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例颈内动脉闭塞行颅内外动脉吻合手术配合

    作者:徐晶;杨翠芳

    颈内动脉闭塞是脑缺血疾病的一种,它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和脑梗死.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是将颅外的动脉直接吻合于脑表面的动脉,以建立颅内颅外的侧支循环,改善脑缺血的状况[1].该手术能增加梗死周围的脑缺血区的血供,促进该区内神经组织功能的改善;此外,当颈内动脉闭塞时,眼动脉常有倒流以增加侧支血供,吻合术能使眼动脉的血流恢复正常,从而防止栓塞的发生[2].

  • 彩超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颈总动脉血流频谱的改变

    作者:张学法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图检测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和频谱,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的改变,增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 11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类型与脑侧支循环的关系

    作者:夏青

    目的 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类型与颅内侧支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将11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性梗塞、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TIA)3组,使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对3组患者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的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Willis动脉环的开放程度越明显,脑梗塞的发生率就越低,3组患者的颈内动脉单部位病变无明显差异.结论 Willis动脉环开放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和TIA及无症状患者相比,脑梗塞患者Willis动脉环的开放比例有所减少.

  • 颈动脉彩超与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诊断颈内动脉闭塞的意义

    作者:庞莉莉

    目的 探讨CDFI与TCD联合应用诊断颅内动脉闭塞的意义.方法 对于临床CDFI检测筛查可疑颈内动脉闭塞9例,联合应用TCD相关检查结果判断颈内动脉闭塞.结果 9例可疑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经TCD进一步检测,一侧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9%),8例为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通过CDFI与TCD联合应用,能够较准确地诊断颈内动脉闭塞及颅内侧支循环情况,对提高颈内动脉闭塞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CDFI TCD 颈内动脉闭塞
  • Horner征交叉瘫1例报道

    作者:左新兵;牛争平

    Horner征交叉瘫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病变时,可作为颈内动脉缺血性病变的特征性综合征之一.但在临床上Horner征的表现往往易被忽视,给病因诊断和后期二级预防带来困惑.为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诊疗水平,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经头颅CTA确诊的左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Horner征交叉瘫报道如下.

  • 颈内动脉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占普;武文元;马庆海;贾广志;徐丽华;王涛;李建民

    1998-03~2004-12我科共收治颈内动脉大型囊状动脉瘤9例,均行颈内动脉可脱性球囊闭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 颈内动脉闭塞MRI相关表现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新明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核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与MRI检查,同时将16例无颈内动脉闭塞者作为对照组,而8例颈内动脉闭塞者为闭塞组.24例均为脑血管病患者,疑有脑动脉狭窄而行全脑血管DSA检查.1.2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Advantx LCV Plus数字减影系统行全脑血管造影,3T signa GEMS1 MR仪扫描,Tlflair序列T1加权、FSE序列T2加权、头部三维时间飞跃(3D TOF)法行颅内MRA成像.确定该处颈内动脉血管位置采用同一层面T1加权、T2加权图像重合对比确定,并与对侧颈内动脉对比.为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分别由4名主治医师各自对影像对比确定血管位置并分析特征.

  •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作者:丁希艳;李威;王一帆;崔敏;杨超;李春;姜立刚;李海平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提高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30例患者行颈动脉造影检查,确诊颈动脉闭塞后,再次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闭塞血管内微泡通过的情况及患者既往有无临床症状,评价颈动脉闭塞患者斑块稳定性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8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有微泡通过(18/30),其中有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无微泡通过12例(12/30),其中有10例无临床症状.结论 有微泡通过的患者为不稳定斑块导致颈内动脉闭塞,既往曾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而无微泡通过患者为稳定斑块导致的颈内动脉闭塞,既往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

  •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作者:刘恒方;杨期东;苗旺;黄晓松;李振国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中脑周围的良性出血、动静脉畸形、血液病、颅内肿瘤等.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SAH病因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致SAH的病因报道逐渐增多.临床上对SAH不同病因的处理使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转归,故对SAH的病因判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的SAH报道较为少见,本文分析我们收治的6例颈内动脉闭塞而致SAH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 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生化的分析

    作者:谢聃;张拥波;胡松;王得新

    目的 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生化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老年ICAO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生化指标,并将其与26例中青年ICAO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75.4%)、吸烟(52.4%)、卒中病史(45.3%)、冠心病(40.0%)、血脂异常(27.7%)、卒中家族史(24.2%)和糖尿病(20.0%);与中青年组比较,除冠心病史明显高于后者(8.0%,P<0.01),卒中家族史明显小于后者(46.2%,P<0.05)外,其他对应危险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血沉和超敏感C-反应蛋白均超出正常值范围,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余各生化指标均正常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ICAO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一般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似,应加强控制高血压和戒烟;加强卒中二级预防和防治冠心病,加强对血脂等生化指标的监测,并建议开展前瞻性和大样本的临床生化研究.

  • 表现为单眼失明的一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报道

    作者:王建军

    目的:探讨表现为单眼失明的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特点。方法选取2011~2015年收入我院的5例以单眼失眀为表现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均先就诊于眼科,经眼底荧光造影证实为动脉闭塞;经DSA证实为单侧颈内动闭塞、眼动脉闭塞。经动脉溶栓治疗,2例恢复,1例经球后注射后较前恢复,1例仅有光感,1例未恢复。结论当无诱因突然发生单眼失明时应警惕颈内动脉闭塞。

  • 血管内超声在1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韩玉庆;董力庆;许阳阳;李鸣华;赵理乐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例患者CTA明确颈内动脉闭塞,脑灌注成像见低灌注区与缺血相关症状符合,在IVUS导引下接受PTA治疗.采用微导丝及微导管同轴技术通过闭塞段,IVUS确认位于真腔内,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管通畅,调整后放置栓塞保护器;IVUS测评斑块及管腔情况,球囊预扩张后再次测评;血管内恢复正向血流后通过IVUS虚拟组织学序列分析斑块稳定性,斑块纤维帽稳定且管腔狭窄率<40%仅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恢复正向血流.IVUS全程检测狭窄段斑块纤维帽稳定,管腔狭窄率<40%,脑灌注成像显示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IVUS技术在PT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起重要导引作用,可增加再通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可行性临床研究

    作者:刘华坤;张磊;刘朝来;周亚飞;闫中瑞;周盛年;初建峰

    目的 探讨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开通成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接受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ICAO患者,系统分析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血管开通的因素.结果 43例患者中36例完成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83.7%(36/43).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半年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P<0.05),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在颈内动脉有反流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无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患者(P<0.05).1例患者二期术后3d出现同侧脑组织少量出血,1例二期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另1例一期术后出现同侧脑卒中新发梗死,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9% (3/43).结论 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ICAO技术上可行,有着较高的安全性.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为开通成功的有利因素.

  • 颈内动脉闭塞后脑梗死分布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红华;文佳媚;高连波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闭塞时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侧支循环对不同部位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均行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并引起同侧新发梗死.记录梗死分布部位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析颈内动脉闭塞引起同侧脑梗死的分布特征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的相关性.结果 45例中,颈内动脉闭塞后梗死分布依次为皮层微小梗死38例(84.4%),内分水岭梗死22例(48.9%),流域性梗死21例(46.7%),后分水岭梗死10例(22.2 %),前分水岭梗死 6 例(13.3%),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10 例(22.2%).其中皮层微小梗死合并分水岭梗死23例(60.5%).前交通动脉开放时无流域性梗死(0%,P = 0.013);12例无一级侧支开放者发生流域性梗死11例(91.7%,P = 0.003).结论 动脉到动脉栓塞机制与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机制共同参与了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前交通动脉开放可以降低流域性梗死发生率.

  • 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初步应用及临床效果

    作者:范伟健;李波;瞿小锋;邓小文;蒋冰歆;刘一之;戎建杰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病变的初步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3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完全闭塞.CEA联合CAS术后严格随访,影像学检查评估重建血管再狭窄率、再次脑卒中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成功18例.随访期复查造影显示再狭窄率为16.7%(3/18),再次脑卒中率较低为11.1%(2/18),总体mRS评分和NIHSS评分显著下降.结论 复合手术作为颈内动脉闭塞治疗的新兴术式,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无法完成的颈内动脉病变,具有良好疗效.

  • 单侧颈动脉闭塞及侧支代偿与临床表现分析

    作者:李进;林羽;龚丹群

    单侧颈内动脉的狭窄闭塞可以同时表现为前、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脑梗死.当临床不能用单一血管解释症状时,要考虑存在侧支代偿及血管变异的可能.本文报道1例单侧颈动脉闭塞及侧支代偿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表现,分析其产生症状的机制.1病例资料患者女,68岁.于2012年1月20日清晨外出活动中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吐词不清,随即出现短暂性全面遗忘,持续数分钟缓解.当日下午又突发头晕、右眼黑矇出现找词困难并伴有右侧肢体无力,持续十余分钟后又渐好转.自以为"颈椎病"故未及时就诊.

  • 急慢性颈内动脉闭塞19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睿海;张春瑞;王静怡;李军;张军文;高娟娟

    颈内动脉(ICA)闭塞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慢性ICA闭塞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或分水岭梗死[1];急性ICA闭塞多表现为严重的卒中,通常预后不良.对ICA闭塞患者进行脑循环评估、合理决策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

    作者:任士卿;王冰;刘俊艳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颅内-颅外搭桥术(EC/I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蔡俊;唐旦华;顾文豪;陈勃;王彩红;王健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 CE-MRA)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小角度快速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钆喷酸葡胺,使用透视触发技术确定扫描时间.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Willims环.所得原始图像经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部分病例同时行TOF-MRA成像并与临床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疑颈部动脉性病变60例中,未发现异常19例(31.6%),不同程度病变41例(68.4%).病变血管82段中,动脉狭窄者12段(14.6%),动脉闭塞者12段(14.6%),动脉发育纤细者13段(15.8%),动脉迂曲者39段(47.5%),动脉发育变异者3段(3.6%),动脉瘤3例(3.6%).结论:3 DCE-MRA可很好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全貌,可作为头颈部动脉系统疾病的无创性筛查手段.

  • 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1例

    作者:蔡学礼;邱伟文;程伟进;黄跃金;彭潇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7岁。因“反复头晕、肢体无力1月”于2013年10月20日收住入院。患者2年前因冠状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常规阿托伐他汀、氢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有高血压病史,近1月反复出现头晕、肢体无力、视物模糊,发作时不能行走。入院体检:体温37.2℃,血压150/80mmHg ,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意识清楚,对答切题,伸舌居中。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音。腹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侧肢体肌力4级,双侧病理征阴性。入院时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基底节区梗死灶。多普勒彩色超声显像:右侧颈内动脉闭塞,管腔呈实体样回声。给予强化他汀(阿托伐他汀40mg )、氢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但患者仍反复出现肢体无力发作等。

70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