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与Q波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比较

    作者:齐雨青;顼志敏;王乐丰;胡大一

    目的比较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与Q波心肌梗死(Q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QMI与NQMI患者入院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Q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Q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QMI组,二组的病变类型无差异.结论NQMI的多支病率高于QMI,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 一过性病理性Q波3例

    作者:杨青;刘亚红;胡琼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47岁,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入院.高血脂、高血糖病史多年,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

    关键词: 病理性 Q波 心肌顿抑
  • 肥厚型心肌病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Q波的对比研究

    作者:颜丽;黄丽红;曲鹏

    目的:从心电图的不同Q波的特点鉴别心肌病及心肌梗死.方法: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及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的心电图特点,伴随的ST-T改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的异常Q波的时限、出现的导联、伴随ST-T改变等均与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可以简便而有效地鉴别肥厚型心肌病的Q波及心肌梗死的Q波.

  • 肥厚型心肌病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Q波的比较分析

    作者:谭贺怡

    目的 探讨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来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 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 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别,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别.结论 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相关性的比较

    作者:张铸;叶萍;陈叶芳;张寄南

    目的分析血清肌钙蛋白I(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 ST段的相关性, 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方法 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峰浓度, 检查标准18导联心电图, 统计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 病理性Q波总幅度, 大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的导联数, 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比较. 同时考虑对冠脉再灌注的影响. 结果不论再通与否, AMI(包括前壁、下壁)患者标准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总幅度、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总幅度、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 心电图V7、V8、V9导联Q波正常值的研究

    作者:黄宝晨;刘会玲;王峰;张钧;高淑梅;代天纯

    目的:探讨心电图V7、V8、V9导联Q波的正常值.方法:对1280名健康查体者,除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外,加描V7、V8、V9导联心电图.剔除其中患有或疑似患有各种心脏疾患320人,对960名入选者的V7、V8、V9导联Q波、R波由专业人员进行测量、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测得的V7、V8、V9导联Q波的正常值范围是:时间<0.04S;电压:V7≤0.15mV,V8≤0.20mV, V9≤0.25mV;Q/R:V7≤1/4,V8≤1/2,V9≤1.结论:此数值可作为V7、V8、V9导联Q波诊断的正常值参考标准.

    关键词: 心电图 Q波 正常值
  • 等价性Q波的表现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延斌;祝惠民

    病理性Q波又称为坏死性Q波,是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心电图指标.然而并非所有的心肌坏死都表现出典型的病理性Q波,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是出现一些其他不典型的变化.这些不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同样可以提示心肌坏死,与病理性Q波有着相同的意义,因此又称之为"等价性Q波"[1,2].我们系统性回顾了我院3年多来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对这种等价性Q波进行了观察.

    关键词: 心肌梗塞 Q波
  • 冠心病左主干病变致心电图改变分析

    作者:邵文革

    患者,男,72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d,加重2h入院.入院后患者呈"卧位心绞痛"发作.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病史1年.入院查体:BP 170/90mm Hg(1mm Hg=0.133kPa),无阳性体征.心电图:Ⅲ、aVF、V1病理性Q波,Ⅰ、Ⅱ、aVL、V2~V5 ST段压低,aVR、V1 ST段抬高.心肌酶:cTnI 12.7ng/ml CKMB 36.1 ng/ml.

  • 反复剧烈胸痛出现Q波性心肌梗死1例报告

    作者:王彩凤;李智莉;高鲜;苗淑珍

    1 病历报告患者,女,60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年,持续加重2h,于2001年2月13日11:00以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收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7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5 8112mmHg(2115kPa).

  • AMI早期Q波消退3例分析

    作者:高秀华;张玉宽

    心电图Q波异常是心肌坏死的表现,但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波消退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我院近年来遇到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后7~20天内Q波完全消退,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波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有Q波出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2例分析

    作者:郑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危重急症.我院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12例已有Q波出现的AMI,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延军;张瑶;李丽丽;高民;郝东侠;马牧欣;于波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进行移植ABMMNCs,不能改善伴有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 50例脑血管疾病异常Q波改变的心电图分析

    作者:王文光;白雪;王璇

    为了观察脑血管疾病异常Q波变化与脑血管疾病及其治疗的影响,对50例脑血管疾病异常Q波改变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电图"病理性Q波"改变者,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及其它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正确合理用药,辨清病理性Q波原因,切不可误诊为"心肌梗死"影响治疗,延误病情.

  • 头胸导联心电图对普通心电图单纯Ⅲ导联Q波的诊断意义

    作者:陈金明;朱晓莹;潘晓明;殷仁富;栾怡萍;李培蕾;吴宗贵

    目的探讨头胸导联心电图HL3、HO和HR3导联对普通心电图单纯Ⅲ导联异常Q波的诊断意义.方法对无下壁心肌梗死、普通心电图上单纯Ⅲ导联Q波的21例患者进行头胸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HL3、HO、HR3及HV3R~HV8R导联无一例出现Q波,HL3、HO和HR3导联QRS波多以R波为主,HV3R~HV8R亦以R波为主,有5例由左向右从rS型演变为R型.结论头胸导联对单纯Ⅲ导联上的Q波有鉴别诊断意义,是对心电图检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 急性心肌梗死Q波与肌钙蛋白Ⅰ及心脏事件关系的探讨

    作者:陈叶芳;叶萍;张铸

    作者选择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其住院期间心电图病理性Q波动态变化及肌钙蛋白Ⅰ与心脏事件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86例急性心肌梗死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男66例,女20例,年龄4381岁.梗死部位:前壁56例……

  •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作者:张超群;安丰双;郝湛军;潘德峰;夏勇;李东野;张运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肥厚型心肌病(Ⅰ型前间隔肥大14例,Ⅱ型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大18例,Ⅲ型左心室前壁或/和侧壁、后壁肥大7例,Ⅳ型心尖部肥大5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大等)发生率为93.2%.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高侧壁,具有特殊性.其它三型患者异常Q波、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无特异性.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R波、Q波和ST段演变速度的观察

    作者:王莉真

    目的 通过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 对2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R波、Q波和ST段变化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动态观察.将开始到结束的7次标测分成6个时间间隔,分别计算各个时间间隔的∑R、∑Q、和∑ST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 ∑R于胸痛发作后12 h内迅速下降;∑Q逐渐增大,24h内变化显著;∑ST 12 h内迅速下降,48 h后渐趋稳定.12例(57%)R波消失,Q波在发病后12 h内形成;另9例(43%)于24 h内形成.结论 心肌梗死后ST段抬高、R波下降和Q波形成在快速型和慢速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同.

  • 正常人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

    作者:李琦;吴志亮;陈欣;李雄;池丹;许世锋;庞德波

    目的总结正常人群中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在5395名健康体检者中,检出所有V1呈QS型的正常人,加做V3R~V6R心电图.结果V1呈QS型的正常人共54名,占全部体检人数的1%.V3R~V6R QS型发生率分别为100%、90.74%、59.26%、42.59%;Q波发生率分别为0%、9.26%、33.33%、37.04%;q波发生率分别为0%、0%、7.41%、20.37%.结论少数正常人V1可呈QS型.V1呈QS型的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出现QS、Q(q)波为正常现象.

  • 间隔性Q波

    作者:陈琪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常出现深而窄的异常Q波,易误诊为心肌梗死的坏死性Q波,二者的鉴别需高度重视.

  • 心肌震荡综合征

    作者:王立群

    1952年,Roessler和Dressler描述了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多个导联出现异常Q波(transient abnormal Q waves),急性发作之后这些导联的"病理性"Q波可以消失,R波可以恢复,同时没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