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张洪玲;孙楠

    目的:探讨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本院选择急性脑动脉闭塞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机械组(n=45)和支架组(n=45),对机械组患者进行机械碎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支架组患者进行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机械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支架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机械组患者治疗后NIHSS、ADL评分与支架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均效果显著,且两种方式治疗效果相似。

  • 抗凝与血管内机械碎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李思颉;凌锋;吉训明

    目的 对比血管内机械碎栓与单纯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临床上诊断明确的CVST患者137例,其中采用单纯抗凝治疗的有7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次/d,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华法林,12个月),机械碎栓治疗的62例(其中40例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药物治疗同抗凝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①治疗前机械碎栓组有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嗜睡或昏迷、伴出血或梗死的患者均多于单纯抗凝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高于单纯抗凝组[(3.1±1.0)分,(2.1±0.8)分].均P<0.05.②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好转.出院前机械碎栓组mRS低于单纯抗凝组[(1.1±0.4)分,(1.6±0.3)分],P <0.05.出院时抗凝组中18例(24.0%)颅内压仍然增高,其中10例(13.3%)存在视盘水肿;机械碎栓组有12例(19.4%)存在颅内压增高,8例(12.9%)有视盘水肿,P >0.05.③两组各死亡1例.机械碎栓组有4例术前脑出血的患者,治疗后血肿增大,3例症状加重,其中1例因脑疝形成拒绝手术而死亡.④抗凝组62例、机械碎栓组56例获得1~5年的随访.单纯抗凝组有6例(因未规范口服抗凝药),机械碎栓组中有4例仍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继续抗凝后好转.结论 机械碎栓组患者临床症状比单纯抗凝组重,但临床预后优于单纯抗凝组.

  • 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内复合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

    作者: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张天佑;李霞;潘晓华;杨俊峰

    目的 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 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 (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 (3/17)和52.6% (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 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 (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 结论 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机械碎栓治疗

    作者: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王斌;陈健;缪中荣;贾建平;魏岗之;凌锋;吉训明

    目的 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 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 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 机械碎栓、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rt-PA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疗效观察

    作者:怀鹏;史万超;苏治国;赵玉军;刘晓智;刘振林

    目的 评价动脉途径给予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 AB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2例应用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闭塞脑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再通率为100%;其中37例完全再通,完全再通率88%.术后1例发生基底节区脑出血,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出现昏迷并持续高热,于术后8d死亡.9例(21%)经后期内科治疗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及ADL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治疗时间窗内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微导管、微导丝机械性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动脉内注射rt-P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机械碎栓联合颅内动脉注射尿激酶、罂粟碱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王千;边世春

    目的:评价动脉途径给予尿激酶和罂粟碱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总结近5个月来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并给予尿激酶和罂粟碱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的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治疗后8例中,闭塞血管即刻全部开通.术后1 d、1周、2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IHSS、ADL评分改善(P<0.01),1例术后第5天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结论:对时间窗内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微导管、微导丝机械性碎栓结合动脉内注射尿激酶、罂粟碱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作者:毛由军;李承龙;雷锋锐;张晔青;钱爱民;桑宏飞;李晓强

    目的 应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分析.方法 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使用AngioJet联合CDT治疗20例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病例资料,术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使用Angio Jet进行碎吸栓,留置溶栓导管行CDT治疗,复查造影评价血栓溶解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穿刺并置管,抽吸时间(235 ±75)s,尿激酶(180±90)万U,溶栓导管留置(1.7±0.8)d,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8.3±1.5)cm、(2.5 ±1.0)cm,溶栓前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2.4±1.0)cm、(1.5 ±0.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是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中央型及混合型DVT的有效方法,与CDT配合使用时,其优点表现更加显著.

  • 建立椎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犬模型:微球囊导管临时隔截取栓

    作者:韦文姜;肖承江;李立恒;江桂华

    背景:为了避免机械取栓术中血栓脱落造成远端栓塞,作者以期运用微球囊临时隔截的方法来建立防止血栓脱落的保护装置。
      目的:探讨采用微球囊临时阻断动脉血流并隔截栓塞段保护下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Beagle犬10只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插管将微球囊导管送至优势侧椎动脉内并充盈球囊临时阻断血流,经微导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椎动脉血栓栓塞模型,按治疗方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实验组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后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药物溶栓。两组治疗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栓塞椎动脉再通状况;采用血栓性脑缺血血流分级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造模前及取栓后12 h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建模后12 h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统计两组血管再通成功率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10只beagle犬的优势侧椎动脉均成功出现血栓栓塞。对照组中2只犬椎动脉完全再通,3只犬椎动脉部分再通,其中1只犬椎-基底动脉与颅内动脉中可见多处小点状充盈缺损,颅内动脉显影差,对比剂返流,建模后12 h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示左侧颞顶叶稍高信号影,病理检查示左侧大脑颞叶动脉腔内见血栓形成。实验组中5只犬椎动脉均完全再通,未见脑梗死。实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在急性脑动脉栓塞血管再通中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保护下机械碎栓、吸栓联合尿激酶溶栓,可有效防止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动脉,安全有效。

  • 介入溶栓治疗在外周动脉中的应用

    作者:童浩宇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在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6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A、B、C 三组。A 组18例,采用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治疗,B 组24例,采用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治疗,C 组18例,采用机械碎栓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比较三组并发症、平均溶栓时间及平均尿激酶用量。结果:三组溶栓治疗均成功,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C 组溶栓平均时间短于 A、B 两组,且平均尿激酶用量少于 A、B 两组,p <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进展

    作者:沈芳;刘康永;孙晓江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是自1996年以来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的药物,但因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狭窄(<4.5 h)、大血管再通率低及出血风险限制了rt-PA的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溶栓治疗率一直很低。近年,相关血管内治疗技术有了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文中就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机械碎栓、支架成形等治疗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 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作者:齐立;李慎茂;俸军林;唐永刚;焦力群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史跃;高从敬;孟宪俊;蔡廷江;朱丽丽;陈艳丽;栾智勇;王振德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1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 h内2例,3~6 h 5例,24 h 2例.结果 7例6 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 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 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 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作者:宋军;史万超;苏志国;马晨;刘振林;卢俏丽

    目的 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血管再通情况;于溶栓前以及溶栓后7d和1、3个月时,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于溶栓前和溶栓后即刻及1、3d时,采用GCS评分对患者意识状况进行评估;于溶栓后1、3个月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溶栓后行头颅CT检查了解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26例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达86.7%.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7d和1、3个月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即刻及1、3d的GC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3个月的BI优良率分别为76.7%和80.0%.溶栓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7%.结论 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肺动脉血栓栓塞26例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

    作者:马山;任伟;王莉;夏东洲;郑如林;宋智军;杨萍

    目的 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 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 机械碎栓联合液体冲击法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史跃;孟宪俊;王忠勋;崔益钿;蔡廷江;王振德;朱丽丽;栾智勇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位居第三位的疾病.人们希望有一种方法能够将阻塞的血栓溶解掉,使血管再通,从根本上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我科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导丝机械性碎栓联合液体冲击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机械碎栓结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及多模式CT评估

    作者:朱杰;李东群

    目的:观察多模式CT对DSA指导下的机械碎栓结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及预后疗效的评估.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多模式CT筛选出的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栓塞患者30例,年龄38 ~78岁,平均65岁;病程0.5~6h.将患者分为<3h组,16例;3~6h组,14例.均经多模式CT诊断及评估后,行DSA指导下机械碎栓结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均再次行多模式CT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并记录溶栓前后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及巴塞尔指数(BI).结果:30例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达到60%.NIHSS评分显示,<3h组患者有5例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总显效率达到75.0%;3~6h组的患者有3例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总显效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及BI评分显示,<3h组有12例临床结局良好,4例临床结局不良,10例预后结果良好,无出血病例;3 ~6 h组有6例临床结局良好,7临床结局不良,9例预后结果良好,1例症状性脑出血.两组比较,安全性及有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CT诊断及评估机械碎栓结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该法对于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诊治分析

    作者:王慧晓;徐永康;赵玉祥;张剑平;沈益金

    目的 观察经静脉窦机械碎栓、尿激酶局部血管内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身肝素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10例患者,与血管内治疗方法即经静脉窦机械碎栓、尿激酶局部血管内溶栓的方法治疗14例硬脑膜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平均住院16天,其中11例痊愈(颅内压转正常、无神经功能障碍),3例好转(颅内压仍高,但较前有降低);全身肝素化常规治疗组平均住院28天,5例临床症状改善,3例无变化,1例加重后转本院行血管内溶栓,死亡2例. 结论 经静脉窦机械碎栓、尿激酶局部血管内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作者:郭金;吕原峰;林春艳;王旖旎

    目的 探讨与比较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入院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机械碎栓组和支架取栓组,各50例.机械碎栓组给予机械碎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则予以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神经缺损、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与生存质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血管总体再通率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碎栓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支架取栓组,BI指数高于支架取栓组(均P<0.01);治疗后6个月,机械碎栓组各维度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支架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与支架取栓治疗比较,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更为显著.

  • 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王玉;魏玉清;孔咏梅;李晓强;李国峰

    目的 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7例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其中接受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20例(联合溶栓组)、接受动静脉溶栓术治疗17例(动静脉溶栓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天血管再通、颅内出血情况;术前、术后第24h及术后第7、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内科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术后3个月,采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联合溶栓组术后第7、14天NIHSS评分分别为(8.78±3.17)、(6.94±2.80)分,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1.00±3.63)、(9.31±3.66)分,两组比较,P均<0.05.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18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2、3、3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P<0.01.联合溶栓组mRS评分0、1、2、3、4、5分分别为3、10、3、2、0、0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2、2、5、3、1、1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 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 不同血栓治疗方案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作者:张燕

    目的:评价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应用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率80.1%,取栓组血管再通率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与碎栓组血管相当。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