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室起搏对老年房颤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影响

    作者:蒋金全;陈雷旻;沈菁原;陈炼;楼丽娜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老年高龄房颤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128例慢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不安装心脏起搏器,起搏组予装心脏起搏器,入选时及三年后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并比较左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脏指数(CI)及心率(HR)等指标.[结果]起搏组CO、CI及HR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LVEF较对照组降低,LVEDD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指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老年高龄的房颤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后CO和CI显著增加,费用并不昂贵,且在心脏起搏器使用年限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 右室双部位起搏对犬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黄志辉;王俊华;刘朝中;吕先光;陆小龙;王宏军

    [目的]研究右室双部位起搏对犬QRS波时限(QRSd)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只犬,每只犬随机行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右室双部位(RV-Bi)、双心室(Bi-V)起搏,起搏频率为150次/分,起搏稳定15 min后测定QRSd、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输出量(CO).[结果]①同RVA相比,RVOT、RV-Bi、Bi-V起搏时均有QRSd减小,CO增加,差异有显著性;②RV-Bi起搏时:与RVA和RVOT)相比,QRSd、mPAP、PCWP减小,CO增加,差异有显著性;与RV-Bi起搏相比,上述指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RV-Bi起搏的心电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RVA和RVOT起搏,基本等同于Bi-V起搏.

  • 舒张充盈状况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戴文茜;宫凤云

    [目的]探讨舒张充盈状况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42例,根据血流频谱结果分为限制性充盈组(n=44)和非限制性充盈组(n=98),比较两组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限制性充盈组心脏再同步治疗有效率为36.36%(16/44)显著低于非限制性充盈组的76.53%(75/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49,P=0.013<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YHA分级、LVEDD、LVEDV、LVES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限制性充盈组患者NYHA分级、LVEDD、LVEDV、LVESV均显著高于非限制性充盈组,LVEF显著低于非限制性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限制性充盈组、非限制性充盈组治疗后血清IL-6、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限制性充盈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限制性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限制性充盈状态能够影响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及其心功能的恢复.

  • 心电图RV1SI波型预测CRT治疗植入BiV起搏器术后心衰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床价值

    作者:曾元杰;黄桂锋;陈泽海;吴泽彬

    [目的]探讨心电图RV1SI波型预测CRT治疗植入双室起搏器(BiV)术后心衰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院植入BiV 起搏器213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1年随访.根据是否出现RV1SI波型将其分为RV1SI波型组(n=56)和非RV1SI波型组(n=157),记录所有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非计划住院和晚期心力衰竭治疗、综合性结局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改变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应用Kaplan-Meier 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缺血性心肌病、混合型心肌病患者中出现RV1SI波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出现RV1SI波型患者的比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出现RV1SI波型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未出现RV1SI波型患者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BiV 起搏器术后ECG 出现RV1SI波型患者1年后非计划住院、综合结局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未出现RV1SI波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G 监测RV1SI波型能预测患者1年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特异性为81.2%,敏感性为 33.0%,出现RV1SI 波型的患者1年内未发生不良结局的可能性比未出现RV1SI 波型患者高1.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结论]心电图RV1SI波型对预测CRT治疗植入BiV 起搏器术后心衰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对是否需要进行晚期心力衰竭治疗、指导CRT治疗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右心室中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腔心脏起搏系统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洪亮;钱昊;纪铭月;刘泽超;马俊林;刘兰萍;翟培峰;薛礼明

    [目的]比较采用右心室中间隔部(RVM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双腔心脏起搏系统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156例双腔心脏起搏系统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VM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各78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二尖瓣血流E峰与A峰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做功指数(Tei).[结果]RVMS起搏组、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12个月LVEF、SV、CO较术前显著降低,LAD、LVEDD、Te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12个月LVEF、SV、CO、E/A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术后12个月LAD、LVEDD、Tei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VMS起搏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VEF、SV、CO、E/A均显著低于RVA起搏组(P<0.05).RVMS起搏组全因病死率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心力衰竭、新发心房颤动、心源性再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RVA起搏组(P<0.05).[结论]RVMS起搏较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可以减轻心功能损伤,有利于保护心功能.

  • 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艳芳;肖爱英

    [目的]提高对阵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断率. [方法]对40例疑诊为阵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门诊患者利用食管心房调搏进行诱发,分析病因.[结果]通过食管心房调搏,37例患者诱发了阵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达92.5%,并全部终止了阵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其中36例在食管心房调搏检查中终止(97.3%),1例静推西地兰终止(2.7%).[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安全、有效,是"捕捉"、诊断、终止阵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捷径,值得推广.

  • VVI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徐细平;吴亦之;李亚雄;冯小坚

    随着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和起搏适应证的拓宽,人们逐步认识了生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益处[1].但限于低水平的医疗消费,在今后相当一个时间内仍将有相当比例的VVI起搏,即VVI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本文报道51例VVI起搏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旨在为临床起搏工作提供参考.

  • 极晚期起搏器囊袋溃破一例

    作者:陶文其;王骏;孙育民;周赟;张雁

    1 病史患者,女性,80岁.6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起搏器(Vita2 SSI Mod.230,Vitatron),一直在本院正规定期随访未发现异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近半年来患者食欲减退伴体重骤减约20 kg,经检查诊断为胰腺癌.患者1个月前反复主诉右肩部疼痛向手臂放射,入院前3 d发现起搏器囊袋周围红肿,边缘破溃伴少许分泌物,部分起搏器暴露于皮肤外(如图1).考虑患者起搏器年限较长并伴继发性感染,于入院d3行左侧起搏器重新植入+右侧囊袋清创缝合术.

  • 食管心房调搏对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价值

    作者:夏平达

    食管心房调搏(TEAP)由于其无创伤性和操作简便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技术的发展,TEAP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本文对135例阵发性SVT接受RFCA者的TEAP结果与心内电生理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TEAP在RFCA中的实用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35例患者中男71例,女64例,平均年龄35.5(18~55)岁。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心动过速史;合并高血压病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余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术前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1.2 TEAP诊断SVT的标准①房室结双径(AVNDP)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S-R间期与跳跃式延长≥50 ms,S-R曲线不连续,SVT时食管心电图逆行P’波与QRS波群部分重叠或紧随其后,R-P’间期<70 ms;TEAP于S-R间期跳跃式延长后诱发SVT,若未诱发,则诊断AVNDP现象。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TEAP诱发SVT;S-R曲线连续,S-R间期无跳跃延长现象,SVT时R-P’间期>70 ms;按V1导联P波(PV1)和食道导联P波(Pe)之间的间距初步将房室旁道分为左侧和右侧旁道,PV1比Pe领先30 ms 以上,则提示房室旁道位于右侧,若Pe比PV1领先30 ms以上,则提示房室旁道位于左侧。

  • 食管心房起搏与心内起搏诊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吴亦之;李亚雄;晏新民;方丕华

    心内起搏(EPS)是一种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基层医院难以开展.而食管起搏术(TEAP)是一种无创检查,临床应用较广.作者采用上述两法诊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56例,结果如下.

  • 心室起搏病人的电话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的图形比较

    作者:杜万红;刘小阳;苏加利;樊光辉;朱俐俐;李红英

    心脏起搏病人的随访,是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的一项重要的、必要的、定期的工作,而心电图则是用以记录、评价起搏功能常用的工具.本研究旨在比较电话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在心室起搏心电图上的差异及相关性.1 对象与方法

  • 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围术期的管理

    作者:熊云川;蔡宏伟;徐道妙

    目的探讨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对21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施行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人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围术期经过顺利.结论安装心脏起搏器可增加患者的手术麻醉安全性.

  • 触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特征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对其影响

    作者:郭永红;刘启明;祁述善;周胜华

    目的:探讨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并观察抗房颤起搏程序对其影响.方法:对24例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Vitatron 900E)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的情况,比较诱发房颤组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并观察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程序对房颤的预防作用.结果: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分别为(352.3±30.4)和(421.8±42.5)ms]、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分别为(963±109)和(733±124)ms]、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分别为(34.8±18.9)和(12.7±8.7)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房性期前收缩后长间歇触发的房颤用心房超速起搏,17例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6例尚需配伍用可达龙(0.2g/d)控制.结论: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以及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有关,抗房颤起搏程序能有效防治房性期前收缩等触发的阵发性房颤.

  • 心房起搏对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作用的影响

    作者:郭永红;杨宇;刘启明;祁述善;周胜华

    目的:探讨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患者睡眠时用心房起搏方式增加心率的治疗作用.方法:因症状性心动过缓行心房心室同步起搏的中枢型或阻塞型老年SAS患者16例,每例患者连续3晚经多导睡眠图检查等监测,第1晚所有患者进行基础评估后随机分组,第2晚一组自身心律模式、另一组心房超速起搏模式(夜间基础平均窦性心率基础上增加15次/min)下评估,第3晚两组监测模式互换,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模式总的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结果:基础评估24 h自身平均窦性心率为(55±9)次/min,较心房超速起搏模式频率[(72±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节律模式时总的睡眠时间为(322±48)min,与心房超速起搏模式[(330±5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通气指数从自身节律模式时的9±3减少到心房超速起搏模式时的3±3(P<0.0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从自身节律模式时的28±21减少到心房超速起搏模式时的10±13(P<0.01).结论:心房超速起搏可明显降低中枢性与阻塞性老年SAS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发生,而不减少总的睡眠时间.

  • 心脏起搏患者术前社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杨海涛;刘茜倩;李思特;祁述善;沈向前;金淑莲

    目的了解心脏起搏患者术前社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125例心脏起搏患者心脏起搏术前社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显示:125例心脏起搏患者存在以焦虑(60人)、躯体化(57人)、恐怖(38人)、抑郁(55人)、人际关系(34人)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其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明显高于25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积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症状自评量表(SCL-90)积分与经济收入、病情严重程度、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显著关联(P均<0.01).收稿: Oct. 16, 2003结论心脏起搏患者存在焦虑、躯体化、恐怖、抑郁、人际关系等明显心理问题,社会支持不满意.同时经济收入、病情严重程度、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是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

  • 左室新型起搏导线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廖德祥;陈爱辉;曾建平;黄河;吴明星;易文艳;周丽;刘元

    目的 探讨左室新型起搏导线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影响.方法 2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均全部使用新型左室4极电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均观察术后电极脱位、膈神经刺激、阈值增高等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NYHA分级得到改善,QRS波的时限变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少(P<0.05).2例左室导线微脱位,2例有不同程度的膈神经刺激,3例左室起搏配置阈值增高,均通过调节左室起搏配置的方式进行了无创处理后得到解决.结论 四极导线提供的额外起搏配置,可以降低长期左室起搏阈值、小化膈神经刺激、降低左室导线脱位风险,同时有助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优化及实现左室多部位起搏,潜在地提高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

  • 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的临床观察

    作者:蒋勇;向芝青;安俊华;田君华;刘芳

    目的 评价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转复心房扑动(AFL)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采用S1S1基础程序刺激法(Burst法)超速抑制转复20例AFL患者.结果 20例AFL患者中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75%;其中Ⅰ型AFL共12例,有效12例,有效率100%;Ⅱ型AFL 8例,有效3例,无效5例,有效率37.5%;Ⅰ型AFL有效率明显高于Ⅱ型AFL(P <0.01).结论 TEAP转复Ⅰ型AFL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不失为AFL转复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使用.

  • 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在高危颈动脉窦部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万跃;彭小祥;刘艳霞;刘文军;左靖;熊英

    目的 分析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在高危颈动脉窦部狭窄支架成形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例高危颈动脉窦部狭窄支架成形术应用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2 ~76(69±5.2)岁;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颈动脉窦部重度狭窄(狭窄率>70%)15例,有心律失常10例,其中窦缓(R <50次/min)5例,缓慢心房纤颤3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并心率均<60次/min1例,交界性逸搏1例;对所有患者使用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装置;重度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均行预扩张,预扩张后使用自膨式支架.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均<30%,所有患者术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血压下降,心电监测上均有起搏脉冲钉样标记,所有患者均起搏成功,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无创性经皮体外心脏起搏在高危颈动脉窦部狭窄支架成形术中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21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永祥;侯龙江;聂磊

    目的 探讨急性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应用普通电极导管,在急诊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21例,急诊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及疗效.结果 21例均获成功,18例患者心率恢复正常,效果可靠.结论 急诊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具有迅速、有效、简单、易行的特点,抢救成功率高.

  • 右室两种起搏位点的研究

    作者:唐烨晖;邬文敏;黄民江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861 条记录 35/44 页 « 12...3233343536373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