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C1q等补体因子对子痫前期诊断及风险预测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贾珂珂;马利娟;吴思沂;李淑芳;王妍

    目的 观察正常妊娠时不同孕期血清补体C1 q、C3、C4、B因子的水平,评价血清补体C1q、C3、C4、B因子的水平对子痫前期(PE)的诊断价值以及对P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3组病例.(1)回顾性选取正常妊娠8~14周、20~26周、28~36周孕妇共3组,每组30例,检测其血清补体C1q、C3、C4、B因子的水平并进行比较.(2)选取PE患者115例,包括早发轻度PE 17例、早发重度PE 47例、晚发轻度PE 24例、晚发重度PE 27例和早发组、晚发组同孕期正常妊娠对照各30例,通过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评价血清补体C1q、C3、C4、B因子对PE的诊断价值.(3)通过214例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评价妊娠期妇女20~26周血清C1q、B因子的水平对PE发生风险的预测作用.结果 血清C1q水平在未孕及整个孕期保持稳定;C3、B因子水平在孕早期开始升高,孕中期后保持稳定;C4在孕早期升高,之后保持稳定.与对照组相比,4组PE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均明显降低(中位数分别为169 mg/L、161 mg/L、165 mg/L和163 mg/L;早发、晚发对照组分别为187 mg/L和194 mg/L;U值分别为130.500、426.500、159.500和130.500,P均<0.05);除早发轻度组(1275 mg/L)之外,其他3组患者的血清C3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中位数分别为1170 mg/L、1323 mg/L和1223 mg/L;早发、晚发对照组分别为1438 mg/L和1434 mg/L;U值分别为379.000、246.000和160.000,P均<0.05);早发重度和晚发重度PE患者的血清C4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中位数分别为140 mg/L和142 mg/L;早发、晚发对照组分别为223 mg/L和235 mg/L;U值分别为329.500、136.500,P均<0.001);早发三组之间、晚发三组之间,血清B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发轻、重度组中位数分别为332 mg/L、318 mg/L,早发同孕期对照组为312 mg/L;晚发轻、重度组分别为316 mg/L、314 mg/L,晚发同孕期对照组为303 mg/L;χ2分别为5.990、1.770,P均>0.05).214例具有PE危险因素的妊娠妇女,33例(15.4%)发展为PE.发生PE组的孕妇20~26周血清C1q、C3、C4、B因子水平与未发生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1q:175 mg/L vs.184 mg/L;C3:1523 mg/L vs.1467 mg/L;C4:230 mg/L vs.229 mg/L;FB:344 mg/L vs.320 mg/L;U值分别为2090.000、1575.000、2058.500和1362.000,P均>0.05).发生PE组的孕妇20~26周血清C1q、C3、C4水平与同孕期健康孕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1q:175 mg/L vs.190 mg/L;C3:1523 mg/L vs.1428 mg/L;C4:230 mg/L vs.227 mg/L;U值分别为353.000、395.000和493.500,P均>0.05),但血清B因子水平与同孕期健康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4 mg/L vs.306 mg/L;U值为233.500,P=0.007).结论 PE患者血清C1q水平明显降低,可作为PE诊断的潜在指标,但是孕20~26周血清C1q、C3、C4水平不能预测发生PE风险.血清B因子不能作为PE诊断的指标,但是PE患者孕20~26周的血清B因子较正常妊娠升高,提示B因子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预测指标.

  • 鼻息肉组织中非特异性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朱俊;吴强;方平;沙泉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分子白介素(IL)-10和补体C3、C1q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10、C3和C1q在30例鼻息肉和14例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对IL-10、C3和C1q阳性细胞的类型、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IL-10、C3和C1q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较正常,下鼻甲组织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C3和C1q主要表达于鼻息肉的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中.结论 IL-10、C3和C1q在局部的抗感染和炎性反应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C3 C4 C1q 鼻息肉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C1q的变化

    作者:李玉闽;郭笑如;邱小婷

    目的:研究补体C1q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变化.方法: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76例不同病情的SLE病人和30例健康人血清C1q水平,对部分活动期病人进行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清C1q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期SLE患者血清C1q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C1q含量及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LE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SLE活动状态判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 C1q 系统性红斑狼疮
  • 儿童C1q肾病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刘建华;何威逊;罗运九;朱光华;任志德

    目的:探讨儿童C1q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8例C1q肾病患儿临床病理特点及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应,并与同期77例原发性NS患儿作比较.结果:8例C1q 肾病患儿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原发性NS(6例),仅2例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和单纯性血尿.LM主要包括MC(3例)、MsPGN(2例)、FSGS(2例)和ECPGN(1例).IF显示明显的系膜区C1q沉积,伴或不伴有Ig和补体沉积.EM检查仅1例有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与原发性NS相比,6例表现为NS 的C1q肾病患儿对泼尼松初次治疗产生耐药的相对危险度为21(P<0 .001),但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敏感.结论:儿童C1q肾病临床上以对激素耐药的NS为常见表现,IF是其主要诊断依据,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 健康人IgM激活C1q类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作者:黄雪芳;李斯明;傅文红;彭宣宪

    目的确定健康人IgM激活C1q类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IgM/C1q-TCIC)并探讨其免疫生物学意义.方法以羊IgG抗人C1q为包被抗体,HRP-羊IgG抗人IgM为指示抗体,建立了捕捉法ELISA检测431例健康人血清和61例脐带血清中IgM/C1q-TCIC.结果健康人IgM/C1q-TCIC的水平与年龄和性别有关,女性高于男性,其阳性率在脐血中仅为4.9%.结论确定IgM/C1q-TCIC正常值应考虑年龄、性别因素的影响.健康人IgM/C1q-TCIC检测可以反映正常机体免疫状态的有关特点.脐血中检出IgM/C1q-TCIC可作为胎儿先天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 Gas6、C1q、INSR基因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新发现

    作者:庄天微;乔虹

    2型糖尿病(T2DM)是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综合引起的复杂病,可导致失明、肾衰竭、足部坏疽等多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T2DM的遗传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迄今为止,已发现许多基因的多态性[如生长停滞特异基因6(Gas6)、补体19(CI%)、胰岛素抗体(INSR)]与T2DM密切相关.

  • C1q、C1r和C1s的快速分离

    作者:李文君;陈政良;张丽芸

    建立了一种同时快速分离纯化C1q及酶原形式C1r和C1s的方法.用IgG-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将C1q与C1r2s2分离,接着用DEAE-Sephacel离子交换层析将C1r和C1s分离,用C1q McAb-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将C1q进一步纯化.在分离C1r和C1s的整个过程中加入蛋白水解抑制剂PMSF和NPGB,并控制温度在4℃、pH 6.1、无二价阳离子的条件下,得到高度纯化的C1q、Clr和C1s.

  • C1q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胡景霞;宋文刚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调控着机体的免疫应答和耐受.补体分子C1q作为补体C1的组分,在补体经典途径的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C1q能够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

  • 血清补体C1q水平预测与区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季茳;吴嘉;王苏梦;李卓玲;汪俊军

    目的 探讨冠心病(CAD)患者血清补体1q(C1q)的水平,评估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的预测与区分价值.方法 选取52例ACS患者、66例SCAD患者和54例健康人对照者纳入研究.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1q、ELISA法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同时分析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计算CAD患者Gensini积分;并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1q对ACS和SCAD的预测与区分价值.结果 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ACS(C1q:t =4.405,P<0.001;ox-LDL:Z=5.941,P<0.001)和SCAD(C1q:t =2.320,P=0.022;ox-LDL:Z=4.119,P<0.001)组血清C1q、ox-LD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ACS组血清C1q(t=2.344,P=0.021)、ox-LDL(Z=2.166,P=0.030)水平显著高于SCAD组.ACS组血清C1q水平与ox-LDL(r=0.246,P=0.028)、TG(r=0.232,P=0.002)及Gensini积分(r=0.341,P=0.020)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后,ACS患者血清ox-LDL水平仍与C1q呈显著独立相关(β=0.676,P=0.045,校正R2=0.38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1q、ox-LDL水平的升高均与ACS(C1q:OR=1.05,95% CI=1.03 ~ 1.08,P<0.001;ox-LDL:OR=1.18,95% CI=1.08 ~ 1.29,P< 0.001)、SCAD(C1q:OR=1.04,95% CI=1.01~1.06,P=0.003;ox-LDL:OR=1.11,95%CI=1.03 ~1.18,P=0.004)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有助于区分ACS和SCAD发生(C1q:OR=1.01,95% CI=1.00 ~ 1.03,P=0.022;ox-LDL:OR=1.06,95%CI=1.01~1.12,P=0.023).结论 CAD患者血清C1q水平升高;且ACS患者C1q水平高于SCAD患者.ACS患者血清C1q与ox-LDL水平显著独立相关.血清C1q水平可望作为预测与区分ACS和SCAD的新指标.

  • 抗C1q抗体在狼疮性肾炎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春蓓;吴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SLE常累及的脏器之一,有些狼疮性肾炎(LN)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发展至肾功能不全,而有些患者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病情可趋于稳定或完全缓解.此外很多患者起病时临床及组织学特点相似,但是肾脏病复发的严重程度、稳定期的长短等临床特点却完全不同.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免疫学参数有助于LN复发的诊断,抗ds-DNA抗体滴度增高及补体水平的降低提示狼疮活动,但并不能说明狼疮是否累及肾脏.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抗C1q抗体与狼疮活动及LN相关,抗C1q抗体的检测有助于LN复发及狼疮肾外活动的鉴别.抗C1q自身抗体是狼疮患者多种自身抗体中一种特异器官受累的标志物[1].

  • 激素敏感的C1q肾病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胜开;尹忠诚;冯锦红;戴春

    C1q肾病是临床少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大多数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笔者遇1例C1q肾病,且对激素高度敏感,报道如下.

    关键词: 激素 C1q 肾病
  • 补体C1q基因簇rs631090多态性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裴飒;宋继权;彭玮慧;欧运超

    目的::确定补体C1q基因簇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中国女性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易感性。方法:111例女性SLE患者及120名女性正常对照者。提取样本基因组 DNA 后,经普通 PCR 扩增目的基因,采用二代测序分析 C1q 基因簇上三个位点( rs631090、rs292001、rs294223)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遗传模式下分析三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结果:位点rs631090( C1qB)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4和P=0.008)。位点rs292001( C1qA)和rs294223( C1qB)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分布结果在两组间不具统计学差异( P值均大于0.05)。位点rs631090在显性遗传模型下CT/CC基因型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保护性作用(OR=0.470,95% CI=0.268-0.823,P<0.05)。rs292001和rs294223在三种遗传模型下分析均未发现相关性( P值均大于0.05)。结论:在中国女性人群中rs631090位点SNPs与SLE相关,基因型CT/CC可能为女性SLE保护基因型。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与外周血共刺激分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何媛;曾文兴;冷耀明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血清补体 C1q 水平变化与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Cs)共刺激分子(CD80/ CD86)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6例 SLE 患者,其中狼疮性肾炎(LN)19例,非 LN 27例;另按照病情活动性分为活动期组(24例)和稳定期组(22例),并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 C1q 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 PBLCs CD80及 CD86的表达。结果 SLE 组(LN 组和非 LN 组)血清 C1q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BLCs 表面 CD80和 CD86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5),LN 组 C1q 水平低于非 LN 组、PBLCs 表面 CD80和 CD86的表达高于非 LN 组(P <0.05)。与稳定期组比较,活动期组 SLE 患者 C1q 水平降低,PBLCs 表面 CD80和CD86的表达升高(P <0.05)。SLE 患者中 C1q 与 CD80、CD86呈负相关。结论 C1q 和 CD80、CD86呈负相关,C1q、CD80/ CD86共刺激分子与 SLE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1q、SAA和IL-6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刘海波;王茜;苏利沙;刘红春

    目的 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C1q、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析其水平与RA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C1q、SAA及IL-6在RA血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RA患者血清100例,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各50例,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1q的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SAA的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IL-6的水平.结果 RA患者活动组C1q水平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缓解组C1q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A患者活动组SAA和IL-6水平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RA患者缓解组SAA和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患者C1q、SAA及IL-6水平的变化对RA病情活动性和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结合C1q与移植肾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相关性分析

    作者:傅茜;王长希;何润钧;刘龙山;李军;黄俊琪;邓素雄;费继光;邱江

    目的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导致慢性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重要因素,补体的激活在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C1q结合型新生DSA与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随诊的肾移植受者经筛查、确认后,有51例受者术后有新生DSA.检测DSA及其结合C1q的能力,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分析DSA特异性、平均荧光强度(MFI)、DSA结合C1q的情况及移植肾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和组织病理表现,评估C1q结合型DSA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51例受者中每例产生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的数目为1~4个,多数为HLA-Ⅱ类抗体,抗体MFI值为(11 240±5 211),MFI范围为1 323~23 817,病理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45例(88.2%,45/51).根据DSA的C1q结合检测结果,51例受者被分为两个组,C1q阳性DSA组与C1q阴性DSA组.C1q阳性DSA组中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96.4%,显著高于C1q阴性DSA组(7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1q阳性DSA组移植肾微血管炎和小管间质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6.4%、64.3%,分别显著高于C1q阴性DSA组(78.3%、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1q阳性DSA组移植肾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的阳性率为78.6%,与C1q阴性DSA组的阳性率(47.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nDSA-MFI值、移植肾功能及尿蛋白定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C1q结合型DSA与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有较强的相关性,DSA结合C1q的检测无创伤,敏感性高,便于临床开展.

  • 血清补体C1q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喻亚兰;谭茜;罗艺;陈薇;喻明霞;涂建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检测血清中补体C1q的水平与糖尿病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40例肾功能无异常的T2DM患者(T2DM组)及同期1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集血清并采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1q、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全套、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运用SPSS17.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1q、空腹血糖及三酰甘油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值组与低值组比较,C1q、三酰甘油、hs-CRP、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均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血清中C1q与HOMA-IR、三酰甘油、胆固醇、空腹血糖、磷脂呈正相关(r=0.259、0.371、0.258、0.266、0.29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三酰甘油和空腹血糖是T2DM患者血清C1q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13、0.212,P<0.05).结论 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加重可能与C1q增高相关.

  • 冠心病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辛娜;吴跃刚;王瑶;邓克廷;王永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选择住院治疗CHD患者92例,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C1q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C1q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 SAP组与对照组C1q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C1q水平变化与病情进展相关,检测血清C1q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 抗C1q抗体及抗ENA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和肾脏受累的关系

    作者:凡瞿明;刘秋月;张子夏;张国元;汪光蓉;王强;何兰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及抗ENA抗体与SLE疾病活动状态和肾脏受累的关系,揭示抗C1q抗体、抗ENA抗体在疾病诊断及评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来自本院123例SLE患者按疾病活动状态以及是否满足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诊断条件分为LN活动组、非LN活动组、LN稳定组和非LN稳定组.患者24h内收集血、尿标本,分别用ELISA法检测抗C1q抗体;斑点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干式化学法检测尿蛋白;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β2微球蛋白(β2-MG)和肌酐(CREA).结果 β2-MG阳性率:LN活动组与非LN活动组(88.6% vs 59.4%)、LN稳定组与非LN稳定组(66.1% vs 4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REA阳性率:LN稳定组与非LN稳定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7.8% vs 0.0%,P<0.01);尿蛋白“++++”阳性率:LN活动组(42.9%)与非LN活动组(12.5%)、非LN稳定组(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抗C1q抗体阳性率:LN活动组与非LN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6% vs 36.8%,P<0.05).抗C1q抗体阳性与阴性组间尿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6.2% vs 11.3%,14.8% vs 38.7%,P<0.05).结论 SLE患者肾脏损害常发生于疾病活动期,抗C1q抗体和部分抗ENA抗体可能是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实验室监测抗C1q抗体及β2-MG的水平对预测SLE患者肾脏损害有积极指导意义.

  • C1q结合十二肽的活性研究

    作者:谭艳;陈政良

    目的研究5个C1q结合十二肽及其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物对C1q的结合活性和溶血活性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十二肽,将其与BSA偶联,分别用U937细胞配体结合抑制试验、多聚IgG(AIgG)竞争抑制试验、CH50抑制试验测试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游离的线性肽对C1q的结合活性和溶血活性几乎无影响,而偶联肽对C1q与U937细胞表面受体、AIgG的结合以及C1q介导的溶血均有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获得5个C1q受体模拟肽,它们能抑制C1q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阻断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其对于补体异常激活有关疾病的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C1q 合成肽 抑制
  • C1q受体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君;陈政良

    补体分子C1q具有调节各种细胞反应的能力.近年,随着C1q功能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细胞内或者细胞表面存在结合C1q的蛋白或者受体,如C1qRp、gC1qbp、C1qRo2-、钙网素/CRT/cC1qR胶凝素受体、CR1.其中某些蛋白除结合C1q外还结合其它配体.

    关键词: C1q 受体 结合蛋白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