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分离鉴定

    作者:李继坤;方步武;吴咸中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e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IEL),是机体内数量多的淋巴细胞群体之一.在黏膜免疫防御和口服免疫耐受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国内外多种方法,选用机械和消化法分离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iIEL,摸索快速、高效、稳定的iIEL提取方法,并对其增殖和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

  • 肠道上皮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沈洁;孙长凯;李艳华;施广霞;张富国;杜洋;金成刚;马辉

    肠腔上皮不断与摄入性抗原及肠道内菌群接触,作为体内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的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e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IELs)含有大量T淋巴细胞,包括TCRαβ和TCRγδT细胞,CD4+和CD8+T细胞.

  •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抗弓形虫感染作用

    作者:沈嬿琼;殷国荣

    肠道上皮层是胃肠道内外环境的分界面,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是抗一系列感染因子,包括口服获得性寄生虫--弓形虫的一道免疫防御屏障[1],肠黏膜主要的T细胞群是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EL).

  • 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与脾脏T淋巴细胞的差异比较和功能初探

    作者:左芩;马驰;陈娟;何维

    目的:比较小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e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IEL)与脾脏T淋巴细胞的差异并寻找刺激iIEL活化的特异性抗原.方法:分别提取新鲜分离的iIEL和脾脏T细胞的细胞膜蛋白,通过SDS-PAGE和银染法比较二者的区别;用蛋白定量和磷定量方法,比较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与膜磷脂比.提取Daudi细胞和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脂,将其制成脂质体,采用H3-TdR掺入法检测其刺激iIEL和脾脏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两种细胞的膜蛋白存在着质和量的差异.iIEL膜蛋白与膜磷脂之比高于脾脏T细胞.脾脏T细胞对Daudi细胞膜脂和小肠上皮细胞膜脂的刺激无反应,甚至有负反应;而iIEL对小肠上皮细胞膜脂刺激的增殖反应强于对Daudi细胞膜脂的.结论:iIEL与脾脏T淋巴细胞在形态、表型、起源、发育以及功能上的差异存在相应的分子基础.小肠上皮细胞膜脂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抗原参与iIEL的活化.

  • CD4+T细胞在大鼠肠道各段IEL与LPL中的分布差异

    作者:张永东;徐玉东;王凤敏

    目的探讨CD4+淋巴细胞在抗原诱导下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光镜观察成年大鼠肠道各段IEL与LPL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CD4+T细胞在IEL与LPL中均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递增;LPL以CD4+T细胞为主.结论CD4+T细胞在肠道各段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 胃肠道淋巴瘤

    作者:欧阳钦;易智慧

    胃肠道含有十分丰富的淋巴组织,其所拥有的淋巴细胞较任何免疫器官都多,这种淋巴组织称为获得性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包括派伊尔士淋巴集结、同有膜内淋巴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就淋巴瘤而言,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常见的原发部位,占结外淋巴瘤的30%~60%,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多,极少数为霍奇金病.其中绝大部分是MALT来源.

  • 冬虫夏草对大鼠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顾国胜;任建安;李宁;黎介寿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小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给予冬虫夏草5g/(kg·d)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等渗盐水灌胃,两组均自由进食、饮水.于灌胃第4、7和10天分别抽取8只大鼠的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液中CD+、CD4+、CD8+的百分率,计算CD4+/CD8+比例.同时取大鼠小肠黏膜,行常规病理计数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比例,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4+、CD8+,计算CD4+/CD8+的比例. 结果:实验组大鼠第4天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即有明显提高,CD4+/CD8+的比例明显升高,至第7和第10天变化更为明显.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和CD4+/CD8+比例的变化也较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冬虫夏草可使正常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含量增加,同时可增强小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

  • 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袁以洋;于庆生;潘晋方;帅剑锋;张皖东;张琦;刘举达;张千一

    目的 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 (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不给予肠内营养和芪黄煎剂;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芪黄煎剂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和芪黄煎剂,疗程1周.疗程结束后,分离出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细胞抗原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αβT cell antigen receptor-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 positive,αβTCR-CD3+) T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 positive,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 positive,CD8+) T淋巴细胞.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ELs中αβTCR-CD3+、CD8+ 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IEL CD3+、CD8+ 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或P<0.01).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PLs中αβTCR-CD3+、CD4+、CD8+ 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αβTCR-CD3+、CD4+ 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 芪黄煎剂能促进大鼠胃切除术后上皮内和固有层中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增殖,有利于胃切除手术应激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和恢复.

  • 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表达研究

    作者:帅剑锋;于庆生;袁以洋;潘晋方;张琦;刘举达

    目的 探讨胃切除对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T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胃切除模型组,每组20只.对照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手术后自由饮水进食;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并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作为基础能量供应.手术1周后,分离出两组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 (1)模型组IE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除CD4+T降低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均P<0.01或0.05;(2)模型组LPLs的αβTCR-CD3+、CD4+、CD8+T淋巴细胞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胃切除手术创伤,可以导致大鼠IELs和LPLs的T淋巴细胞降低,引起肠黏膜免疫屏障障碍功能障碍.

  • 弓形虫对猪小肠IEL数量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林艳;张艳茹;王永惠;黄立奎;梁宏德;杨玉荣

    目的 研究弓形虫对猪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数量、IL-10、IFN γ和IL-1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疑似患弓形虫病的家猪,经临床观察、弓形虫血清学检测、病理剖检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诊断,确诊5头弓形虫感染猪(感染组)和5头正常猪(对照组);采用HE染色检测小肠IEL数量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10、IFN γ和IL 12的表达.结果 弓形虫血清学检测阳性,且在病变组织观察到弓形虫速殖子或假包囊,确诊病猪所患为弓形虫病;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猪的空肠、回肠IEL数量明显增加(P<0.01),十二指肠IL-10、十二指肠和空肠IFNγ、十二指肠和回肠IL-12的表达降低(P<0.01),回肠IL-10和IFN-γ的表达亦降低(P<0.05).结论 弓形虫感染猪小肠IEL数量增多,Th2型细胞因子IL-10和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12表达均降低,推测弓形虫调控IEL及其细胞因子,引起肠道黏膜免疫抑制,弓形虫入侵后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说明IEL在抗弓形虫感染中并未起到积极作用.

  • 转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作者:杨艳伟;周晓冰;吕建军;霍桂桃;屈哲;林志;张頔;王雪

    目的:研究转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以转cry1Ab/Ac基因大米为受试物,选用24只食蟹猴,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即普通大米对照组、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高剂量组.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给予的猴饲料中转crylAb/Ac基因大米含量分别为0、17.5%和70%.每天饲喂2次,每次(100±10)g,持续6个月,恢复期4周.分别进行一般毒性指标的检测:临床症状观察、体质量、体温、心电图、血液学、血清生化、尿生化、脏器质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饲喂6个月后,与普通大米对照组相比,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食蟹猴的一般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小肠黏膜形态各组均未见病理改变,低、高剂量组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饲喂转cry1Ab/Ac基因大米6个月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未见不良影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