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剂量表征量的选择

    作者:刘彬;白玫;费晓璐;魏岚

    目前临床上对于CT剂量表征量的用法和解释有很多分歧,存在着患者剂量表征量使用不规范;与其他放射学检查做剂量对比时,无可比性等问题.本文就CTDI及其引申量的定义和使用等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统一测量方法,标准化剂量表征量的建议.

  • 基于64排(层)螺旋CT儿童受检者受照剂量的研究

    作者:刘彬;费晓璐;魏岚;白玫

    在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儿童受检者比成人对X线照射更为敏感.放射工作者在采用常规CT剂量表征量来评价儿童受检者辐射风险时就显得不够全面.本文以有效剂量作为参考量,针对64排(层)螺旋CT给儿童受检者带来的辐射剂量进行评估,为儿童辐射防护的优化提供参考.

  • AEC模式下CTDI剂量指数指导意义初探

    作者:刘彬;费晓璐;魏岚;白玫

    CT生产厂商推出了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根据受检者的体态调节管电流,达到减小辐射剂量的目的 .在扫描过程中采用AEC技术,系统会给出一个剂量指数CTDIvol,但对于整个扫描过程,实际的CTDIvol是随着管电流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因此,厂商提供的CTDIvol到底有什么指导意义,本文将以临床实验和计算机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系统剂量指数的指导意义.

  • 基于CT多期图像融合构建3D打印重复肾模型的应用

    作者:胡立伟;孙杰;钟玉敏;姚晓芬;刘金龙;邱海嵊;朱铭

    目的 本研究通过多期CT增强腹部图像构建3D打印模型,探讨3D打印重复肾畸形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例8个月的右肾输尿管重复畸形的患者行64排多期增强CT扫描后基于迭代算法重建;通过将CT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分别提取动脉期的肾动脉图像,实质期的肾脏图像,延时期的膀胱、输尿管图像;根据CT值的不同来分割图像之后对感兴趣区域做图像后重建处理生成STL文件数据;将数据导入OBJET 2603D打印机后即完成建模过程.结果 通过不同扫描期相图像融合构建3D模型,同一个模型中观察动脉、肾脏、输尿管、膀胱的解剖结构空间关系.3D模型在重复肾切除和输尿管病损切除时有重要的意义.结论 基于多期相CT3D打印的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协助诊断和治疗重复肾畸形.

  • 双源双能量CT成像的技术进展

    作者:秦维昌

    本文介绍了双能量CT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并介绍了双源双能CT成像的应用进展.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T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韦诗

    目的:研讨小儿心血管螺旋CT增强造影(CTA)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低剂量在造影剂快速静脉团注下,对兴趣区行薄层容积扫描,将原始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心脏CTA共作10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32例,室间隔缺损48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法洛四联症15例.结果:(1)扫描方案和后处理技术可直接关系图像质量;(2)S C T A可显示心血管结构;(3)先心病患儿,可显示心室壁和血管壁厚度、光滑度及扩张、以及狭窄情况.结论:小儿心脏CTA扫描方案必须设计合理,才能得到好的图像.通过三维图像的重建可多方位立体观察心血管结构,清晰显示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及其病变血管与位置.

  • 全脑CT灌注成像在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郑燎源;张献文;吴健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在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30例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全脑灌注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结果:脑膜瘤组CBV是(11.84±3.13)(mL/100g),CBF(5.56±2.41)[mL/(100g ·min),胶质组CBV是7.15±2.17)(mL/100g),CBF(4.41±1.18)[mL/(100g·min).脑膜瘤MTT(s) (13.5±23.19)s,TTP(s)是(1.5±0.6)s,胶质组MTT(s)(14.25±54.14)s,TTP (s)是(6.8±0.8)s,不具有差异性(P>0.05).患者完成WBTCP检测,扫描管电压是80kV,单圈时间是0.80s,总共扫描20次,电流范围是50至310mA.结论:给予患者进行全脑CT检测,可以诊断出反应邻近大血管肿瘤的基本情况,为临床治疗提高了很高的参考,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高艳妮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计31例,术前经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扫描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结果 31例患者中,食道1例,胃21例,小肠6例,结直肠2例,肠系膜1例.CT表现为腹腔或盆腔内圆形、类圆形或浅分叶软组织肿块,直径2.8~18.7 cm,良性7例,交界性6例,其余均为恶性,其中肝转移4例,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块部分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显示形态不规整.CT针对31例患者病灶能精确定位或粗略定位.结论 通过CT检查,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判定以及病灶区域定位、有效的观察肿瘤与其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螺旋CT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可有效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以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与鼻内窥镜手术有关的眶尖区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鞠建宝;于海玲;刘丰春;单涛;刘云超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佳入口.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诊断价值

    作者:王琪;张丽;任永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围产期窒息史患儿的CT和MRI表现及追踪其复查CT和MRI的表现.结果:38例中,初诊头部CT和MRI均有不同程度HIE征象.CT表现为脑实质内范围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灰、白质分界模糊,甚至消失.表现为:灰、白质信号差别消失或一个或多个脑叶白质区呈片状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灶,或伴有基底节区可见点状异常T2低信号灶.追踪复查CT和MRI,20例CT和MRI表现正常,4例放弃治疗死亡,余14例中,CT表现为低密度灶无明显改善,甚至遗留脑软化灶.MRI表现为脑萎缩伴随基底节区异常T2信号或脑水肿征象.结论:CT和MRI相结合,对HIE有客观反映,能弥补超声诊断空白,对HIE早诊断和预后评估、脑损伤监测有一定实用价值.

  • 双能DR物质识别算法在CT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汤昕烨;张丽;陈志强;高河伟;张国伟

    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双能透视(DR)物质识别算法,此算法基于单能CT重建图像,通过对CT图像的分割及对断层几何信息的提取,分块重建材料有效原子序数及电子密度的分布.结合各种扫描轨迹的CT成像系统,可以实现有效的物质材料识别.同时,对比于传统的双能CT方法,本方法结合单能CT重建图像,改善了双能DR识别效果,能够实现较为精确的物质识别,在安全检查等应用领域有着现实意义.

  • X射线相位衬度CT投影直线模型研究

    作者:朱佩平;朱中柱;何其利;王研;廖可梁;袁清习;张凯;黄万霞

    由投影重建图像是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的基础,它要求X射线沿直线传播.在X射线相位衬度CT中,不仅利用被检物体吸收X射线获得吸收衬度,而且利用被检物体改变X射线的相位分布获得相位衬度.众所周知,X射线相位分布改变必然导致X射线传播方向发生变化.于是在X射线相位衬度CT中,就在X射线直线传播必要条件和X射线改变传播方向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是直线和非直线之间矛盾.本文根据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了直线和非直线之间矛盾,分别为X射线吸收信号、相移信号、折射角信号、散射角方差信号和相位二阶导数信号建立了投影直线模型.

  • 超声、CT成像在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郑红;刘满满;王鑫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成像诊断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1例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及CT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分别对超声与CT成像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经病理结果显示,81例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中,恶性34例,良性47例;CT成像诊断恶性35例,其中经病理确诊的30例,良性46例,经病理确诊42例;超声诊断恶性37例,经病理确诊27例,良性44例,病理确诊37例.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41%(27/34)、79.01%(64/81)、78.72% (37/47)、72.97(27/37)和84.09(37/44),CT成像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4%(30/34)、88.89%(72/81)、89.36%(42/47)、85.71%(30/35)和91.30%(42/46);超声诊断和CT成像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成像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超声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0.05).结论 CT成像与超声检查诊断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均有较高准确性,CT成像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较高,超声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较高,因此临床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式.

  • 颅脑损伤螺旋CT成像诊断及高压氧联合中药治疗的效果研究

    作者:亓蓉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的螺旋CT成像诊断及高压氧联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头颅CT确诊颅脑损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行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螺旋CT持续采集数据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应用前景广泛。

  • 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探讨

    作者:黄新珠

    目的:探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脑循环改变中应用 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应用CT检查并比较2组患者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在脑血容量、血流量参数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血流平均通行时间要长于健康对照组( P<0.05),说明SAH患者血容量和血流量普遍偏低,血流通行时间更长。结论:CT诊断对准确分辨患者后脑微循环系统改变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建议临床加以研究推广。

  • 从CT图像中自动分割出肺部区域的算法研究

    作者:吴龙海;周荷琴;张鹿;李传富

    目的 为用于肺部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设计从CT图像中提取肺部区域的自动分割算法.方法 在优阈值分割的基础上,用自动区域生长去除气管/支气管区域,对边界跟踪法进行改进以快速去除背景干扰和获得肺部边界,后进行肺部边界修补得到完整的肺部图像.算法采用迭代法寻找优阈值解决了阈值选取的敏感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前层图像中气管/支气管位置的气管/支气管提取方法 ,避免了种子点的人工选取,基于前次搜索方向改进了八邻域搜索方法 来提高边界跟踪的速度.结果 用该算法对不同病人的4组胸部CT序列进行处理,能自动、快速地分割出肺部区域且精度较高.结论 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地从CT图像中自动提取肺部区域.

  • 基于12和16 bit CT图像的金属伪影校正对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作者:高留刚;孙鸿飞;谢凯;林涛;眭建锋;倪昕晔

    目的 利用金属伪影去除技术去除基于12 bit和16 bit CT图像中金属植入物伪影,分析其对图像CT值分布和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金属棒插入模体中,CT扫描得到12和16 bit原始CT图像,运用归一化伪影去除法(NMAR)分别对所得到的原始CT图像进行去伪影处理,得到NMAR修正后图像.临床中选取人工股骨头患者CT图像,对其进行同样处理.比较分析各图像伪影去除前后CT值分布.在放疗计划系统中,基于各图像设计放射治疗计划,计算剂量分布,比较分析各图像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 12 bit图像中金属CT值为3 071 HU,远小于金属实际CT值11 080 HU;16 bit图像中金属CT值为11 098 HU,与实际值很接近.原始CT图像在金属周围含有大量伪影,CT值与参考图像CT值偏差很大;NMAR校正后图像伪影显著减少,CT值与参考图像较接近.NMAR修正后16 bit图像的剂量分布与参考图像接近,中心轴上大剂量偏差为1.8%;12 bit图像与参考图像在金属后方剂量差异很大,大剂量偏差为81.6%.射线穿过原始图像伪影区域后导致剂量分布与参考图像有明显差异,引起大剂量偏差达21.6%.结论 含有金属植入物时,基于16 bit图像进行NMAR伪影校正可以得到准确的CT值分布,从而得到准确的剂量分布.

  • 对于胸部结节病影像诊断关键性问题研究

    作者:贾东广

    目的:研究探讨胸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的图像特征和关键性问题。方法选取23例胸部结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以及临床影像学图像特征,总结其诊断要点。结果患者经胸部X线平片检查与CT扫描均有淋巴结及肺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CT的检出率91.30%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出率的69.57%(P<0.05)。且CT扫描可以发现气道和胸膜的相关改变,如胸膜增厚、结节和胸腔积液、支气管变形等。结论胸部结节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多样化,且无一定的特异性表现,容易与肺癌、淋巴瘤、肺结核等疾病混淆,要把握诊断的要点,结合多种诊断方式,对胸部结节病进行有效的诊断。通过CT检查能够对肺内特征性改变进行清晰直观的显示,有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 CT灌注成像评价PAOD兔后肢慢性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祥柱;李选

    目的 初步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在评价外周动脉梗阻性疾病(PAOD)兔后肢缺血模型中骨骼肌组织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后肢的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1,28,42及56天行CT灌注成像检查,原始灌注图像经CT Perfusion软件处理,分析两侧后肢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相关灌注参数特点及差异.结果 术后手术侧肢血流灌注较对侧急剧减低,术后7天内灌注恢复非常缓慢,从14天起灌注恢复逐渐加快,各项灌注指标(BF、BV、MTT及PS)较健侧均有明显差异至56天接近正常水平,但血流量(BF)仍有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安全、无创、定量并且较准确的评估动物后肢缺血模型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肌肉组织灌注变化.

  • CT扫描确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技术应用

    作者:尚同祥;相法伟

    目的:总结利用CT成像来指导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扫描技术,选用合适的扫描条件及恰当的曝光时机,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制定既提供准确的影像资料,避免放射治疗范围的失真,而且合理地降低辐射剂量。材料和方法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放疗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拟准备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患者共879名,其中年龄16~91岁,男519名,女360名,包括脑瘤、颈部肿瘤、肺部肿瘤、腹部肿瘤、骨瘤等全身各部肿瘤,利用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结果合适的扫描条件及恰当的曝光时机,能够准确提供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制定所需要的图像资料并且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结论CT成像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9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