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误诊为胰腺囊肿1例分析

    作者:张社芹;李志群;凌峰;黄明辉

    对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长期误诊为胰腺囊肿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15岁,反复右上腹痛12 a,间伴发热,恶心呕吐.患者从3岁开始常右上腹痛,4岁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胰腺囊肿,施囊肿空肠吻合术,术后1 a又频发右上腹痛,间伴发热,恶心、呕吐,近月症状加重,外院B超提示胰腺假性囊肿,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入院体检:T 37.1 ℃,P 94次/min,R 20次/min,BP 96/65 mm 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右上腹见陈旧手术疤痕,无局限性隆起,肝、胆囊及脾未扪及,剑突右下方深压痛,Murphy征阴性.

  • 磁共振胆胰管成象诊断胆胰管系统疾病的价值

    作者:颜志平;张雪林;高毅

    胆胰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往主要依靠B超、CT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等检查.磁共振胆胰管成象(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是一种无创性显示胆胰管结构的新技术,自1991年德国学者Wallner et al[1]首次报道以来,已逐渐应用到临床,其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外报道[2-5]MRCP成象序列主要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 echo, FSE),我们采用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lf-Fourier acquisition single-shot fast spin-echo, HASTE ),1998-11以来至今已行MRCP检查47例,介绍如下.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对胰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施建平;胡运彪;钟亮;陈克敏

    目的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对照研究,评价MRCP对胰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胰胆系疾病的患者在Philips Gyroscan NT1.0T超导系统上作MRCP检查,ERCP采用常规方法检查.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34岁~68岁,平均56岁.28例先行MRCP后再作ERCP,12例先行ERCP,大部分患者两者间隔时间1 d~2 d,长达7 d.两者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本组资料中,MRCP对胰胆系疾病总的诊断价值为敏感度89.1%、特异度100%、准确度90%,ERCP总的诊断价值为敏感度84.2%、特异度100%、准确度85%,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x2=0.11,P>0.05).结论 MRCP具有无创伤性,与ERPC相比较,在诊断胰胆系疾病方面具有同等的价值,但没有治疗作用,目前尚难以取代ERCP.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误诊病例报告

    作者:朱长远;傅维全;张得君;孙翔宇

    1 病例资料[例1] 男,66岁.因屡发右上腹疼痛10年,急性发作4天入院.病人10年前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剧烈绞痛,反复发作,间歇期无症状.4天前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寒战、高热,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外院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治疗后腹痛无减轻,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8.4℃,血压82/60 mmHg,精神萎靡,全身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莫菲征阳性,肝区叩击痛.血白细胞43.8×109/L,中性粒细胞0.92,血小板69×109/L.B超示胆总管直径2 cm,并探及强回声光团.入院后即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总管扩张,直径约2.5 cm,于胆总管下段取出一1.5 cm×1.5 cm×1.2 cm的结石,胆总管内充满脓液,胆囊增大.术中病人呼吸、心跳停止,行心肺复苏成功,故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型管引流.病人回病房10分钟,心跳、呼吸又一次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例2] 女,60岁.因右上腹疼痛、呕吐3天收住中医科.7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及T型管引流术.查体:体温37.4℃,血压105/75 mmHg.意识恍惚,巩膜黄染,剑突下压痛,腹肌紧张.血白细胞26.4×109/L,中性粒细胞0.96,血小板93×109/L.B超示:胆总管直径2 cm,其内探及蛔虫样反射,长约6.5 cm,宽约0.5 cm.临床诊断胆道蛔虫症.入院第3天因左季肋部出现约5 cm×1 cm的出血斑,血小板27×109/L,尿蛋白(+),以"流行性出血热"转入传染科.1天后腹痛加重,黄疸加深,全腹压痛,腹肌紧张,血压90/60 mmHg.复查血白细胞24.4×109/L,中性粒细胞0.92,血小板25×109/L,尿蛋白(2+).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转入外科急诊手术.术中见胆总管扩张,直径约3 cm,从中取出2条蛔虫,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后4小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 肝内阻塞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2例误漏诊分析

    作者:汪谢丹;陈友村;李彦树;张金炳

    我院1988~1999年收治重症胆管炎65例,其中15例为肝内阻塞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有12例入院时误诊,误诊率80%。现分析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大68岁,小17岁,平均52岁。1.2 临床表现 感染性休克3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偏低(收缩压65~95 mmHg),体温无明显增高。浅昏迷,血白细胞>19×109/L,其余病例均有持续性右上腹部疼痛,体温38.0~39.3℃。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未见巩膜、皮肤黄染,体检均无肝区叩击痛。1.3 辅助检查 本组血清总胆红素20±6.5 μmol/L,直接胆红素6±2.3 μmol/L,间接胆红素14±4.2 μmol/L。行B超、CT或MRI检查,均显示肝内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扩张。

  • 如何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水平

    作者:陈炯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胆石病的16.1%,在西南及沿海地区达30%~40%[1,2],因此,如何提高肝内胆管结石诊治水平是临床外科面临着重要课题。1 肝内胆管结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病程长、痛苦大、无自愈趋向的难治性良性疾病,尤其是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可导致胆管狭窄、频发感染,伤及肝脏,累及胰腺、肾脏,当成为晚期胆道疾病时,它比处理某些恶性病变还要棘手。胆管结石常伴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结石与炎症互为因果,病程越长对肝脏的损害越严重;长期反复发生急性、慢性胆管炎,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狭窄率为6.96%~41.94%[1];合并胆管癌的发生率国外达2.0%~7.3%,国内为0.33%~3.3%[3]。多部位多发结石,加之肝内胆管分支复杂,变异较多,增加了手术与取石的困难。

  • 21例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诊治体会

    作者:高涵;邦恩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相应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21例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胆道损伤修复和二期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预后较好.结论 术中胆道造影有助于发现胆管损伤,选择正确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保证再手术成功的关键.

  • MRCP对胆胰管良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向飞鹤;周新春;康人耀;杨柳;周光华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graphy, MRCP)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影像学诊断,因其具有无创伤性,不需注射造影剂,并且能多层面、多方位地显示和观察胆胰管的形状,已逐渐成为诊断胆胰管疾患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作者收集本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临床疑为胆胰管疾患而行MRCP的病人128例,通过临床和手术病理的反馈,对其MRCP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MRCP对于胆道良恶性梗阻鉴别诊断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 胆管损伤的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符洋

    胆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通过非手术手段治愈胆结石目前难以成为现实,手术仍是治愈的唯一方法.胆囊切除术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经历了开腹胆囊切除术(OC)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C)两种术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LC 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术式.随之带来的胆道损伤也是胆道外科面临的一个难题.有文献报道医源性损伤的发病率仍保持在0.5% ~1%[1].胆道系统是胆汁流通的唯一途径,其损伤将影响肝功能和危及生命.正常胆管直径小,损伤后修复难度大,且常改变生理途径,并发症多.预防胆管损伤的发生,胆管损伤后寻求安全、有效的胆管损伤修复方式,一直是肝胆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本文就胆管损伤的发生、诊断及治疗现综述如下.

  • 胆道闭锁术后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诊治

    作者:潘静;郑永钦;余锦标;冯运红;蒋宏;刘钧澄

    目的 总结胆道闭锁术后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治经验,探讨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对患儿远期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对3例因胆道闭锁行葛西手术的患儿进行追踪随访.3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胆管炎症状,其中1例合并门脉高压.3例行超声、CT或经皮肝穿刺胃管引流(PTCD),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2例行胆管扩张与空肠胆支冉吻合术,1例仪行PTCD置管引流.结果 2例经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黄疽消退或减轻.1例仪行PTCD的患儿肝内胆管扩张长期存在.结论 肝内胆管扩张使胆管炎反复发作,特别是扩张的囊状胆管压迫门静脉,可使门静脉变窄,血流减少,致受累肝叶萎缩.胆道闭锁患儿葛西手术后应定期行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常规行PTCD.暂时解除胆汁淤积,并为术中定位做好准备.

  • 76例胆道梗阻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胡蓉;许乙凯;吕国士

    目的探讨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与其他序列及影像学检查比较.方法通过Siemens 1.5T vision Plus扫描仪,采用自控阵表面线圈,加脂肪抑制和图像预饱和技术,以HASTE序列重T2加权相多层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结果本组76例病人,胰胆管良性梗阻16例,表现为胆总管近端扩张,远端逐渐变细,边缘光滑,全层无中断,呈不全梗阻,胰腺的良性梗阻表现为"管道穿通征"阳性;恶性梗阻28例,梗阻端形态以截断状多见,其次为乳头状和"鼠尾征".另外胰头癌和壶腹癌可见"双管征"即梗阻平面以上胆总管和胰管均扩张.本组MRC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0%、96.5%、94.7%.确诊率:MRCP 94.7%,超声77.7%,CT76.3%,ERCP(逆行内镜胰胆管成像)90.0%.结论HASTE MRCP作为无创性技术,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能完整显示胰胆管系统结构,优于ERCP和PTC,是目前理想的成像方法.初步认为,"双管征"多见于恶性梗阻,"管道穿通征"见于良性梗阻,可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重要指征.

  • Mirizzi综合征22例治疗体会

    作者:丁海山;宋怀春;丁航山

    Mirizzi综合征是指因胆囊颈管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和(或)其它良性病变压迫肝总管,导致肝总管的狭窄或梗阻,引起梗阻性黄疽、胆绞痛、胆管炎的临床症候群[1].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少见并发症.我们医院自1996年8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22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均经手术证实,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1.08%(22/2033),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分析探讨其病理类型,总结较为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 术中胆道造影291例分析

    作者:徐晨;吴尔水;严硕文;陈剑安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4年12月进行的术中胆道造影291例,其中女172例,男119例,年龄14~76岁,平均年龄48.6岁.开腹胆囊切除术14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4例,胆囊切除加胆道探查术118例.术前诊断为胆囊炎伴胆囊结石205例,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胆管结石86例.

  • 术中胆道造影21例分析

    作者:欧阳平;杜建军;李建栋;高金军;吴晓鸿

    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我院对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道梗阻病人行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发现一些肝内外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避免了误诊及阴性的不必要的胆总管探查,现将术中胆道造影的情况报告如下.

  • 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佩宏;王霞礂;范志勇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进行ERCP检查基础上,同时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测定,选取明确诊断胰胆管疾病患者400例,并将其分为良性病变组(200例)和恶性病变组(20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血清癌胚抗原(CEA )、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两种肿瘤标志物的差异,同时也比较B超、M RCP、ERCP以及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四种诊断方法对可疑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CEA在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但恶性组患者的血清CA19‐9平均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另外,B超、MRCP、ERCP以及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 A 19‐9四种诊断方法对可疑胰胆管疾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良性:5.0%;恶性:11.0%)、38.0%(良性:30.0%;恶性:46.0%)、42.0%(良性:39.0%;恶性:50.0%)和76.0%(良性:75.0%;恶性:77.0%)。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结论:ERCP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可疑胰胆管疾病具有更准确的诊断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