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咽腺样囊性癌临床影像学特点

    作者:殷捷;刘立志;古模发

    目的 通过比较鼻咽腺样囊性癌和鼻咽癌的影像学特点,研究鼻咽腺样囊性癌的侵犯规律,为诊断并治疗鼻咽腺样囊性癌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经病理证实的18例鼻咽腺样囊性癌和18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鼻咽腺样囊性癌组患者T4期7例(38.9%),鼻咽癌组26例(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7,P=0.007).鼻咽腺样囊性癌的颅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8.9% (7/18),高于鼻咽癌的6.0% (11/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936,P<0.001).MRI显示鼻咽腺样囊性癌组发生颅底骨质侵犯患者12例(66.7%),鼻咽癌组97例(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1,P=0.277),但在颅底神经孔道受侵方面,鼻咽腺样囊性癌患者10例(55.6%),鼻咽癌患者59例(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81,P=0.049),腺样囊性癌组侵犯海绵窦患者7例(33.3%)明显高于鼻咽癌25例(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710,P=0.028),并且鼻咽癌组淋巴结转移118例(64.8%),鼻咽腺样囊性癌组2例(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99,P<0.001).结论 与鼻咽癌比较,鼻咽腺样囊性癌可能更易沿神经周围浸润,但淋巴结转移率低.

  • 鼻咽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体会

    作者:温树信;唐平章;徐震纲;祁永发;李正江;刘文胜

    目的总结鼻咽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68年1月-2000年5月间21例原发于鼻咽的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单纯放疗与放疗结合手术两种治疗方式的5、10年的无瘤生存率以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1例鼻咽腺样囊性癌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有回吸性涕中带血、头痛、鼻塞、耳聋耳闷、复视伴视力减退及面部麻木等.其中T1、T2期患者占28.6%(6/21),T3、T4期患者占71.4%(15/21).颈部淋巴转移率为14.3%(3/21).13例行单纯放疗,8例放疗结合手术治疗.21例鼻咽腺样囊性癌患者失访1例,5年无瘤生存率为42.9%(9/21).单纯放疗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38.5%(5/13),放疗结合手术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50.0%(4/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2).随访10年的无瘤生存率为16.7%(3/18).单纯放疗的10年无瘤生存率为0/12,放疗结合手术的10年无瘤生存率为50.0%(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治疗后的局部复发率为50.0%(10/20).单纯放疗的局部复发率为66.7%(8/12),放疗结合手术的局部复发率为25.0%(2/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远处转移率为30.0%(6/20).单纯放疗的远处转移率为25.0%(3/12),放疗结合手术的远处转移率为37.5%(3/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结论鼻咽腺样囊性癌治疗后局部复发率高,晚期易出现远处转移.与单纯放疗相比,放疗结合手术可以提高鼻咽腺样囊性癌的10年无瘤生存率.

  • 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裸鼠异种种植的研究

    作者:谢连凤;周蓓清;何彦津;林婷婷;刘勋;陈陆霞;朱利民

    目的 探讨人泪腺腺样囊性癌(LACC)细胞系裸鼠异种种植模型的建立及荷瘤的组织生物学行为.方法 实验研究.将人LACC细胞系接种于10只裸鼠腋下的皮下,注射细胞悬液后每天观察裸鼠以及测量裸鼠荷瘤的长径L和短径W,并用公式V(荷瘤体积)=(L×W2)/2计算出荷瘤的体积.分别于注射细胞悬液后14、28、35、42、49 d随机取2只裸鼠的荷瘤以及裸鼠的肝脏、肺和腋下淋巴结.对注射细胞后14 d的荷瘤行透射电镜观察,对注射细胞后14、28、35、42、49 d的荷瘤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eratin、Vimentin、α-SMA、S-100、Desmin的表达以及提取其总RNA,用RT-PCR检测该荷瘤的人类β-actin的表达情况.对所取的裸鼠肝脏、肺和腋下淋巴结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有无肿瘤转移.结果 接种细胞系后7d,10只裸鼠腋下皮下全部长出荷瘤.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荷瘤具有典型的上皮性肿瘤组织结构.对荷瘤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eratin、Vimentin、α-SMA、S-100阳性,Desmin阴性.RT-PCR检测荷瘤表达人类β-actin基因.光镜下观察,均未发现肿瘤转移至裸鼠肝脏、肺和腋下淋巴结.结论 人LACC细胞具有一般恶性肿瘤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腺样囊性癌细胞的特点.荷瘤具有与原瘤一致的组织学特性,该动物模型易复制,时间短,成功率高,是研究LACC的良好模型.

  • 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蛋白在眼眶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分析

    作者:林婷婷;朱利民;何彦津;张虹

    目的 观察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蛋白CD44、CD133和ABCG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病理分型、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1991年1月至2009年3月间,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眼眶腺样囊性癌的患者中,具有详细随访记录的,首次切除的肿瘤组织石蜡包埋标本33例,复发后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5例.ACC-2细胞系建立的裸鼠眼眶移植瘤模型标本6例,以3例正常泪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4、CD133、ABCG2在标本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例资料中病理分型、预后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Fish精确检验,两组间关系比较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 CD44表达阳性率为54.5%(18/33).实体型阳性率76.9%(10/13),多呈片状散在分布于肿瘤边缘浸润灶,肿瘤细胞密集处没有着染;筛网型为40.0%(8/20),多分布在肌上皮细胞,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正常泪腺组织中CD44也有阳性表达.CD133阳性表达率为57.6%(19/33),实体型和筛网型分别为76.9%(10/13)、45.0%(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但部分病例同时表达于胞质和胞核.ABCG2表达阳性率为21.2%(7/33),具有沿血管分布的倾向,实体型和筛网型分别为30.8%(4/13)、15.0%(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CD44、CD133及ABCG2在无复发组的表达阳性率均低于复发组,预后好组低于预后差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和CD133的阳性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Spearman,rs=0.416,P=0.016).在6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标本中,CD44阳性1例,CD133表达阳性1例,ABCG2表达阳性4例.结论 眼眶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中存在CD44、CD133及ABCG2阳性细胞,分别表达于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的不同部位,其表达随着病程进展而变化,可能会影响预后,但尚不能确定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 泪腺腺样囊性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蕾;张虹;宋国祥;林婷婷;许广昌;朱利民

    目的 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AC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的表达与泪腺ACC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研究.1991年1月至201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病理室共保存泪腺ACC手术标本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29 ~ 62岁,中位年龄38岁.其中腺样-管状型36例,实体型24例.初发瘤45例,复发瘤(二次或多次复发)15例.另外选择同期行手术切除的1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的瘤旁正常泪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织中CD105、MMP-2及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CD1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微血管内皮,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别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泪腺ACC组织中MVD值[(17.71 ±5.63)个/100倍视野]、MMP-2(45.0%,27/60)、MMP-9(55.0%,33/60)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VD值为(0.70±0.95)个/100倍视野,MMP-2及MMP-9无阳性表达](t'=2.039,P<0.05;x2 =5.550,P<0.05;x2=8.315,P<0.01).实体型肿瘤的MVD值[(26.12 ±5.32)个/100倍视野]、MMP-2(62.5%,15/24)、MMP-9(79.2%,19/2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筛管型肿瘤(t'=2.060,x2=4.950,x2=9.439,P值均<0.05),复发瘤均明显高于初发瘤(t'=2.129,x2=9.899,x2=8.103;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VD值与MMP-2、MMP-9阳性表达率均有相关性(rs=0.636、0.524,P值均<0.05).结论 MVD值及MMP-2、MMP-9在泪腺A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病理类型及复发相关.检测MVD值及MMP-2、MMP-9的表达情况对于判断泪腺ACC恶性程度、复发与转移行为有指导意义.

  • 人泪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干细胞分离培养及特征研究

    作者:吕建美;何彦津;谢连凤;刘勋;朱利民

    目的 分离、培养人泪腺腺样囊性癌(LACC)细胞系并研究其肿瘤干细胞(CSC)特性.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分离培养人LACC-CSC,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实验分为两组,即LACC-CSC实验组和LACC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标记CD133、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的表达,Tanswell小室检测CSC侵袭力,并诱导C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体外异种移植检测CSC致瘤力.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LAC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后悬浮成球生长,10~ 12 d可形成形态规则的肿瘤微球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示LACC-CSC表达CD133比率为(35.67±6.86)%,LACC为(0.46±0.48)%,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67,P<0.05);LACC-CSC表达ABCG2为(39.99±4.54)%,LACC为(6.75±1.34)%,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32, P<0.05).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示,培养24 h后,LACC-CSC穿过Matrigel基底膜平均为(32.60±8.79)个/高倍镜视野,LACC为(10.20±2.77)个/高倍镜视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3,P<0.05);培养48 h后LACC-CSC穿过Matrigel基底膜平均为(62.60±4.83)个/HP,LACC为(44.00±5.34)个/HP,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应用含VEGF和bFGF等的血清培养基低氧诱导,LACC-CSC呈贴壁生长,细胞形态改变,连续诱导后三维基质胶中可形成血管腔样结构,表达血管内皮标记CD31、CD34.体外移植瘤实验LACC-CSC组9d时全部出瘤,LACC组12d全部出瘤,两组成瘤率均为100%.结论 通过无血清培养法获得的LACC-CSC悬浮成球生长,表达经典干细胞标记CD133及ABCG2,具有更强的迁移侵袭力以及体内致瘤力,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

  • 常见原发性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复发的关系

    作者:姚静;陈荣家;孙兴怀

    目的分析原发性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复发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28例病理诊断为原发性泪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石蜡标本,其中常见的三种依次为良性混合瘤74例(57.8%),腺样囊性癌22例(17.2%),恶性混合瘤18例(14.1%),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复发的关系.结果良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和恶性混合瘤的复发率分别为23.0%、18.2%和27.8%,其中良性混合瘤的病理类型和包膜完整性在肿瘤的复发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常见原发性泪腺上皮性肿瘤复发率高,了解其病理表现对肿瘤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随访时间的确定具有参考意义.

  • 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形态学特征

    作者:周蓓清;何彦津;林婷婷;朱利民

    目的 探讨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实验研究.取2011年5月16日至6月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位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术中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原代细胞.运用连续传代、机械刮除、反复贴壁和消化排除等方法去除杂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pan)、CD34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vimentin、desmin、S-100蛋白、cytokeratin(pan)等蛋白的表达情况.消化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结果 组织块原代培养第5天见周围开始有细胞爬出,此后细胞缓慢增殖,至第32天进行首次传代,第69天发现典型的上皮样细胞克隆.运用多种方法去除杂细胞后,至第8代细胞基本纯化.纯化后细胞现已稳定传至100代以上.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第25代细胞呈典型的上皮样细胞形态,可出现接触抑制消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第25代细胞呈现低分化恶性肿瘤细胞的典型特点,细胞间信号沟通丰富.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第25代癌细胞vimentin、cytokeratin (pan)和S-100蛋白呈阳性,desmin、CD34蛋白呈阴性,与源肿瘤组织染色结果一致.细胞生长曲线类似“S”形,细胞倍增时间37.1 h.结论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获得基本纯化的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有可能通过此法获得稳定的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

  • 眼眶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作者:林婷婷;何彦津;张虹;宋国祥;唐东润;赵慧芬

    目的 分析总结眼眶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改善预后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7月就诊的75例眼眶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手术记录、病理分型及随访记录.相关数据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眼眶实体型腺样囊性癌的2年复发率为85%(17/20)、5年复发率为100%(19/19),而腺样.管状型则分别为23.53%(8/34)和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χ2=19.14,P=0.000;5年,Fisher精确检验,P=0.003).前者发生局部蔓延和远处转移例数亦多于后者.肿瘤切除术后放射治疗的5年复发率为70%(14/20),低于单纯手术切除的复发率92.86%(13/14)(Fisher精确检验,P=0.198).首次手术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5年复发率为25%(1/4),低于复发后再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病例为75%(6/8)(Fisher精确检验,P=0.222),γ刀、粒子刀、化疗及生物治疗的效果不能确定.局部蔓延主要是至颅内、副鼻窦和颞窝,远处转移可到达肺、骨、肝、耳前淋巴结.5年远处转移率为25.71%(9/35),肺转移和骨转移各占33.33%(3/9).5年生存率74.29%(26/35),死亡率25.71%(9/35),无瘤生存率37.14%(13/35),10年无瘤生存率17.14%(6/35).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颅内蔓延.肿瘤切除联合放射治疗可以使5年生存率提高到80%(16/20).结论 腺样囊性癌是高度恶性的眼眶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均影响预后.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 泪腺腺样囊性癌12例的放射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王峰;孙丰源;郭雪西;夏爽;唐东润

    目的 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的放射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共收治12例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所有诊断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2 ~ 63岁,平均年龄42.6岁.12例患者均行眼眶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采用电话及门诊复查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例患者失访.结果 12例肿瘤均发生在泪腺眶部.临床表现为疼痛10例,眼球突出9例,上睑下垂4例,视力下降3例,复视2例.依据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对泪腺区肿瘤TNM分级:T1N0M0 1例,T2N0M0 4例,T4N0M0 7例.术前CT检查发现有眶壁骨质改变的7例患者中,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6例有眶壁骨质改变;术前CT检查未发现有眶壁骨质改变的5例患者中,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1例有眶壁骨质累及.CT检查对骨质累及检查的阳性率为6/7.术前MRI检查发现有眶壁骨质改变的7例中,6例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有眶壁骨质改变;术前MRI检查未发现眶壁骨质改变的3例均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无眶壁骨质改变.MRI对骨质累及检查的阳性率为6/7.7例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有眶壁骨质改变的患者中,实体型5例、混合型2例.术后复发3例.结论 泪腺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检查结果有一定的特征性.泪腺腺样囊性癌常伴有眶壁骨质的受累,实体型肿瘤组织本身的侵袭性较强.局部肿瘤的复发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分期(眶壁骨质是否受累)有一定关联.

  • 腺样囊性癌在纤维连接蛋白中趋化功能变化及其浸润机制

    作者:李翠英;刘晓勇;张中仪;宿玉成;高岩;白砂兼光

    目的通过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中的固相趋化功能变化探讨其浸润机制。方法用Boyden小室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测定了3种ACC细胞对FN的趋化反应和细胞表面的受体变化。结果 3种ACC均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趋化功能强;ACC和SCC细胞表面α2、α3、α6和β1受体亚单位水平高,且ACC3α5也高;受体阻断可见:FN中阻断ACC的α5、β1受体亚单位趋化功能呈高度抑制,阻断α4呈中度抑制,SCC则阻断α1、α4和β1呈强抑制。结论 FN中ACC比SCC侵袭力强;各种细胞不同受体在FN中趋化反应的作用有一定规律。

  • 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作者:黄敏娴;马大权;孙开华;俞光岩;郭传滨;高峰

    目的 探讨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预后的各因素.方法 对1960~1985年间收治并随诊10年以上的ACC 112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对各项指标采用乘限法(product limit),估计各时点的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序检验(log rank test)各组间差异.全部资料用生存分析软件完成.结果 10年随诊临床与病理观察,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年龄小于50岁、临床分期属早期(Ⅰ、Ⅱ期)、病理类型为腺样或小管型、神经未受侵的患者预后优于年龄在50岁以上、病变部位于颌下腺、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病理类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者.结论 患者年龄、病变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神经受侵与否是影响涎腺ACC预后重要因素.

  • 精氨酸-天冬氨酸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的研究

    作者:李凤和;俞光岩;李盛琳;彭师奇;傅嘉;武登诚

    目的研究精氨酸-天冬氨酸(Arg-Asp,RD)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lung metastation, SACC-LM)的作用.方法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时间RD灌胃对SACC-LM的影响.结果 30 mg/kg 和 120 mg/kg RD灌胃可抑制SACC-LM的形成;7.5 mg/ kg、30 mg/kg、 120 mg/kg RD灌胃均可延长SACC-LM鼠的生存期.结论 RD毒性小,可经口给药,具有抗SACC-LM的作用.

  • 涎腺腺样囊性癌自杀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春晓;何荣根;张志愿;刘兴坤;周晓健;陈诗书

    目的 为检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无环鸟苷(ganciclovir,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highly metastatic to the lung,ACC-M)的体内治疗作用.方法 将肿瘤细胞接种于裸鼠两肋下,腹腔给予GCV,每日50 mg/kg体重,2次/d,连用14 d.结果 实验组均不致瘤,而对照组均致瘤.用该系统原位注射治疗移植瘤,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有较明显的旁杀伤效应,但远处旁杀伤效应不十分明显.结论 HSV-tk/GCV系统对体积较小的肿瘤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体积较大的肿瘤作用欠佳.

  • 放射联合淋巴细胞对腺样囊性癌的抗瘤效应

    作者:蔡以理;邱蔚六;何荣根;王中和;周晓健

    目的 探索放射联合肿瘤引流区淋巴结淋巴细胞(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 lymphocyte, DNL)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 取首次治疗病理证实的口腔癌患者颈清扫淋巴结,经常规消化、分离,加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培养,获取激活的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以效靶比(E∶T)25∶1进行集落形成试验,观察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株(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M)的抗瘤效应,并分别以不同剂量60钴γ射线对ACC-M照射后,随即加入DNL细胞,观察放射结合DNL对ACC-M的抗瘤效应.结果 ACC-M为放射中度敏感细胞.根据线性--二次数学模型(LQ模型),其α、β值分别为0.342 0,0.078 3.DNL对ACC-M的抑瘤率为49.06% .放射联合DNL作用时,α值提高到0.768 8;Dq、S2分别从1.590 1、0.448 1降至0.599 5、0.113 5,这3个参数与放射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高剂量区,与放射组比,放射联合淋巴细胞组的D0. 01和6 Gy、8 Gy剂量点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体外来源于不同病理类型口腔癌的IL-2激活的DNL对ACC-M有明显的抗瘤效应,无论在低剂量还是高剂量区与放射结合都有显著的协同抗瘤效应.

  • 组织蛋白酶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的研究

    作者:彭歆;俞光岩;高岩;武登诚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Cath-D表达,并统计学分析Cath-D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ath-D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ath-D能通过溶解基底膜、细胞外间质和结缔组织,从而促进SACC的远处转移;Cath-D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 蛋白激酶C对腺样囊性癌细胞侵袭行为的影响

    作者:孙长伏;王兆元;王玉新;费声重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PKC抑制剂抗肿瘤侵袭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从牛精子中提纯的内源性PKC大分子抑制剂(proteinkinase C inhibitor of bovine spermatozona,BS-PKCI)及外源性抑制剂H7作用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系细胞,观察两种PKC抑制剂对肿瘤细胞与基底膜的粘附性、移动性(用移出琼脂糖滴数及远距离表示)及体外侵袭力的影响.结果 ①两种PKC抑制剂可明显降低肿瘤细胞对基底膜的粘附性(P<0.05);②两种PKC抑制剂可明显地降低肿瘤细胞的移动性(P<0.05);③两种PKC抑制剂可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力(P<0.01).结论 PK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有密切的关系;PKC抑制剂BS-PKCI及H7可明显地降低SACC-83系细胞粘附性、移动性及体外侵袭力.

  • 靶向转基因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苏涛;孙宏晨;臧光祥;张红;卢东民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启动子调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83中表达及对SACC-83增殖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pACTERT-TRAIL转染SACC-83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embryonic lungfibroblast,HEL),通过RT-PCR检测TRAIL表达,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hTERT启动子调控TRAIL基因在SACC-83中明显表达,抑制其增殖(存活率62.80%),且诱导细胞凋亡比例增加(10.89%);而在HEL细胞中未能诱导TRAIL基因表达,对该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 hTERT启动子可诱导TRAIL基因在SACC-83中特异性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

  • 羟基喜树碱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余杨;郭伟;邱蔚六;周晓健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吡柔比星(THP)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合理用药顺序.方法60只裸鼠建立ACC肺转移动物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按6种用药顺序组合治疗.6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并取完整肺部标本,经图像分析测量肿瘤面积.结果化疗各组肿瘤面积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P<0.01);HCPT和THP同时给药组和两单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药顺序给药或间隔48 h给药组与2个单一给药组及两药同时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PT联合THP在治疗ACC肺转移时具有协同效应,但应避免同时给药.

  • 腺样囊性癌肺转移模型的动态观察

    作者:陈绍维;黄洪章;刘习强

    目的通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1)的转化和导入ACC-M细胞株,筛选出ACC-M-GFP细胞,并在模拟的肺环境下,建立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灶的动态观察模型.方法利用基因转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pEGFP-1真核表达质粒.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培养ACC-M-GFP细胞.体内接种4周后建立模拟肺环境,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从接种的第2周开始,随接种时间延长,荧光细胞集落的数量和荧光强度逐渐增加,到第4周时荧光表达强烈,多数成片分布.观察结果同时显示仅有极少数的转移细胞有能力形成集落.结论成功建立了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灶的动态观察模型,这一模型为早期转移肿瘤细胞的捕获和分析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155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