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居民膳食营养摄人状况调查

    作者:陈东宛;李勇;李永进

    目的 调查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居民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全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分为城区、经济发达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三层.每层随机选取两个社区或乡村,在每个社区或乡村随机选取463户1 761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每个调查户所有成员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以及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情况.结果 顺义区居民谷类、豆类、蛋类、蔬菜摄入较合理,水果、奶类和鱼虾类食物摄入偏低,分别为建议摄入量的50%、17%和13%.肉类、油和盐的摄入量偏高,分别超出推荐值的2%、88%和78%.能量摄入下降趋势明显,维生素A、B1、B2、钙的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RNI)的百分比偏低,分别为72.3%、64.3%、57.1%和50%,脂肪供能比偏高,蛋白质质量有待提高.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居民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需优化膳食结构.

  • 山东省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作者:张俊黎;李素云;杨育林;吕实波;鹿子龙

    目的 了解山东省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方法 整群随机抽样,用称重法和24 h回顾法进行连续3 d膳食摄入调查.结果 谷类摄入量城市比农村少68.6 g,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城市比农村多19.7 g.能量、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C和钠的摄入量城市低于农村,城市和农村比较分别少273.2 kcal、3.1 g、1.9 g、60 g、8.1 mg、463.6 mg.膳食结构仍以谷类食物为主.结论 山东省居民膳食营养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加强营养教育,引导居民合理膳食.

  • 2015年北京市顺义区居民膳食营养摄入状况调查

    作者:陈东宛;李勇;李永进;刘秀峰;高彭;吕金昌

    目的 了解2015年北京市顺义区居民膳食营养摄入状况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顺义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选取分别代表城、乡的2个街道和3个乡镇,在选中的街道(乡镇)随机选取2个社区(村),在选中的社区或乡村随机选取300户817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调查户所有成员食物消费情况、营养素摄入以及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情况.结果 顺义区居民谷类、蛋类摄入量较合理,薯类、水果、蔬菜、大豆及坚果类均摄入不足,分别为建议摄入量下限的60.8%、52.3%、83.0%和63.2%,奶类和水产品与推荐值差距大,仅相当于推荐值的16.8%和34.3%.而肉类、食用油和盐摄入过高,分别超出推荐值的10.3%、63.7%和100.0%.能量基本供给充足.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铁、锌分别有52.1% (426/817)、72.1% (589/817)、83.8% (685/817)、88.6%(724/817)、97.2% (794/817)、10.0% (82/817)和45.9%(375/817)的居民存在摄入不足的情况,91.6%(748/817)的居民钠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脂肪供能比偏高,蛋白质质量有待提高.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居民仍存在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问题,膳食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 铁强化食品研究进展

    作者:胡静;朴建华

    针对铁缺乏有多种干预措施,其中推广铁强化食品是具有成本效益性的干预措施.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铁强化剂和强化技术研究的深入,NaFeEDTA强化食品和氨基酸螯合铁强化食品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铁盐微囊包裹、添加维生素C和植酸酶以提高铁吸收率的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为全面了解铁强化食品的研究情况,就铁强化剂和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2006~2007年虹口区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作者:司梅;亓德云;范宏恩;蒋骅

    目的 了解虹口区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现况,为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的方法,抽取居民家庭进行询问调查和膳食调查.结果虹口区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128.0 g/d;奶类、水果消费量基本达到推荐量,分别为人均110.9、99.7 g/d;盐消费量6.3 g/d;谷类食物为人均253.6 g/d;蔬菜消费不足,为人均273.6 g/d.居民能量、蛋白质、脂肪及大多数营养素的摄入量基本充足,但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岛,维生素C仍不足.结论 虹口区居民基本营养素摄入得到满足,但膳食结构不尽合理,某些营养素依然缺乏.

  • 医学生营养知-信-行问卷的编制与评价

    作者:朱紫叶;王重建

    目的 编制适合我国医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问卷.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法编制初始问卷,随机抽取160名医学生进行预调查,修订完善形成正式问卷;使用正式问卷调查138名医学生,对问卷信效度及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结果 正式问卷包括3个维度,25项条目.评价结果显示,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和重测信度值分别为0.766和0.790.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0.790与0.700.经探索性因子分析,问卷结构与理论构想基本一致.结论 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及可接受性,可供同类研究参考.

    关键词: KAP 营养调查 信度 效度
  • 某高专院校临床专业学生营养KAP调查

    作者:朱紫叶;韩萍;方明

    目的:了解高专院校临床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状况,为针对医学生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40名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9.56±2.47),营养态度平均得分为(21.27±2.27),饮食行为平均得分为(13.08±2.33)。二年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总分均高于一年级学生(P<0.05),女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生(P<0.05)。结论高专临床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因此学校应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丰富学生的营养知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 重庆市中小学学生食物与营养素摄入现状调查及分析

    作者:谷政;糜漫天;龚玲;张乾勇;郑华民;陈燕;吴畏;郎和东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不同区县中小学学生食物与营养素摄入现状.方法 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将重庆划分为一圈两翼三个片区,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24h回顾法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调查5547例(有效数据),同年级的主城区学生摄入肉类、奶类、水果类等频次和数量均高于东南翼和东北翼学生,摄入粮谷类、豆类的数量比其他地区低(P<0.05);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物数量相比较,重庆市不同地区各年级学生摄入的鱼虾类、蔬菜类、水果类和奶类都还明显不足.不同地区同年级学生摄入总能量接近(P>0.05),但与中国居民DRIs比较,重庆市中小学学生的能量、维生素A、钙的摄入量都还有较大差距.结论 重庆市学生食物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存在营养失衡问题,应采取措施改善学生营养.

  • 1989-2009年中国九省(区)18~45岁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作者:王志宏;张兵;王惠君;张继国;杜文雯;苏畅;张伋;翟凤英

    目的 分析1989-2009年中国18~45岁成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的8轮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定性资料的差异比较应用x2检验,定量资料的差异采用非参数中位数检验和等级方差分析法.结果 我国成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呈下降趋势,从1989年的72.3 g/d下降到2009年的66.7 g/d (x2=348.9,P<0.0001),县城和农村成年女性下降幅度较大(约9.5 g/d).过去20年间蛋白质供能比略微增加,成年男女达到或超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5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男性:x2=372.4,P<0.0001;女性:x2 =479.3,P<0.01);不同地区优质蛋白质比例增加了18~27个百分点,2009年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成年人摄入优质蛋白质比例分别为48.6%、44.5%、39.0%和29.1%,主要是动物蛋白的显著增加,而豆类蛋白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我国18~45岁成年人中仍有部分人群可能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风险,动物蛋白过快增长,可能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今后仍需鼓励增加豆类蛋白质的摄入,引导中国居民选择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

  •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作者:杨晓光;翟凤英;朴建华;赵文华;何宇纳;张坚

    目的 掌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发展规划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我国居民体质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6个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共抽取样本24万余人.调查内容包括4部分: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膳食调查.结果 首次将居民膳食和营养状况与多项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获得了21世纪初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摄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基础数据.首次获得具有全国人群代表性的血浆维生素A水平、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数据.项目已出版论著11部,发表论文75篇(英文SCI收录8篇).结论 近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同时出现了营养过剩和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快速上升的状况.膳食营养不平衡与身体活动不足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 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

    作者:冯磊;吴校君;沈健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现况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220名在校学生,分为3组,第1组,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 ,选择浙江大学湖滨校医学习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30例和学习过"医学营养学"的护理专业学生30例,共计60例.第2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选修过相关营养知识选修课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80例.第3组,随机抽取与第2组被调查对象同寝室的未接受过营养知识课堂教育的非医学类专业学生80例.采用问卷调查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结果 3组学生的知识来源测试中,第1、2组和第3组课堂教育的人数和百分数分别为50、41.67%,47、29.30%和23、14.65%,第1、2组分别与第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学生行为得分也较低,还存在着偏食、常吃零食等不良饮食营养习惯.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分的比较结果表明,第1组与第2组两组学生的营养知识分均明显高于第3组学生营养知识分(P均<0.05),第1组与第2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与第2组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课堂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 空军飞行人员膳食结构与血脂异常相关营养调查

    作者:杜鹏;杨昌林;罗丽华;王若永;穆慧玲;李彤;张可;张清俊

    目的 了解空军飞行人员膳食营养与血脂异常现状,为指导空军飞行人员营养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作业观察法估算劳动强度,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按照军标进行身体测量,双试剂酶法检测血脂.与1997年、1982年营养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做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x2检验做组间比较.结果 飞行人员能量代谢失衡,能量摄人高于支出,饮食模式旱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脂肪供能比平均高达47.3%,而碳水化合物平均仅为37.9%;超重与肥胖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0.8%,高三酰甘油血症达47.9%,高胆固醇血症达17.7%.结论 飞行人员膳食结构不合理,能量代谢失衡,与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应注意加强飞行人员的营养健康教育和引导.

  • 孕期营养、出生体重与后期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泽佳;刘双凤;马克己;白朱蒂;王平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期出生的新生儿的体重与后期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探讨困难时期出生体重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分别于2008年8月和2012年10月在山西省晋中市开展了针对同一人群的两次队列研究,选取1956、1960、1964年出生的561名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对受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液生化检验,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血糖,三酰甘油,血压等数据,对受检人员的母亲进行了电话回忆问卷调查,调查母亲孕期营养情况及婴儿出生体重,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孕期营养、出生体重与后期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终符合条件的受检人员为100名,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2008年符合MS诊断标准的有39名,2012年符合MS诊断标准的有41名.1964、1960、1956年出生的人群间MS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年:x2 =6.41,P<0.05,2012年:x2=8.14,P<0.05).1960年出生的婴儿平均体重为(2.9±0.6) kg,较1964年的(3.2±0.4) kg,1956年的(3.3±0.5) kg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6.32,P<0.05).100名母亲的孕期营养状况统计显示1960年孕期营养状况不良(68.9%)明显高于1956年(28.6%)和1964年(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5、4.39,P<0.05).出生体重与后期MS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06,孕期营养与后期MS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05.结论 孕期营养不良,成年后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概率较高,及早开展母孕期营养不良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 中国9省(区)1991—2009年6~17岁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摄人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作者:王志宏;张兵;王惠君;张继国;杜文雯;苏畅;张伋;姜红如;翟凤英

    目的 分析1991-2009年中国9省(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摄人的变化及其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方法 以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中12 596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应用SAS 9.2统计软件分析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及人口经济因素等数据.结果 调查人群蔬菜水果消费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浅色蔬菜消费率从94.4%增加至96.9%(x2=11.6,P<0.0001),深色蔬菜消费率从1991年的58.3%增加至82.4%(x2=213.2,P<0.01),水果消费率从12.6%增加至45.4%(x2=571.2,P<0.0001).蔬菜总摄入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250.0g/d下降至2009年的225.8 g/d(x2=72.4,P<0.0001),其中浅色蔬菜下降36.6 g/d,深色蔬菜下降约40.0 g/d(x2=92.8,P<0.0001),而水果摄入量增加50.0 g/d(x2=104.2,P<0.01).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蔬菜低推荐摄人量(300g/d)的儿童比例从1991年的38.9%下降至2009年的26.8%,而满足该指南水果推荐量(200g/d)的比例从2.0%增加到13.9%;2009年深色蔬菜摄入占蔬菜总摄入量一半以上儿童的比例约为25.1%.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水果消费的重要因素.结论 1991-200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消费率呈增加趋势,但深色和浅色蔬菜摄入量有所下降,存在明显摄入不足.建议采用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增加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摄人量,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

    作者:翟凤英;何宇纳;马冠生;李艳平;王志宏;胡以松;赵丽云;崔朝辉;李园;杨晓光

    目的描述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2个调查点中选取23 470户进行膳食调查,共调查68 962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人食物,及用"称重法"调查家庭调味品消费量.结果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为402 g(城市居民366 g、农村居民416 g),蔬菜为276 g(城市居民252g、农村居民286 g),水果为45 g(城市居民69g、农村居民36 g),畜禽肉类为79 g(城市居民105g、农村居民69 g),水产品类为30 g(城市居民45 g、农村居民24 g),蛋类24 g(城市居民33 g、农村居民20 g),奶类及其制品为27 g(城市居民66 g、农村居民11g),豆类及其制品为16 g,食用油摄入量为42 g(城市居民44 g、农村居民41 g),食盐为12 g(城市居民11g、农村居民12 g),酱油为9 g(城市居民11g、农村居民8 g).结论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动物性、奶类食物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但膳食中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很低.城市居民膳食中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膳食结构趋向"高能量密度",部分人群的膳食已经偏离了平衡膳食的要求.当前中国的营养改善工作应从营养状况的双重负担的特点出发,同时解决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问题.

  • 1989-2006年中国九省(区)居民食物消费状况

    作者:张兵;王惠君;杜文雯;刘爱东;张继国;王志宏;苏畅;马玉霞;翟凤英

    目的 分析1989-2006年中国9个省(自治区)18~59岁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方法 以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3 d24 h回顾法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18~59岁健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7轮调查的样本量分别为5766、7296、7019、7599、8143、7168和6827名.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不同年度食物消费量差异比较.结果 1989-2006年成年居民谷类食物消费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89年的(528.5±192.9)g/d下降至2006年的(427.7±173.8)g/d(x2=2833.13,P<0.01).豆类食物消费量变化不大,1989年为(22.3±39.4)g/d,2006年为(18.9±30.5)g/d,仍处在较低水平.蔬菜消费量变化有一定幅度的减少,2006年男性、女性平均每日蔬菜的消费量分别为(374.5±205.9)g/d和(346.4±187.6)g/d.水果消费率和消费量均有所增加,2006年男、女消费率分别为22.5%(741/3296)和27.7%(1004/3619),平均每日消费量由1989年的(122.4±126.9)g/d上升至2006年的(228.5±267.3)g/d(x2=539.66,P<0.01).肉类的消费量呈现增加的趋势,1989年男性和女性平均每日肉类消费量分别为(97.0±111.5)g/d和(80.2±97.0)g/d,2006年分别达(141.5±125.2)g/d和(118.4±111.8)g/d.食用油消费量呈增加趋势,1989年和2006年平均每日消费量分别为(30.4±37.9)g/d和(42.8±32.3)g/d(x2=1646.94,P<0.01).结论 17年间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既存在有利于营养改善的因素,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食物消费现象,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1989-2006年中国九省(区)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作者:王惠君;张兵;杜文雯;刘爱东;张继国;王志宏;苏畅;马玉霞;翟凤英

    目的 分析1989-2006年中国9个省(自治区)18~45岁健康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状况、膳食纤维食物来源及其的变化趋势.方法 以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3 d 24 h回顾法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18~45岁健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7轮调查的样本量分别为5597、5596、5323、5485、5308、4144和3889名.比较不同时间、性别、地区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地变化趋势.结果 9个省(自治区)18~45岁健康居民平均每天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由1989年的15.1 g/d下降到2000年的11.6 g/d,总膳食纤维摄入量由22.6g/d下降到17.8 g/d.2000年农村男女平均每天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分别比1989年减少5.1和5.2 g(2000年分别为13.2、11.8 g;1989年分别为18.3、17.0 g),2006年农村男性和女性平均每天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分别为13.5和12.0 g/d.1989-2006年间城市男性和女性平均每日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分别波动在9.4~11.8 g/d和8.3~10.8g/d,总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男性和女性分别波动在15.7~17.6和13.5~16.4g/d.城乡居民不溶性膳食纤维和总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2006年70.6%(8.4/11.9)的不溶性膳食纤维来自蔬菜[(4.1±3.1)g/d]、面及其制品[(2.6±3.6)g/d]和米及其制品[(1.7±1.3)g/d].结论 1989-2006年9个省(自治区)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蔬菜、米、面及其制品是膳食纤维的主要食物来源.

  • 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作者:庞星火;焦淑芳;黄磊;段佳丽;任振勇;刘泽军

    目的调查北京市居民体质、营养与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防病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8至11月对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抽样调查,并在 9个区县进行膳食调查.调查对象的基本单位为住户.对随机抽取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在取得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结果北京市≥15岁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0%,≥45岁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超过了50%.≥15岁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7.7%.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5.1%和20.6%.结论不合理膳食结构、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超重和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过度饮酒等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北京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 1989—2006年中国九省(区)居民谷类食物消费状况及变化趋势

    作者:苏畅;张兵;王惠君;杜文雯;刘爱东;张继国;王志宏;翟凤英

    目的 探讨中国9个省(自治区)18 ~59岁居民在1989—2006年谷类食物消费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以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3d24h回顾法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18~ 59岁健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7轮调查中符合要求的样本人数分别为5978、7566、7492、7738、8439、7484和7157名。分析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地区人群谷类食物消费率和摄入量。结果 我国9个省(自治区)18 ~ 59岁居民平均谷类食物摄入量从1989年的522.3 g/d 下降到2006年的431.9 g/d( x2 =2421.76,P<0.01)。男性平均谷类食物摄入量从1989年的545.6 g/d下降到2006年的471.6 g/d(x2=861.21,P<0.01);女性从1989年的500.3 g/d下降到2006年的395.5 g/d(x2=1844.13,P<0.01)。2006年与1989年相比,女性、郊区、18 ~29岁年龄组和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居民的平均谷类食物消费量分别减少了104.8、134.4、103.3和98.2 g。18 ~59岁居民大米消费率从1989年的79.9% (4776/5978)升高到2006年的87.3% (6248/7157) (Z= 18.45,P<0.01),面粉消费率从1989年的63.3%( 3784/5978)升高到2006年的80.2%(5740/7157)(Z=27.28,P<0.01)。结论 我国9个省(自治区)18 ~59岁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以女性、郊区、18 ~29岁年龄组和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居民的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幅度更大。

  • 汶川大地震一年后灾区农村60月龄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

    作者:赵显峰;荫士安;赵丽云;付萍;张坚;马冠生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受灾地区儿童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及灾后1年灾区儿童的维生素A、D缺乏及营养性贫血的流行状况及原因.方法 于2009年4月中旬调查了466名灾区农村60月龄以下儿童(其中0~月龄儿童162名,24~59月龄儿童304名)的生长发育状况、贫血发生率,以及24~59月龄儿童的铁缺乏发生率、维生素A、D、B12和叶酸的营养状况,并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农村相应年龄儿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灾区6月龄以下婴儿的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仅为58.8%(30/51).在0~23月龄儿童中,1 h内开奶率仅为10.7%(16/150),有92.0%(149/162)的儿童从未使用过营养素补充剂.灾区24~59月龄儿童的谷薯类平均摄入量为(267.2±154.3)g/d,高于2002年全国农村儿童水平(178.75 g/d;u=9.995,P<0.01);蔬菜、水产和禽肉类的摄入量分别为(63.6±56.7)、(2.6±7.9)和(19.4±24.0)g/d,低于2002年全国农村儿童水平(135.05、8.82和32.23 g/d;u值分别为21.971、13.728和9.321,P值均<0.01);水果、乳制品和豆类食品的摄入量分别为(102.2±110.8)、(65.2±123.8)和(20.5±29.0)g/d,高于2002年的调查结果(分别为32.81、2.87和6.50 g/d;u值分别为10.919、8.778和8.417,P值均<0.01).维生素A缺乏和边缘缺乏率分别为15.4%(29/188)和30.3%(57/188),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合计为92.0%(183/199),0~月龄儿童和24~59月龄儿童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47.5%(77/162)和21.5%(60/279),24~59月龄儿童铁缺乏率为45.7%(86/188),锌缺乏率为65.5%(129/197).儿童的身高发育迟缓,24~59月龄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3.6%(38/279).结论 地震影响地区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合理,供热食物和供蛋白质(植物来源)食物的摄入量基本能满足要求,但是存在肉、豆、奶、水产和蔬菜类食物摄入不足.维生素A、D、铁、锌缺乏较为普遍.

534 条记录 3/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