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农贸市场中蜚蠊携带单增李斯特菌的调查及菌株特征分析

    作者:李华;王艳;王毅;叶长芸

    目的 初步探索农贸市场中蜚蠊李斯特菌的携带情况及农贸市场中食品李斯特菌污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北京市某肉类(猪肉、羊肉、鸡肉)和水产品销售市场共采集147份蜚蠊样本进行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serotyping)、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蜚蠊样本中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58.06% (78/147),包括单增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威尔李斯特菌,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17.68%(26/147),以水产品销售区域蜚蠊中分离率高(18.18%).血清型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分别为1/2c、1/2a、3a和1/2b,优势的血清型为1/b(34.60%)和1/2c (34.60%);PFGE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1种PFGE带型,优势的PT型为PT16(19.23%)和PT30(19.23%).MLST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5种序列型,分别为ST87、ST9、ST121、ST155、ST35,优势的序列型为ST87(34.62%).结论 农贸市场中蜚蠊能携带李斯特菌且不同食品销售市场中蜚蠊所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型别不同,可能与不同食品类型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型别不同而蜚蠊与食品间有交叉污染有关,因此蜚蠊可能成为农贸市场中传播单增李斯特菌并污染食品的危险因素之一.

  • 浙江省宁波地区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与分析

    作者:金春光;沈玄艺;章丹阳;杨元斌;徐景野

    目的 了解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携带、消长情况,建立分子溯源方法,发现流行优势型,分析疾病诱发因素,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采用筛检法;采用API生化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分群;药敏试验采用K-B法;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细菌毒力基因.结果 从6216份腹泻患者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901株,占检出致病菌的63.45%.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典型,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但对其他大多数抗生素敏感.48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成6个血清群,O:3血清群占72.71%,为流行优势群.根据PFGE图谱带型变化可分为19个不同的型别,其中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PFGE带型集中.td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396株,阳性率为70.71%;tr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79株,阳性率为14.11%;tdh、trh毒力基因均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18株,阳性率为3.21%;tdh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有365株神奈川试验阳性,占73.14%.结论 宁波地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O3血清群为优势血清群.PFGE分型方法准确性、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容易判读,分型效果更为明显,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带型集中,可用于确定菌株间的聚集性关系,提示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明确食物中毒是否为同一起暴发事件.患者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大多数为带毒株,具有致病能力,与海产品和环境株不同,可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 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征研究进展

    作者:郑文龙;王卓;马洁;赵帅;江国虹

    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原因.临床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临床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较高,一般在80%以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图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图谱,并且与血清分型具有一致性.而环境分离株(包括食品)多无优势血清型和优势PFGE图谱,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远低于临床分离株,多在6%以下.各地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差异较大,但对氨苄西林等早期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环境分离株较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更为严重和复杂.

  • 中国八省市食品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作者:祝仁发;宫照龙;叶长芸;崔志刚;金东;冉陆;许珂;王连秀;陈伟伟

    目的 采用国际标准化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进行基因分型,初步建立中国Lm的基因分型数据库.方法 按照标准化的Lm-PFGE方法对来自国内8个省市、多种食品来源的118株Lm进行了PFGE分型.结果 118株Lm分成了39种带型,其中GX6A160004型有37株菌,占分析菌株的31.36%,是主要型别.结论 初步建立了中国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用于网络监测分析(PulseNet China)的基础数据库,发现同型菌株在全国多个地区广泛存在.

  • 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孔秀凤;王磊;王淑香;郭文学;王玉宝;刘德梦;宋诗铎;祁伟

    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对除万古霉素外的几乎所有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为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分型(SCCmec)、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是常用的分型方法.

  • 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感染性腹泻病例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

    作者:苗芳;霍哲;崔京辉;郭勇峰;李达;徐俊;王永全

    目的 了解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感染性腹泻病例分离的26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菌株采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分型;革兰阴性需氧菌药敏检测板进行药敏试验;用限制性内切酶SiiI酶切,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26株菌分属于6个血清型,O3∶K6为优势血清型,其次为O4∶K8血清型;药敏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对头孢唑啉100%耐药,对其他11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有1株分离菌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物.PFGE显示,26株副溶血性弧菌共得到14种PFGE带型,聚类分析可分为6个群,带型相似度63.4%~100%,优势血清型O3∶K6主要集中于E群,O4∶K8血清型主要集中于C群.结论 西城区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副溶血弧菌对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高敏感性;PFGE基因图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图谱,并且与血清分型具有一致性.

  • 沙门氏菌PFGE分型非计量多维尺度分析法的研究

    作者:曹际娟;贾俊涛;许龙岩;赵丽青

    目的 探讨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非计量多维尺度分析法(NMDS).方法 从国内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24株沙门氏菌进行PFGE分型,然后以非计量多维尺度法对PFGE分型进行分析.结论 将24株沙门氏菌显示在三维空间,从视觉上直接揭示了表型特征相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沙门氏菌之间的相关性,为PFGE谱图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

  • 北京市一些地区生肉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马爱静;王艳;王毅;李东迅;许华青;袁雪娇;刘凯;叶长芸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一些地区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北欧食品分析标准(NMKL)对北京市一些地区采集的340份牛、羊、猪、鸡和鸭生肉标本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Serotyping)、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 生肉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为6.2%(21/340).分离菌株含3种血清型(1/2a,1/2b和1/2c),以1/2c为优势血清型(占47.6%).PFGE分析中,使用内切酶AscI酶切电泳将21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2个型别,可聚类为3个群.MLST分析将21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7个ST型,其中ST9型多(10株).结论 北京市一些地区的生肉类食品中存在6.2%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这些单增李斯特菌以家系Ⅱ菌株占据绝对优势(80.1%),其中1/2c型,GX6A16.CN0004和ST9型分别为血清型、PFGE带型以及MLST序列型的优势型别,与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优势菌群特征一致.

  •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应用于宋内志贺菌溯源分析

    作者:蔡炯;黄薇;黄剑屏;金东;崔志刚;付齐湘;杜嘉;孙光中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2006年崇州、大邑两地相继暴发的宋内志贺菌食源性感染疫情中病人分离菌株之间,及其环境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推断传染来源.方法:收集两地疫情暴发期间分离的宋内志贺菌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测试56株菌,用Xba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14个带型.其中崇州菌株38株,有26株带型完全相同(包括1株环境株);有37株菌分布于5种带型,其相似性在97%以上.大邑菌株18株,有10株带型完全相同;其余8株有7种带型,相似性较差.两地之间菌株分子分型差异明显,其相似性小于92%.结论:确证崇州、大邑两地确有宋内志贺菌食源性感染疫情的暴发,但两地之间无交叉传染关系;提示崇州的宋内志贺菌疫情是由食物凉拌菜引起;提示大邑本地有较高的宋内志贺菌流行水平和复杂的传染源.

  • 宁波市2010年-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菌型分析

    作者:易波;许国章;杨元斌;章丹阳;徐景野

    目的 了解宁波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性情况,为本地区伤寒、副伤寒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宁波市2010年-2015年伤寒、副伤寒报告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和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菌株分离鉴定、分型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0年-2015年,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3/10万,发病高峰为5月-7月和1月-2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59岁年龄段.疾病发病出现2个高峰,以夏季为主,冬春季节次之.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生化典型;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高.分型显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FGE型相对集中,伤寒沙门菌PFGE型较散.结论 2010年-2015年宁波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与食物有关的冬春季发病次高峰是本地区一大特征.流行血清型正在替换成以伤寒沙门菌为主.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药物较敏感.

  • 2例单增李斯特菌病人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郭崇健;张兰荣;高翔;王艳

    目的 了解2例感染的单增李斯特菌与本区食品中污染物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相关性.方法 对2株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和本地区近5年(2007年-2011年)从食品中分离的57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分型和PFGE分型.结果 病人分离株和所有食源性分离株针对与单增李斯特菌致病相关的6对毒力因子(prfA、actA、iap、hly、plcB、inlA)PCR扩增结果全部为阳性;2株来自病人的菌株为1/2b血清型;2株来自病人菌株的PFGE图谱完全一致,且与1株从本区某超市采集的生牛肉中检出的菌株PFGE型别也完全一致,均为GX6A16.CN0012.结论 母子感染的单增李斯特菌PFGE型别完全一致,提示为垂直传播;病人分离菌株和本地区食品中检出的李斯特菌均具有致病性.在本区食品中检出过与病人感染菌株PFGE型别完全一致的菌株.

  • 湖南省C群及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型

    作者:夏昕;周海健;湛志飞;覃迪;贺子翔;蔡亮;高立冬;戴德芳

    目的 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噁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1,P =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 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 厦门地区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作者:黄连江;黄仕杰;梁小亮;翁琴云;姚艺辉;黄建炜

    目的 分析厦门地区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表型及同源性,为确定其感染流行特征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厦门地区3家综合性医院ICU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以K-B法检测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 45株都属于多重耐药菌株,在16种抗菌药物中仅有个别菌株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呈现中度敏感;PFGE分析可分为PT1~11共11个型别,其中在收集菌株期间导致某次感染暴发的菌株属于PT4型(26株,58%).结论 厦门地区ICU存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菌株PFGE带型分布离散性较大,不同医院在不同时期流行菌株型别不同.建议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加强其耐药性变迁和流行菌型的监测,建议采用网络实验室的标准(PulseNet 标准)开展对优势流行菌型的监测.

  • 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

    作者:黄嘉盈;李柏生;谭海玲;柯碧霞;何冬梅;柯昌文;张秋丽

    目的:了解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菌药物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广州市2010—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到的10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 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 trh)的PCR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2010—2013年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51株,47.2%)、O1:KUT(32株,29.6%)。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90.7%)和头孢吡肟(28.8%)耐药率较高,而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则100.0%敏感。多重耐药分析显示,2010—2013年分别有53.6%(15/28)、20.6%(7/34)、18.8%(3/16)、33.3%(10/30)的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物。毒力基因 PCR检测显示,95.4%(103/108)的分离株为tdh+trh-,4.6%(5/108)的分离株为tdh-trh+。 PFGE显示,108株副溶血性弧菌经Not Ⅰ酶切后的PFGE图谱可分为3个聚类,55个PFGE型别,相似值为60.2%~100%。优势血清型O3:K6和O1:KUT主要集中于聚类Ⅱ,O4:K8血清型主要集中于聚类Ⅲ。结论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血清型为O3:K6和O1:KUT型,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仍然比较敏感,但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PFGE结果提示广州市食源性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存在遗传多样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