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许长存;刘培敏;任国成

    目的 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568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264例,A组)或经股动脉(304例,B组)入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A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无假性动脉瘤(B组7例,p<0.05)等其他血管及皮肤并发症,1例发生术侧肢体浮肿;B组出现1例动静脉瘘、2例术侧肢体浮肿、5例穿刺部位表皮坏死,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 经挠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盖鲁粤;金琴花;杨庭树;刘宏斌;陈练;王禹

    目的 探讨左主干病变裸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到2004年间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8例患者的病变情况及其远期疗效.结果 (1)9例双支架置入患者中,药物支架V型支架术的6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再狭窄,再狭窄均发生在前降支和回旋支血管开口处;裸支架T支架术的2例患者发生了再狭窄,其中1例弥漫性再狭窄,另外1例发生了回旋支开口的再狭窄.(2)9例置入单个支架的患者中,5例患者支架跨过了回旋支开口,即采取了Cross-over技术,复查时只有1例左主干支架发生了再狭窄;3例左主干体部支架的患者中1例发生了弥漫性再狭窄.(3)对两例V支架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在开口处没有完全膨胀,亦没有完全贴壁.结论 (1)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特别是双支架置入方法)的再狭窄率很高.(2)在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中,支架跨过回旋支患者的远期预后良好,即支架可以安全地跨过回旋支.

  • PAMI评分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评价

    作者:陈一文;秦明照

    目的 探讨将来自于临床试验的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评分(PAMI评分)应用于普通患有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评判其预测价值,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 应用PAMI评分对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因STEMI连续行直接PCI的患者206例进行危险分层,并电话随访6个月至1年的死亡率.计数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发病后6个月的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随访到的183例患者中,PAMI评分在0~2分者有88例,3~5分者有54例,6~8分者有17例,≥9分有24例,死亡率分别为1.1%(1/88),3.7%(2/54),17.6%(3/17),41.7%(10/24),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是介入治疗后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10.186),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则为保护性因素(相对危险度0.849).PAMI评分联合冠状动脉3支病变及入院48 h内的LVEF值可以增强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论 PAMI危险评分可以作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价直接PCI治疗后STEMI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联合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可以增加预测价值的精确性.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快速进展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探讨

    作者:郝恒剑;李康;李耘;魏嘉平;汪家瑞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快速进展性冠脉狭窄的发生及其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个月内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的PCI患者103例,对比两次造影的狭窄部位、PCI干预情况及临床和危险因素.结果 103例接受造影随访的患者中41.7%发生再狭窄,11.7%的患者为新发生的病变,而新发病变者中41.7%发生于原PCI干预的血管,58.3%发生于未曾干预的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新发病变患者糖尿病及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再狭窄患者.结论 PCI治疗后早期出现的症状除干预部位再狭窄外,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新的快速进展性冠脉病变,这些患者糖尿病和高甘油三脂血症发生率高,其发生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右冠状动脉成形术30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斌;靳立军;陈纪言;周颖玲;黄涛;乌汉东;李瑜辉;罗建方;陈传荣

    目的分析评估右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特点。方法总结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行右冠状动脉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306例。结果对306例右冠状动脉的338处病变行PTCA和支架置入术;17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4.4%,支架置入成功率98.8%。其中严重夹层撕裂7例(包括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例死亡),因开口异常被迫中止手术1例,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9例,心包积血死亡1例,并发急性血栓形成2例,支架远端再撕裂2例。结论右冠状动脉因其开口位置和方向变异相对较大,走向和分支等解剖具有不同的特点,行PTCA和支架置入时必需考虑其特点,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274例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

    作者:周景昱;吕安林;贾国良;郭文怡;王琼;王小燕;李援;李伟;赵月盛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60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经桡动脉(274例,A组)或经股动脉(334例,F组)途径接受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A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无假性动脉瘤(F组7例,P<0.05)等其他血管及皮肤并发症,1例发生术侧肢体浮肿;F组出现1例动静脉瘘、2例术侧肢体浮肿、4例穿刺部位感染、5例穿刺部位表皮坏死,但两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但需要一定的经验.

  • 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作者:陈明;霍勇;高炜;洪涛;郑轶

    目的总结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的冠心病(CHD-SPV)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的单支开放冠状动脉CHD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部成功(10/10).术后所有CHD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减轻,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本资料提示在特殊临床情况下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仅存单支开放冠状动脉CHD患者的介入治疗.

  • 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后即刻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比较研究

    作者:彭建军;李田昌;胡大一;商丽华;贾三庆;庞文跃;杨明;王乐丰;陈方

    目的比较研究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SR)后即刻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1996年1月至2001年3月的118例SR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TIMI 2级血流患者36例中24例施行了即刻PTCA,12例在梗死后7~14 d施行了择期PTCA;TIMI 3级血流患者82例,其中45例施行了即刻PTCA,37例施行了择期PTCA.结果发病2周后,TIMI 2级血流两组的死亡率、再梗死率以及TIMI 3级血流两组的死亡率、再梗死率、复发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TIMI 2级血流择期PTCA组的复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即刻PTCA组(1/24 vs 4/12,P=0.034).此外,择期PTCA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显著多于即刻PTCA组(4/24 vs 11/12,3/45 vs 34/37,P<0.001).6个月随访时,TIMI 2级血流择期PTCA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即刻PTCA组有增高的趋势(1/24 vs 3/12,P=0.098),而且择期PTC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即刻PTCA组[(61.4±6.3)% vs (43.8±5.4)%,P=0.03].结论发生SR的患者进行即刻PTCA的临床结果优于择期PTCA,同时可以降低住院总费用,减少患者痛苦.

  • 切割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洪涛;霍勇;高炜;田洪森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例病人,23支病变冠状动脉,25处病变,其中支架内再狭窄17例、18支血管、18处病变,距前次介入治疗平均(7.6±3.5)个月,使用切割球囊对病变进行扩张,观察扩张效果并进行临床门诊随访。结果 全部病变均取得成功,平均扩张次数(5.2±2.3)次,平均球囊总充盈时间(233.9±94.8)s,平均大扩张压力(9.4±1.9)大气压,术后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89.6±8.7)%vs(17.6±17.1)%,P=0.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再狭窄病变中有3处需使用普通球囊补充扩张,1处因原支架出口处撕裂再次置入支架,初次介入治疗者,因明显内膜撕裂或残余狭窄需置入支架者3例。临床随访0.5~20(7.4±6.9)个月,有2例出现心绞痛复发。结论 切割球囊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 左旋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李亚萍;郭丽君;张福春;李昭屏;高炜

    目的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评价国产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发病12 h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L-CN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TMP分级、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CN治疗组CK-MB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提前;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的比例明显减少;术后1 h ST段回落>50%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术后3个月时LVEDD仅轻度增大,LVEF显著升高.结论 左旋卡尼汀对A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具有抑制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等多重保护作用.

  • 无保护左主干末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效果评价

    作者:包哈申;吕昀;柳景华;赵东晖;汪国忠;李果;黄方炯;王盛宇;谢进生;张英川

    目的 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末端病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意义.方法 连续收录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ULMCA末端病变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组),1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组),观察两组患者在12个月及3年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ULMCA末端病变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12个月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如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05,P=0.32和x2 =1.04,P=0.38),靶血管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5.45,P=0.02和x2 =6.63,P=0.01).累积3年随访,PCI组与CABG组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33%(10.38%比12.07%,x2 =0.47,P=0.45),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是后者的1.87倍(2.1%比0,x2=1.04,P=0.38).PCI组靶血管重建率是CABG组4.17倍(20.76%比8.62%,x2=6.63,P<0.01),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2%比20.68%,x2 =4.78,P=0.03).结论 ULMCA末端病变采用PCI或CABG进行血管重建是安全有效的.对解剖结构适合PCI且患者拒绝或不宜行CABG的ULMCA末端病变患者来说,药物洗脱支架PCI术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案.

  • 远端保护装置AngioguardTM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乐丰;杨新春;佟子川;徐立;吴兆苏;张维君;王红石;邹阳春;葛永贵;王立中;李惟铭;周旭;连勇;栾与英

    目的评价STEMI急诊PCI中应用AngioguardTMD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2年7月至12月,共4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ngioguardTMDPD组21例,对照组19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以及住院期间随访情况,病变血管术后均行TIMI分级、TIMI计帧和心肌Blush分级.结果 AngioguardTM DPD组中,19例获得成功(90.4%),网篮内均有多少不等的血栓样物质.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情况和术后TIMI3级(100%和84%,P=0.23)差异均无显著性.但DPD组与对照组间发生远端小血管栓塞为(5.2%和36.8%,P=0.042);两组的TIMI帧数为(19.9±5.7和30.3±9.6,P<0.001);Blush 3级获得率为(73.7%和31.6%,P=0.022).DPD组术后CK峰值浓度较低,ST段回落幅度大,近期左室射血分数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某些STEMI病人中,急诊PCI时应用AngioguardTM DPD安全可行,可改善患者术后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应用TIMI计帧法和Blush分级法优于应用TIMI分级法.

  •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朝发;李菊香;颜素娟;姜宇;游志刚;徐劲松;姜醒华;杨人强;吴延庆;吴清华;程晓曙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4-10至2016-05符合入选标准的共21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为慢血流或无复流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43例和正常血流组173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HR预测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佳切点值及其评判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MHR是否可作为STEMI患者介入后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组MHR明显较高(18.6±9.8 vs 10.9±5.5,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MHR是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OR=2.22,95%CI:1.58~3.28),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MHR是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5,95%CI:1.01~2.38);ROC曲线计算MHR预测慢血流或无复流的佳切点值为13.3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4%和70.5%,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CI:0.646~0.822).结论:MHR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后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 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远期预后价值

    作者:张晓丽;刘秀杰;高润霖;史蓉芳;何作祥;陈纪林;杨跃进;杨敏福;魏宏英

    目的评估99mTc-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价值.方法对181例接受PTCA术或PTCA+支架术后行99mTc-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随访(36±30)个月.结果根据心肌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心肌显像正常组(n=101);心肌梗死组(n=39);心肌缺血组(n=41).随访期间,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为恶性心脏事件,再次血运重建术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为良性心脏事件.共37例(20.4%)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其中心肌缺血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70.7% (29/41),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的12.8% (5/39)(χ2=27.43, P<0.001) 和心肌显像正常组的3.1%(3/101)(χ2=72.87, P<0.001).心肌缺血组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7.3%, 高于正常组的0%(χ2=4.43, P<0.05).在心肌显像后1年、3年、5年和10年的无心脏事件率在心肌缺血组分别为50.5%, 34.4%, 17.2% 和17.2%;在正常组分别为98.0%, 96.4%, 96.4% 和96.4%(χ2=96.32, P<0.001).Cox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运动显像的总积分(SSS)是预测PTCA术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惟一独立危险因子(RR 1.12, 95% CI:1.03~1.20 , P=0.003).运动-静息显像差值分 (SDS) 是预测PTCA术后发生心脏事件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PTCA术后99mTc-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患者预后良好;如心肌显像有心肌缺血性改变,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该方法对于PTCA术后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 1433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

    作者:韩雅玲;张剑;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栾波

    目的探讨提高CTO病变PCI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1993年6月至2004年6月实施PCI治疗的1433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PCI人选标准:有心肌缺血的主观表现或客观证据.结果男性1176例(占82.1%),女性257例(占17.9%),年龄25~86(平均59.8±11.3)岁.共涉及CTO靶血管1823支,靶病变共1855处.CTO平均闭塞时间48.3±32.6(1~204)个月.绝对性CTO(TIMI血流0级)1646支(占90.3%).有桥侧支形成的靶CTO血管339支(占17.6%).逆向侧支循环者1035支(占56.8%).刀切状CTO607支(占33.2%).CTO闭塞段≥15mm的CTO病变1042支(占57.2%).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90度有279支(占15.3%).病变近端或病变处钙化246支(占13.5%).距闭塞处<1mm距离有分支发出的CTO病变血管499支(占27.3%).CTO位于血管开口处为849支(占46.6%),位于血管远端434支(占23.8%).CTO靶血管共置入冠状动脉支架1853枚.支架长度平均(24.8±6.7)mm.支架直径平均(2.9±0.7)mm.72例CTO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95枚,其中Cypher支架44枚、Taxus支架51枚.术中99例行临时起搏术(占6.9%);33例行IABP治疗(占2.3%).经股动脉完成1291例(占90.1%),经桡动脉完成142例(占9.9%).168例应用了双侧冠脉造影、3例应用了对侧导丝、67例应用了平行导丝(parallel)或导丝互参照(seesaw)、21例应用了双导丝(buddy)技术.行旋磨术3例.共开通1328例患者CTO靶病变1694处,全部植入支架,术终1322例患者的1688处靶病变达TIMI3级血流(89.5%),病例成功率为92.3%(1322/1433),病变成功率为91.0%(1688/1855).功能性CTO、无桥侧支CTO、鼠尾状CTO、闭塞段15mmCTO的病变成功率较高,P<0.05.失败的105例中82例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占失败病例的78%),23例因球囊不能跨越病变(占22%),术中无死亡病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心包穿孔9例(发生率0.6%).术后住院期间共死亡3例,总住院病死率为0.2%,均为PCI失败者,其中2例猝死,1例死于慢性肾衰急性发作并脑梗塞.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4例(发生率0.3%),均经急诊PCI治愈.结论本组CTO病变及病例成功率略高于国内大多数报导,且术中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在高难度CTO的开通成功率上与国外大中心相似,可能得益于我们较多采用亲水涂层或表面超滑的硬导丝,适当地应用平行导丝、导丝互参照和双导丝技术.另外,仔细阅读造影图像,科学、合理地安排有经验的术者和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组密切协作也对提高CTO治疗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 小剂量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作者:田声放;孙元芬;潘巍巍;赵筠荃;武越

    目的探讨小剂量静脉溶栓后追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发生AMI 6 h以内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支架组和单纯支架组.对两组介入治疗前冠脉造影中血管TIMI 3级的开通率、支架置入成功率、安全性及介入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在冠脉造影中血管TIMI 2级和3级的开通率,溶栓+支架组为67.8%,对照组为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溶栓+支架组左室射血分数有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倾向[(59.2±11.2)%vs(50.6±10.9)%,P<0.05].支架置入成功率和出血性合并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静脉溶栓+支架置入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冠脉开通率,保护左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性并发症,是安全、有效获得再灌注的方法.

  • HDL-C、PAI-1与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韶南;李广镰;刘震;雷晓明;余辅君

    目的 研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2005-2007年因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29例患者.人选患者急诊冠脉造影证实合并2支或2支以上冠状动脉主支血管病变并接受直接PCI(pPCI)治疗.根据PCI术后30 d的随访结果分成2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组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组.入选患者均于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测定PAI-1水平,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HDL-C水平,并分析HDL-C、PAI-1与STEMI患者近期预后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组[(0.87±0.15)mmol/L比(1.14±0.24)mmol/L,P<0.01],而PAI-1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62.84±20.65)U/ml比(43.67±19.15)U/m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DL-C水平(P<0.01)和PAI-1水平(P=0.013)与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直接PCI后30 d内MACE的发生独立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发生MACE患者血浆HDL-C水平与PAI-1水平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r=-0.344,P<0.05).结论 血浆HDL-C、PAI-1水平的高低影响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直接PCI后的近期预后,HDL-C的促纤溶作用可能是影响预后的机制之一.

  • 左心室收缩功能对无保护左主干经皮介入治疗结果的影响

    作者:张宇晨;赵林;玉献鹏;陈方;张小玲;高阅春;吕树铮

    目的 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对无保护左主干(UL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ULM接受PCI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根据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40%组和LVEF<40%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随访资料。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观察LVEF< 40%对ULM介入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总计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86例,其中LVEF≥40%组130例和LVEF<40%组56例。LVEF <40%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病史、入院诊断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比率明显高于LVEF≥40%组(P<0.05)。LVEF< 40%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LVEF≥40%组(33. 9%比18.5%,P=0. 022),LVEF <40%组心源性病死率、全因死亡率、MI发生率也明显高于LVEF≥40%组(分别为7.1%比1.5%,P =0. 047;10.7%比3.1%,P=0.034;14. 3%比4.6%,P=0. 022)。女性、糖尿病、既往PCI、CABG、入院为NSTEMI/STEMI、LVEF <40%、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远端或分叉病变、多支架置入均为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是ULM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素。

  • 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书富;郑鹏翔;陈德;张斌;周依蒙;华尔铨;何祚佑;秦永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导致治疗失败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病变血管极其狭窄、扭曲,导丝、球囊或支架不能通过狭窄病变处[1].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和导丝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力,能把手术失败减少到低程度.Carlson等[2]报道双导丝技术可以提供足够的硬度,使得球囊和支架容易通过病变,能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本文旨在对这一技术做一介绍.

  • 速度向量成像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

    作者:费杨华;施仲伟;许燕;张凤如;胡厚达;曹敏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室壁运动的改变,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在介入治疗术前3 d、术后1周内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VVI技术测量心肌形变及时相指标.结果 与术前相比,梗死相关节段的应变、应变率、节段射血分数、收缩后应变指数等指标在介入治疗术后1周内已有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善更加明显.结论 VVI技术可以作为评价血管再通治疗后局部心肌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恢复程度的一种无创性新方法.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