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龄期蚕沙中菌群多样性

    作者:郑天瑶;宿树兰;蔡红蝶;戴新新;欧阳臻;段金廒

    该文对不同龄期烘干前后蚕沙中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明确其菌群组成及其丰富度差异,阐明烘干处理对中药材蚕沙中菌群的影响,为其功效科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蚕沙细菌的16S rDNA-V4 变异区序列,应用Qiime,Mothur,PICRUSt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分析蚕沙样品中菌群的组成、丰度、分布、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菌群差异性及对群落的代谢功能等进行预测.该研究获得用于分析的有效序列数为259 250;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 的数量接近于饱和.蚕沙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9.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0%)、厚壁菌门(Firmicutes,4.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蓝细菌(Cyanobacteria,0.2%)组成,其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烘干后蚕沙的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降低,五龄蚕沙尤为明显.PICRUSt分析蚕沙菌群对应的基因功能发现膜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细胞过程与信号传导等基因功能丰度较高.烘干处理可显著降低蚕沙中致病菌的种类和数目,有利于药材药用品质,相比于低龄期蚕沙,五龄蚕沙更适宜入药.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为蚕沙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科学的数据资源.

  • 300例阴道分泌物的细菌群体分布状况

    作者:范冰;王秀梅;张翠;丛玉隆

    目的 了解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中的细菌群体分布情况.方法 对2015年3月份随机在武警总医院第二临床部妇产科就诊的300例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和革兰氏染色,分析其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的分布状况.根据油镜下每个视野的平均细菌数把菌群密集度分为Ⅰ ~ Ⅳ级;根据油镜下每个视野能辨别的细菌种类数把菌群多样性分为Ⅰ ~ Ⅳ级;视野下所见多的微生物定义为优势菌.结果 在300例阴道分泌物中,正常菌群与异常菌群分别占30.3%和69.7%;菌群密集度以Ⅲ为主,占45.0%;菌群多样性以Ⅱ为主,占61.0%;优势菌以乳杆菌为主,占56.3%.异常菌群包括非乳杆菌优势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抑制性菌群和过度增殖性菌群,分别占33.0%、29.0%和7.7%.结论 阴道微型生态环境中细菌群体的平衡与失调影响着阴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分析阴道分泌物的细菌群体分布特点将为各种阴道炎等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 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娜;刘玉兰;朱元民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原因除了饮食、环境以及遗传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元基因组学的研究为揭示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会介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总结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细菌及其研究现状。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氟化泡沫对牙菌斑微生物的影响

    作者:翁金龙;赵河川;孙凤;陈霄迟;徐韬

    目的 观察临床应用1.23%氟化泡沫对儿童牙面菌斑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幼儿园的10名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3.7岁;常规口腔检查,记录龋失补牙面数;样本采自1.23%氟化泡沫干预前后1个月内不同时间(基线及涂氟后第1、2、3、4、7、10、15、21、30天)相同牙面的菌斑;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表达菌斑微生物DNA图谱,通过GelComparⅡ分析软件解析菌斑微生物的群体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通过聚类统计分析样本微生物群落不同时间点的相似性及种群聚类分析.结果 10名儿童基线菌斑微生物DNA的条带数为26.9±2.9,使用氟化泡沫干预3d后菌斑微生物DNA条带数下降至20.1 ±3.8,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nnon-Weiner指数在基线为3.18±0.31,干预3d后为2.92 ±0.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名儿童的微生物电泳图谱戴斯系数(Dice coefficient)和个体微生物群落聚类分析表明,氟化泡沫干预后菌斑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但1个月后菌斑结构与基线相似.结论 1.23%氟化泡沫对儿童牙面菌斑微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应用氟化泡沫后菌斑微生物种群结构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后还能恢复至原有状态.

  •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连栀矾溶液发酵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多样性变化

    作者:袁学刚;叶羊;赵甲元;谢洁;金艳;肖宇航;王战国;张晓喻

    目的 探究传统连栀矾溶液发酵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群,为科学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上下层连栀矾溶液中真菌ITS2区序列,应用QIIME、Mothur和R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样品中真菌菌群的组成、丰度、分布、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阐明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4个不同的发酵时期共获得用于分析的有效序列数为207 068,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s的数量接近于饱和,能充分展示连栀矾溶液的真菌群落结构,其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74.21%)、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7.31%)、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2.62%)、接合菌门(Zygomycota,0.66%)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0.01%)组成,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通过分析OTUs数量、chaol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表明连栀矾溶液真菌菌群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并且在炮制过程中上下层总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发酵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中上层样品的丰富度、多样性逐渐增加,下层样品的丰富度、多样性先降低后增加,且上层样品的丰富度、多样性明显高于下层样品.结论 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连栀矾溶液发酵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动态变化可为指导其科学发酵提供参考.

  •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连栀矾溶液发酵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多样性变化

    作者:袁学刚;叶羊;赵甲元;谢洁;金艳;肖宇航;王战国;张晓喻

    目的 探究传统连栀矾溶液发酵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群,为科学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上下层连栀矾溶液中真菌ITS2区序列,应用QIIME、Mothur和R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样品中真菌菌群的组成、丰度、分布、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阐明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4个不同的发酵时期共获得用于分析的有效序列数为207 068,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s的数量接近于饱和,能充分展示连栀矾溶液的真菌群落结构,其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74.21%)、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7.31%)、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2.62%)、接合菌门(Zygomycota,0.66%)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0.01%)组成,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通过分析OTUs数量、chaol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表明连栀矾溶液真菌菌群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并且在炮制过程中上下层总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发酵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中上层样品的丰富度、多样性逐渐增加,下层样品的丰富度、多样性先降低后增加,且上层样品的丰富度、多样性明显高于下层样品.结论 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连栀矾溶液发酵炮制过程中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动态变化可为指导其科学发酵提供参考.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舌苔菌群多样性研究

    作者:徐文秀

    目的:应用PCR-DGGE技术对MODS患者舌苔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与疾病关系.方法:收集了26例MO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舌苔样本,提取样本细菌总基因组DNA.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实热证组、热夹湿证组、热盛伤阴证组、血瘀证组和厥脱证组.然后对细菌总基因组DNA的16SrRNA的V3区进行PCR扩增,进行DGGE图谱及多样性分析,分别分析MODS患者及对照人群舌苔菌群的相似性,并通过Shannon-Weaver(H‘)指数来分析样本的条带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结果:实热证组和对照组条带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指数两组未存在差异;热夹湿证组和对照组条带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热盛伤阴证组和对照组条带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血淤证组合对照组条带数刚好0.05,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厥脱证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没有存在存在显著差异.结论:MODS患者舌苔菌群多样性与疾病有关,它们与MOD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探索.

  • 微生态失调与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学"邪气"范畴

    作者: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

    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因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异常影响时可使微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定量的或定位的改变,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致病菌入侵、定植、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型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产生病原微生物,微生态系统由"正气"状态向"邪气"状态转化.从免疫学角度考察,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等与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均归属于邪气.前者为外邪,后者为内邪.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0.99),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

  • 基于16S rRNA基因和细菌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DNA指纹图谱技术对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研究

    作者:刘霞;刘社兰;解奕瑞;阮冰

    目的 应用PCR-DGGE和rep-PCR技术对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并比较这两种方法在菌群分析中的作用.方法 首先建立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的肝移植模型,收取对照组、肝硬化成模时、肝移植后7 d和肝移植后30 d的大鼠粪便,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PCR-DGGE和rep-PCR[BOX-PCR,ERIC-PCR,ERIC2-PCR,(GTG)5-PCR,REP-PCR]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PCR-DGGE可明确将正常大鼠、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大鼠分为3个簇,并显示出肝硬化、肝移植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增多.rep-PCR技术也可将各组分开,其中ERIC-PCR、ERIC2-PCR及REP-PCR三者扩增条带各组差异有显著性,鉴别效果更好.结论 应用基于16S rRNA基因和细菌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指纹图谱技术对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对临床肝硬化、肝移植患者肠道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起到指导作用.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作者:刘霞;凌宗欣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方法 采集育龄期女性健康受试者(control,CN,n=50)、细菌性阴道病患者(Bacterial vaginosis,BV,n=50)、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n=48)、细菌性阴道病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Bacterial vaginosis in combination of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BVC,n=32)的阴道拭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而后应用25%~55%变性梯度的PCR-DGGE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阴道菌群指纹图谱结果显示,VVC组中阴道优势菌群与CN组基本一致,但与BV组和BV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变化.

  •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健康人咀嚼槟榔前后口腔菌群多样性

    作者:熊雄;易书瀚;赵紫薇;成焕;吴忠坤;郭亦晨;李珂;王远亮

    目的 为揭示健康人咀嚼槟榔前后的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 分析咀嚼槟榔前、咀嚼5 min后和咀嚼30min后口腔内菌群结构变化以及多样性特征.方法 通过收集8个人咀嚼槟榔前后唾液, 用宏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咀嚼槟榔5min后,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普雷沃菌7属 (Prevotella7) 、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 、纤毛菌属 (Leptotrichia) 、嗜血杆菌属 (Haemophilus) 、拟普雷沃菌属 (Alloprevotella) 、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 、卟啉单胞菌属 (Porphyromonas) 、梅毒螺旋体2 (Treponema2) 、普雷沃菌6属 (Prevotella6) 和兼性双球菌属 (Gemella) 较咀嚼前相对丰度明显下降, 分别下降了16.57%、12.94%、9.38%、23.08%、54.55%、52.63%、30.00%、42.86%、30.00%、16.67%和42.86%, 纤毛菌属 (Leptotrichia) 降幅大.而咀嚼30min后, 纤毛菌属 (Leptotrichia) 、嗜血杆菌属 (Haemophilus) 、拟普雷沃菌属 (Alloprevotella) 、卟啉单胞菌属 (Porphyromonas) 、梅毒螺旋体2 (Treponema2) 和罗思菌属 (Rothia) 的相对丰度较咀嚼5 min后均增大.结论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 作为主要变化的菌属, 在咀嚼槟榔的过程中, 对口腔产生一定的作用, 可能是口腔龋齿等牙周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子.

  •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研究

    作者:李阳;余加林;艾青;冯晋兴;郑树芳;唐小丽;杨静丽;贺雨;王政力

    目的 采用16S rDNA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以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NEC的早产儿为NEC组,并分为Ⅰ、Ⅱ和Ⅲ期亚组,每个亚组各7例;以2家医院同期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选择与NEC 3个亚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者作为对照Ⅰ、Ⅱ和Ⅲ亚组,每个亚组亦各7例.在NEC组和对照组入院后1、3、5、7和9d时点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NA扩增和DGGE,对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丰富度S和Shannon指数,通过T-A克隆测序,分析NEC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结果①入院后1d时点NEC组Ⅰ、Ⅱ和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01 ±0.73)、(1.93±0.27)和(1.54±0.36),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亚组[分别为(2.65±0.26)、(2.74±0.16)和(2.56±0.22),P<0.05],且NEC组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NEC组Ⅰ期和Ⅱ期亚组(P<0.05).②NEC组和对照组各10例获得全部5个时点的粪便标本,对照组Shannon指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NEC组Shannon指数随入院时间的延迟呈升高趋势,于入院9d时点接近对照组水平.③DGGE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NEC组与对照组所包含的细菌类别总体差别不大,但NEC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而克雷伯菌属和拟杆菌属所占比例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 肠道菌落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尤其是益生菌的减少,致使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优势,可能是NE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 16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与临床培养方法对比分析儿童阑尾炎组织菌群多样性

    作者:杨静丽;余加林;王政力;艾青;刘东;唐小丽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初步探讨儿童阑尾炎组织的菌群多样性,为全面认识儿童阑尾炎病原菌提供新的视角.方法 对10例阑尾炎组织标本和4例正常阑尾组织标本病理切片后,行革兰染色观察菌群情况,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直视下分离组织中的细菌,经DNA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并与临床培养结果对比.结果 ①临床培养法:阳性率为70%,共检测到4个菌属,以大肠埃希菌多见,各标本菌属0~2种,且均可由DGGE检出.②DGGE方法:共检测到14个菌属,包括可培养菌属和无法培养的菌属,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0例阑尾炎标本包含的细菌种类和数目均有差异,各标本菌属平均9.6(6~12)种;变形菌门比例为73.9%.在正常阑尾组织中,各标本菌属数在2~7种,变形菌门比例为52.9%,且发现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7个菌属仅在阑尾炎病灶中检出.结论 阑尾炎病灶区是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检测到的细菌种类较正常阑尾多.应用LCM联合PCR-DGGE技术病原菌检出率较高,可为组织病原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PCR-DGGE检测早期儿童龋治疗前后口腔菌群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怡然;王伟健;沈家平;沈红;周红艳;陈霄迟

    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早期儿童龋治疗前后唾液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燕东幼儿园22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在龋齿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取样,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受试儿童唾液样本,分析治疗前后唾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3±2.9,治疗后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8±4.1,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同一时期内各唾液样本DGGE图谱的相似性高于不同时期样本之间.结论:PCR-DGGE技术可用于与龋病相关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粪菌移植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伟祥;周洁;魏丹丹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IBD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可重建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对IBD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FMT的临床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粪菌移植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慢性咽炎的咽部菌群多样性特征分析

    作者:易东生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咽炎的咽部菌群多样性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咽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咽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分析培养结果,结果记录.结果:共检出细菌295株,55株为α-溶血性链球菌,所占比例为18.64%,29株为副流感嗜血菌,所占比例为9.83%,27株为卡他莫拉菌,所占比例为9.18%,25株为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为8.47%,22株为肺炎链球菌,所占比例为7.46%,21株为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为7.12%.结论:慢性咽炎主要发病原因为咽部菌群紊乱,进行治疗前需进行细菌检查,针对性用药,提高用药科学性.

  •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肺炎儿童下呼吸道菌群多样性

    作者:黄君华;武永红;张书婉

    目的:初步探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检测肺炎儿童下呼吸道菌群多样性的作用。方法收集10份培养阳性的患儿肺泡灌洗液2~5 mL,经细菌DNA提取、16S rDNA-PCR后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对优势条带进行测序。结果经培养10份标本中7份鉴定为一种菌感染,3份培养出两种病原菌;经PCR-DGGE分析8份标本出现多条明显条带,2份得到一条条带,共筛选出12个优势条带;DGGE法得到的细菌种类多于培养法。结论 PCR-DGGE可较好地鉴定混合细菌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并能检测到培养法没有检出的细菌;儿童肺炎主要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草绿色链球菌等病原菌为主。

  • 面部蠕形螨致病性与皮肤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静;夏永辉;赵文娟

    目的 从皮肤微生态角度探讨和揭示人体蠕形螨致病性的影响因素及蠕形螨感染者症状轻重不一的原因,为预防蠕形螨感染、控制临床症状及重建皮肤局部微生态平衡等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定在校大学生412名,进行面部蠕形螨检查,根据症状将检查出的蠕形螨感染者分为无症状带虫者组、单纯蠕形螨症状组、合并痤疮等皮肤病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对象面部皮肤的微生态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 蠕形螨感染率为19.1%;无症状带虫所占比例高;合并痤疮等皮肤病组的面部皮肤菌群密集、皮肤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无症状带虫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痤疮等皮肤病组的面部皮肤菌群密集高于单纯蠕形螨症状组(P<0.05);优势菌检测中合并痤疮等皮肤病组面部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带虫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蠕形螨感染数量和虫种不是影响蠕形螨感染者症状有无与轻重的唯一因素;蠕形螨引发的皮肤病的发生与否和症状轻重均与皮肤菌群紊乱失衡密切相关,症状越重皮肤微生态失衡的程度也就越重,提示蠕形螨的致病与皮肤微生态失调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 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作者:陈鹏德;林燕;杨洁;郝丽军;雷达;兰莉;江逊;王宝西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变化和粪便菌群与黏膜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方法 收集4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粪便样本和其中7例腹型患儿的结肠黏膜样本,以11例健康儿童粪便样本为对照,采用试剂盒提取法提取样本DNA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HSP患儿与健康儿童粪便菌群存在结构差异,在门水平两组均以厚壁菌门(47.10%、57.75%),变形菌门(23.04%、10.13%),拟杆菌门(22.81%、21.74%)为主要优势菌群,在科水平,均以肠杆菌科(17.60%、8.72%)、拟杆菌科(18.90%、21.65%)、瘤胃菌科(16.44%、28.93%)、毛螺菌科(11.55%、10.74%)有较高的丰度.HSP患儿粪便菌群中变形菌门、欧文氏菌属(从目到属)、拟杆菌属-uniformis种、巨单胞菌属、肠球菌属(从科到属)丰度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而双歧杆菌属(从目到属)、链球菌属(从目到属)、普拉梭菌种(从科到种)丰度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腹型患儿粪便菌群多样性高于黏膜菌群;在门水平,粪便菌群以厚壁菌门(53.64%)、变形菌门(33.65%)、拟杆菌门(9.24%)丰度较高,黏膜菌群以变形菌门(88.13%)丰度高,在科水平,粪便菌群以肠杆菌科(27.18%)、瘤胃菌科(15.58%)、毛螺菌科(12.31%)为优势菌科,黏膜菌群以肠杆菌科(87.19%)为优势菌科;粪便菌群以双歧杆菌属(从门到属)、链球菌属(从门到属)、动性球菌科(从门到科)、丹毒丝菌科(从门到科)、梭菌科(从门到科)、瘤胃菌科(从门到科)、毛螺菌科(从门到科)为主要特征差异细菌种类,结肠黏膜菌群以欧文氏菌属(从门到属)为主要特征差异细菌种类.结论 HSP患儿粪便菌群病原菌或机会致病菌增多而有益菌减少,腹型HSP患儿黏膜菌群与粪便菌群存在结构和多样性差异.

  • 慢性咽炎的咽部菌群多样性特征分析

    作者:易东生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咽炎的咽部菌群多样性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咽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咽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分析培养结果,结果记录.结果:共检出细菌295株,55株为α-溶血性链球菌,所占比例为18.64%,29株为副流感嗜血菌,所占比例为9.83%,27株为卡他莫拉菌,所占比例为9.18%,25株为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为8.47%,22株为肺炎链球菌,所占比例为7.46%,21株为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为7.12%.结论:慢性咽炎主要发病原因为咽部菌群紊乱,进行治疗前需进行细菌检查,针对性用药,提高用药科学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