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诊颅脑手术合并心脏支架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功能1例报告

    作者:蒲佐;魏俊吉;刘小海;吴昊;马百涛;王任直;刘大为;柴文昭;刘震宇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危重,病情进展极快,后期并发症多,治疗颇为复杂,病死率高.对于颅脑损伤合并冠心病支架术后长期服用双抗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密切监测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平衡预防出血与心脏事件之间的矛盾极为关键.现报告动态监测血小板功能应用于急诊颅脑手术合并心脏支架术后患者1例.

  • C-PG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盛大祥;黄成垠;史广耀;欧阳锡林;蔡莉;肖健宇;唐荣才

    本研究探讨以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为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用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的可行性,并调查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发生率.测定不同浓度C-PG诱导的健康献血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C-PG的适应用浓度;检测30名志愿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和服药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检测483例血小板捐献者的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对聚集功能不良者进行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测定.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率随C-PG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C-PG浓度达200μ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达高;服用阿司匹林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前相比,均表现明显减低(P<0.001),但以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显著.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确定为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20%;在483例血小板捐献者中,检出25例有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其中有11例表现为血小板促凝血活性减低.结论: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能有效的检出血小板功能不良者,适用于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功能的筛选;在血小板献血者中,血小板功能缺陷者的检出率大约为5%.

  • 复方曲肽注射液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作者:樊华;林鹏;王丽娜

    目的:研究复方曲肽注射液活性测定方法.方法:通过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确定其活性限值测定法.结果:通过对复方曲肽注射液不同体积以及不同批次血小板聚集试验显示此方法重复性差、限值制定较难,无法寻找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结论:应用血小板聚集试验考察复方曲肽注射液活性测定方法欠妥,建议进一步探索更好的方法检验产品活性.

  • 1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药物治疗分析及思考

    作者:胡扬;任文静;梅丹;田庄;顾晴

    目的 由1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药物治疗过程的回顾和讨论,探讨临床药师在心血管内科开展工作的模式.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回顾文献、深入问诊、寻找证据,提出致支架内再狭窄的2种可能性,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或药品质量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协助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患者住院连续服用8d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显示血小板抑制率良好.第5个月随访,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及出血事件.结论 临床药师在诊疗活动中及时甄别不良事件中的药物因素,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 血小板聚集试验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伟娜

    1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是一个多功能细胞,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平均寿命约7~14 d,平均直径2 ~4 μm,是血液中小的无核细胞成分,参与机体内许多生理病理过程. 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等功能,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止血. 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血管受损破裂时,通过表面接触和凝血因子的作用,转入激活状态,活化的血小板互相黏附在一起即为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中心环节,常被视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目前常用的血小板功能体外诊断试验,在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抗血栓疗法、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浓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1-3].

  • 血小板粘附试验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孙世忠;宋瑞群;王丹丹

    目的探讨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肝硬化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球形玻璃瓶旋转法和血小板聚集计法分别检测63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粘附功能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肝硬化组PAdT和PAg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下降程度与肝功能Child分级一致,A级与B、C级比较PAdT和PAgT均有显著意义(P<0.01),但B级与C级比较PAdT和PAgT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AdT及PAgT有可能作为肝硬化辅助诊断指标以及Child分级的参考依据.

  • 血小板聚集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江虹;杨菁;左成华;彭黎明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以APACT2型血小板聚集仪用ADP为诱聚剂,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影响因素,测定66例正常人及1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例正常人及1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比较血小板聚集试验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结果.结果ADP应用的终浓度为5μgmol/L测定正常健康成人血小板聚集试验正常参考范围(χ±1.96s)为30.3%~86.3%.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2)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值为5.4%,明显低于PRP为相同血小板浓度的正常人(28.7%)(P<0.005).经等级相关分析血小板聚集试验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检测有正相关(P<0.0001).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实用可作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 喉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作者:姚宪义;周彬;王振霖;王丽妍;李玉春

    目的探讨喉癌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比浊法,对50例喉癌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并以良性肿瘤病人、喉慢性炎性疾病病人及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SAS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结果与其他组病人相比,喉癌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有增强趋势.结论喉癌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的增强;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判定、预后评估及预测转移有一定的意义;血小板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 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贺钢柱

    目的 观察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血小板聚集试验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意义.方法 以ADP为诱聚剂,在APACT 2型血小板聚集仪上观察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的使用情况.在2009年1月~2011年6月来我院做尿毒症透析治疗的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男50例,女50例为试验对象,观察其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的聚集情况.结果 血液透析前男性的大聚集率为33.5±8.5%,血液透析后大聚集率为37.7±5.5%;女性透析前大聚集率为32.3±9.2%,血液透析后大的聚集率为35.3±8.6%,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聚集试验简单又实用,临床可用来作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步试验.血液透析对于改善尿症透析患者血小板的功能效果不明显.

  • 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永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方法将聚集剂加入到风寒血小板的血浆中,并进行连续性的搅拌,使得血小板相互作用并聚集在一起成团,然后对血小板的大聚集率(MAR)进行测定。此次进行试验的有:80例心梗死患者、80例脑梗死患者、80例高脂血症患者、正常健康人群80例。结果经过相关的试验发现,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的MAR分别为90.7±12.0%、76.5±4.9%,与对照组的36.8±5.2%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高脂血症患者的MAR为62.3±5.0%,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的36.8±5.2%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能够对血栓的早期形成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同时对心肌梗死的发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阿斯匹林剂量监测方法的选择

    作者:周勇;彭颖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后几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寻求简易、经济、可靠、适合常规的实验.方法:对正常健康人连续口服阿斯匹林过程中不同时间血小板聚集试验、血浆GMP-140测定、血浆TXB2测定实验结果比较.结果:在口服阿斯匹林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血浆GMP-140、血浆TXB2测定,三个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为阿斯匹林剂量监测简捷、实用、有效的血小板功能试验.

  • 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实验对指导氯吡格雷用药的研究

    作者:李林锋;蔡新勇;郭邦国;涂伟玲;胡菁;洪浪

    目的:比较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实验两种测定方法对临床氯吡格雷使用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上选择更经济、有效的测定方法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相关疾病史、用药史、血液检查结果、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等。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来比较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实验两种测定方法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结果对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代谢快组(92例)、代谢中间组(116例)、代谢慢组(30例)三组间两两比较,年龄、性别、有否糖尿病、有否肾功能不全、有否吸烟、有否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CB)、有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代谢快组、代谢中间组、代谢慢组三组之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实验(二磷酸腺苷(ADP)聚集率、花生四烯酸聚集率、胶原聚集率)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均齐性,其中ADP聚集率三组间比较, P<0.001,有显著差异。将ADP聚集率>50%赋值为0(反应差),ADP聚集率≤50%赋值为1(反应好)。将ADP聚集率界定治疗反应与CYP2C19基因型检测代谢能力之间两两比较,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代谢快组治疗反应明显好于代谢中间组及代谢慢组。但是基因检测呈“代谢慢”的患者中,仍有较高比例(43%)对氯吡格雷用药反应好;而在基因检测呈“代谢快”的患者中,亦有一定比例(16%)用药反应差。结论 CYP2C19基因型检测是目前临床上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制定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发现,根据血小板聚集实验中ADP聚集率来评估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也是可行的,且更经济。但因本研究中基因检测呈“代谢慢”的患者中,仍有较高比例对氯吡格雷治疗反应好,在有条件的区域可联合血小板聚集实验和CYP2C19基因型检测来制定氯吡格雷用药方案。

  • 巨核细胞形态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孙慧;李元堂;武焕玲;张之芬;王倩;田文君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象中的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形态变化,血小板聚集功能在ITP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骨髓细胞学计数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应用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20名正常人和24例ITP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 ITP患者的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形态与正常人之间有明显差异;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活性有明显差异.结论 ITP患者的出血倾向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下降有关,治疗后可以通过改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纠正ITP患者的出血倾向.

  •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释放试验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镇;徐成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释放试验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阻抗法与荧光法同步测定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反应;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ATP释放量及血浆GMP-14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GMP-140含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而ATP释放量则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GMP-140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2=0.653,P<0.05;r2=0.471,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和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浆中GMP-140含量的水平,及时发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对于指导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观察

    作者:王敬华;张弘

    目的 观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URSA患者207例(URSA组)和未妊娠的健康育龄妇女154例(对照组),采集外周血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URSA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再次妊娠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大聚集率为47.58%±9.17%,属正常范围;URSA组血小板大聚集率为53.25%±9.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59例(76.3%)升高;URSA再次妊娠者153例,其血小板大聚集率为85.33%±9.10%,较妊娠前显著升高(P<0.01),其中122例(79.7%)升高.结论 URSA患者未妊娠状态下外周血存在持续高凝状态,再次妊娠高凝状态加重.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肾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耿明霞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与肾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56例2型DM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如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肾微血管功能指标,如24 h尿白蛋白(Alb)、24 h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排泄量,分析二类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DM患者病情进展,尿A1b和尿β2-MG排泄不断增加,血小板聚集率逐渐上升,血小板平均体积逐渐增大,两者成明显正相关.结论:血小板功能活性升高可能是糖尿病肾脏微血管损伤的促进因素之一,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 血小板无力症84例临床分析

    作者:宣旻;王宏梅;杨艳辉;田萌苏;季林祥;杨仁池

    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aⅡB,CD41)和(或)GPⅢa(β,CD61)的任一突变都可致GPⅡb/Ⅲa复合物形成不稳定,而易被蛋白酶分解,使血小板对各种生理性诱导剂的聚集反应大大减低或缺如,而致出血倾向[1].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诊治的84例GT患者的临床资料.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991-01-2011-12来我院就诊的GT患者84例,诊断标准参考文献[2].其中详询到婚配史的病例中有4例属近亲婚配.10例家族中有类似症状患者(同胞确诊为GT的患者3例,其中1例系双胞胎中的兄长,已出血死亡).另有2例女性患者因既往月经过多而于早期接受子宫切除术.

  • 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

    作者:范伯丽;程颖;房家智;蒋宝琦;G Neil Thomas;Julian AJH CRITCHLEY;Brian TOMLINSON

    观察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作用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测试全血血小板聚集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性及实验的重复性,并选择胶原作为诱导剂进行全血血小板聚集反应检测.30个高脂血症患者接受为期16周的治疗,用药剂量递增,从每日用药10、20、40 mg,到80 mg,均分别用药4周,直至患者血脂水平达到靶水平以下.分别在大剂量用药期及停药后4周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在停药后显著回升(5.0±1.1、3.0±1.0、2.2±3.3 mmol/L比9.0±3.1、6.8±1.5、5.0±12.4 mmol/L,P<0.001).与停药后4周相比,在大剂量用药期,患者全血血小板聚集反应显著降低(自19.0±3.1 Ω降至17.1±4.6 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不受影响.表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及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

  • 血小板粘附试验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在检验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

    作者:邓艳波;刘艳杰

    本文通过对63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的PAdT、PAgT两项血小板功能试验,就肝硬化患者肝功损害同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作者:徐成伟;于超;时晓华;周勇;徐永萍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小板聚集(PAgT)、释放试验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阻抗法与荧光法同步测定PAgT及ATP释放反应;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GMP-140.结果妊高征患者PAgT、ATP释放量及血浆GMP-140含量较正常非孕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妊高征各组患者PAgT、血浆GMP-140含量活性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而ATP释放量在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则无明显差异.轻、中、重度妊高征PAgT与血浆GMP-140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653,P<0.05;r=0.737,P<0.05;r=0.778,P<0.01).结论妊高征患者由于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妊高征发病和引起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