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数字时代的口腔修复学:1例病例报告

    作者:Christian Mehl;Soenke Harder;Ashley Byrne;Matthias Kern;袁秋莹;方吉飞;于洁琼

    在技术革命的时代潮流中,牙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工作流程已经数字化,修复设计和制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辅助完成的.这个病例报告描述了使用数字技术进行24颗牙齿重建的过程.

  • CT三维重建应用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近端形态学研究的进展及意义

    作者:沈先月;刘潼;杨育晖;肖建林;陈尚钧;左建林;高忠礼

    目的 对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股骨近端形态研究的相对优势,以及DDH CroweⅠ~Ⅳ型股骨近端的测量参数与形态特点进行综述.方法 在近年DDH股骨形态研究中以"股骨近端形态""成人DDH""全髋关节置换"及"CT三维重建"为关键词,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CT三维重建的DDH股骨近端的应用优势、CroweⅠ~Ⅳ型DDH股骨近端的测量参数与形态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DDH是髋关节发生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目前治疗DDH的有效治疗方法.DDH的髋关节常伴有股骨侧严重的病理改变,尤以CroweⅣ型DDH股骨畸形程度为严重.术前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充分认识这些解剖变异,从而可以优化术前设计,缩短手术时间,继而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结论 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能全面显示髋关节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在DDH的诊断、分型,股骨近端形态个体化建立、股骨侧假体的选择,THA中股骨假体植入准确度的提高及术后并发症的降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增强现实技术在创伤骨科疾病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爱民;方艳伟;张英泽

    增强现实技术对创伤骨科的术前规划、术中引导和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已逐渐成为当今研究热点.本文从配准、跟踪、显示和交互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对其在国内外创伤骨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对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X光、CT、MRI——放射诊断的“三驾马车”

    作者:汤伟;彭卫军

    每个去过医院就诊的人都或多或少经历或听说过X光、CT、核磁共振等检查,这些都是重要的医学影像学检测手段,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3种检查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各有所长,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讲,这些检测方法究竟是什么成像方式和原理,是不是适合检查自己的疾病往往不太了解.在这里就对这些检测技术做一简要介绍.

  •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阿不都外里·阿不都如素力;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8例患者均行3D腹腔镜下巨大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手术顺利,手术时间73~110 min,平均手术时间(72.3±2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1±12.0)ml,术后反流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复发.结论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能提供血管及神经清晰的三维立体视觉,拥有深度知觉和空间定位感,可更准确暴露术区而实现精准操作,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因本研究未涉及对照组,缺乏可比性,并且样本量较少,故需进一步证实此结论.

  • 应用计算机重建瞬时旋转轴精确评估腰椎节段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宋梦雄;周传利;齐宗华;祝凯;彭琛;马学晓

    目的 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结合瞬时旋转轴(IAR)理论评估在体腰椎节段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L4-5单节段不稳并伴有半年以上下腰痛症状患者42例作为病例组,7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三维CT扫描获得受试者中立位和右旋50°位腰椎DICOM数据,应用Mimics软件重建L1~S1的三维模型;以每节段下位椎体上终板重心为坐标原点建立局部坐标系,KINZEL法计算各节段运动椎体沿IAR旋转角度、IAR到坐标原点短距离及IAR到坐标原点近的P点坐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运动椎体沿IAR旋转角度及IAR到坐标原点短距离进行比较,组内各节段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SNK-q检验.组间P点弥散程度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人群L4-5节段IAR到坐标原点短距离大于其他节段(P<0.05);L5-S1节段IAR旋转角度大于其他节段(P<0.05),IAR到坐标原点短距离小于其他节段(P<0.05).病例组L4-5节段IAR到坐标原点短距离及P点弥散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IAR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结合IAR理论既可为腰椎失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又可为腰椎不稳动力学机制提供精确的研究方法.

  • 手术导航系统中的导管配准算法研究

    作者:潘远志;李帅;魏宾;郝爱民

    目的 研究手术导航系统中导管配准算法,并比较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的导管配准算法与基于形状相似度的导管配准算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由荷兰Rotterdam大学医学中心、法国Henri Mondor大学及意大利Circolo医院联合提供的开源数据集.在此数据集上分别执行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的导管配准算法和基于形状相似度的导管配准算法.对比两种算法配准后成对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及配准花费时间.结果 从成对点的平均距离上看,基于形状相似度的导管配准算法的成对点平均距离小于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的导管配准算法的成对点平均距离;从平均运行时间上看,基于形状相似度的导管配准算法的配准时间远长于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的导管配准算法的配准时间.结论 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的导管配准算法虽然在精度上比基于形状相似度的导管配准算法要弱,但是精度上基本满足临床要求,而其配准时间远小于基于形状相似度的导管配准算法,并且可以满足在临床中导管实时配准的需求.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的导管配准算法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用于国内学龄期及青春期健康发育儿童步态分析的研究

    作者:董良超;陈梦婕;严莉;雷敏;王一臣;王士奇;应灏;王隼

    目的 获取国内学龄期和青春期的健康发育儿童在行走时的步态数据,比较在自然行走过程中各个步态参数之间的差异,了解儿童步态变化规律,为临床中异常步态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350名儿童按年龄大小分为7岁组、8岁组、9岁组、10岁组、11岁组、12岁组、13岁组、14岁组、15岁组共9组.对每组儿童均采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分别进行步态测试,分析自然行走时的双侧下肢的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并对每位受试者的身高、下肢长度、体质量进行测量,每位儿童均无肥胖以及下肢肌肉、神经、骨骼系统疾病.结果 各年龄段儿童的左右两侧下肢时间-空间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一致.男性和女性的步频、步长、步宽、步幅、步速、双足支撑时间等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单足支撑时间存在性别差异(P<0.05).8岁前步频有一个明显增快的过程,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年龄增长,步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年龄增长步宽和步幅无明显变化(P>0.05).步速随年龄增长逐渐加快,8岁儿童较7岁儿童步速明显加快(P<0.05),8岁以后趋于平稳.单、双足支撑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延长,但差异不明显(P>0.05).正常儿童矢状面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角度曲线分布规律及活动角度无明显性别和年龄的差异(P>0.05).自然行走状态下所有受试者的地板作用力曲线均呈双峰表现,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峰值和谷值大小无性别及年龄的差异(P>0.05).结论 应用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丰富了中国健康儿童步行的时空、运动学、动力学数值参考范围,初步揭示了中国健康儿童的步态特征及变化规律.

  •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迟仁杰;王伟伟;刘铭;周显军;李富江;陈鑫;张桓瑜;董蒨;鹿洪亭

    目的 探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小儿外科2015-2017年收治的神经母细胞瘤病儿15例,分别对其行增强CT检查,运用Hisense CAS于增强CT的基础上行三维重建,制定手术计划,术前模拟肿瘤切除,术中指导.结果 15例手术病儿均行肿瘤及周围脏器、血管三维重建,实现肿瘤精准完整切除.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20 mL,术后病儿恢复良好,病理报告10例为神经母细胞瘤,5例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随访6个月,均未见原位复发.结论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于腹膜后及后纵隔发病率较高,肿瘤周围多毗邻重要器官和血管.Hisense CAS能够清晰分析肿瘤及周围组织关系,术前合理规划手术方案,实现肿瘤的精准手术切除.

  • 基于Dong's肝段分型体系的右半肝门静脉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高菲;周显军;董蒨;朱呈瞻;陈鑫;张虹;段于河;聂佩;罗文娟;白玉作

    目的 应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研究右半肝4级门静脉血管的解剖并测量各分支流域体积,指导精准肝切除术.方法 应用Hisense CAS对8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年龄段人体肝脏上腹部增强CT扫描图像进行肝脏及血管三维重建,在Dong's肝段分型体系基础上对右半肝4级门静脉血管进行进一步分析及体积测量.结果 Hisense CAS可以立体地显示肿瘤与肝内血管的位置关系,清晰显示4级门静脉血管走行并自动测量各肝段体积.810例中A型共355例(43.83%),其中右前支呈头尾侧支者193例(23.83%),右前支呈腹背侧支者162例(20.00%).B型共250例(30.86%).C型共71例(8.77%),分为C-a型 、C-b型,C-a型51例(6.30%),其中右前支呈头尾侧支者30例(3.70%),右前支呈腹背侧支者21例(2.60%);C-b型20例(2.47%).D型共134例(16.54%),其中右前支呈四分叉者14例(1.73%),右前支呈一支主干多分叉者13例(1.60%),右前支来自门静脉左干者92例(11.36%),6段来自右前支者15例(1.85%).结论 右半肝门静脉存在较多变异,各分支流域体积存在差异.通过对大样本量的右半肝4级门静脉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分析其走行及供应肝段体积,可更好地指导精准肝切除术.

  • CT扫描在环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汝辉;李洪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环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环枢椎损伤病例均行X线检查及CT扫描,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作二维重建.结果:42例中,环椎骨折12例,齿状突骨折24例,枢椎椎体骨折5倒,单纯性环枢关节旋转脱位1例.CT全部正确诊断,X线平片正确诊断29例(69.4%).结论:螺旋CT能对环抠椎损伤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是环枢椎损伤好的检查方法.

  • 肝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

    作者:薛继平;郑艳萍;王健;康春松;曹建林;董建红

    肝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定是至关重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已被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但对病灶定性诊断仍有困难.超声造影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使超声对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成为可能.本研究利用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结合造影剂声诺维动态显示病变的增强类型,探讨几种肝占位病变的增强模式,现报告如下.

  • 对比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成像特点

    作者:段黎明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在CT检查中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一2015年5月诊治均行CT检查且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癌症患者在CT成像方面的特点及CT值方面。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病灶数量(单发)、病灶形状(规则)、结节边界(明显)等都显著高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CT平扫、CT增强等方面基本一样(P>0.05)。结论:应用CT成像对甲状腺乳头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检查,能有效诊断出病灶的数量、形状等,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腹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影响研究

    作者:吴雪琴;郑添允;张小欣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腹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接诊的200例行腹部核磁共振(MRI)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100例配合常规护理设作对照组,余下100例配合综合护理干预设作观察组,比较两组MRI成像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MRI成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腹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何正平

    目的:分析在脑梗死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30例患者为1组,其中对照组的诊断方法为CT诊断,而实验组的诊断方法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方法的诊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升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在临床诊断中值得应用推广.

  • 乳腺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华江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动态增强核磁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1月—2015年9月妇科42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42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病情经病理实验确诊,综合分析评价乳腺动态增强核磁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以上42例患者中,经临床检查,发现51个肿块,其中良性肿块32个,恶性肿块19个.在经乳腺核磁检查后,所有肿块在核磁成像中均得以显示,显示的小肿块经测量,直径为3mm.综合分析,核磁成像对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为100%.结论:乳腺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甚至微小肿块,对肿块性质,密度能够准确判断,且检查无痛苦,便于及早准确对疾病定性.

  • 临床核磁共振成像质量保证

    作者:李继平

    目的:分析研究临床核磁共振成像的质量保证.方法:此次的研究设备是德国PD台式磁共振成像系统,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6例经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资料,由医院专业资深的医生对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主要是针对成像的图片进行评估,可以为主治医生提供不同序列的检查图像或者不同扫描方位的检查图像.并对比分析诊断的结果.结果:对患者采用不同方式的体检扫描,就会相应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并且存在某些患者的病例由于缺乏扫描方位以及序列,这样扫描的结果就无法确定临床诊断,并且不能达到临床诊治的要求.结论:想要充分发挥临床核磁共振的优势,就必须对其成像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成像 质量
  • 3.0T高场磁共振3D-TOF-MRA对头颈部血管变异的评价

    作者:梁颖;刘志文

    目的:关于头颈部血管变异患者,应用3.0T高场磁共振3D-TOF-MRA仪器,进行变异情况检查价值的研究.方法:选取180例头颈部血管变异患者,行磁共振仪器,进行检查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患者患处变异的特点.结果:所有患者经过该设备的详细检查,可知头颈部的血管,存在着变异的患者,共有127例,检出率为70.56%.经过对其变异形态的分析,可知形态各异,且有着多种变异同存的情况.结论:头颈部血管变异,经过磁共振仪器的扫描成像,可以得出具有着较高分辨率的图像,有效的呈现变异情况,便于医生预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该种无创式的检查手段,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安全性较高.

1458 条记录 73/73 页 « 12...65666768697071727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