGTT,49.2%(263/535)的孕妇空腹血糖异常; 90.1%(482/535)的孕妇1 h血糖异常; 64.7%(359/535)的孕妇2 h血糖异常; 仅21.3%(114/535) 的孕妇3 h血糖达到异常,其中,49.1% (56/114) 伴有OGTT其它三项血糖异常,34.2%(39/114)伴有OGTT另外两项异常,19例伴有另外一项异常,即省略OGTT 3 h血糖检测,2.9%(19/647) 的GDM被漏诊为GIGT.(2)233例GIGT中,只有1.72%(4/233) 依靠 OGTT 3 h血糖异常得出诊断.(3)GDM孕妇空腹血糖达异常(≥5.8 mmol/L) 时,59.7%需要胰岛素治疗,高于空腹血糖<5.8 mmol/L需要胰岛素治疗者 (41.6%),P<0.01;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1 h血糖≥11.2 mmol/L,75.4%需要胰岛素治疗,明显高于1 h 血糖低于 11.2 mmol/L者(43%),P<0.01. 结论 (1) 减少OGTT 3 h血糖的检测,孕妇中GDM和GIGT漏诊率极低, 97.1% (628/647) 的 GDM 者和 98.2%(229/233) 的 GIGT孕妇仍能得到确诊.所以,在孕期进行OGTT时省略3 h血糖的检测是可行的;(2)确诊GDM时的空腹血糖水平与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1 h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治疗存在相关性.

  • 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并发巨大儿的相关研究

    作者:武海荣;杨慧霞;孙伟杰;魏玉梅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GIGT)并发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与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10年间,在我院分娩的634例GIGT孕妇的病例资料,其中70例并发巨大儿,按是否并发巨大儿分为两组并分析GIGT并发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与妊娠结局.结果 (1) 我院1995年至2004年GIGT总的发生率为3.09%,近五年发生率4.05%(477/11 773)明显高于前五年(1.79%,157/8739)(P<0.001).GIGT孕妇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1%,显著高于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巨大儿的发生率6.46%(1228/19 013) (P<0.001),但早产、子(癎)前期的发生与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相一致.(2)巨大儿组的孕周、分娩前孕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GIGT的确诊时间、治疗起效时间与非巨大儿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分娩前BMI是GIGT孕妇发生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巨大儿与非巨大儿组母、儿并发症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GIGT孕妇巨大儿的发生与GIGT的确诊时间及治疗时间有关,且肥胖的GIGT孕妇更易发生巨大儿.通过严格规范的产前管理,GIGT并发巨大儿组与非巨大儿组母、儿并发症相近.

  • 妊娠期糖筛查时机的探讨

    作者:吴霞;翟桂荣;黄醒华

    目的评价在不同孕周进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lucose challenge test, GCT)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est, GIGT)的筛查效果. 方法对不同孕周的2000例孕妇进行50 g GCT,异常者再做正规糖耐量试验,确诊GDM或GIGT,并比较不同孕周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的诊断效果. 结果不同孕周进行50 g糖筛不影响GDM和GIGT后诊断率,本研究GDM的发生率为4.75%(95/2000),GIGT为5.51%(103/2000).空腹进行50 g GCT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均高于餐后1 h的50 g GC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较早孕周初次进行G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GIGT和GDM.在GCT筛查推荐时期(孕24~28周)再进行一次50 g GCT,有助于提高GDM和GIGT的诊断率.对于GIGT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必要时重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诊是否发展为GDM.早期行50 g GCT组的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发生率均低于孕24~28周筛查组. 结论对于GDM和GIGT的孕妇及时诊断与及时治疗,可以降低巨大儿和剖宫产率.

  • 角膜共焦显微镜对于糖耐量异常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宏利;樊东升;王欣

    目的 通过角膜共焦显微镜(CCM)观察糖耐量异常(IGT)患者角膜神经的形态改变,量化分析和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70例IGT患者,其中30例有周围神经病变,其余40例不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另外选入年龄性别匹配的50名健康对照者,通过CCM观察所有入选者角膜上皮下神经的形态,量化分析各组间的不同.结果 IGT不伴周为神经病变者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17.1±4.9)mm/mm2与(14.0±3.8) mm/mm2],神经曲折度[(2.07 ±0.76)级与(0.88 ±0.55)级]明显增加(t=13.484、12.957,均P <0.05),神经分支密度[(53.1 ±18.8) mm/mm2与(36.2±11.5) mm/mm2]亦明显增加(t=9.369,P<0.01).而IGT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相比于健康对照组、IGT不伴周围神经病组,神经纤维长度、角膜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分支密度均明显减少,神经曲折度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代谢异常患者在未诊断糖尿病前,就已经出现角膜神经形态改变;IGT患者在未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前,就已经出现角膜神经形态改变,提示使用CCM进行角膜上皮下神经的形态结构观察对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妊娠糖尿病/妊娠糖耐量低减患者孕晚期血脂特点及其与体重的关系

    作者:刘燕萍;李宁;陈伟;李杰;刘鹏举;刘莉

    目的 了解妊娠糖尿病/妊娠糖耐量低减(GDM/GIGT)患者妊娠晚期血脂变化及其与孕期体重变化的关系.方法 100g葡萄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诊断为GDM/GIGT的孕晚期初产妇女(n=216,年龄32.084±3.85岁).记录孕前、分娩前体重,测量身高,计算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于孕29±1周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根据孕期体重增长将患者分为低于正常(<10.0kg)组、正常(10~12.5kg)组和高于正常(>12.5kg)组,分析各组间血脂指标的差异;根据孕前BMI将患者分为正常(18.5~23.0)组,消瘦(<18.5)组、超重(23.1~25.0)组和肥胖(>25)组,分析各组间血脂指标的差异;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与孕晚期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除Lp(a)外,TC、TG、HDL-c、LDL-c、ApoA1、ApoB的均值高于正常上限.多数GDM/GIGT患者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而孕期增重过高.孕前BMI各组,孕期增重各组间各血脂指标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且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与各血脂指标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初步证实GDM/GIGT患者存在与正常妊娠相似的孕晚期血脂升高现象,这种变化与孕前的BMI或孕期的体重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 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不同葡萄糖耐量血清瘦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剑;陆菊明;潘长玉;颜光涛;郝秀华

    目的:研究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等位基因与不同葡萄糖耐量中血清瘦素及其它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无亲缘关系,不同葡萄糖耐量198例北京地区汉族人的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等位基因,同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等位基因型的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而在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男性,Gln223Arg等位基因有较高的胆固醇水平[(7.26±1.95)和(5.31±1.31)mmol/L,P=0.04]和较高的收缩压[(18.8±1.2)和(17.2±1.6)kPa,P=0.03].结论: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不同葡萄糖耐量的血清瘦素无关,但与机体代谢有一定关系.

  • 中老年IGT患者13年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杨彦;田慧;李春霖;邵迎红;李剑;苗新宇;方福生;刘敏燕;闫双通;成晓玲

    目的 分析中老年IGT患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6年在我院行健康查体确诊的248例IGT患者进行为期13年的观察.每2年随访1次,进行75gOGTT,同时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谱等指标.至2009年共有97例患者完成随访.结果 97例IGT患者13年间共有72例(74.2%)转变为DM,9例(9.3%)转变为NGT,16例(16.5%)维持IGT,DM年转化率为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OGTT 2h血糖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当OGTT2h血糖>9.4mmol/L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转为糖尿病的风险稳定IGT组>不稳定IGT组>NGT组.结论 本组IGT患者DM年转化率为5.7%,13年间74.2%转变为DM.OGTT 2h血糖是预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耐量低减中的应用

    作者:杨光;李春霖

    糖耐量低减(IGT)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是发生IGT的主要原因,国际上公认的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的"金标准"为葡萄糖钳夹技术,笔者综述了葡萄糖钳夹技术在糖耐量低减中的应用.

  • 不同时点糖代谢异常孕妇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的研究

    作者:程兰;韩玉环

    目的:研究不同糖耐量状态人群胰岛素抵抗(IR)和β细胞分泌功能的区别.方法:收集孕前体质指数正常,无孕前合并症及妊娠期并发症,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阳性患者504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依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分组,计算并比较各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以及反映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大分泌功能的△PI/△PG.结果:不同时点糖代谢异常患者胰岛素释放特征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NGT)相比,葡萄糖耐量受损(GIGT)0、1、2及妊娠期糖尿病(GDM)组HOMA-IR均有不同程度增加,HOMA-β和△PI/△PG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GT3与GIGT1、G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GT0与GDM组△PI/△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患者不仅存在IR,还有β细胞功能的受损,GIGT的不同时点血糖异常者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异性,GIGT0、GIGT1与GDM相近似,GIGT3与NGT近似.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基因Pro387Leu突变与天津地区汉族不同糖耐量水平人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轶萱;樊继援;张鹏;邱明才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汉族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外显子9单核苷酸Pro387Leu多态性分布情况及其与不同糖耐量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来自天津地区的汉族327例患者分成初次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糖耐量异常(IGT)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PTP1B(Pro387Leu)多态性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别临床及生化指标.结果:本组人群中的基因突变均为杂合子突变型(PL型),未发现纯合突变型(LL型),基因型PP、PL分布情况在3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P、PL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L型明显高于PP型(P<0.05或P<0.01).结论:天津汉族人存在PTP1B基因外显子9 Pro387Leu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多态性与不同糖耐量水平人群无相关性,而与肥胖有相关性.

  • 肝硬化患者糖耐量、胰岛素及C肽的变化

    作者:吴彩兰;宋春青

    据文献报道,80%以上的肝硬化患者有糖代谢异常,表现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出现糖耐量减低、肝源性糖尿病及肝源性低血糖,前2种发生率较高[1].现将本院4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INS)、C肽释放试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 金芪降糖片与二甲双胍比较治疗糖耐量减低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妍;刘高华;杨燕;齐宝庆

    有资料显示国内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高达4.76%,每年大约有8.2%~11.6%的IGT转变为糖尿病[1].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都要经过IGT阶段,故有人把IGT者视为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或糖尿病前期.此时如果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或服用抗糖尿病药物,可以防止或延缓进展为糖尿病,甚至可以逆转.本研究选用金芪降糖片以及二甲双胍对IG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以观察其疗效.

  • 金芪降糖片干预治疗糖耐量受损的临床观察

    作者:虞芳华;章丽琼

    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指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分割点间的时期.近年来国内外用药物对IGT进行干预性治疗的报道增多,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拜唐苹等.国内用中药进行治疗IGT的报道亦日渐增多,我科近几年来用金芪降糖片取得了较好疗效.

  • 参芪地黄汤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预观察

    作者:王永峰

    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表现.我国IGT患病率为1.58%~4.67%,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急剧上升,并有低年龄化趋势[1].2002-01-2004-08,笔者采用参芪地黄汤治疗IGT 40例,并与二甲双胍治疗4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综合防治对社区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影响

    作者:潘君贤;黄燕平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综合防治联合社区行为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IGT)的优势.方法 将30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4组,均予社区行为干预,中药组75例加中药治疗,西药组75例加西药治疗,综合组75例加中药、西药综合治疗,单纯干预组75例仅予社区行为干预.4组均干预5周.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 hPG)变化,评定生活质量.结果 中药组干预后TC、2 hPG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综合组干预后BMI、FPG、2 hPG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综合组干预后TC、FPG、2 hPG低于中药组干预后(P<0.05).综合组干预后TC、FPG、2 hPG低于西药组干预后(P<0.05).综合组干预后TG、FPG、2 hPG低于单纯干预组干预后(P<0.05).综合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其他3组(P<0.05),综合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较其他3组均显著改善.结论 中西医综合防治联合社区行为干预治疗IGT,能提高患者的血糖代谢水平及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和应用前景.

  • 黄芪汤加减联合埋针疗法治疗糖耐量减低临床观察

    作者:梁静华;冯臻谛;冯胜奎;鲍树德;赵洁;王可佳

    目的 观察黄芪汤加减联合埋针疗法治疗糖耐量减低(IG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1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不加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予黄芪汤加减联合埋针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1年,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浆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2 hPG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2 h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BMI、腰围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2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及LDL-C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HDL-C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前后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BUN、UA及A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8.7%,对照组9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型糖尿病(DM)发病率1.3%,对照组8.0%,治疗组2型DM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汤加减联合埋针疗法治疗IGT,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未见肝肾功能损害,2型DM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