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滤工艺对双黄连注射剂致敏性的影响

    作者:陈伟;李存玉;彭国平;郑云枫;李贺敏;李红阳

    目的 研究超滤工艺对双黄连注射剂致敏性的影响.方法 豚鼠60只,分为6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卵蛋白组、双黄连超滤液组、双黄连注射液组、双黄连超滤液加氢氧化铝组、双黄连超滤液加三氯化铝组,各10只.以各组5-羟色胺变化水平为依据分析超滤工艺对双黄连注射剂致敏性的影响.结果 6组豚鼠血浆5-羟色胺升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羟色胺双黄连注射剂超滤前后溶液的致敏性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双黄连注射液引起豚鼠过敏的因素不只是制剂中残留的一些大分子成分引起的,可能与注射剂中一些小分子成分有关.

  • 双黄连注射剂中1,3-二咖啡酰奎宁酸致敏家兔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测定

    作者:邓颖颖;胡宗苗;周园里;陈世忠;刘继平;张恩户

    目的: 检测双黄连注射剂中1,3-二咖啡酰奎宁酸致敏家兔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方法: 双黄连注射剂中疑似小分子半抗原物质1,3-二咖啡酰奎宁酸与正常家兔血清体外孵育制备完全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抗体.用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抗体效价.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血清特异性并绘制抑制曲线.采用兔免疫球蛋白 E(IgE)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家兔抗血清中IgE抗体的含量.结果: 1,3-二咖啡酰奎宁酸的抗体效价(A)值高于阴性对照组2倍,说明其具有潜在的致敏性.回归方程I=0.170 6 lg C + 0.317 5,相关系数 r=0.985 4,检测限IC 10 为57.40 μg·ml-1,半数抑制浓度IC 50=8.732 0 mg·ml-1.家兔体内明显产生了外源性IgE型抗体.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双黄连注射剂中疑似半抗原物质1,3-二咖啡酰奎宁酸具有致敏性.

  • 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抗原合成及抗血清制备分析探讨

    作者:叶厚春

    目的:对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抗原的合成以及抗血清成分的制备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药物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将黄芪苷与牛血清白蛋白采用高碘酸钠法进行交联,鉴定方法为紫外扫描和SDS-PAGE法;经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新西兰兔进行免疫产生抗血清,采取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经紫外扫描和SDS-PAGE法证实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了交联,ELISA法在新西兰兔体内检测出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抗血清,抗血清效价为1∶8 000.结论:经高碘酸钠法黄芩苷抗原合成成功,其为黄芩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ELISA法快速检测黄芩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值得关注.

  • 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袁洞君;何周康

    文章综述了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上对呼吸道疾病、疱疹性口腔炎、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川崎病、带状疱疹、麻疹、压疮等疾病的良好疗效,还指出了应用双黄连注射剂应注意的问题.

  • 双黄连注射液对致敏RBL-2H3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

    作者:王青;罗霞;周联;董燕

    目的: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其组胺释放的影响,探讨该模型用于体外评价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的可行性.方法: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收集致敏后大鼠血清,将其与体外培养RBL-2H3细胞孵育12h,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双黄连注射液与致敏RBL-2H3细胞共培养1.5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结果: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大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胺实验结果显示,双黄连注射液可显著引起致敏RBL-2H3细胞组胺释放,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促进致敏RBL-2H3细胞释放组胺,提示RBL-2H3细胞模型具有评价中药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 双黄连注射剂及其与头孢拉定合用对人正常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作者:张荣;徐大志;刘启德;宓穗卿;王宁生

    目的:研究双黄连注射剂及其与头孢拉定联合应用对人正常HL-7702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双黄连注射剂(0.125、0.25、0.5、1.0、2.0mg/mL)及其与头孢拉定(0.046mg/mL)联合应用处理HL-7702肝细胞,四甲基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含药培养液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计算IC50,并测定药物作用后培养上清液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同时采用细胞爬片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MTT法实验中细胞生长抑制率与双黄连注射液剂量成正相关性,IC50为1.185mg/mL;头孢拉定联合应用可增加双黄连注射液的肝细胞毒性,IC50为0.442mg/mL.高浓度双黄连组及其与头孢拉定合用组培养上清液中AST、ALT和LDH活性显著升高,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出现大量的凋亡与坏死.结论:高浓度的双黄连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有一定损伤,且与头孢拉定联合应用可增加肝细胞毒性.

  • 微乳液相色谱在双黄连注射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成晓岚;陶斯湄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微乳液相色谱(MELC)测定方法,并考察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 SDS-0.8%正己烷—6.0%异丙醇—93.2%水,磷酸调pH至3.00为流动相.采用Hypersil BDS C18 5 um (4.6 mm×150 mm)色谱柱,柱温为25℃,检测波长278 nm.结果:实验发现,被测成分黄芩苷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6μg/mL~60 mg/mL,r=0.9997.对应的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99.24%,0.56%(n=6).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精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双黄连注射剂中的黄芩苷质量控制.

  • 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防治

    作者:王立军;王南松;周学琴

    目的: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其一般规律、特点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58例舣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年龄分布、不良反应受累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双黄连注射剂可致消化、呼吸、皮肤等系统不良反应,尤以皮肤过敏为主.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了解双黄连注射剂约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发病机理,规范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 144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作者:杨燕妮;冯雪梅;何海明;楚莉辉;何雨蓝

    目的 探讨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2012年收集的144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自发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报告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14岁以下儿童患者74例,占报告总数的51.39%;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等;临床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 临床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 双黄连注射剂配伍禁忌研究近况

    作者:熊芬霞

    双黄连注射剂包括注射用双黄连灭菌粉末及双黄连注射液,由金银花、连翘、黄芩提取精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具有较好抗病毒及抗菌作用,目前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性疾病.

  • 广西2009年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作者:唐春燕;曾立威;林昊;覃正碧

    目的:了解广西2009年双黄连注射荆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发生的情况,为其临床应用和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ADR监测中心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818例双黄连注射剂ADR/ADE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818例ADR患者中男性(437例)多于女性(381例),男女比例为1.15:1;0~9岁的患者发生几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占43.77%;88.39%的ADR患者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27.25%的病例使用联合用药治疗;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轻重程度不一,大多预后良好;大部分ADR发生时间较短;病例来源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有777例,占94.99%.结论:临床应重视双黄连注射液的用药监管,加强ADR监测.注重合理用药.

  • 双黄连注射剂致不良反应58例分析

    作者:何燕清;杨金玲

    目的 分析双黄连注射荆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柳州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06年的58份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双黄连注射荆所致不良反应中皮肤及其附件反应51例次,全身性反应6例次,心血管系统反应4例次,呼吸系统反应2例次,消化系统反应2例次.结论 临床应重视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增强防患意识.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注射剂中绿原酸的含量

    作者:朱广东;魏岩;孙庆春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剂中绿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以依利特C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4%磷酸(10:90)为流动相,外标法按峰面积计算.结果:绿原酸在0.102 8~0.719 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回收率为99.84%.结论:该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用于双黄连注射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 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方法研究

    作者:郭雪松;袁小燕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剂的应用方法及不同用法之间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01年8月至2002年11月我院住院和门诊应用双黄连注射剂的不同应用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黄连注射剂的雾化、腔内注射效果优于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注射给药.双黄连注射剂的静脉给药,选用合理给药方法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优化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双黄连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45例分析

    作者:张晓波

    双黄连注射剂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3味中药精致而成.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广谱扰菌作用,临床上常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

  • 双黄连粉针和水针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比较

    作者:赵海东

    双黄连是由中药金银花(二花、双花)、黄芩、连翘提取制备的制剂,注射剂分为粉针剂和注射液(以下称水针)两种剂型.由于双黄连注射剂的疗效确切,尤其是抗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以及抗流感病毒效果显著,临床使用日趋广泛.

  • 双黄连颗粒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探讨

    作者:王国刚;于瑶;李薇

    目的 探讨双黄连颗粒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儿科收治并确诊为支气管肺炎的380例患儿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照是否使用双黄连颗粒分组,将使用双黄连颗粒并按支气管肺炎诊疗常规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的患儿定为A组(160例),将只按支气管肺炎诊疗常规给予抗病毒、抗感染,不用双黄连及其他任何中成药治疗的患儿定为B组(220例).比较两组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从治疗并发症来看,A组患儿腹泻、呕吐均较B组明显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23),从患儿治疗效果来,A组在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0.121、0.247).结论 双黄连颗粒并没有提高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且使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更易导致患儿呕吐和腹泻,因此,不推荐常规给予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双黄连颗粒治疗.

  •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贾学勤;付巍

    双黄连注射剂包括粉针剂,水针剂和双黄连滴注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其中,双黄连滴注液是由上述三味中药与氯化钠配伍生产的大容量注射剂.双黄注射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及较强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抗流感病毒作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不良反应报道也日趋增多.为了探讨双黄连的不良反应,我们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评价

    作者:成岚;王莉;袁强;崔小花;商洪才;张伯礼;李幼平

    目的 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在不同年龄、系统和严重程度的分布、构成及影响因素,为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和上市后再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1~2009.9)、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1~2009.9)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1~2009.9),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按不同类别(年龄、过敏史、涉及系统、联合用药等)计算出双黄连注射剂ADR总数、构成比,根据临床研究中可获得的用药人数与ADR病例数估算ADR发生率.结果 ①共纳入452篇文献,合计2799例ADR病例,近20年发表文献以病例报告为主(84.51%),根据69篇文献报告的31 165例用药人数和1 013例ADR数,计算出ADR总发生率为3.25%.②ADR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3:1,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32.71%.③ADR病例药物过敏史以青霉素多(占13.38%),其次为磺胺、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④ADR病例原患疾病中呼吸系统占91.75%,其次为消化系统(5.17%)、泌尿系统(1.11%)等.⑤药物联用以青霉素多,发生ADR的风险是单用的3.14倍[95%CI(2.58,3.81)].⑥ADR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皮肤、消化系统、全身反应、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局部反应、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其它.⑦按WHO药物ADR严重程度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占6.36%、5.48%、45.62%、2.12%;52.42%的ADR病例未描述具体临床表现与转归.⑧12例死亡病例除1例因疼痛诱发心肌梗死致死外,其余均因过敏性休克致死,2例曾合并用药,ADR出现快者1分钟内.⑨双黄连粉针剂ADR发生率(2.25%)低于注射液(4.1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黄连注射剂ADR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和消化道反应为主,联合用药会增加ADR风险,粉针剂比注射液安全性高.建议加强对双黄连注射剂从生产到临床应用过程的监管与监测,严格规范ADR报告,分级风险评估与管理ADR.

  • 双黄连注射剂与输液配制后微粒变化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俊华;商洪才;胡晶;徐宏娟;郑文科

    目的 探讨双黄连注射剂与输液配制后微粒变化的情况,为合理选择溶媒提供参考.方法 全面收集双黄连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相关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共检出338个条目,筛选后纳入24个研究.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结果差异较大.总体上双黄连注射剂与输液配制后微粒增多,且不同厂家、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及不同输液间存在差异较大.溶媒pH值对微粒影响较大.与浓度和放置时间也有一定关系.双黄连注射剂与生理盐水配制后微粒少于与5%GS、10%GS及其他溶媒配制.结论 双黄连注射剂与生理盐水配制后微粒少,一般情况下可为首选溶媒.临床合理用药相关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要注意研究方案的科学性.

94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