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作者:杜春红;尹家祥;栗冬梅;王秀芳;程晓藕;杨光璨;刘正祥

    目的 了解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 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抽取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阳性者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捕获9种421只鼠形动物,采集脏器样本404份,PCR扩增阳性64份,阳性率为15.84%.9种鼠形动物中仅黄胸鼠和褐家鼠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3.05%(62/269)和8.70% (2/23).10个县(市、区)中6个检出阳性.基因分析表明携带的巴尔通体至少存在6种基因型:B.tribocorum、B.queenslandensis、B.elizabethae、B.rochalimae及2个可能的新型.结论 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且呈现基因多样性特征,部分县(市)阳性率较高,需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

  • 巴尔通体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研究

    作者:宋秀平;刘起勇;栗冬梅;孙继民;吴凡;黄儒婷

    目的 优化巴尔通体体外药敏试验方法,检测多种抗生素对巴尔通体的低抑菌浓度(MICs),并分析耐药性.方法 优化Etest法试验条件;将该方法与琼脂稀释法进行比较,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采用Etest法,检测了7株ATCC参考株对22种抗生素的MICs,数据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结果 确定含5%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为佳培养基、2.0 MCF(麦氏浊度)度为佳细菌接种浓度,7天为佳孵育时间.测试的7株巴尔通体在体外对强力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MIC <0.016),对克林霉素等4种抗生素MIC偏高.结论 Etest法简便易行、定值准确、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可以用于巴尔通体体外药敏试验,并获得了巴尔通体的一些体外药敏数据,为将来制订巴尔通体药敏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

  • 猴株五日热巴尔通体药敏及生化特性研究

    作者:宋秀平;刘起勇;栗冬梅;焦铭;刘云彦;黄儒婷

    目的 了解猴株五日热巴尔通体的生化特性和药物敏感性,为进一步研究五日热巴尔通体的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E test法,检测1株五日热ATCC参考株及10株五日热巴尔通体猴分离株的生化特性及对14种抗生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H15SC对利福平高度耐药(MIC> 256),其余菌株敏感;H98SC对克林霉素耐药,其余菌株敏感;除S13外,其余10株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MICs值较高;全部菌株对阿奇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红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苄星青霉素敏感.结论 首次发现巴尔通体菌株对利福平高度耐药,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耐药机制,减少不合理用药,预防利福平耐药在人分离株中发生.

  • 云南省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携带巴尔通体的调查研究

    作者:杨卫红;宋秀平;梁伟;冯云;章域震;张云智;张海林;栗冬梅

    目的 调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的巴尔通体感染和分布特点,为相关疾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鼠,采集鼠类脾脏标本,用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扩增巴尔通体gltA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011年在德宏州居住区共捕获啮齿动物5属9种340只和食虫动物2种18只,黄胸鼠为优势种(77.09%,276/358).这些动物的脾脏标本中巴尔通体分离率为24.86%(89/358),其中黄胸鼠分离率为28.99% (80/276),其他阳性鼠种为黑缘齿鼠(5株)、社鼠(1株)、大绒鼠(1株)、小泡灰鼠(1株)和臭鼩鼱(1株).共获得85株巴尔通体glt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40株为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28株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11株为昆州巴尔通体(B.queenslandensis),3株为森林巴尔通体(B.silvatica),3株未定种.黄胸鼠携带上述所有种类的巴尔通体.结论 德宏州啮齿动物中至少存在4种巴尔通体的流行,巴尔通体具有遗传多样性特点.以特利波契巴尔通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和昆州巴尔通体为主要流行菌株,黄胸鼠为当地居住区巴尔通体的主要宿主.今后应加强巴尔通体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 鼠形动物自然感染巴尔通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丹;尹家祥

    巴尔通体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内,可引起巴尔通体病.随着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和原生环境的开发,人类与鼠形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多,可能导致巴尔通体病大范围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本研究对巴尔通体的生物学特性、宿主动物、传播媒介以及流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鼠传巴尔通体流行概况

    作者:马洁琼;栗冬梅;陈忠科;刘起勇

    巴尔通体病是由巴尔通体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一大类新发人兽共患传染病.巴尔通体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特别是在啮齿动物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可导致全身多器官疾病,呈全球性分布,威胁人类健康.啮齿动物作为其大宿主群在全球广泛分布,是致病菌株来源的潜在风险源.为了解全球鼠传巴尔通体的流行现状和特点,以鼠传巴尔通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流行情况为基础,了解和分析全球鼠传巴尔通体的流行特征.

  • 巴尔通体对19种抗生素体外敏感性分析

    作者:宋秀平;栗冬梅;孙继民;黄儒婷;刘起勇

    目的 检测巴尔通体菌株对10类19种抗生素低抑菌浓度(MICs),分析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和耐药监测提供实验和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E试验法,检测巴尔通体属11种、35株菌株对强力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等19种抗生素的MICs.将培养的巴尔通体菌制成McFarland (MCF) 2.0浊度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置5%CO2的37℃培养箱培养.培养5~7 d后判读MICs.结果 35株巴尔通体菌在体外对强力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仙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MICs≤0.016 mg/L;34株对利福平敏感,MICs≤0.002 mg/L;对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和磺胺类5种抗生素不敏感,MICs较高.结论 绝大多数巴尔通体菌对强力霉素等14种抗生素敏感,但也对克林霉素等5种抗生素不敏感,在对巴尔通体病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选择敏感药物.

  • 黑龙江口岸新发蜱传疾病的调查

    作者:程成;鞠文东;焦丹;付维明;王艳梅;王延禄;呼满霞;杨丽炜;崔永民

    目的 调查黑龙江口岸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针对黑龙江省5个中俄边境口岸,2014年4-6月采集蜱类样本188份,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5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 共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阳性样本11例,巴贝西原虫(Babesia)1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101例,巴尔通体(Bartonella)6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10例,感染率分别为5.85%、0.53%、53.7%、3.72%、5.32%.共发现8种病原体,分别是嘎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巴贝西原虫属(Babesia sp.)、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sp.)、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结论 黑龙江中俄边境存在新发蜱传疾病多样性的特征,提示应重点关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并开展蜱及蜱传疾病的常态监测.

  • 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调查

    作者:黄起翡;李平航;张建明;王宇平;黄野能;李小宁;周天喜;危玲;吴青

    目的 了解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类型、遗传特征和变异关系,为该菌种的溯源及鼠传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1月,随机抽取福州海港口岸4个监测点,采用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解剖取其肝、肾,研磨后提取核酸,进行PCR扩增,并对所得产物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共捕获212只鼠形动物,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群,占39.62%,臭鼩鼱和褐家鼠分别占33.96%和23.59%.鼠密度2.31%.2只雄性黄胸鼠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率为0.94%.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次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且taylorii以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B.tribocorum的遗传关系近.结论 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而且携带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 2017年中蒙边境乌拉斯台口岸地区鼠类携带病原体调查

    作者:田珊珊;郑玉建;陈兴华;顾健;阿不都扎伊尔·阿不都卡德尔;马兰章子;吕新刚;夏昕;田锋

    目的 了解中蒙边境乌拉斯台口岸地区鼠类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2017年在中蒙边境线及乌拉斯台口岸的生活区、联检大厅周围、野外、边境区,采用夹夜(昼)法捕鼠,进行形态学鉴定;采集鼠脾脏、肺组织,采用PCR或RT-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Ehrlic hiae)、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巴尔通体(Bartone lla)、汉坦病毒(Hantavirus)核酸.结果 共捕获96只鼠,经分类鉴定,隶属于4科5属5种,其中黄兔尾鼠53只,为优势种.从49只鼠类中检测到巴尔通体,阳性率51.0%(49/96);1只鼠类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1.0% (1/96).鼠疫耶尔森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伯氏疏螺旋体、汉坦病毒均未检出.结论 乌拉斯台口岸鼠类携带巴尔通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应密切监测.

  • 云南疑似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中巴尔通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作者:杨发莲;杨慧;白鹤鸣;杨向东

    巴尔通体是一新发现的古老病原体,早在1905年,秘鲁医生Alberto Barton在血液中就发现人类巴尔通体病Oroya热的致病因子;1919年,Battistini,Naguchi等分离出该病原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人们关注.迄今已发现21种及3个亚种,其中有9个种与人类感染密切相关[1-2].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疾病谱比较复杂,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迄今为止,云南已对16个县(市)的鼠形动物进行了巴尔通体感染的调查.调查表明巴尔通体在云南家鼠中的分布达41.5%[3],家鼠为云南省的主要鼠类,在大部分地区广为分布.

  • 云南省不同环境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的研究

    作者:栗冬梅;俞东征;刘起勇;龚正达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地区、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对2003年6~7月在云南省3种不同气候类型共5个县、市不同生境中捕获的鼠形动物采集股动脉血,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置于35℃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巴尔通体,疑似菌落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基因片段,电泳图中出现目标带即判断为阳性菌株.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78只,接种鼠血标本176份,共检获巴尔通体疑似菌株79份,经PCR证实69份为巴尔通体.6种被检动物中有4种动物检出巴尔通体,感染鼠分属于家鼠属、绒鼠属、小鼠属.总检动物巴尔通体分离率为39.2%;其中以黄胸鼠分离率高为42.0%.除大理市外,剑川、祥云、云龙和云县等县捕获的鼠类标本均分离到巴尔通体,鼠类生境涉及室内、庭院、溪场灌木丛、山地灌木丛,跨越暖温带季风气候、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河谷少雨气候三种气候类型.结论研究再次证实云南鼠类宿主,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家栖鼠类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巴尔通体在多种鼠类、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中均有分布,呈现出对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及宿主多样性特征.

  • 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调查及基因类型研究

    作者:叶曦;李国伟;姚美琳;罗炜;苏丽琼

    目的 了解福建省沿海不同地区、不同气温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型.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抽取福建省沿海6个地市各一个调查点,采用笼日法捕获鼠形动物,培养分离巴尔通体,疑似菌株通过PCR证实为巴尔通体,并通过gltA基因的379bp片段序列测定,构建生长发育树,确定巴尔通体属种,并分析各属种的地区和宿主分布.结果 捕获并培养分离鼠形动物1161只(份),分离到巴尔通体菌株188株,6种被检动物中有5种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的鼠形动物分属2目2属,分别是臭鼩鼱、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家鼠.鼠形动物总感染率为16.19%,其中臭鼩鼱高(21.43%),其次为褐家鼠(13.54%),黄胸鼠(18.27%).构成东南地区的主要鼠形动物均列其中.调查6个沿海地市的鼠形动物均感染巴尔通体菌,感染率分别为宁德9.25%、福州9.52%、莆田9.38%、泉州28.18%、厦门17.42%、漳州13.33%.比较年积温7000℃以下地区与年积温7000℃以上地区鼠形动物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1).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共检出3个巴尔通体种群:B.elizabethae、B.q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 A、B群,有明显的地域和宿主分布特征.结论 巴尔通体在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优势菌种与云南、北京等地区不尽相同.

  • 巴尔通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娟;贺金荣;海荣;俞东征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类严重威胁生命,临床表现极其复杂且诊断十分困难的疾病.该病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外主要依据微生物学检查,如血液、心瓣膜组织等标本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通常采用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大约92%~95%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能够分离到病原体[1].

  •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巴尔通体感染

    作者:栗冬梅;俞东征;刘起勇;海荣;郭炳衡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方法根据 16S~23S rRNA ITS基因序列较其他属细菌长,而且位于这段基因序列中的 tRNAIle-tRNAAla基因间隔区具有高度变异性,tRNAIle和tRNAAla基因序列在巴尔通体属中完全保守,设计引物;同时应用文献发表的2对引物直接扩增1例临床可疑猫抓病患者全血基因组DNA.将研究设计引物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对引物扩增全血基因组DNA均获得巴尔通体特异基因片段,根据其中2对引物扩增产物大小与阳性对照不同,可初步确定样本与阳性对照菌株是不同巴尔通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设计引物TIle.455p-TAla.885n扩增产物核苷酸序列与中国云南省巴尔通体一分离株对应位置的序列相一致,同源性100%.结论应用PCR技术从血液中直接扩增特异基因片段,可以快速检测巴尔通体感染; 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提供了此种致病巴尔通体在中国南北方均存在的线索.

  • 从山东省家犬血液中分离出致病性巴尔通体--文森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

    作者:栗冬梅;孟凤霞;宋秀平;秦增军;杨小冉;吴海霞;任东升;刘起勇

    目的调查家犬巴尔通体的带菌状况,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方法将采获的家犬血标本抗凝血接种于含5%去纤维兔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巴尔通体.然后挑选巴尔通体疑似菌落染色镜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在属分类水平鉴定巴尔通体,通过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在分离菌株及与阳性对照菌株之间鉴别.选择16S rRNA、gltA和16S~23S rRNAITS的PCR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或基因型.结果从山东省采获的71份犬血液中分离培养出2株巴尔通体疑似菌株,光镜下观察为革兰染色阴性、微弯曲的细小杆菌,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阳性,PCR-RFLP分析2株分离菌株相同,与阳性对照不同,16S rRNA、gltA和16S~23SrR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株巴尔通体分离株与文森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的同源性分别为100.0%、99.7%和97.2%.结论山东省家犬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分离培养出的菌株经鉴定为文森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该亚种属于致病性巴尔通体.

  • 2005-2010年北京市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田丽丽;王小梅;任海林;李旭;黎新宇;窦相峰;何战英;李阳桦;王全意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人类通过节肢动物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近几年,恙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至少存在10余种立克次体病,其中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北亚蜱传斑点热、黑龙江蜱传斑点热、内蒙古蜱传斑点热、Q热、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巴尔通体病等疾病[1-3].为了解北京市立克次体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合理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5 -2010年北京市恙虫病、斑疹伤寒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3种立克次体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内蒙古口岸蜱类及其自然感染病原体监测

    作者:韩辉;杨宇;赵欣;宋亚京;徐宝梁

    2012~ 2014年在内蒙古4个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监测游离蜱,并对其自然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共获得3 502只蜱,随机抽检其中的836只,共检出9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立克次体196只(44.2%)、嗜吞噬细胞无形体73只(16.5%)、新疆出血热病毒57只(12.9%)、贝纳柯克斯体43只(9.7%)、土拉菌33 (7.4)、伯氏疏螺旋体20只(4.5%),另外还有巴尔通体10只、森林脑炎病毒9只和新布尼亚病毒2只.此外,抽检蜱种首次在内蒙古口岸发现巴尔通体自然感染,因而,巴尔通体病的监测和控制值得关注,并持续开展多种蜱传疾病的防治工作.

  • 云南省西北部分地区小兽类宿主中巴尔通体感染特征研究

    作者:张耀允;黎浩;龚正达;赵晓光;刘玮

    为了解云南西北部不同地区、环境和气候类型中小兽类宿主的巴尔通体感染情况,2005~2006年间在云南西北部两州5县的4种不同气候类型中捕获小兽类宿主,采集脾脏标本提取全基因组DNA,运用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图中出现目标条带即判断为阳性.本次研究共捕获小兽类宿主688只,PCR阳性为72份.在不同动物属种中均有巴尔通体检出,其中姬鼠属检出率高为25.27% (46/182).采样点分布于海拔1 200 ~4 300 m,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高寒山区气候4种,在不同海拔与气候类型中的小兽类宿主均有巴尔通体检出.本次研究首次证明调查区域存在巴尔通体的自然疫源地,其呈现出对各种气候环境与地理位置的高适应性和宿主多样性,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说明采样点中小兽宿主中携带巴尔通体主要有两种基因型Bartonella tribocorum 和B.rattimassiliensis.

  • 巴尔通体Ⅰ、Ⅱ代扫描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杨发莲;白鹤鸣;杨慧;董兴齐;宋志忠

    目的 探寻巴尔通体培养中子代不如原代长得好、甚至不长的原因.方法 收集培养中的Ⅰ代、Ⅱ代巴尔通体菌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扫描电镜见多个菌缠绕成团,菌体密集.用超声波冲击后有少量孤立的巴尔通体菌似圆球形,外围呈云雾状,中间凹陷.透射电镜见Ⅰ代菌细胞数量多、体积大、饱满,胞膜完整,Ⅱ代数量少,菌细胞出现畸形、衰退,胞膜不完整.结论 菌体之间有相互缠绕、聚集、不易分开现象,这是否与它的侵袭、致病性有关,需进一步探讨;传代后原来的生长条件不适合其生长,进一步研究相适宜的培养基很有必要.

8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