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叶主动脉瓣畸形与升主动脉扩张的关系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杨军;唐力;陈昕;王立建;富维强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叶主动脉瓣畸形(BAV)与升主动脉扩张的关系.方法使用二维超声在四个部位检测42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的BAV患者(病例组1)、37例主动脉瓣狭窄的BAV患者(病例组 2)和40例年龄、体表面积、血压等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的升主动脉内径:瓣环、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升主动脉近端.结果病例组2升主动脉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近端内径大,其次为病例组1 (P<0.05~P<0.001).但病例组1中有一部分BAV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BAV常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发育异常,即先天性主动脉壁发育缺陷的不同表现形式.

  • 以单纯升主动脉扩张为主要表现的大动脉炎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肖瑶;杨京华;黄小勇;李宇;郭伟;孙茜

    目的:探讨以单纯升主动脉扩张为主要表现的大动脉炎的病例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方法:对1例以单纯升主动脉扩张为主要表现,而无其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的大动脉炎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发热、咳嗽、胸背疼痛”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除外感染性疾病,并完善相关动脉血管检查发现:升主动脉增宽,降主动脉近段、右侧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管壁增厚水肿,考虑“多发性大动脉炎”转入风湿免疫科给与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改善.3个月后电话随诊,病情稳定未进展.经文献检索国外类似报道5例,复习文献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多普勒检查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炎症活动的评估,术前及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单纯以升主动脉扩张为首发表现,而无其他血管狭窄闭塞的TA病例临床少见.疾病多处于早期,且伴有血管炎性活动;大血管检查发现早期管壁的炎症水肿、增厚是管腔狭窄出现前做出诊断大动脉炎的重要依据,应仔细甄别,以免漏诊.规范的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 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成形术后疗效分析

    作者:郑向阳;梁志强;王平凡;何发明;刘延华;宋鹏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 入选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34例,在全麻下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术并对升主动脉应用人工血管外包裹,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手术前、出院前及随访(3~60)月的升主动脉直径,以观察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中期疗效.结果 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出院时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少[(29.4±5.1)mm vs.(46.2±7.2)mm,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升主动脉直径(30.3±5.2)mm,较出院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应用人工血管外包裹的手术中期治疗效果良好.

  • 两种术式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江;李卓东;谈梦伟;唐昊;徐志云

    目的 对比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在行主动脉瓣置换(AVR)的同时,实施升主动脉成形术或升主动脉置换术,探讨影响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124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成两组,其中AVR联合升主动脉置换术组43例,AVR联合升主动脉成形术组8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心功能NYHA分级,主动脉瓣病变例数,升主动脉病变例数,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脏射血分数(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临床参数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评估手术方式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中置换的主动脉瓣类型,术后早期升主动脉直径,术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不良事件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叶式主动脉瓣(BAV)(P=0.015,OR=6.892,95%CI:1.452~32.724)、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增大(P<0.01,OR=3.087,95%CI:1.545~6.166)和术前LVEDV扩张(P=0.01,OR=1.011,95%CI:1.002~1.020)是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同,但手术方式不影响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而BAV、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增大和术前LVEDV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成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治疗

    作者:李海洋;戴璐;许士俊;张宏家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同时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预后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0.7±14.4)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症状均改善,无死亡.随访6~ 90个月,无置入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和真菌感染患者;未发生卒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所有患者生存良好.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安全、可行,适当的围手术期治疗和密切监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接受手术的二瓣化和三瓣化主动脉瓣患者的临床差异

    作者:王冀;M Bauer;翁渝国

    目的研究需要接受主动脉瓣膜或者升主动脉手术的二瓣化或者三瓣化主动脉瓣膜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将1996-2001年的2 570例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根据主动脉瓣膜形态分为二组,2 015例(78.4%)是三瓣化瓣膜,555例(21.6%)是二瓣化主动脉瓣膜,具体研究统计各项相关数据.结果男性患者在二组中均明显多于女性,在二瓣化组中尤其明显.在二组中早期导致手术的瓣膜病变均是瓣膜狭窄.二瓣化瓣膜的患者接受主动脉瓣膜或者升主动脉手术的年龄平均比三瓣化瓣膜的患者年轻10岁.在二瓣化患者中的升主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瓣化的患者.但是在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中,三瓣化瓣膜明显比二瓣化瓣膜多.三瓣化主动脉瓣膜的患者同时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概率明显高于二瓣化的患者.结论经临床资料对比显示,主动脉瓣先天性二瓣化畸形会加速瓣膜自身的纤维化、钙化导致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的早期出现,并且增加升主动脉扩张的危险性.

  • 超声诊断家族遗传性马凡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赵晓宁;刘志辉;杨晓英

    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主要引起骨骼、心血管、眼的变化.由于该病的主要危害是心血管病变,特别是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可危及生命.临床上诊断此病简单有效的手段是超声心动图.现将我院2005年7月诊断的1例马凡综合征报告如下:

  • 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升主动脉扩张的效果分析

    作者:朱江;李卓东;钟铿;谈梦伟;唐昊;徐志云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成形术(reduction ascending aortoplasty, RAA)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患者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长海医院208例因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VR)联合RA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动脉瓣情况,分为BAV组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ricuspid aortic valve, TAV)组;在BAV组中,根据术中升主动脉的目标直径,将患者分为<30 mm组和≥30 mm组.结果:BAV组与TAV组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比例和随访升主动脉直径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AV组术中升主动脉目标直径<30 mm组的随访升主动脉直径、术后5年和9年升主动脉扩张程度均明显小于术中升主动脉≥30 mm组(P均<0.05).结论:对于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BAV不是行RAA的不利因素,在RAA术中将升主动脉目标直径控制在30 mm以下,中远期疗效更好.

  • 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治疗

    作者:申达甫;黄日太;胡振雷;连锋;徐根兴;薛松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处理方式.方法 按照主动脉瓣瓣叶情况和外科处理方式将患者分组,利用心脏彩超随访测量不同方式处理后的升主动脉变化情况.结果 三叶主动脉瓣行单纯置换瓣膜者的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471 mm,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的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 0.27 mm;二叶主动脉瓣患者单纯置换瓣膜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 2.28 mm,同期行成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 2.923 mm.结论 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后升主动脉扩张明显.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40 mm宜进行置换手术,三叶主动脉瓣患者应谨慎同期处理升主动脉.

  • 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不同术式的转归随访

    作者:施益挺

    目的:探讨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利用心脏彩超随访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术后升主动脉变化情况。结果三叶主动脉瓣单纯瓣膜置换者其升主动脉直径年平均减少1.77mm ,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45mm;二叶主动脉瓣单纯瓣膜置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1.38mm ,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1.08mm。结论二叶主动脉瓣患者较三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升主动脉扩张。建议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mm宜进行同期主动脉置换术,三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5mm宜进行同期主动脉置换术。

  •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治疗

    作者:石开虎;宣海洋;张飞;徐盛松;曹炜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1-2], 不仅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 而且可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甚至并发主动脉夹层.因此, 心血管外科手术在处理主动脉瓣畸形的同时应积极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2006年1月~2010年6月, 笔者对29例BAV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或替换, 报道

  • 单纯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显著扩张风湿性心脏病1例

    作者:徐江祥;曹玲玲;王霞;罗晋;李强

    患者,男,52岁,已婚,干部.因阵发性胸闷、心慌3 d于2001年10月25日入院.1981年曾有关节炎史.入院时T36.8℃,P 80次/分,R 18次/分,Bp 120/64 mmHg.

  • 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升主动脉扩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翔;王志斌;孙品;王磊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升主动脉内径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心外膜脂肪厚度是否为升主动脉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90例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和心外膜脂肪厚度,包括升主动脉内径正常组45例和升主动脉扩张组45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心外膜脂肪厚度升主动脉内径的相关关系。结果升主动脉扩张组心外膜脂肪厚度(5.6±0.9)mm与升主动脉内径正常组(4.5±0.6)mm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升主动脉内径存在强相关性( r=0.51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AT和年龄是升主动脉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心外膜脂肪增厚是升主动脉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可以作为升主动脉扩张的新的评价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模式。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扩张率及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的探讨

    作者:陈雷;邹承伟;张海洲;朱小龙;韩波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扩张率及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升主动脉直径3.5~5.0 cm)患者42例(除外马凡综合征及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瓣叶特点分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组(Ⅰ组,n =22)和三叶式主动脉瓣组(Ⅱ组,n =20).另外根据置换瓣膜类型分为机械瓣组(Ⅲ组,n=26)和生物瓣组(Ⅳ组,n=16).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未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术后测量升主动脉直径,计算人工心脏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根据EOAI将PPM分为3类:轻度PPM为EOAI> 0.85 cm2/m2,中度PPM为0.65< EOAI≤0.85 cm2/m2,重度PPM为EOAI≤0.65 cm2/m2.结果 Ⅰ组升主动脉直径扩张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0.6±1.09)mm/年、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患者(0.5±0.6)mm/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0.3±0.8)mm/年;Ⅱ组中升主动脉直径扩张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0.2±1.2)mm/年、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患者(-0.2±0.9)mm/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0.1±0.6)mm/年.Ⅲ组中度PPM发生率15.38%,Ⅳ组中度PPM发生率43.75%.结论 主动脉瓣二瓣畸形伴升主动脉扩张(升主动脉直径3.5 ~5.0 cm)患者,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升主动脉有一定的扩张率.PPM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率较高,更易在置换生物瓣患者中出现.

  •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凯玲;刘琳;王成增;崔存英;梁凯;王帅羊

    目的 分析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CAVD行外科手术患者327例,根据升主动脉内径分为扩张组72例和非扩张组2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数据及血清生物学检测结果,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 两组BMI、高血压、脉压指数(PPI)、出现症状至治疗时间、主动脉瓣反流面积、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LDL、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I(OR=1.127,95% CI为1.151~1.884)、LVRI(OR=1.189,95% CI为1.147 ~1.653)、脂蛋白a(OR=1.323,95% CI为1.156 ~1.401)与升主动脉内径扩张有关(P均<0.05).结论 PPI、LVRI、脂蛋白a是CAVD患者升主动脉扩张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的变化

    作者:黄焕雷;肖学钧;卢聪;范瑞新;刘菁;吴若彬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55 mm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2 cm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40 mm组和直径≥40 mm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40mm组和≥40 mm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1.4)mm/年和(-0.18±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1.6)mm/年和(-0.3±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55 mm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 超声评估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升主动脉增宽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蓓;车正兰;谷颖

    目的 探讨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超声特点及升主动脉增宽的影响因素.方法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形态、回声、启闭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心脏及主动脉结构的变化.结果 升主动脉内径的增宽与患者年龄关系密切,内径较宽的患者心脏形态学改变较重.结论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的年龄是升主动脉内径的增宽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 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阳;蒙炜;张尔永

    目的 探讨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5月,对5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加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5.9±3.3)mm;主动脉瓣三叶瓣40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3例.心功能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Ⅱ级19例,Ⅲ级33例,Ⅳ级1例.结果 术后发生1例纵隔广泛渗血、3例肺部感染、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无升主动脉成形术相关并发症.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无明显胸闷、心累.末次随访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1例.升主动脉直径为(35.2±4.0)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术后出院时(34.0±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其中,随访时间≥60个月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术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升主动脉直径> 50mm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轻-中度(直径范围40~50 mm)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但应严格选择患者,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二叶式主动脉瓣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外科治疗:升主动脉置换还是成形?

    作者:秦卫;陈鑫;黄福华

    目的 比较升主动脉置换和成形对二叶式主动脉瓣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从2007年3月至2014年4月,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共对70例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这一临床资料,根据升主动脉的处理方式,将他们分为两组:升主动脉成形组(A组),共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58.68±8.01)岁;主动脉置换组(B组),共33例,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54.18±11.97)岁,出院后进行随访.比较A、B两组的围术期临床资料以及近中期的随访结果.结果 A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ICU时间均比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19±11.17) min vs.(180.94±32.10) min,P=0.000;(78.65±13.18) min vs.(110.24±29.64) min,P=0.000;(1.62±1.09)d vs.(3.58±2.89)d,P=0.001].术后死亡2例,其余68例患者顺利出院.两组患者的总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术后随访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的升主动脉直径均比他们各自术前的升主动脉直径明显缩小;A组患者的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较出院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0±1.77)mm vs.(34.85±1.53)mm,P=0.007];而B组患者则无变化.结论 对于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时对升主动脉进行处理;血管成形和置换均可以达到满意的近中期效果.

  • 升主动脉成形术的早中期临床结果分析

    作者:张岩;赵伟;潘世伟;孙寒松;胡盛寿;唐跃;王巍;许建屏

    目的 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6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7~72(51±16)岁.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并进行比较. 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6.2±28.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2.1) min,术后住院时间(11.0±7.8)d.36例患者全部进行随访,术后随访1.1~9.0(4.0±2.3)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术后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小[(36.4±6.1)mm vs.(46.8±4.6) mm,t=13.12,P=0.00];随访期间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后相比有所增加[(40.8±6.8) mm vs.(36.4±6.1) mm,t=-2.64,P=0.01],与术前相比减小[(40.8±6.8) mmvs.(46.8±4.6) mm,t=3.48,P=0.00]. 结论 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