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膜微粒:干细胞组织修复的新机制?

    作者:边素艳;崔华

    多种干细胞对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但机制不明.除了可溶性分子,细胞释放的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s)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新机制.MPs是包括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在诱导或凋亡后分泌的小囊泡.MPs与靶细胞通过特异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转移蛋白质、脂质、RNA等生物活性物质.干细胞来源MPs的组成及功能是近年研究的新视点.本文综述MPs的组成、产生机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以及干细胞衍生MPs的研究进展,为干细胞组织修复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间充质干细胞在凋亡过程中释放膜微粒

    作者:边素艳;崔华;张新宁;祁莉萍;李冬云

    间充质干细胞( 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a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化膜微粒通路的初步探索

    作者:卫小娟;张红超;申征征;王芳;王燕;郭子宽;刘朝中

    目的:探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的可能途径.方法:将人骨髓MSC经低氧低营养诱导后收集上清,超速离心机分离提取MP,电子显微镜鉴定其形态及大小;流式细胞术检测MP表面标记物及磷脂酰丝氨酸(PS)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UVEC是否表达PS受体(PSR).将DiI标记的MP与HUVEC共孵育,体系中加入PSR封闭性抗体,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P的内化过程.结果:MSC在低氧低营养条件下诱导产生的膜微粒高表达PS,内皮细胞表面表达PSR.MP可快速进入内皮细胞,并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胞浆.抗体封闭内皮细胞PSR后,HUVEC内化MP的过程明显受抑,抑制率达80%以上.结论:MSC-MP表面的PS与HUVEC表面PSR的特异性结合,是MP内化的关键环节.

  • 血浆膜微粒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翁习生;邱贵兴;高增鑫;吴志宏;崔巍;林进;金今;王炜

    目的 探讨循环中细胞膜微粒(micropaticles,MPs)的改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7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及24例年龄、性别、种族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离心分离出乏血小板血浆;应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1、CD42b、CD45、CD54、CD62E、CD105标定;流式细胞仪测定膜微粒的数量.结果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CD31+MPs、CD45+MPs、CD31+CD42b+MPs、CD31+CD45+MPs、CD31-CD45+MPs较正常健康组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09、0.021、0.000、0.009、0.007;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CD51+MPs、CD42b+MPs、CD54+MPs、CD62E+MPs、CD105+MPs、CD31+CD105+MPs、CD31+CD42b-MPs、CD31+CD45-MPs、CD31+CD105-MPs、CD31-CD105+MPs、CD54+CD62E+MPs、CD54+CD62E-MPs、CD54-CD62E+MPs与正常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血浆中血小板、白细胞来源的膜微粒明显减少可能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相关.

  • 膜微粒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俊;李良平

    膜微粒是细胞活化、凋亡早期、应力作用时释放的一类富含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细胞膜包裹的颗粒,其组成与母体细胞的来源和释放机制密切相关。不同细胞来源的膜微粒内含物并不完全一致,生物学功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也各有异同。近年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生理作用与机制方面,还是在疾病发生发展与临床诊治方面,膜微粒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此文就膜微粒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释放膜微粒: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新机制

    作者:李志勇;郭子宽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体外扩增能力强和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已成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MSC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疾病已经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证实了这种新型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关于MSC治疗的机制并未阐明.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及其旁分泌作用,可能不是其组织修复及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膜微粒,可能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本文就MSC膜微粒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综述.

  • 负载肿瘤干细胞膜微粒的DC-CIK/CTL细胞协同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庞翠;王金燕;胡志昊;段琼;李丁;刘文超;张菊

    目的:探讨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膜微粒(membrane microparticles,MMPs)DC-CIK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的靶向协同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R法检测结直肠癌SW480、SW620、HCT1 16株细胞k-RAS突变状态,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SW480、HCT116肿瘤干细胞,RT-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Sox-2和Oct-4.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DC与CIK,将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负载DC后再与CIK共孵育.形态观察及MTT法分别检测DC-CIK/CTL细胞及其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处理对SW480、SW620、HCT116及其干细胞的杀伤效应;RT-PCR检测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作用对SW480、SW620、HCT116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基因的表达,划痕实验测定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影响.结果:SW480、SW620和HCT116细胞均为k-RAS突变型;富集培养获得的结直肠癌干细胞样细胞高表达Sox-2和Oct-4 mRNA.MMPs负载DC-CIK/CTL细胞及其分泌上清与C225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有协同作用.C225与MMPs负载DC-CIK/CTL上清联合组相对于两者单独作用组能提高Fas与E-钙黏蛋白基因的表达;联合组的迁移率比两者单独作用组小.结论: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的DC-CIK/CTL细胞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有体外特异靶向杀伤效应,且与C225显著协同,其发生机制与逆转细胞EMT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 miRNA145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微粒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

    作者:黄若兰;张忠;陈铭泰;王玲;常晓;乔秋杰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膜微粒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诱导 MSC 凋亡释放膜微粒( MSC-MPs )用于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 A 组)、膜微粒组( B 组)、miRNA145组( C组)、膜微粒加抗miRNA145组( D组)及膜微粒加miRNA145组( E组)5组。细胞迁移实验评价VSMC的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MTT法)等比较各组VSMC凋亡水平。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NA145表达水平。结果:E组VSMC迁移数量少[(40.4±3.0)个],D组多[(69.0±5.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145的表达水平E组高,A组与D组低( P<0.05);MTT结果提示E组VSMC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高,D组低( P<0.05);半胱氨酸蛋白酶-3免疫印迹法结果也类似。结论:MSC-MPs可减少VSMC凋亡,抑制VSMC迁移,而miRNA145参与了这一过程。

  • 膜微粒对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基因1转移的影响

    作者:张珦;赖仁胜;许文林;房新建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株VLB100提取物膜微粒介导p糖蛋白(P-gp)及其编码基因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转移以及对亲代敏感细胞株CCRF-CEM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从VLB100细胞中提取膜微粒,将其与CCRKCEM细胞共培养.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DR-1基因和P-gp的表达,罗丹明123(Rh123)滞留试验检测P-gp功能,MTT法检测膜微粒对阿霉素细胞毒作用的影响.结果 膜微粒处理后,CCRF CEM细胞MDR-1基因及P-gp表达水平增加(P<0.05),细胞内的Rh123积聚减少(P<0.05),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增加(P<0.05),且均呈剂量依赖性.而多药耐药蛋白1(MRP1)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的表达在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膜微粒可诱导MDR 1基因及P-gp转移,增加CCRF-CE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 膜微粒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

    作者:金培峰;姜盛;翁家侃;王磊;丁露;赵凯翔;孙成超

    目的:明确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膜微粒(MPs)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结扎SD大鼠左冠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提取血液中的MPs.提取培养SD大鼠的BMSCs,并建立缺氧无血清的干细胞凋亡模型.分别按照不同浓度(即0.5μg/mL、1μg/mL和2μg/mL)的MPs对干细胞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Hoechst染色、Tunel检测、AnnexinV/PI流式细胞学、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来揭示MPs抑制BMSCs的凋亡作用,并用Akt信号通路的通路抑制剂AZD5363来初步探讨其抗凋亡的相关机制.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够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P<0.01);并且其抗凋亡作用呈现出浓度依赖性,0.5μg/mL浓度的MPs亦能达到显著抗凋亡作用(P<0.05).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来实现.结论: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

  • 血浆膜微粒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静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循环中细胞膜微粒的水平与肺功能进行检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06例,包括稳定期患者和急性加重期患者各53例,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3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和53例健康志愿者血浆膜微粒水平,包括内皮细胞膜微粒(EMP)、血小板膜微粒(PMP)、组织因子阳性膜微粒(TF+MP),并记录肺功能情况,探讨膜微粒水平与慢阻肺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3组血浆EMP和PM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慢阻肺稳定期组的EMP和PMP水平显著低于AE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EMP和PMP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浆TF+M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阻肺患者EMP水平与肺功能中的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1);PMP水平与肺功能中的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1);TF+MP水平与肺功能中的FEV1、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内皮细胞膜微粒、血小板膜微粒水平变化与慢阻肺及其急性加重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其诊断和疾病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肝损伤的机制及膜微粒的生物治疗潜力

    作者:阮承兰(综述);陈从新(审校)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移植是治疗肝硬化和肝衰竭的重要方式。MSCs修复肝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三种: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旁分泌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及膜微粒(microvesicles,MVs)介导的信号传递。目前的研究表明,MVs介导的RNAs传递在组织修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Vs移植可能成为修复肝损伤的一种新方式。本文重点介绍了移植入肝脏的MSCs可能的作用机制和MVs的生物治疗潜力。

  • 组织因子阳性膜微粒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和检测

    作者:李会桥;张予辉

    组织因子阳性膜微粒(TF-MP)通过促进肿瘤周围血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目前多项研究提示 TF-MP 与肿瘤合并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 TF-MP 对肿瘤进展及血栓的预测极其重要。

  • 膜微粒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礼贤

    膜微粒来源于不同的细胞,能表达来源细胞的表面特异抗原的颗粒.目前,大量的实验证明膜微粒可以作为运输载体,通过其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改变着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信息的交换.本文就膜微粒在细胞间信号的传导作—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膜微粒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安然

    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因此,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仅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组织[1],同时,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等优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用干细胞.

  • 负载肺癌干细胞膜微粒的 DC -CIK 对耐药肺癌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及对肺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段琼;王金燕;苏海川;刘征丽;孙建中;唐兴宇;庞翠;刘文超;张菊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干细胞膜微粒的 DC -CIK 细胞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肺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 A549、H292干细胞样细胞,RT -PCR 检测干细胞标志物,裸鼠成瘤实验鉴定致瘤性。超滤和差速离心法获取肺癌干细胞膜微粒。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共孵育组和常规培养组 DC 成熟标志 CD86和 CD83,测定两组 DC -CIK 细胞表型CD3+、CD3+CD8+、CD3+CD56+、CD3+CD4+;形态观察及 MTT 法分别测定不同效靶比两组 DC -CIK 对A549、H292的杀伤效应;ELISA 法分别检测两组 DC -CIK 上清中 IL -2、IFN -γ、TNF -α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两组 DC -CIK 对肺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富集培养获得的 EGFR -TKI 耐药肺癌干细胞样细胞高表达干细胞标志物 Sox2和 Oct4,并具较强裸鼠致瘤性。负载膜微粒的 DC 成熟标志 CD86和 CD83较常规 DC 表达显著升高;负载膜微粒的 DC -CIK 较常规 DC -CIK 细胞表型 CD3+、CD3+CD8+、CD3+CD56+、CD3+CD4+升高,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杀伤效应高于常规 DC -CIK,并具有显著提高的靶向趋向性;负载膜微粒的 DC -CIK 分泌因子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干细胞样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常规 DC -CIK 不同。结论:与常规培养 DC -CIK 相比,负载膜微粒的 DC -CIK 活性提高,对 EGFR -TKI 耐药肺癌细胞的体外特异靶向杀伤效应显著提高。细胞分泌因子可显著上调耐药肺癌干细胞的细胞凋亡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