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ET/CT对肺原发性淋巴瘤疗效评估的价值

    作者:谭雄木;杜海豪;程留慧;杜晓光;王道清

    目的:对肺原发性淋巴瘤(PPL)治疗前CT影像表现及治疗后18F-FDG PET/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提高PPL临床诊断准确度,并对该病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PPL患者,对其治疗前CT影像及治疗后18F-FDG PET/CT影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例经病理证实PPL患者经治疗后4例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原发病灶均不同程度的吸收消散,但2例放射性浓聚,考虑肿瘤活性残留.结论:CT在PPL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18F-FDG PET/CT对其预后评估较CT更具价值.

  • 16层螺旋CT优化智能触发技术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罗悦凡;胡玉明

    目的:探讨螺旋CT智能触发技术在肝动脉双期扫描的优化方案.方法:对300病例按检查时间顺序分3组,以腹腔动脉分支处的腹主动脉为监测点,每组触发阀值设置为120HU、150HU和170HU,延迟3秒从头侧到足侧进行动脉早期扫描容积扫描,间隔15秒后再进行动脉晚期扫描,将肝实质强化CT值<5HU、肝动脉CT值>80HU作为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标准.对组间优化率比较用X2检验.结果:3组间以150HU组动脉双期增强效果佳,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符合率高,X2=22.344,P<0.01.结论:以腹腔动脉分支层面的腹主动脉为监测点,触发阀值150HU,延迟3秒扫描,为较优化的双期增强方法,有助于提高小病灶尤其是一过性强化病灶的检出率.

  • HRCT在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余世勇;李新伟;彭燕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有学者统计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多达170多种疾病,因为ILD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都各不相同,进行准确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2].而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检查能够清楚显示肺的次级肺小叶水平,可以精确的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某一些特征性表现,确定病变是否具有活动性,在HRCT的指导下可显著提高ILD的确诊率[3].随着对ILD的HRCT表现和与之对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HRCT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茎突综合征的影像技术检查

    作者:刘晚萍;高剑波;王培武

    目的探讨茎突的影像技术检查方法.方法收集50例临床疑有茎突过长的患者,20例行茎突X线平片体层摄影,30例直接行螺旋CT横断和冠状位及3D重建.结果 20例行X线平片摄影患者中,能很好测量茎突走行并清晰诊断的有9例,余11例因显示不清继续行螺旋CT检查.41例行螺旋CT检查,全部茎突均可双侧显示且在同一层面者32例.部分显示者6例,未显示者3例合并颞骨未发育.结论螺旋CT及3D重建是清楚诊断茎突综合征的佳技术方法.

  • 螺旋CT增强扫描与肝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系

    作者:汪热华

    目的 对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做一个评价,重点讨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意义.方法 150例肝肿瘤(78例为原发性肝癌,45例为肝血管瘤,27例为肝转移瘤)作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在扫描过程中三期强化的特征. 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佳方法. 结论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在肝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

    作者:秦方辉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3例AI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3例中2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结果 3例AIP影像学均表现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胰周少量积液.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MRCP示胆总管胰腺段狭窄,其以上胆管扩张,主胰管节段或弥漫性狭窄.3例经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 影像诊断在AIP的诊断中有一定作用,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胸膜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罗良平;陈金城;黄力;HUANG Li;Johannes Hierholzer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胸膜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4例胸膜疾病患者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评估分析了胸膜疾病的CT和MRI形态学特点以及分别在T1WI、T2WI和增强T1WI上的信号特点。结果无论在CT或MRI图象上,纵隔胸膜受累、环绕形胸膜增厚,结节状、轮郭不规则以及胸壁和/或横膈受累等征象均强烈提示恶性胸膜病变。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同的是,胸膜增厚>1cm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无意义(P>0.05,χ2检验)。结合形态学及信号特点,MRI对诊断良、恶性胸膜病变的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2%。结论单纯依据其形态学特点,MRI除了对某些特定胸膜病变的发现和范围的评估优于CT外,对绝大多数胸膜疾病的诊断价值与CT相当。但当MR信号与形态学特点结合时,其对良、恶性胸膜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则明显优于CT。

  •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附11例报告)

    作者:王君贵

    目的 探讨肝局灶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FNH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11例FNH病灶影像学资料,包括CT检查11例,其中4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为低密度8例,等密度3例.MRI平扫T1WI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均为高信号.所有病例CT增强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8例呈等密度,3例为稍高密度;延时期9例为等密度,1例呈稍高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多期扫描6例可见中央瘢痕,2例有假包膜.结论 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本组未作MRI增强检查).因此,增强检查在FN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诊断分析

    作者:王建明;戴苏华;赵宏光;史鸿渊

    目的 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嗜铬细胞瘤,结合临床病理及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是单侧发病(25/26),本组双侧多发者1例,异位者1例;良性者25例,恶性者1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可见肿块不均匀强化.结论 SCT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体层摄影与CT诊断比较

    作者:杨建明;侯奇锋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体层摄影与CT诊断比较价值。方法:54 例患者均行X线体层摄影与CT扫描。结果:X线体层摄影征象Ⅰ期12 例,Ⅱ期8 例,Ⅲ期18 例,Ⅳ期16 例;CT征象Ⅰ期3 例,Ⅱ期15 例,Ⅲ期19 例,Ⅳ期17 例。结论:CT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及早期分期中明显优于X线体层摄影。

  •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

    作者:周和平;瞿国雄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特征.方法:本文收集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新生儿SAH共100例,均行CT平扫.结果:100例均有直接征象,大部分病例伴有间接征象、特殊征象.结论:CT对诊断SAH很有价值.

  • 肾脏囊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丽萍;刘纯岩;乔俊华

    目的:探讨CT对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T扫描发现的104例肾脏囊性病变.结果:发现肾脏恶性囊性肿瘤12例,肾囊肿72例,梗阻性肾积水16例,肾结核并脓肿形成4例,上述各种肾脏囊性病变各有不同CT影像特征.结论:了解各种不同性质肾脏囊性病变的CT特征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判断Willis环变异及诊断脑梗死、脑动脉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炜旎;黄红云;蒲红;陈加源

    目的:探讨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判断Willis环变异及诊断脑梗死、脑动脉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在某院进行临床检查的153例受试者根据患病情况的不同分为正常组(n=45)、脑梗死组(n=62)和动脉瘤组(n=46),对3组患者进行头颅64层CTA检查,观察其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发生Willis环变异的类型.结果:对本研究的153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时发现,其中Willis环完整(Ⅰ型Willis环)的患者有23例(占15.03%),Willis环变异的患者有130例(占84.97%).与正常组受试者相比,动脉瘤组患者Willis环的变异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动脉瘤组患者相比,脑梗死组患者Willis环的变异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判定Willis环变异的类型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Willis环变异在诊断脑梗死、脑动脉瘤及对这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冠状动脉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对急诊胸痛患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作者:戴李华;虞菱崴;路薇薇;陈淼;潘曙明

    目的: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探讨急诊胸痛患者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分析DSC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法:对115例以胸痛为主诉的急诊就诊、临床怀疑冠心病拟行CAG的患者[男60例,女55例,平均年龄(66.37±10.29)岁]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统计分析DSCT对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并与CAG结果对比.结果:共获得92例有诊断价值的病例,DSCT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准确度为94.6%,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90.6%、95.1%和93.5%.对于诊断轻度狭窄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63.9%,阳性预测值为34.3%,阴性预测值为91.2%.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可作为临床冠心病可疑患者CAG手术前的预筛手段,当患者的冠状动脉为中重度狭窄时,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较高,DSCT与CAG有很好的一致性,其对是否需进一步CAG检查有较大的指导意义.DSCT对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阴性预测值较高,提示如果DSCT判定患者无冠状动脉病变,基本上无进一步行CAG的必要.

  • 上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影响颈鞘的CT评价

    作者:石慧敏;王平仲;余强;罗济程

    目的:评价上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影响颈鞘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上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病例77例(83侧病变),并对其在CT上显示的影响颈鞘及其内部血管的形式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CT上,病变对颈鞘及其内部血管影响的表现主要有:①颈鞘内血管受压变形者52侧病变(颈内动脉1侧;颈内静脉51侧);②颈鞘内血管受压"消失"者13侧病变(均为颈内静脉);③颈鞘内血管受压移位者67侧(颈内动脉22侧,颈内静脉50侧);④淋巴结恶性肿瘤围绕颈鞘血管者15侧.结论:上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对颈鞘内部血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推移和受压变形.判断病变是否侵犯颈鞘及其内部血管,应综合考虑其CT影像表现.

  • 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肺结核CT复查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益钢;林俊;丁建平;张祖峰;陈丹娜

    目的:探讨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肺结核患者CT复查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CATPHAN500模体测试,采用噪声指数10~27,每次增加1进行图像采集,共采集18组,图像采集分别用肺和标准算法重建,获得噪声指数与高对比分辨率的关系。初诊患者采用常规剂量(噪声指数10)扫描,诊断为肺结核后复查时采用低剂量(噪声指数17)扫描,记录扫描中自动生成的受检者X线剂量参数,包括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采用5分制双盲法对图像作量化评价,测量升主动脉的SD值。结果模体测试,高对比分辨率在噪声指数<19时,7LP/cm线对数均能清晰显示。初诊和复查时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初诊及复查图像升主动脉SD值分别为(8.52±1.30)Hu、(13.90±2.3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图像噪声大于初查睦。CTDIvol、DPL初诊时分别为(9.87±2.23)mGy、(333.79±73.24)mGy.cm,复查时分别为(4.15±1.96)mGy、(139.91±63.86)mGy.cm,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用于肺结核CT复查,图像质量符合要求,且可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 长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左自军;刘晓梅;刘秀民;于四堂;任银祥

    目的:分析并比较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l夥像学表现.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位于股骨下端8例.胫骨上端6例.股骨上端1例,肱骨上端1例,肱骨下端1例,桡骨下端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偏侧性、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7例),可有骨壳、分隔及骨嵴、硬化边、液-液平面和软组织肿块.结论:长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对长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 恶性婴儿型石骨症相关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曹文红;吴倩;于刚;崔燕辉;樊云葳;张诚玥;崔洁

    背景 恶性婴儿型石骨症患者临床上非常少见,合并眼部症状的病例罕见.由于该病延误治疗时预后差,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而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的患儿治疗后眼部症状是否改善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的 分析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患者的发病特点、眼部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的患儿2例,对患儿进行全身临床检查和眼部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血液学检查、腹部B型超声检查、全身骨骼X线摄片、外眼检查、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和眼部CT检查.对患儿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并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进行性贫血,腹部B型超声检查提示肝脏、脾脏肿大,全身骨骼系统均有密度增高、增厚等特征性改变.治疗前1例女性患儿同时存在视神经管狭窄、视盘苍白、右侧面部肌肉麻痹和麻痹性内斜视;而另1例男性患儿存在视神经管狭窄和交替性外斜视,2例患儿均存在F-VEP P2波潜伏期延长和振幅下降.2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全身症状均明显改善,女性患儿F-VEP结果稍有改善,术后1年视神经管直径为1.9mm,随访至5年视神经管直径增宽到3.2mm,但斜视和视神经萎缩症状无改善;而男性患儿除视神经管增宽外,双眼共转性斜视症状消失.结论 斜视和眼部症状是恶性婴儿型石骨症重要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反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应该引起重视.恶性婴儿型石骨症的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全身症状和部分眼部症状,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 儿童结肠重复畸形的X线和CT诊断

    作者:段正凡;李国平;王家平;罗自金;吴金星;黄进帮;郭亚梅

    目的 提高对儿童结肠重复畸形的X线和CT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儿童结肠重复畸形患儿的X线和CT表现、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1例结肠重复畸形中,位于回盲部7例,升结肠3例,降结肠1例,均位于肠系膜侧,1例与降结肠相通呈管状型,10例与肠管不相通呈囊肿型.X线钡灌肠检查对管状型有确诊意义,主要表现为钡剂进入重复肠管内,呈分叉状,可见黏膜征.囊肿型CT主要表现为位于结肠内侧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囊腔张力高,边缘清晰,部分囊壁呈分层状,内层密度稍低,外层稍高,见“晕轮征”,增强后囊壁均匀强化,“晕轮征”显示更加清楚,和周围肠管强化时间及程度相似,连续多个层面形态变化不大,无分隔.结论 结肠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通过X线钡灌肠和CT增强检查,多能对结肠重复畸形作出明确的术前诊断.

  • 卡氏肺囊虫肺炎非典型CT表现回顾分析

    作者:罗鹰;陈首名;何志兵;赵佰川;左斌;马方伟;李光纪

    目的 回顾分析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非典型CT表现.方法 对已确诊的4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双肺散在分布斑片状、结节样影,部份呈肿块样改变,以肺野外带明显,病灶边缘欠清晰,肺门及纵隔无明显异常,肺间质改变不明显;1例仅见右下肺野片状实变影,1例双肺野见散在纤维化灶,近右肺门区片状影.与典型卡氏肺囊虫肺炎CT表现差异较大.结论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患者CT表现复杂多样,诊断时应结合相关检查进行仔细分析.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