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疆乌鲁木齐市2014年HIV-1耐药毒株传播分析

    作者:佐合拉·吐尔地;廖玲洁;孙磊;张艺;邢辉

    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市2014年艾滋病病毒1型(HIV-1)耐药毒株的传播情况.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艾滋病传播性耐药调查方法,按确证时间顺序采集当年16~25岁新确证HIV 1感染者全血样本33份,分离血浆,提取病毒基因组RNA,扩增包含完整蛋白酶编码区和反转录酶1~250氨基酸基因区的pol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Mega 6.0软件,通过与参考株pol序列构建进化树确定HIV-1亚型,pol序列与Stanford耐药数据库中的共享序列进行比对,利用WHO提供的CPR 5.0软件分析传播性耐药突变位点和耐药程度.结果 检测的33份样本中成功获得序列的有32份,亚型以CRF07-BC (50.0%,16/32)为主,其次是CRF01-AE(34.4%,11/32).32份样本中只有1份出现了耐药传播相关的突变位点,耐药传播率为3.1%(1/32).结论 乌鲁木齐市2014年的耐药传播水平较低,但应继续定期进行HIV-1耐药毒株传播的监测,了解HIV-1耐药毒株传播的动态变化.

  • 浦东新区MSM 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作者:汤琰;孙乔;薛以乐;赵希畅;蒋培华;张鹏;张枭;金樱枝;曹志钦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近年来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抗体阳性者,其HIV-1亚型分布和原发性耐药特征,监测该地区MSM HIV-1毒株的新流行情况,为当前该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至2014年4月份期间确认的MSM HIV-1感染者血浆标本70份,应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pol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Mega 6.0软件将测序结果与各亚型国际参考株比对,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基因亚型及其特征以及耐药情况.结果 获62份pol区基因全序列片段,得到CRF01-AE、CRF07 BC、01B(CRF01_AE与B重组亚型)和B四种亚型.分布显示:CRF01-AE占58.06%(36/62),CRF07_BC占30.65%(19/62),01B占6.45%(4/62),B占4.84%(3/62).离散率显示:CRF01-AE亚型的平均离散率为(2.1±0.2)%(n=36),CRF07-BC亚型的平均离散率也为(2.1±0.2)%(n=19),B亚型的平均离散率为(5.7±0.6)%(n=3),01B重组亚型的平均离散率为(6.3±.0.6)%(n=4).耐药特征:62例中有7例分别产生了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及蛋白酶类抑制剂(PIs)的耐药突变,其中2例产生了低度耐药,4例具有潜在的耐药特点.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1年至2014年4月间,MSM新确证HIV-1感染者中,基因亚型呈多元化趋势,以CRF01-AE和CRF07-BC为主,并已形成了浦东新区范围内的局部流行趋势,新的01B重组毒株已在浦东新区开始出现;HIV-1原发耐药株的传播尚处于低度流行水平,密切监视其流行趋势已显十分必要.

  • 上海市男男性行为者中感染HIV-1的CRF01_AE毒株传播簇分析

    作者:林怡;薛以乐;王绪琴;周磊明;王盈;沈方伟;程华;庄鸣华;钟平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感染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CRF01_AE重组型的流行情况、成簇特性,为HIV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从2009-2013年每年新诊断的MSM 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中提取RNA,并对HIV-1 pol基因片段进行反转录和巢式PCR扩增、DNA测序和亚型分析.对CRF01_AE重组型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学和社会人口学信息分析.结果 1262名MSM感染者中,CRF01_AE重组型感染782人(62.0%),其序列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6个流行簇.使用不同参数界定传播簇并进行比较,选择以Boot-strap≥90%及基因距离≤0.03作为传播簇的界定标准,形成112个传播簇,其中由10条及以上序列形成的传播簇有5个;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性病史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样本的成簇性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CRF01_AE重组型毒株是上海市MSM HIV-1感染者中的优势传播株,具有较强的成簇性,并且与相关的社会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背景相关.

  • 血浆可溶性CD14在HIV-1感染者HAART中的变化和意义

    作者:何耀祖;李凌华;雷华丽;胡凤玉;李永红;蔡卫平;唐小平

    目的 观察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在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HAART过程中血浆sCD14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以26例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20名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和HIV-1感染者HAART前(基线)和治疗后12、24、36及48周的血浆sCD14水平,分析sCD14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毒学、免疫学应答的关系.结果 26例HIV-1感染者与20例对照组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3,P=0.07;x2 =0.001,P=0.971).HIV-1感染组基线血浆sCD14水平为(4.72±2.84)×106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59±0.32)×106 pg/mL(t=6.468,P<0.001),且治疗后呈明显下降趋势(F=25.975,P<0.001).HIV-1感染组血浆sCD14在治疗12周时达(5.92±5.27)×106 pg/mL,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P=0.315);治疗24周后迅速下降至(0.44±0.35)×106pg/mL,明显低于基线(t=-7.630,P<0.001),并接近对照组水平(t=1.436,P=0.158);随后血浆sCD14维持低水平,36周及48周时分别为(0.52士0.25)×106 pg/mL和(0.60±0.36)×106 pg/mL,与24周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5,P=0.417;t=1.558,P=0.132;t=0.863,P=0.393;t=1.80,P=0.858).治疗24周血浆sCD14变化与Th/Ts比值变化呈负相关(r=-0.477,P=0.013),48周时血浆sCD14变化与HIV-1 RNA变化呈正相关(r=0.428,P=0.029).结论 血浆sCD14在HIV-1感染者中上升,经过有效HAART后下降,有望成为HAART疗效判断的指标.

  • 九江市HIV-1流行毒株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作者:张红波;邢辉;肖云;杨泽民;马鹏飞;卫星;刘羽真;吴光中

    目的了解九江市艾滋病病毒1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采集的6份九江市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进行RT-PCR扩增,获得gag基因的核酸片断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在6份样品中发现B'亚型HIV-1毒株4株,B亚型和A/E重组亚型HIV-1毒株各1株.结论HIV-1流行毒株亚型在九江市分布情况复杂,防控形势严峻.

  • 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1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

    作者:李关汉;程何荷;何云;孙峰;周曾全;段松;段一娟;梅珊;魏飞力;冯鑫;王世一;杨欣平;佟伟;顾丽芳;曹韵贞

    目的了解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母婴传播的现状,特别是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预防阻断工作提供背景资料.方法以地方卫生防疫和医疗机构的哨点监测、产前筛查、日常检测和门诊中发现的HIV-1阳性孕产妇为对象,对其所生子女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测.结果对来自云南、河南、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7例HIV-1阳性母亲所生的94名儿童进行追踪,后追踪到75例母亲及其所生的80名儿童,HIV-1母娶传播发生率为35.0%(28/80).而河南省的母婴传播率为41.7%(10/24),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为33.3%(11/33)和27.3%(3/11).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母亲的感染途径、生产胎次和喂养方式对HIV-1母婴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输血传播、初产和母乳喂养是高危因素,相应的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5.5%、39.2%和36.2%,而性传播、多胎生产及人工喂养分别为32.1%、25.9%和22.2%,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研究表明,中国HIV-1母婴传播率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相似,而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相关的高危因素(如孕妇的感染途径,特别是输血传播)有必要作进一步地研究.

  • HIV-1型前病毒基因检测芯片的研制及应用

    作者:王晓辉;冯铁建;陈琳;石向东;赵广录

    目的研制艾滋病病毒1型(HIV-1)前病毒基因检测芯片,并将其应用到临床样本的检测中.方法合成多对引物,经筛选实验后选出6对适宜的引物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HIV基因组gag区(保守区)6个HIV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小鼠GAPDH基因片段作为阳性内参片段,PCR扩增辣椒红素基因片段作为阴性对照片段.将上述片段克隆到pMD 18-T载体上,从中选取3个HIV-1目的片段、阳性对照片段和阴性对照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点在尼龙膜上,制备成核酸检测芯片.地高辛PCR标记样本核酸与芯片杂交后,用酶联显色,分析结果.结果共检测了98份阳性样本和30个阴性样本,敏感性达93.9%,特异性为100.0%.结论该HIV-1前病毒基因检测芯片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HIV-1感染和母婴传播的早期诊断.

  • 甘肃省HIV-1毒株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作者:王炳涛;邢辉;于爱玲;邱照铸;石林;魏民;席沧海;马鹏飞;赵煜君;邵一鸣

    目的对甘肃省流行的艾滋病病毒(HIV)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对23份甘肃省HIV-1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前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并对C2-V3及其邻区30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甘肃省流行的HIV-1分属B'亚型(6例)、C亚型(1例)、CRF-BC亚型(16例).其中CRF-BC亚型(70%)为主要流行毒株.结论甘肃省HIV-1流行亚型以重组毒株CRF-BC为主,在吸毒人群中广为流行;加强对高危人群监控,是遏制艾滋病在甘肃省蔓延的重中之重.

  • HBV感染对HIV-1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影响的初步分析

    作者:丁莉莎;赵俊仕;陈曦;杨志军;张国强;贺健梅;江洋;邹潇白

    目的 了解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基因亚型对艾滋病病毒1型(HIV-1)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基因型,根据分型情况进行组内比较.调查病人纳入治疗组时和进行抗病毒治疗(ART)6个月、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共收集46份HIV-1、HBV合并感染病人的标本,以50份单独感染HIV-1病人的标本作为对照.46例共感染病人中,共检出30例B基因型,其余为非B基因型.每组病人经过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值均明显上升,肝脏生化酶指标均明显下降.比较B型与非B型病人的肝、肾功能指标,在治疗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他病毒学应答在ART治疗6个月、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单独感染HIV-1和HIV-1/HBV合并感染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变化,治疗6个月时的血肌酐,以及治疗12个月时的血红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病毒学应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治疗可明显提升共感染病人的免疫水平,促进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正常,使病人病情好转.是否感染HBV和所感染HBV的基因型,在短期内可能影响到HIV-1病人的部分临床应答,但这种影响会随着治疗的深入而逐渐消失.

  • 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流行毒株V3环序列变异性的研究

    作者:赵全壁;潘品良;温宁;邢辉;陈钊;魏民;邵一鸣

    目的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V3环序列的变异性.方法对中国1996~2000年491例HIV-1感染者env基因C2-V3区经聚合酶链反应(PGR)扩增并测序,测得的序列经DNA软件编辑后,用Wisconsin公司GCG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从核酸序列可以看出,V3环的核苷酸存在着点突变和基因的漂移.各亚型流行株V3顶端的四肽特征主要为:GPGQ 72.6%,GPGR 13%,GPGK 7.6%,其它形式6.7%.在V3环氨基酸序列11、25位点未同时出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基因离散率的分析表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结论中国V3环顶端四肽序列主要为GPGQ,从1990的10%、1993年的29%上升到2000年的72.6%.而GPGR则从1990年的80%、1993年的57%下降到2000年的13%.更加证明了在中国存在着HIV-1毒株V3区顶端四肽由GPGR向GPGQ漂移的现象.从V3环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HIV快速流行期.

  • 应用FastTree2.1.8快速构建HIV-1 pol区基因的大似然系统进化树

    作者:张亚丽;韩志刚;吴昊;夏云

    目的 以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pol区基因片段为例,研究FastTree2.1.8构建大似然树的优势所在,为HIV-1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从Los Alamos HIV Database的亚型参考序列中选择全部非重组亚型(A~D、F~H、J和K)、CRF01 AE、BC重组、01B重组、CRF65_cpx和作为外群的SIVcpz共100条HIV-1 pol区基因序列作为研究样本,分别应用FastTree2.1.8的大似然法(ML)和MEGA6.06的ML以及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然后比较三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时间、准确性以及分支支持度之间的差别.结果 FastTree2.1.8的建树时间快(10.8秒),明显优于MEGA 6.06的ML法(70 767秒)和NJ法(82秒);FastTree2.1.8 ML树的准确率为94.0%,MEGA 6.06 ML树和NJ树均为9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01,P=0.540);三棵系统进化树上具有两个以上序列的亚型的近共同祖先节点(MRCA)的分支支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7,P=0.590).结论 FastTree作为快速构建系统进化树的软件,在建树时间上明显优于常用的MEGA 6.06,使在个人电脑上构建基于大数据集的ML树成为可能,是HIV-1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发生分析研究领域的一个有力工具.

  • 广西凭祥市和宾阳县HIV-1流行毒株gag基因的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作者:梁淑家;陈杰;刘伟;朱秋映;梁富雄;黎峰;邢辉;邵一鸣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和宾阳县吸毒人群中流行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的亚型及各种亚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HIV-1阳性的10例吸毒人员和1例受血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抗凝血,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并对获得的gag区基因的核酸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宾阳县的6份样品为CRF08-BC重组株,凭祥市的4份样品均为CRF01-AF重组株,一份输血引起的样品为B'亚型.结论 在凭祥市和宾阳县吸毒人群中流行的是不同的HIV-1重组株,而且在同一地区的亚型之间进化比较接近.以上资料表明,CRF08-BC和CRF01-AE在这两地区的静脉吸毒者中成为主要的流行株.

  • 四川省2014年HI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苏玲;杨洪;胡莹;叶黎;袁丹;魏东兵;周更生;余佳;刘红露

    目的 了解四川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人群和地域分布.方法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采集2014年7-9月新报告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样400份,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HIV-1 pol和gag基因区,对获得的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比较不同亚型毒株感染者首次随访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结果 四川省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有:CRF07_BC(58.22%)、CRF01_AE(29.50%)、CRF08 BC(4.96%)、CRF85 BC (3.39%)、B(2.09%)、C(0.78%)、CRF02_AG(0.52%),以及CRF07_BC/CRF0 1_AE重组型(0.52%).毒株分布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征.CRF01_AE感染者的基线CD4细胞水平更低.结论 以C亚型为骨架的BC重组亚型,在四川省表现出明显的流行优势.提示应结合流行毒株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工作建议.

  • MSM人群急性HIV-1感染者病毒亚型分析

    作者:胡文静;张欣;李伟华;魏飞力;刘志英;闫惠平

    目的 研究2007-2009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基因亚型,以监测MSM人群HIV病毒株的新流行情况.方法 采集95例MSM急性HIV 1感染者的外周全血,从外周全血浓缩白细胞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HIV-1的前病毒DNA进行扩增,然后检测并分析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确定病毒的基因亚型.结果 95例感染者平均年龄为(35.02±9.15)岁,其中20~50岁的青壮年45例(94.74%),未婚51例(53.68%),大专或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0例(占31.58%).感染者中共发现CRF01_AE亚型、B亚型、BC重组亚型(包括CRF07_BC和CRF08_BC)及C亚型4种亚型.其中CRF01_AE重组亚型56例(占58.95%),B亚型28例(占29.47%),BC重组亚型10例(占10.53%),C亚型1例(1.05%).结论 MSM人群急性HIV-1感染者年轻化,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性HIV-1感染者中有CRF01 AE亚型、B亚型、BC重组亚型及C亚型4种亚型病毒株流行,CRF01_AE亚型为MSM人群的主要亚型.

  • 四川省≥50岁HIV-1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苏玲;叶黎;刘扬;邹家风;王顺东;罗水斌;侯雪琴;袁丹;杨洪;魏东兵;周更生;余佳;刘红露;梁姝

    目的 了解四川省≥50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的流行毒株亚型、人群和地域分布及原发性耐药情况.方法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成都、泸州、达州、内江、广元5个市州采集2017年3—5月新报告、未经抗病毒治疗的≥50岁HIV-1感染者的血样235份,扩增HIV-1 pol基因区,对获得的190份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分型.比较不同亚型毒株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地域分布特征.序列提交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位点分析.结果 四川省≥50岁HIV-1感染者的流行毒株亚型为CRF01_AE、CRF07_BC、CRF08_BC、B亚型和CRF85_BC.毒株分布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征.男性感染者的毒株亚型在非婚非商业和非婚商业两种不同感染途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9,P=0.028).190例中,原发性耐药突变率为5.8%;泸州地区的原发性耐药比例高,为9.7%.尚未发现具有双重耐药或多重原发性耐药突变的患者.结论 四川省≥50岁年龄组感染的HIV-1主要毒株有独特的流行态势,应加强对HIV毒株的监测,掌握主要流行亚型和耐药毒株的流行特点和规律,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防治.

  • 应用HIV-1耐药性基因型检测广东部分地区HIV耐药株

    作者:万卓越;李杰;付笑冰;林萍;鄢心革;刁丽梅

    目的利用艾滋病病毒1型(HIV-1)耐药性基因型检测法,在HIV-1感染者中监测HIV-1耐药性病毒株,掌握广东省HIV-1感染者在利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是否存在耐药突变及其流行情况.方法从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AART)治疗的HIV-1感染者血浆中提取病毒RNA,采用套式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断,并对扩增片断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HIV-1耐药性基因型检测法能够从HIV-1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大于1 000拷贝/ml以上、CD4低于400以下的样本中扩增到目的片断.在广东省50例未治疗对象中,低中度耐药相关突变例数为2例,占4%;高度耐药相关突变例数为0;总耐药相关突变例数为2例,占4%.结论 HIV-1耐药性基因型检测法能有效地监测HIV-1感染者血浆中的耐药性病毒株的存在,并且方法提供的结果准确、可靠.对广东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中耐药突变的检测表明,HIV-1感染者中存在病毒的耐药性突变,也反应了HIV毒株自然变异情况的存在.

  • 四种HI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黎志东;徐志凯

    目的比较艾滋病病毒1型(HIV-1)血清学法(PEIA)、异源双链泳动法(HMA)、基因序列分析法(GSA)和基因芯片分析法四种亚型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及特异性,评价其优劣及对于结果判定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上述四种方法对25份经初筛及确认试验认定为HIV-1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亚型分析.结果 PEIA亚型分析结果:B亚型12份,C亚型7份,E亚型6份;HMA亚型分析结果:B亚型13份,C亚型8份,E亚型4份;GSA亚型分析结果:B亚型13份,C亚型9份,E亚型3份;基因芯片法亚型分析结果:B亚型13份,C亚型9份,E亚型3份.结论 HIV-1四种亚型分析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其中基因芯片分析法与目前通用的GSA所得结果相同,且操作简单,省时价廉,适用于大规模的标本分析,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 与HIV-1感染相关的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施红;王福生;王哲;金磊;褚福亮;王昌青;洪卫国;崔为国;刘明旭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的等位基因多态性特点,初步探讨MBP基因多态性与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856例个体(汉族606例、维吾尔族250例)的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检测MBP基因外显子1区域第52、54、57密码子部位的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并随机抽样经DNA直接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在健康人群中,MBP-54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汉族为0.189,维吾尔族为0.121.该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这两个民族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个民族在健康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和突变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5.53,P=0.022).汉族的HIV-1感染组、高危对照组和相应的健康人群之间,MBP-54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高危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MBP-54基因的突变频率差异亦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HIV-1感染组与高危对照组以及与相应的健康人群相比,MBP-54基因的突变频率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所检测的人群中,均未发现MBP基因的第52、57密码子部位有基因突变.结论在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MBP-54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以及基因多态性存在差异;维吾尔族人群中MBP基因第54密码子突变可能与HIV-1的易感性相关,确切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 江西省HIV-1基因序列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胡国良;易志强;周小风;邢辉;汪国勋;李根保;马鹏飞;江小明;卢飞豹;邵一鸣

    目的对江西省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进行基因亚型分析,了解HIV-1的流行情况、亚型种类、毒株来源及其变异特征等,为政府部门预防控制决策提供技术资料.方法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相结合,对江西省27例HIV-1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相关因素分析和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江西省HIV-1感染人群中流行的毒株主要为HIV-1 CRF01-AE,占68.97%(20/29),其次为泰国B(B')、CRF07-BC、C三种亚型.序列分析表明,20份样品与泰国代表株相近,与CRF01-AE.TH.90.CM240平均基因距离为9.47±2.71;3份样品与我国BC重组代表株相近,与BC重组代表株(CRF07-BC.CN97.C54A)平均基因距离为5.66±2.41;3份样品与B.CN.RL42相近,与代表株B.CN.RL42平均基因距离为5.02±1.03;1份样品与印度代表株(C.IN.95IN21068)相近,基因距离为12.99.而与已知的其它亚型国际参考株间的平均基因距离都在20%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27份样品与其相应的亚型共享序列聚集在一起,并远离其它国际参考株.吸毒人群中几乎全为HIV-1 CRF01-AE,组内基因距离2.93±1.40(n=13),经性传播的四种亚型均有.结论目前江西省HIV-1感染者中流行毒株为CRF01-AE、CRF07-BC、泰国B(B′)、C四种亚型,以CRF01-AE为主.CRF01-AE主要在吸毒人群中传播,局部爆发或流行时间大约有2年半左右,江西省HIV流行已从局部向全省蔓延,为防止蔓延,应加强对吸毒人群和性乱人群的行为干预.

  • 母乳喂养传播HIV-1的回顾性定群研究

    作者:陈素良;李晓梅;张玉琪;赵宏儒;张延平;赵翠英;靳广生;李保军;白广义;刘福宝;梁良;陈志强;回延良;苗香芬;朱建国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传播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的机会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来自某地一次输血感染HIV-1的母亲出生的子女进行回顾性定群研究,并采集血标本检测HIV抗体.结果 母乳喂养组的母婴传播率为37.3%(25/67),远高于非母乳喂养组的11.1%(3/27).母亲感染1年内是母乳喂养传播率第一峰值期,第1-2年是谷底期,第3-9年逐年上升,第7-9年是第二峰值期,第二峰值高于第一峰值.存在不同母婴传播因素的母乳喂养传播率,均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或家庭日常生活接触组.母乳喂养9个月以下未发现母乳喂养传播者,而母乳喂养10个月以上的传播率逐渐升高.结论 母乳喂养是HIV-1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

4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