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

    作者:金婉卿;卢为为;连燕;许爱琴;陈浩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屈光参差儿童40例,年龄9~15岁,随访时间1年.双眼根据是否配戴角膜塑形镜分为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戴镜眼组)和未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未戴镜眼组).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2.51±0.95)D;未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0.10± 0.52)D.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范围1.00~4.38 D,平均(2.61±1.04)D.观察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的双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眼轴、前房深度及角膜形态参数等变化,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双眼UCVA (LogMAR)差值由0.77±0.29下降至0.17±0.22(t=-15.865,P<0.001),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值由(2.61±1.04)D下降至(2.07± 1.05)D(t=-7.366,P<0.001),双眼眼轴的差值由(0.97±0.66) mm降至(0.67±0.63) mm(t=-5.995,P<0.001),双眼前房深度的差值由(0.47±0.11)mm下降至(0.01±0.13)mm(t=-2.704,P=0.027).相关性分析发现戴镜后屈光参差减少量仅与双眼眼轴差值变化量、双眼UCVA差值变化量具有相关性(r=0.539、0.418,P<0.001).结论: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屈光参差儿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近视进展、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方法.

  • 角膜塑形镜去片裸眼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及近视控制效果

    作者:郭寅;刘立洲;彭丽;傅佳;郭伟;米兰;武晶晶;唐萍;吕燕云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去片裸眼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及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青少年儿童,以去片后即刻裸眼视力能否达到0.8为标准将入选儿童分为2组.比较2组间年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e值、角膜直径、瞳孔直径、非对称性指数、规则性指数的异同,以及对近视的控制效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去片裸眼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0例(96眼)入组,年龄(10.6±2.4)岁,球镜度(-3.62±1.18)D,柱镜度(-0.33±0.43)D,眼轴长度(25.18±0.75)mm.其中裸眼视力≤0.8组52眼,裸眼视力>0.8组44眼,通过单因素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长的眼轴长度(b=-0.09,β=-0.29,P=0.003)、较高的球镜度(b=0.07,=0.36,P<0.001)、较高的柱镜度(b=0.12,=0.22,P=0.030)有关.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高的球镜度(b=0.05,β=0.27,P=0.018)有关.6个月后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07±0.15)mm,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11±0.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角膜塑形镜去片裸眼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屈光度越高、眼轴越长,去片后裸眼视力越差,但其对近视仍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 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

    作者:郑杰;张钰;陈跃国;张纯

    目的:探讨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效果的影响.方法:自身双眼对照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或框架眼镜矫正的双眼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儿童.49例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实验组;32例接受框架眼镜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戴镜前的等效球镜度(SE)将同一患者的双眼分成2个亚组:较高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A组或对照A组;较低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B组或对照B组.记录基线双眼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实验A、B组基线SE分别为(-5.00±1.53)D和(-3.06±1.60)D(t=-20.593,P<0.001);两亚组间基线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E值、角膜厚度及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A、B组基线SE为(-5.05±1.43)D和-2.81(-2.00,-4.38)D(Z=-4.952,P<0.001).戴镜1年后,实验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03±0.14)mm和(0.12±0.1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49(0.07,0.75)mm和0.40(0.17,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实验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2±0.34)mm,戴镜1年后减少为(0.63±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4±0.38)mm,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差值的中位数为0.83(0.38,1.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结论:基线近视屈光度越高,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可能越好.

  • 角膜塑形镜对低中度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作者:魏士飞;李仕明;孙芸芸;康梦田;王嘉南;冉安然;张丰菊;王宁利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和停戴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1.9)岁.将受试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组).分别于基线、配戴6个月和1年并停戴1个月后测量散瞳后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CLT).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终91例近视儿童完成研究.框架眼镜组(46例)和角膜塑形镜组(45例)的基线AL、CCT、ACD、C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框架眼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儿童,配戴6个月后AL延长量分别为0.21 mm和0.10 mm(t=3.213,P=0.002),1年后分别为0.34 mm和0.23 mm(t=2.388,P=0.019).与基线相比,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后,CCT、ACD及CLT的变化量分别为-4.80μm、-0.03 mm及+0.02 mm,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P<0.001;t=4.473,P<0.001;t=-3.971,P<0.001);角膜塑型镜组配戴1年并停戴1个月后,三者变化量分别为+3.45μm、-0.01 mm及+0.03 mm,其中ACD和CLT的变化量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9,P=0.006;t=-3.589,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近视儿童AL的延长、减小ACD和增加CLT,且停戴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

  • 角膜塑形镜相关阿米巴性角膜炎一例

    作者:姜超;侯文博;王智群;李然;张小艳;孙旭光

    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是一种高透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镜片基弧较角膜中央曲率乎坦,通过这种逆几何的镜片设计来机械性压平角膜,达到暂时性矫正近视的目的[1].患者一般夜间配戴,从而在白天不戴镜时能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2].随着角膜塑形镜的应用,其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感染性角膜溃疡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角膜塑形镜相关角膜感染是绿脓杆菌感染,其次是棘阿米巴感染[3-4].阿米巴感染占角膜塑形镜相关角膜感染的20 6%~30%[3-4].笔者报道的是配戴角膜塑形镜10余年后阿米巴性角膜溃疡1例.

  • 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与视觉质量

    作者:杨丽娜;周建兰;谢培英

    目的 观察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散光的变化,以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分3组观察戴镜前后的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角膜波前像差(Pentacam)、视力以及视觉干扰症状.A组30眼,低度角膜散光戴常规设计角膜塑形镜,获良好配适状态;B组30眼,低度角膜散光戴常规设计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不良,有明显偏位;C组31眼,中高度角膜散光戴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尚好.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戴镜后角膜散光B组增加,A组及C组有降低.角膜地形图傅立叶转换,3组非对称性散光增加3 mm区分别为(-0.393±0.329)D,(-4.050±2.084)D和(-0.494±0.522)D,P均<0.01;3组高阶性散光增加3 mm区分别为(-0.011±0.055)D(P>0.05),(-0.635±0.441)D(P<0.01)和(-0.055±0.082)D(P<0.01).3组3 mm区规则性散光、非对称性及高阶散光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79.862、83.882、54.265,P均<0.01).3组总体像差和总高阶像差,戴镜后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B组明显.各像差的差值比较中,仅前球差有统计学意义(F=18.048,P<0.01).患者摘镜后裸眼视力,A组中36.7%为1.2,50.0%为1.0,13.3%为0.8,均无明显视觉症状;B组中36.7%为1.0,46.7%为0.9~0.8,13.3%为0.6~0.5,3.3%为0.4,47%有虚影、重影、眩光等视觉干扰症状;C组中9.7%为1.2,51.6%为1.0,16.1%为0.9~0.8,22.6%为0.6,16%有视觉干扰症状.3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52,P<O.01).结论 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和配适状态明显影响角膜散光与视觉质量,适宜的Toric设计镜片可有效改善中高度角膜散光眼的配适,提高降低近视与散光度的角膜塑形效果.

  • 角膜塑形术在弱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Cary M.Herzberg O.D.FIAO

    目的 探讨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背景: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弱视常见的一种类型.0~5岁为弱视的高发群体,6岁之前为佳治疗时期.如果没有在佳治疗期内给予有效的矫正和治疗,将会对之后的视力发育情况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临床常用方法为配戴框架眼镜矫正并配合弱视训练.弱视治疗用框架眼镜的验配原则为在患者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足矫.但由于两眼屈光度的较大差距,配戴框架眼镜即使单眼屈光不正得到矫正,两眼物像大小仍然不等,致使双眼物象缺乏融合,患者出现配戴不适感.配戴角膜接触镜可解决框架眼镜产生的物像不等,难以适应的问题.但对于两眼接触镜设计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对需要单眼戴镜的弱视患者而言,日戴角膜接触镜仍旧较难接受.因此更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术近十年被推广应用于临床,其治疗使用的角膜塑形镜的内表面多弧设计区别于近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即镜片中央治疗区给予角膜的塑形作用不是将角膜曲率变平坦而是变得更为陡峭,进而矫正了远视屈光不正.方法 对2例单眼远视屈光度较大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夜戴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后的弱视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此2例患者通过夜戴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病例一的矫正视力从初诊的20/60经过6个月的戴镜治疗,视力提高至接近20/20;病例二的矫正视力从初诊的20/60经过一年的戴镜治疗,逐步提高到20/20.从而使弱视得到了治愈.结论 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术对于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仍需大量的临床应用观察进一步支持论断.

  • 角膜塑形镜对近视眼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影响

    作者:吴从霞;毛欣杰;林惠玲;瞿佳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 角膜塑形镜对不同年龄段近视青少年视力、角膜表面曲率半径及前房深度的影响

    作者:赵江南;吴爱华;张璐烨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11~14岁和15~18岁年龄段近视青少年视力、角膜表面曲率半径及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近视青少年共110例,其中11~14岁共62例设为A组,15~18岁共48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角膜表面曲率半径及前房深度.结果 A组治疗后裸眼视力显著优于B组及治疗前(均P< 0.05);A组治疗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显著优于B组及治疗前(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前房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在改善青少年近视视力和角膜表面曲率半径方面效果良好,且对前房深度无不利影响,更适用于低年龄近视人群.

  • 1%阿托品眼膏联合多焦点渐变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进展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沈降;周磊;郁琪华;吴晓兰;冯海江

    目的 比较1%阿托品眼膏联合多焦点渐变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进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视光门诊诊治的100例(200眼)8~10岁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100眼,对照组予以每周两次滴1%阿托品眼膏联合多焦点渐变镜,观察组予以验配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随访24个月,每个月复查并比较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眼轴变化.结果 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两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适主诉及眼部并发症.结论 1%阿托品眼膏联合多焦点渐变镜与角膜塑形镜均能安全、有效的延缓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进展.

  • 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毛肖丽;李翔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98眼)近视患者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指导患者夜间佩戴8~10h,戴镜后1周,1、3和6个月复诊,复诊查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取水平和垂直曲率平均值)、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及裂隙灯查眼表情况等.结果 戴镜后1周,1、3及6个月与戴镜前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戴镜前与戴镜后6个月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7眼出现戴镜后角膜点状上皮剥脱,5眼出现结膜充血伴炎症,经治疗后均恢复.均未出现角膜溃疡、角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有效且安全,对控制近视进展有一定效果.

  • 数字化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育文;马蓉;表建树;杨梁燕;朱金玉

    目的 分析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矫正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63例(126眼)青少年验配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对其验配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眼轴及眼压等临床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配戴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完成随访病例.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眼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角膜地形图提示镜片定位良好,未见明显镜片中心偏移现象.有2例(4眼)数字化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因配戴手法不当引起点状角膜上皮脱落,均予停戴及局部眼药水治疗恢复正常并继续使用;2例(4眼)患者外因导致镜片破损而更换同型号镜片.结论 数字化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减低和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快速可逆的治疗近视的方法.

  • 角膜塑形镜与框架镜控制近视进展的Meta分析

    作者:邓军;刁凯;黄锦海;吴晓敏;侯立杰;陈岩

    目的 评价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The CocharaneLibrary、EMbase、CBM、万方、CNKI等数据库,全面收集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非随机的前瞻性同期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3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在控制眼轴增长方面明显优于框架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5,95%CI(-0.32,-0.19),P< 0.00001].角膜塑形镜组玻璃体腔深度延长少于框架镜组(P<0.001).角膜塑形镜组出现6例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1例角膜浸润,1例结膜充血.结论 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控制低度近视儿童的眼轴增长,角膜荧光染色阳性是主要并发症.

  • 角膜塑形镜并发症的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税丹;刘宗顺;胡卜丹;杨君;曾莉;郝更生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视光门诊佩戴角膜塑形镜的9~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85例(158只眼),观察戴镜后1 d、1周、1、3和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在复诊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与角膜、结膜、泪膜及视觉质量相关的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因素包括镜片配适、患者知识缺乏、取戴护理操作等方面.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矫正视力,但其并发症亦不容忽视,临床应针对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防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角膜塑形镜配戴对儿童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闻毅颐;李东豪;胡利

    目的 探讨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46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轻中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246例患者裸眼视力在戴镜后1周后(0.96±0.08)较戴镜前(0.26±0.06)显著升高(P<0.01),在之后1个月(0.99±0.03)、3个月(0.99±0.02)、6个月(1.00±0.01)、1年(1.00±0.01)裸眼视力稳定.近视屈光度戴镜后1周后(0.57±0.81)较戴镜前(2.9±1.26)显著降低(P<0.01),在之后1个月(0.27±0.28)、3个月(0.12±0.04)、6个月(0.06±0.02)、1年(0.02±0.01)屈光度未见升高.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1.79%,均得到控制,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 高透氧材料制成的角膜塑形镜镜能有效矫正近视,不会造成患者太多不适症状,并发症发生通过及时干预得到治愈.

  • 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对比研究

    作者:杜玲芳;武正清;何芳;宋伟琼;张艳丽;林鹏飞

    目的 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与佩戴框架眼镜后各自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1个月、6个月、1年.结果 (1)调节滞后量: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5 ±0.28、0.92±0.16、0.62±0.13、0.6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3±0.27、1.03±0.19、0.82±0.11、1.08±0.16.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灵敏度: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33±2.65、10.82±2.06、10.90±2.48、11.05±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56±2.32、10.76±1.88、10.85±2.08、9.02±1.97.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月、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1年:实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实验组戴镜后对调节滞后量的改善较明显,并使其逐渐趋于正常化;对照组对调节滞后量改善较慢,不能使其达到正常值,且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滞后量会变大.(2)实验组对调节灵敏度的改善更快,对照组较慢,在近视度数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两组的调节灵敏度相似,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灵敏度下降.(3)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后屈光状态的对照分析

    作者:孙丽;周斌兵;鲍炯琳;朱宇东;李青;林文雄;臧晶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轻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共78例(15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框架眼镜组(A组)、角膜塑形镜组(B组),比较两组矫正后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等情况。结果戴镜1年后,B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A组原框架眼镜矫正视力;B组患者的屈光度明显低于A组的屈光度( P <0.05);A组患者戴镜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增高,B组患者戴镜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视功能,控制近视的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 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彦;赵淼焱;闫丽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效果,探讨眼轴长度是否可作为评价近视进展的有效指标.方法 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年检查眼轴长度、眼前节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通过对比分析,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增长(0.24±0.05)mm;框架眼镜组增长(0.65±0.1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6,P<0.01);前者眼前节长度减少(0.02±0.02)mm;后者变化为(0.01±0.01)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P>0.05);前者玻璃体腔深度增加(0.19±0.10)mm;后者增加(0.50±0.12)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1).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进展,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可作为观察近视进展情况的有效指标.

  • 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并发症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韦丽娇;谢祥勇;何碧华;程子昂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矫形镜(OK)的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 102例(204只眼)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36±0.07) D(等效球镜),用临床问诊、一般检查、裂隙灯及角膜厚度检查等方式,观察治疗2年后患者角膜厚度变化及出现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戴镜后半年、1年及2年与戴镜前相比,角膜厚度无显著差异,戴镜半年68.1%(139只眼),戴镜1年45.6%(93只眼),戴镜2年25.5%(52只眼)发生上皮点状着色,其中90%以上为<Ⅱ级角膜上皮损伤,经停戴及应用促角膜上皮修复眼液后均可消失.37只眼(18.1%) 出现角膜镜片压痕,17.6%患者发生重影,26.0%患者发生眩光,可随戴镜时间延长逐渐缓解或经合理用药调整镜片后消失.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

  • 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鑫;窦晓燕

    角膜塑形镜是目前世界上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安全性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目前近视防控的不同方法、角膜塑形镜的设计、材料与品牌、近视和眼轴的控制、生物学参数变化、视觉质量、散光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客观地认识角膜塑形镜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前景.

289 条记录 7/15 页 « 12...45678910...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