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毕丽丽;刘洪秀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对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EAT)厚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受心内科治疗的患者(90例)为本次研究主体.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即冠脉正常组、冠心病单支病组和冠心病多支病变组,均为30例.之后,使用高频超声测量三组患者的EAT厚度和颈动脉IMT,并就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和多支变组的EAT厚度和颈动脉IMT均高于冠脉正常组,且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果显示,EAT厚度与颈动脉IMT所存在的相关性强,且患者冠心病程度越重,则表明EAT与IMT相关系数越高.

  • 冠状动脉紧贴心包腔段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叶晨;郑哲岚;杨家虎;汤益民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紧贴心包腔结构的冠状动脉血管段内粥样斑块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冠脉斑块,IVUS检查后选取血管紧贴心包腔结构(血管中膜距心包腔≤1 mm)的48例患者影像资料.于斑块负荷大的IVUS图像上测得斑块偏心指数(EI),平行于心包膜的分隔线,将血管均分成两部分,根据是否毗邻心包腔分为心包腔组(P组)和心肌面组(M组),两组分别定量测定血管内斑块面积,自身配对比较两组斑块面积的差异.结果 冠脉斑块EI=0.96±0.12,EI>0.5提示偏心斑块,M组内的斑块面积明显大于P组内的斑块面积[(3.28±1.83)mm2 vs (1.81±1.56) mm2,P<0.001].结论 冠状动脉紧贴心包腔段,斑块呈偏心分布,靠近心包腔的冠脉血管内壁较靠近心肌面的冠脉血管内壁更不易集聚粥样硬化斑块.

  • 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预测脑梗死

    作者:朱小虎;黄杨;徐向东;贺亚群

    目的 观察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在预测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老年脑梗死患者(病变组)133例[76例非腔隙性脑梗死(NLI亚组)、57例腔隙性脑梗死(LI亚组)]和无脑梗死患者61例(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各亚组与对照组间一般资料、右心室前壁及心尖部EAT厚度的差异,评价上述参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AUC,确定诊断阈值.结果 病变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组各亚组与对照组右心室前壁EAT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其中NLI亚组右心室前壁EAT明显厚于LI亚组及对照组(P均<0.05),而LI亚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各亚组与对照组心尖部EA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右心室前壁EAT增厚与NLI发生呈低度正相关(r=0.277,P=0.006),与LI发生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679);其余参数与NLI及LI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右心室前壁EAT诊断NLI的AUC为0.690(P=0.006),诊断阈值为11.54 mm,敏感度63.94%,特异度76.32%.结论 右心室前壁EAT增厚与NLI发生呈低度正相关.超声心动图测量EAT增厚可为临床预测NLI提供影像学信息.

  • 心外膜脂肪组织源瘦素促进高脂喂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

    作者:李敏;刘蕾;宋艳;田刚;朱丹军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来源的瘦素对心肌成纤维细胞(CF)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及标准大鼠饲料喂养,12周后筛选出7只肥胖大鼠作为肥胖组,普食组随机选取7只作为对照组,每周称重.喂养12周后颈动脉插管测得血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取大鼠心肌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比较两组心脏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心外膜脂肪组织瘦素和瘦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大鼠心外膜脂肪组织制备条件培养基,ELISA法检测条件培养基中瘦素水平;分别利用条件培养基、瘦素、瘦素拮抗剂(leptin-tA)、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抑制剂、p38抑制剂等干预大鼠CF,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瘦素、p-ERK、t-ERK、p-p38、t-p38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心肌结构紊乱,胶原沉积增加.大鼠心外膜脂肪组织瘦素及瘦素受体蛋白表达增高(均P<0.05).体外实验发现,条件培养基(心外膜脂肪组织制成的上清液)瘦素水平明显升高[(8.03±0.75)比(4.17±0.36) μg/L,P<0.05],且高于血清瘦素水平[(8.03±0.75)比(5.39±0.26)μg/L,P<0.05];与对照组大鼠心外膜脂肪组织制备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的CF相比,利用肥胖组大鼠心外膜脂肪组织制备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的CF增殖显著增加,ERK1/2、p38磷酸化水平升高(均P<0.05);加入瘦素拮抗剂后,细胞ERK1/2、p38磷酸化水平降低(均P<0.05),加入瘦素拮抗剂、ERK1/2抑制剂、p38抑制剂后细胞增殖降低.结论 心外膜脂肪组织来源的瘦素可以促进肥胖大鼠CF增殖,这种作用可能与ERK1/2和p38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

    作者:周亮亮;严宝力;程训民;张启高;卢光明;王璟

    目的 通过运用双源CT(DSCT)心脏成像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探讨EATV与血压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集接受DS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的301例患者的资料,通过DSCT测量心脏EATV总量.301例患者中91例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动态血压监测.以EATV四分位数将91例患者分组后观察各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TV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组EATV高于非高血压组[(103.85±41.32)比(92.35±41.59)cm3,P<0.05],在排除肥胖、糖尿病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后EATV仍是影响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的EATV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108.26±31.06)、(119.83±28.45)比(99.26±29.45)cm3,均P<0.05].按照EATV四分位数分组后,4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等参数随EATV增加逐步递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EATV增加与高血压发生、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

  •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的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作者:寇晨光;李彩英;贾芳莹;卓利勇;袁迎芳;田伟伟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房颤组患者的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进一步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EATV大于窦性心率组[(138.94±37.93)ml vs(93.55±34.79)ml,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142.20±40.86)ml vs(137.07±36.53)ml]、PATV[(230.67±60.83)ml vs(223.56±60.62)ml]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的EATV与PATV呈显著正相关(r=0.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是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143,95%CI:1.027~1.158),P=0.00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PATV显著相关,EATV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差异不显著.

  • 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王涛;刘强;柳翠霞;浦艳华;殷洁;刘爱华;贾如意

    目的:评价心外膜脂肪(EAT)厚度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右心室游离壁EAT厚度.冠脉严重程度采用SYNTAX评分,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SYNTAX评分,再依据评分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高评分组(评分≥33分,n=67)和低积分组(评分<33分,n=102).通过Person相关分析确定右心室游离壁EAT厚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高积分组冠脉三支病变患者比例(83.6%)高于低积分组(30.4%),高积分组右心室游离壁EAT厚度(6.4±0.8) mm高于低积分组(4.8±0.7)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游离壁EAT厚度与SYNTAX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8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室游离壁EAT厚度与SYNTAX评分较高(评分≥33分)存在独立相关性(OR=5.17,95%CI:3.10~8.63; P<0.01).结论:心肌梗死患者EAT与SYNTAX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EAT与SYNTAX评分存在独立的关联.

  • 心脏脂肪组织与心房颤动机制的研究

    作者:许继成;公永太

    临床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与心房颤动(AF)的发生风险、AF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本文将分别对EAT的来源及分布、EAT与AF相关性、EAT促进AF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

  • 心外膜脂肪体积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诊断研究

    作者:周亮亮;程训民;张启高;宫剑滨;卢光明;王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对血压昼夜模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高血压非急症患者80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按照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血压组(正常血压模式组,n=36)、非杓型血压组(n=24)和反杓型血压组(n=20),后两组亦合称异常血压模式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并接受心脏双源CT测定EATV,对EATV和高血压模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血压以及24小时平均血压呈增高趋势,日间血压则无统计学差异;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EATV逐渐增加,分别为(91.3±29.4)cm3、(116.2±31.06)cm3和(124.8±28.5)cm3,且杓型血压组与后两组异常血压模式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ATV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系数为0.50(P<0.001),校正腰围和体质量指数后偏相关系数为0.46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V每增加30 cm3,异常血压模式发生率增加4.99(P<0.001)倍,校正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后为4.14(P<0.001)倍。ROC曲线表明,以EATV 95.17 cm3为阈值时异常血压模式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72.7%。结论EATV增加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对于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超声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联合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肖建东;张俊岭;路玉李;张淑枝;马星;郑群

    目的 心脏超声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联合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浓度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2月于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就诊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经Judkins冠状动脉造影法检查后根据造影结果分组,包括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各5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采用白蛋白-钴离子结合试验法测定血清IMA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EAT厚度和IMA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示EAT厚度为6.03 mm时,灵敏度为52.16%,特异度为86.3%;血清IMA浓度为72 U/L时,灵敏度为76%,特异度为72.2%.将二者联合诊断,串联试验时,灵敏度为39.26%,特异度为95.76%;并联试验时,灵敏度为87.2%,特异度为64.31%.结论 超声检测EAT厚度和血清IMA浓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二者联合诊断,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和准确率.

  • 心外膜脂肪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孙文恒;张琦;王凯

    目的 探讨心外摸脂肪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机制.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右室游离壁脂肪厚度,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结果 心外膜脂肪组织可增加血清TTNF-α、IL-6、ET浓度及减少NO浓度,从而加重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损害.结论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超声对心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志勇

    目的:分析并研究超声对心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对患者心脏心外膜脂肪组织进行诊断,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右室游离壁前方较低或无回声区,经过超声诊断,均显示为心外膜脂肪组织,其中有42例患者的心脏右室前方不存在心包积液,其余患者均合并有少量的心包积液。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2~15 mm,心包脂肪组织厚度2~5 mm,心包积液厚度2~9 mm。结论心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表面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变异,但是通过三维超声造影仍然可以测量出其准确的容积,能够为临床预测冠心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病情提供可靠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赛哲;时向民;郭红阳;林琨;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相关的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5月因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于本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5例.使用螺旋CT扫描技术半手动测定患者总心外膜脂肪体积(EAT-total)及左心房周心外膜脂肪体积(EAT-LA).根据既往有无房颤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体循环栓塞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指标间的差异,探讨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 155例中,22例纳入血栓栓塞组,平均年龄(62.50±10.42)岁,女性7例(28.6%);余133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45±10.81)岁,女性38例(31.8%).与对照组相比,血栓栓塞组EAT-total和EAT-LA体积明显增加[(123.49±31.25) cm3 vs (100.71±35.04) cm3,P=0.005;(34.58±6.32) cm3 vs (26.89±9.65) cm3,P< 0.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房颤血栓栓塞相关危险因素后,EAT-total和EAT-LA均与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独立相关.结论 心外膜脂肪体积大小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相关,有成为预测房颤血栓栓塞风险新指标的潜在可能.

  •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杜绒贵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AF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螺旋CT检测EAT体积;首次射频消融术后随访6~18个月,其中空白期AF复发27例(观察组),空白期无AF复发5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EAT体积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EAT体积、左心房周EAT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118.6±29.2)cm3比(94.3±27.1)cm3和(28.9±9.0)cm3比(22.7±7.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EAT体积和左心房周EAT体积是预测RA术后空白期AF复发的独立因素(OR=1.053和1.128,95%CI 1.010~1.079和1.032~1.224,P<0.05).观察组远期AF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0.7%(11/27)比15.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P<0.05).结论 当患者总EAT体积、左心房周EAT体积较大时,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更容易AF复发.

  •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王凯(综述);王小飞(审校)

    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而心外膜脂肪组织( EAT)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内脏脂肪组织,其位于心肌与心包之间,具有独特的解剖位置、代谢功能及内分泌、旁分泌特性,使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研究中受到青睐,也为将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影像学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志高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间的脂肪组织.多项研究显示,EAT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方法测量EAT正逐渐开展,为EAT与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该文通过总结EAT与冠心病的关系,为更好地指导EAT测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 心外膜脂肪组织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鹏;林文华

    近年来,由于肥胖以及肥胖相关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医学界对脂肪组织研究逐渐深入.脂肪组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脂肪库,而成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目前,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 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彦月;李旭;林文华;刘菁晶;敬锐;卢宇杰;邸成业;史宏岩;高鹏

    目的 评估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TV)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74例,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根据测量的容积结果分为A组(EATV≤75 ml),B组(75 ml<EATV< 150 ml),C组(EATV≥150 ml),分别测量三组患者体质指数(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o)的水平,随访三组患者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EATV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MACE预测价值.结果 三组患者BMI、hs-CRP、TNF-α的比较,B组>A组,C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EATV与hs-CRP,IL-6,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675~ 0.700,P<0.01).三组患者MACE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8.50%)、B(5.26%)、A组(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EATV水平预测MACE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51(95%CI 0.634 ~0.868,P<0.01),以120.39 ml为诊断截点,预测MACE事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及61%,可以作为预测MACE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ATV水平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发生MACE密切相关,EATV> 120.39 ml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及其炎症因子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郝名媛;李旭;敬锐;刘菁晶;史宏岩;高鹏;邸成业;林文华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TV)及其炎症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内一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CHD患者术前检查资料,测定EATV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舒张功能减低组(n=156)与正常组(n=76)的年龄(F=7.76,P=0.01)、IL-6(F=14.34,P<0.01)、Hs-CRP(F=4.08,P=0.04)、脂联素(F=4.50,P=0.04)和EATV(F=71.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是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P<0.05),OR=1.05,95%CI(1.03~1.06).EATV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诊断的AUC值为0.79,95%CI(0.73~0.85),P<0.01.结论 EATV可以作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无创诊断和预测价值,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

  • 器质性瓣膜病变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在预测消融术后心房颤动转归中的意义

    作者:李鹏;高攀

    目的 探讨器质性瓣膜病变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在预测双极射频消融术后AF转归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器质性瓣膜病变合并永久性AF患者156例,均实施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并获复律成功,随访术后1年的AF复发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末次随访,其中39例(25.0%)患者复发AF,相比未复发的AF患者,其EAT厚度显著增加[(6.9±0.6)、(5.5±0.7)mm,t=4.649,P<0.05].EAT的厚度与患者的年龄、BMI、左心房内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之比、LDL-C及TG均为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2、0.57、0.68、0.59、0.73、0.76,P均<0.05).经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病程(95%CI 1.01~ 1.15,P=0.040)、左心房内径(95%CI 1.07~1.24,P=0.021)及EAT厚度(95%CI 1.05~1.79,P=0.009)是术后AF复发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器质性瓣膜病变合并永久性AF患者测量EAT的厚度联合左心房内径可对术后AF复发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